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碳達峰”“碳中和”成了“熱門話題”。按照計劃,我國將于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達到碳中和。在這曲詠“碳”調中,北京經開區走在了前面,今年1月全國首個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園區在金風科技亦莊智慧園區“誕生”。半年多來,“碳中和”亦莊經驗已經在全國多座城市實現復制。
風電、光伏齊刷刷上崗
“今日負荷:辦公用電2608kwh,占比47.72%;生產用電2063kwh,占比37.76%;商業用電40kwh,占比0.72%……今日能源分布:天誠樓2560.19kwh,研發樓26.6kwh,智慧樓21kwh……”這些數字,每天都滾動出現在金風科技亦莊智慧園區集控中心的數據大屏上。看著這些數據,金風科技智慧園區項目負責人楊德志說:“這套微網系統就是園區的‘智慧大腦’,我們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GIS等前沿技術實現了園區用能的智慧管理,哪個位置耗能高了在這里一目了然,發現問題之后,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處理問題。”
在園區內,“碳中和”到底是如何實現的? 作為國內首個兆瓦級分布式風機接入的可實現并離網雙模式運行的示范項目,以及IEC國際電工委員會微電網標準試驗基地,無處不在的智慧能源理念,是這座“碳中和”智慧園區最顯著的差異化優勢。一方面,園區通過部署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實現電力的自發自用,對降低園區碳排放意義重大。另一方面,各類節能措施能夠進一步提高園區能效,也為實現園區的“碳中和”提供了重要支撐。
在能源供給方面,金風科技不僅使用風機發出的綠色能源,還通過鋪設光伏,進行多能互補。各種能源在智能微網的協調下,支持園區穩定運行,可靠、智能地滿足園區用能需求,并實現了園區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超50%。據介紹,園區內有兩臺總容量4.8MW(2.5MW+2.3MW)的風電機組和總容量超過1MW(490kW多晶硅+5kW單晶硅+5kW碲化鎘薄膜)的光伏發電設備,實現清潔能源的就地采集和消納;一臺600kW和兩臺65kW的微燃機,使用天然氣發電,使園區實現了冷熱電三聯供,系統產生的能量就地消納,冷、熱水可直接用于樓宇供熱和冷卻系統;包括全釩液流儲能、鋰電池以及超級電容器等在內的儲能裝置,用于系統的削峰填谷,平滑功率波動,提升園區供電質量;選用500kW柴油發電機,用于模擬海島型微電網的項目運行。
竟然建有小型污水處理廠
為了打通智慧園區最后一公里,園區還引入了的智慧水務處理系統,該系統每天可處理污水200方。園區水務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經過這套系統處理后的水已經達到了飲用級別。”
“哪個位置的哪項能源可以再節約一點?這是我們每天都在思考的。”楊德志告訴記者,即便園區已經實現了“碳中和”,但在這里,每一棟樓所消耗的每一單位能源都要一點一點地計算。“為了實現‘碳中和’,這套智慧系統我們已經實踐了10年,并且已經在江蘇豐大、福建福清等地進行復制,還有一些項目在陸陸續續開展中,我們希望將‘碳中和’的經驗向全國進行推廣,助力地球回歸生態平衡。”
還要追蹤每位員工碳足跡
下一步,該園區將進一步升級智慧能源管理系統,追蹤每一名員工的碳足跡,將減碳進行到底。楊德志說:“一般來講,生產一件襯衣對應的碳排放是4.1g,我們就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精準追蹤和計算,為每一個人踐行低碳生活提供實現路徑。”
風電、光伏齊刷刷上崗
“今日負荷:辦公用電2608kwh,占比47.72%;生產用電2063kwh,占比37.76%;商業用電40kwh,占比0.72%……今日能源分布:天誠樓2560.19kwh,研發樓26.6kwh,智慧樓21kwh……”這些數字,每天都滾動出現在金風科技亦莊智慧園區集控中心的數據大屏上。看著這些數據,金風科技智慧園區項目負責人楊德志說:“這套微網系統就是園區的‘智慧大腦’,我們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GIS等前沿技術實現了園區用能的智慧管理,哪個位置耗能高了在這里一目了然,發現問題之后,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地處理問題。”
在園區內,“碳中和”到底是如何實現的? 作為國內首個兆瓦級分布式風機接入的可實現并離網雙模式運行的示范項目,以及IEC國際電工委員會微電網標準試驗基地,無處不在的智慧能源理念,是這座“碳中和”智慧園區最顯著的差異化優勢。一方面,園區通過部署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實現電力的自發自用,對降低園區碳排放意義重大。另一方面,各類節能措施能夠進一步提高園區能效,也為實現園區的“碳中和”提供了重要支撐。
在能源供給方面,金風科技不僅使用風機發出的綠色能源,還通過鋪設光伏,進行多能互補。各種能源在智能微網的協調下,支持園區穩定運行,可靠、智能地滿足園區用能需求,并實現了園區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超50%。據介紹,園區內有兩臺總容量4.8MW(2.5MW+2.3MW)的風電機組和總容量超過1MW(490kW多晶硅+5kW單晶硅+5kW碲化鎘薄膜)的光伏發電設備,實現清潔能源的就地采集和消納;一臺600kW和兩臺65kW的微燃機,使用天然氣發電,使園區實現了冷熱電三聯供,系統產生的能量就地消納,冷、熱水可直接用于樓宇供熱和冷卻系統;包括全釩液流儲能、鋰電池以及超級電容器等在內的儲能裝置,用于系統的削峰填谷,平滑功率波動,提升園區供電質量;選用500kW柴油發電機,用于模擬海島型微電網的項目運行。
竟然建有小型污水處理廠
為了打通智慧園區最后一公里,園區還引入了的智慧水務處理系統,該系統每天可處理污水200方。園區水務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經過這套系統處理后的水已經達到了飲用級別。”
“哪個位置的哪項能源可以再節約一點?這是我們每天都在思考的。”楊德志告訴記者,即便園區已經實現了“碳中和”,但在這里,每一棟樓所消耗的每一單位能源都要一點一點地計算。“為了實現‘碳中和’,這套智慧系統我們已經實踐了10年,并且已經在江蘇豐大、福建福清等地進行復制,還有一些項目在陸陸續續開展中,我們希望將‘碳中和’的經驗向全國進行推廣,助力地球回歸生態平衡。”
還要追蹤每位員工碳足跡
下一步,該園區將進一步升級智慧能源管理系統,追蹤每一名員工的碳足跡,將減碳進行到底。楊德志說:“一般來講,生產一件襯衣對應的碳排放是4.1g,我們就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精準追蹤和計算,為每一個人踐行低碳生活提供實現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