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晚間,寧德時代披露的巨額定增方案備受市場關注。寧德時代擬募集不超過582億元,用于投資鋰電池及新能源技術研發應用等項目。據報道,當晚,興業證券連夜加班開會,并引發2000人“擠爆”電話會議。
此次定增是新能源史上最大規模的再融資計劃。該公司在回復投資者時稱,582億元融資量相比公司市值而言,并沒有多大。
對于寧德時代定增,市場觀點出現了分歧:包括國信、光大、東吳證券等在內的多家機構對此事發布了研報并維持“買入”評級;部分炒股軟件顯示散戶開始投票看空寧德時代。
汽車行業分析師林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持續增長達到42.7%,今年上半年出貨量增長達到163.6%,電池市場需求驅動下,寧德時代定增擴產計劃符合行業發展趨勢;另一方面公司大手筆擴張是在“雙碳”目標下的提前布局。
廈門大學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為,雖然寧德時代的擴產是順勢而為,但動力電池行業結構性過剩仍然需要警惕。
2025年邁入“TWh”時代
根據寧德時代公告,其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582億元,投資于7個項目,共計137GWh動力鋰電池及30GWh儲能電柜建設。其中包括福鼎時代60GWh,瑞慶時代一期30Gwh,江蘇時代四期30Gwh,蕉城時代車里灣項目15Gwh及部分pack產線),湖西項目二期2GWh鋰離子電池、30GWh儲能電柜。此外,本次募集資金中70億元將用于先進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
此次寧德時代擬定增募資582億元,金額遠高于其去年197億元定增。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是新能源行業史無前例的特大定增案例,產業集中度將更加向頭部企業傾斜,同時對于上游鋰礦、鋰鹽等原輔材料產業鏈及設備制造商產生利好。
寧德時代表示,此次定增是響應國家“雙碳”目標。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斷提升,全球動力電池產業預計在2025年邁入“TWh”(億千瓦時)時代,定增有助于公司穩步擴張產能,穩固行業領先地位。
東吳證券研報認為,截至2021年8月13日,寧德時代7大主要基地合計規劃產能超過500Gwh,考慮到合資產能,2025年,寧德時代產能規劃近600Gwh,在全球電池企業中規劃產能最大(LG規劃2025年產能達到430Gwh,SK規劃2025年產能200Gwh)。
寧德時代公告稱,此次募投項目預計投資回收期約6~7年。
電池荒vs產能過剩
在業內人士看來,寧德時代的擴產計劃實際符合市場預期。
早在今年5月份的股東大會上,寧德時代曾毓群就表示:“客戶最近催貨真的受不了了。”
特斯拉早在年初時預計,即使其電池供應商以最大速度發展,預計在2022年及以后電池供應仍面臨嚴重短缺。今年以來,來自國內的動力電池及汽車制造商方面消息顯示,鋰電池產能緊缺,鋰電池產能瓶頸將在較長時間內一直存在。
不過,一邊是鋰電企業持續擴產,另一邊卻是產能利用率備受質疑。
有數據顯示,我國動力電池產能雖已達270~280GWh,但總體產能利用率卻只有30%。2020年全球動力電池產能為804GWh,出貨量為212.9GWh,產能利用率為26.5%。
其中,全球頭部電池廠商產能利用率處于較高水平,寧德時代以超過70%的利用率,排在首位,并與排名第二、三位的企業拉開了20%以上的距離。
另據寧德時代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公司以34GWh的裝機量位居全球第一,而公司2020年的產能為69.1GWh,產量為51.71GWh,產能利用率為74.83%。
盡管在產能利用率上已經傲視全球,但對比寧德時代2019年和2020年財報數據,公司產能利用率也出現了下降。其中,2019年公司產能為53.00GWh,產量為47.26GWh,產能利用率達到了89.17%。
對此,林伯強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政策利好支持下,寧德時代通過巨額定增加速擴產以滿足后續市場需求,新能源電池行業擴產競賽正在加速。但是,在資本熱捧背后,需要警惕結構性的產能過剩矛盾。
“動力電池+儲能”雙頭并進
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136.3GWh。今年1—6月份,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為114.1GWh,同比增長已超過1.5倍。據相關機構預測,寧德時代2021年底產能將達到163GWh。
對此,祁海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受到受國家政策鼓勵支持,我國鋰電池產業規模和市場銷量都位于世界領先位置,產業鏈重構的新能源汽車將成為我國低碳經濟的重要引擎。預計未來5年將會有300Gwh左右的儲能電池應用,“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的雙頭并進更符合市場發展需求。
實際上,在寧德時代此次定增項目中,就已經包含了儲能項目的布局,其中公司募投30GWh儲能電柜,另90GWh項目為電動車和儲能電池共產線。國信證券認為,預計全球儲能市場需求在2025年有望達到102GWh,2020至2021年復合增長率約為31%,
