8月12日,由長江商學院主辦圍繞“碳中和共識下的能源轉型之路”話題展開的第十二屆長江青投論壇已圓滿落幕。17位頂尖專家學者及行業翹楚匯聚一堂,共話碳中和下的變革與機會,探尋新能源產業的機遇與挑戰。
“現在風光制氫是下一個非常大的風口” 。愛康科技董事長鄒承慧在演講中表示,未來光伏發電會是電力的主要基礎,其次是風力發電,再其次是核能,再其次是水電。未來大家還在想用火電調節新能源,其實完全不一定。未來儲能最大的是氫能,其次是電池,氫能的發展會超過大家想象的模式。雙碳戰略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
中國能源研究會學術顧問原常務副理事長周大地表示,實現低碳能源轉型是碳中和的一個核心內容,實際上今后30年,就是一個低碳轉型的全球性技術創新競爭。能源是涵蓋整個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的,并不是一個供應問題,因為現在社會生活都離不開能源。能源零碳化,就是整個的排放要零碳化、碳中和是牽扯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工業、服務業等等。誰掌握了先機,誰就在下一屆的技術競爭、市場競爭里頭占據了地位。新能源具有巨大的優越性,首先是資源極大豐富,現在成本會變成最便宜的一次能源。
長江商學院DBA副院長、會計與金融學教授劉勁表示,要想實現“碳中和”不僅需要改變能源供給方式:用新能源替代碳基能源,更要在能源使用方面做到工業去碳、農業去碳、交通去碳,實現電氣化。同時,能源的供給端和需求端必須同步去碳。 對于碳中和的經濟問題,劉勁認為,一是降低新能源的成本。二是增加碳排放的成本。他指出,為什么中國非常支持控碳,加入巴黎協議等等,除了安全問題、經濟發展外,中國在新能源領域里面絕對是全球領先的。如果全球都要減排和去碳的話,對中國從商業上、產業上是非常巨大的機會。 長江商學院大型企業治理與創新管理實踐教授,前中國石化董事長,前中國海油總經理傅成玉表示,碳中和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未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低碳發展能力。會成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重要內容。
二是企業責任擔當。未來要承擔社會責任很多是對環境、氣候變化的責任。
三是企業的治理能力。全球的企業都要研究自己為什么要存在,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最終一定不是僅僅為企業發展,而是為社會的發展和對人類的發展。
傅成玉指出,企業價值與發展發展已經和碳多碳少直接相聯系了,未來的資本市場,任何一個國家的股票市場都會要求企業在年報里披露一年排多少碳,這個就會形成無形的壓力造成企業自身必須主動采取措施,這是企業一個重大的挑戰,但又是企業轉型發展的新機遇。 另外一個市場壓力就是綠色金融,如果不參與全球生態的治理,不采取行動去減碳,不去更大的發展清潔能源或用清潔能源,企業就貸不來款或者貸來的款價格更貴。還有一個市場壓力是碳稅,歐盟已經做出了決定,外來的進口產品里含多少碳要收碳稅,這樣對企業的壓力成本就要上升。 傅成玉稱,碳中和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機遇,所有企業及單位不要當成是挑戰,實際上是機遇,主動抓住機遇。 目前,中國在清潔能源發展是最快的,無論是太陽能、風能裝機容量都是世界最大的,電動汽車是已經達到了400萬輛。同時,中國目前單位GDP的能耗是發達國家的平均兩倍以上,完全可以降下來,在源頭上節省了能源就減少了排放,既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也減少了碳的排放,這就是節能,節能就減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