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關于公布2020年度電力行業風電運行指標對標結果的通知》。截至2021年5月31日,49家發電集團(投資)公司所屬2488家風電場參加了2020年度對標。在“全國風電場生產運行指標對標區域機組可利用率指標最優主機廠名單”中,國家能源集團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合動力)以10個區域機組可利用率最優,連續兩年位居榜首。
秉持匠心精神 打造質優產品
作為央企中風電產業整機領軍企業,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在“推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奮力譜寫雪域高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號召中,聯合動力自主研發的超高海拔風電機組成功矗立在海拔4700米的西藏那曲風電場,實現了雪域高原風電“零”的突破。
“開創共建‘一帶一路’美好未來,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聯合動力積極實施“中國匠造”,南非德阿一期、二期風電項目全部使用自主研發的高質量風電機組,與國際一流整機廠商同臺競技,機組可利用率、電網適應性等多項指標具備領先優勢,成功實現了中國裝備、技術、服務高標準“走出去”。
“一定要向海洋進軍,建設海洋強國”,聯合動力在珠海桂山助力建設了廣東省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用優質產品和服務為中國海上風電事業的發展提供動力,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進步貢獻力量。
堅持良心做事 維護安全運行
聯合動力擁有一支專業化技術運維服務團隊,負責全國348個風電場運維服務。多年來,聯合動力始終秉承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堅持良心做事,多措并舉:向客戶分享機組主控邏輯和控制點表,幫助客戶建立區域集控中心,推動實施機組故障預警與遠程診斷;建設風能培訓學院,為客戶提供覆蓋全部機型、全部關鍵機械結構和電氣原理圖的產品培訓;安排技術專家編制大賽考題,幫助客戶籌辦風能運維技術大比武;秉持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對風機出現的所有問題,以產品全生命周期服務為己任,與客戶形成利益共同體,采用“4S店”一站式服務模式,為風機可靠運行保駕護航。
不忘初心使命 展現央企擔當
聯合動力作為央企新能源領域的排頭兵,肩負著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引領行業發展的歷史使命。成立十四年來,已陸續向行業內輸送各類能源人才百余名,被業內稱為“黃埔軍校”,為新能源行業的人才交流、技術合作、產品融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是聯合動力引領風電行業發展、助力綠色低碳轉型、踐行社會責任的初心使命和央企擔當。
作為“雙百改革”的試點企業,聯合動力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建黨百年為契機,奮發有為,賡續百年光輝歷史,啟航深藍,為加快新能源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提供重要支撐,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推動“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為我國由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貢獻力量。
秉持匠心精神 打造質優產品
作為央企中風電產業整機領軍企業,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在“推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奮力譜寫雪域高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號召中,聯合動力自主研發的超高海拔風電機組成功矗立在海拔4700米的西藏那曲風電場,實現了雪域高原風電“零”的突破。
“開創共建‘一帶一路’美好未來,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聯合動力積極實施“中國匠造”,南非德阿一期、二期風電項目全部使用自主研發的高質量風電機組,與國際一流整機廠商同臺競技,機組可利用率、電網適應性等多項指標具備領先優勢,成功實現了中國裝備、技術、服務高標準“走出去”。
“一定要向海洋進軍,建設海洋強國”,聯合動力在珠海桂山助力建設了廣東省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用優質產品和服務為中國海上風電事業的發展提供動力,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進步貢獻力量。
堅持良心做事 維護安全運行
聯合動力擁有一支專業化技術運維服務團隊,負責全國348個風電場運維服務。多年來,聯合動力始終秉承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堅持良心做事,多措并舉:向客戶分享機組主控邏輯和控制點表,幫助客戶建立區域集控中心,推動實施機組故障預警與遠程診斷;建設風能培訓學院,為客戶提供覆蓋全部機型、全部關鍵機械結構和電氣原理圖的產品培訓;安排技術專家編制大賽考題,幫助客戶籌辦風能運維技術大比武;秉持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對風機出現的所有問題,以產品全生命周期服務為己任,與客戶形成利益共同體,采用“4S店”一站式服務模式,為風機可靠運行保駕護航。
不忘初心使命 展現央企擔當
聯合動力作為央企新能源領域的排頭兵,肩負著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引領行業發展的歷史使命。成立十四年來,已陸續向行業內輸送各類能源人才百余名,被業內稱為“黃埔軍校”,為新能源行業的人才交流、技術合作、產品融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是聯合動力引領風電行業發展、助力綠色低碳轉型、踐行社會責任的初心使命和央企擔當。
作為“雙百改革”的試點企業,聯合動力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建黨百年為契機,奮發有為,賡續百年光輝歷史,啟航深藍,為加快新能源發展和綠色低碳轉型提供重要支撐,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推動“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為我國由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