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60”目標的提出,是為了改變世界。要改變世界,要憑借科技,例如大數據、互聯網、區塊鏈等等。要理解這些現代技術,恩格斯先生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只有當我們用數字描述一個世界時,才會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我們要完成“3060”也就是要完成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一個歷史過程。
如何實現“3060雙碳”目標?習近平主席在2020年11月22日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利雅得峰會“守護地球”主題邊會上致辭時表示,需要“深入推進清潔能源轉型,支持后疫情時代能源低碳轉型,實現人人享有可持續能源目標。”
“實現人人享有可持續能源目標”這句話是從哪里來的?這要從人類發展以來提過的三個口號講起。
1972年,人類提的口號“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人類只有一個地球”;過了二十年人類又提了口號,英文叫做“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文叫做“可持續發展”;又過了二十年,也就是201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人類又提出口號“人人共享可持續能源”,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先生為了解釋這個口號,在人民日報2012年6月17日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解釋什么叫做“人人共享可持續能源”。所以,習近平主席在利雅得會議上用的這第三句話,是這次會議上的三個口號——“文明向前進步,我們的地球可持續發展,人類享有可持續能源”之一。
對于“人人享有可持續能源目標”的實現,在今年3月15日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指出,這既是一場硬仗,也是一次治國理政的大考。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2017年,中國是世界上二氧化碳第一排放大國;2019年,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是8.12噸,在世界上居第37位,已經超過了世界人均水平;而從去年的4月到今年3月,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創下了近120億噸的歷史新高,我們的總量還在增加。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五中全會上提出了能源總方針,為未來能源工作指出了路線、方向、目標和時間要求。我把它總結成兩句話:用科技實現達峰和碳中和,用綠色完成能源革命目標。
五中全會之后,能源工作有兩生兩死,“綠色化者則生,高碳頑固者死”,“數字化者則生,固步自封者則死”。我這里強調的不是單純的死亡,而是要退出歷史舞臺。化石能源要退出歷史舞臺,不能夠智能化和數字化的老的傳統工業、老的傳統能源要退出歷史舞臺,這就是中央講的要建立新的電力體系。什么叫做新的電力體系?就是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如何構建新型電力體系?不僅需要燃煤電廠等發電企業主動作為,也需要負責輸送電能的電網企業突破瓶頸、優化配置、提升效率。據2021年上半年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全口徑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總裝機容量比重為45.4%,但發電量占比遠達不到這個數值。裝機容量大、利用效率低的現象說明,電力行業減碳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必須從發電、輸電、配電、用電各個環節發力。
從技術角度來看,相比更加穩定的煤電,新能源發電存在瞬時特性的電能儲存難題,電力需求旺盛時不一定能發出來,需求較低時又可能超發。而我國大部分的電網系統,是按照傳統“源隨荷動”的理念建設發展起來的。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就要適應清潔能源的不穩定性,這要求電網具備“荷隨源動或源荷互動”的能力。因此,要用更智慧的輸送和需求管理方式,配合電源的低碳化轉型和用戶側的用電需求引導建設電網,最大程度提高新能源發電的利用效率,實現電力行業減碳目標。
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需要在電能的產、送、用全鏈條加大投入力度。從電源側看,為了解決新能源裝機帶來的隨機性、波動性問題,必須加快推動儲能項目建設;從電網側看,保障供電可靠、運行安全,需要大幅提升電力系統調峰、調頻和調壓等能力,需要配置相關技術設備;從用戶側看,政府鼓勵用戶儲能的多元化發展,需要分散式儲能設施與技術。長遠來看,這是推動電力行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必要之舉。
“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電力企業要心懷“國之大者”,自覺承擔社會責任。既要站在能源革命、綠色發展的高度,開展多維、多元、多層次的研究和建設工作,也要重視投資的質效水平提升,把握好電力企業的投資結構、規模、節奏。惟其如此,才能保障我國電力行業減排的科學性、長效性,持續推動我國電力行業低碳發展。
新的科技帶來新的文化,新的文化帶來新的世界,新的世界帶來新的視角,新的視角帶來新的思維。“所以我們一定要改變思路,老概念解決不了新問題。現階段解決中國能源革命的主要思路,就是突破核心技術,打造新一代電力系統。以可再生資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實現可再生資源等清潔能源在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中占更大份額。”
演講的最后,徐錠明總結道:贏在思維,輸在思維,思維才是一個人的頂級實力。有什么能源體系就有什么工業體系,有什么能源體系就有什么金融體系,有什么能源體系,人民就有什么樣的生活方式。中國要做地球的好兒女,要隨世界科技大潮滾滾向前。
(根據演講內容整理,未經嘉賓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