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新能源+儲能已經成為標配,在沒有完整的盈利機制和收益保障下,配儲成為一種成本負擔。此外,儲能的發展也受限于技術層面。調查顯示,80%以上的投運項目均未能夠達到預期的技術要求和使用壽命,儲能行業的發展仍然面臨諸多問題需要探索解決。
此次定增是新能源史上最大規模的再融資計劃。該公司在回復投資者時稱,582億元融資量相比公司市值而言,并沒有多大。
對于寧德時代定增,市場觀點出現了分歧:包括國信、光大、東吳證券等在內的多家機構對此事發布了研報并維持“買入”評級;部分炒股軟件顯示散戶開始投票看空寧德時代。
汽車行業分析師林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全球動力電池出貨量持續增長達到42.7%,今年上半年出貨量增長達到163.6%,電池市場需求驅動下,寧德時代定增擴產計劃符合行業發展趨勢;另一方面公司大手筆擴張是在“雙碳”目標下的提前布局。
廈門大學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為,雖然寧德時代的擴產是順勢而為,但動力電池行業結構性過剩仍然需要警惕。
2025年邁入“TWh”時代
根據寧德時代公告,其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582億元,投資于7個項目,共計137GWh動力鋰電池及30GWh儲能電柜建設。其中包括福鼎時代60GWh,瑞慶時代一期30Gwh,江蘇時代四期30Gwh,蕉城時代車里灣項目15Gwh及部分pack產線),湖西項目二期2GWh鋰離子電池、30GWh儲能電柜。此外,本次募集資金中70億元將用于先進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
此次寧德時代擬定增募資582億元,金額遠高于其去年197億元定增。
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是新能源行業史無前例的特大定增案例,產業集中度將更加向頭部企業傾斜,同時對于上游鋰礦、鋰鹽等原輔材料產業鏈及設備制造商產生利好。
寧德時代表示,此次定增是響應國家“雙碳”目標。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斷提升,全球動力電池產業預計在2025年邁入“TWh”(億千瓦時)時代,定增有助于公司穩步擴張產能,穩固行業領先地位。
東吳證券研報認為,截至2021年8月13日,寧德時代7大主要基地合計規劃產能超過500Gwh,考慮到合資產能,2025年,寧德時代產能規劃近600Gwh,在全球電池企業中規劃產能最大(LG規劃2025年產能達到430Gwh,SK規劃2025年產能200Gwh)。
寧德時代公告稱,此次募投項目預計投資回收期約6~7年。
電池荒vs產能過剩
在業內人士看來,寧德時代的擴產計劃實際符合市場預期。
早在今年5月份的股東大會上,寧德時代曾毓群就表示:“客戶最近催貨真的受不了了。”
特斯拉早在年初時預計,即使其電池供應商以最大速度發展,預計在2022年及以后電池供應仍面臨嚴重短缺。今年以來,來自國內的動力電池及汽車制造商方面消息顯示,鋰電池產能緊缺,鋰電池產能瓶頸將在較長時間內一直存在。
不過,一邊是鋰電企業持續擴產,另一邊卻是產能利用率備受質疑。
有數據顯示,我國動力電池產能雖已達270~280GWh,但總體產能利用率卻只有30%。2020年全球動力電池產能為804GWh,出貨量為212.9GWh,產能利用率為26.5%。
其中,全球頭部電池廠商產能利用率處于較高水平,寧德時代以超過70%的利用率,排在首位,并與排名第二、三位的企業拉開了20%以上的距離。
另據寧德時代財報數據顯示,2020年,公司以34GWh的裝機量位居全球第一,而公司2020年的產能為69.1GWh,產量為51.71GWh,產能利用率為74.83%。
盡管在產能利用率上已經傲視全球,但對比寧德時代2019年和2020年財報數據,公司產能利用率也出現了下降。其中,2019年公司產能為53.00GWh,產量為47.26GWh,產能利用率達到了89.17%。
對此,林伯強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政策利好支持下,寧德時代通過巨額定增加速擴產以滿足后續市場需求,新能源電池行業擴產競賽正在加速。但是,在資本熱捧背后,需要警惕結構性的產能過剩矛盾。
“動力電池+儲能”雙頭并進
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136.3GWh。今年1—6月份,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為114.1GWh,同比增長已超過1.5倍。據相關機構預測,寧德時代2021年底產能將達到163GWh。
對此,祁海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受到受國家政策鼓勵支持,我國鋰電池產業規模和市場銷量都位于世界領先位置,產業鏈重構的新能源汽車將成為我國低碳經濟的重要引擎。預計未來5年將會有300Gwh左右的儲能電池應用,“動力電池+儲能電池”的雙頭并進更符合市場發展需求。
實際上,在寧德時代此次定增項目中,就已經包含了儲能項目的布局,其中公司募投30GWh儲能電柜,另90GWh項目為電動車和儲能電池共產線。國信證券認為,預計全球儲能市場需求在2025年有望達到102GWh,2020至2021年復合增長率約為31%,
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新能源+儲能已經成為標配,在沒有完整的盈利機制和收益保障下,配儲成為一種成本負擔。此外,儲能的發展也受限于技術層面。調查顯示,80%以上的投運項目均未能夠達到預期的技術要求和使用壽命,儲能行業的發展仍然面臨諸多問題需要探索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