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歸” 組件巨頭A股鏖戰還沒開始。
國內光伏市場東風起,隨晶澳、天合之后,晶科能源、阿特斯成功回A成大概率事件。組件巨頭A股短兵相接日漸成為現實。厲兵秣馬,來勢洶洶,即使是全無硝煙,亦波譎云詭,兇猛異常,雖市場容量巨大,但商戰中獨樂樂或比眾樂樂更具誘惑。征戰攻伐,最終是五強鼎立還是漸增日后談資。
“殊途同歸”之后,剛剛開始!
晶澳:借殼回A
晶澳的回A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算是順風順水。或者與其采用了業內較為推崇的借殼上市的方式相關。
關于晶澳的故事,業內大多數人都有所知曉。
晶澳太陽能成立于2005年,由晶龍與澳大利亞光電科技工程公司、澳大利亞太陽能發展有限公司三方合資成立。晶龍之所以能夠與后兩者達成合作,與楊懷進密不可分。
2004年的晶龍,已經雄踞世界太陽能單晶首位,其單晶硅年產達836噸。為彌補電池生產配裝環節的缺失,靳保芳與從中電出走的楊懷進痛快達成合作,于是順理成章地有了晶澳太陽能的成立,楊懷進出任CEO。楊懷進在上任之初就曾豪言要讓晶澳三年內成為世界級公司。
事遂人愿。2007年2月,投產僅八個月的晶澳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并被評為華爾街三大交易所此年度的優秀上市公司,“中國奇跡”亦成為晶澳的稱謂。
晶澳上市后的前兩年,即2007、2008年,中國光伏行業快速發展,但經濟危機也隨之而來,中國光伏行業遭遇重創,晶澳未能幸免。相關數據顯示,2009年Q1,晶澳收入2.317億元,上年同比下降79.4%,環比上年Q4下降76.3%。也恰在此年,楊懷進離開晶澳。靳保芳與楊懷進曾經一段合作的佳話也隨之而散。
時間流逝,此后的幾年,光伏行業雖有包括“雙反”在內的波折,但我國光伏行業從2012年開始,開始復蘇,晶澳在此期間的發展算是穩中有進。
2012年,晶澳闖入全球組件出貨量前十榜單,位居第八位,2013年,位居第九位。此后一直至今,晶澳一直位居榜單之中,從2015年開始,一直位于前五行列,2018、2019年高位時更是居于第二位,僅落后于實力雄厚的晶科。
然而,由于美股光伏行業整體估值偏低,光伏產業在美國資本市場中的融資能力巨大滑坡,隨著我國光伏行業的發展,以及A股更高的估值,光伏企業開始回A。
其實,晶澳欲從美國退市,開啟私有化進程,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6月。彼時,晶澳稱,公司董事會有意組成一個包括獨立董事在內的特別委員會來考慮這一提議。當時,晶澳估值約為4.891億美元。但該方案最終沒有下文,也沒有更多官方的信息流出。
時間直至2017年。
是年11月17日,晶澳宣布將以3.62億美元的全現金交易方式被收購且實現私有化,買方為晶澳董事長兼CEO靳保芳及晶龍集團。
2018年7月17日,晶澳宣布完成與控股母公司的合并交易,正式從美國納斯達克退市并成為私有公司。
2019年1月21日,天業通聯披露重大資產重組預案,擬作價12.7億元置出全部資產,同時以發行股份的方式作價75億元購買晶澳太陽能100%股權。
晶澳借殼回A正式拉開帷幕。
2019年9月19日,據證監會官網顯示,天業通聯發行股份購買光伏巨頭晶澳太陽能有限公司的方案獲有條件通過。晶澳太陽能正式拿到了A股通行證,成為首家光伏中概股借殼“回A”的企業。
2019年12月12日,天業通聯披露“關于變更公司名稱及證券簡稱、注冊資本、經營范圍暨完成工商變更登記的公告”靴子落地。
……
2020年3月29日,晶澳發布借殼上市后的首份年報。2019年,實現營收211.55億元,同比增長7.67%;凈利12.52億元,同比增長74.09%;基本每股收益1.27元;扣非后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20.49%。
2021年3月3日,晶澳發布2020年報。報告期內,實現營收258.47億元,同比增長22.17%,實現凈利15.07億元,同比增長20.34%。其中,Q1營收45.91億元,凈利2.86億元;Q2營收62.93億元,凈利4.15億元;Q3營收58.11億元,凈利5.90億;Q4營收91.52億元,凈利2.15億元。
回A后,晶澳業績整體向好,在2020年全球組件出貨量的排名中,位居第四位,落后隆基、晶科、天合,出貨量僅比天合少30MW。
天合:坎坷回A路
相較晶澳的借殼回歸,天合回A或者算是好事多磨。
初始階段,天合與海潤被人們普遍提及。兩者之所以能夠聯系起來,除都是光伏企業之外,也與兩者幾乎同時發布的公告有一定的關系。
2017年,天合光能完成私有化,從美國退市,回A被視為天合的必然選擇。
2018年2月6日,天合發布公告,稱1月22日收到《江蘇證監局關于確認輔導備案日期的通知》,確認中信證券已經開始對其進行上市輔導。
2018年2月5日晚間, *ST海潤發布了《關于籌劃重大事項的停牌公告》,公告稱正在籌劃重大事項,可能構成重大資產重組。
就這樣兩者被順理成章地聯系到一起,天合借殼海潤的消息不脛而走。同時人們認為天合之所以會選擇借殼海潤上市,原因也在于IPO用時較長,且手續繁雜,而天合實力雄厚,有能力和實力借殼上市。在2018年,天合組件當年出貨量雖僅僅位居第三位,落后晶科、晶澳,但是其保持著全球組件累計出貨量第一的位置。坊間也有著天合光能在單年出貨量上“讓賢”的說法。
2018年2月27日,有相關媒體報道稱天合內部人士對于借殼海潤予以了否認。對于兩者到底是否存在聯系不得而知。但有說法認為海潤的巨額債務是阻礙天合借殼的重要原因。
天合光能于1997年12月26日由高紀凡創立,隨著我國對光伏產業的重視,1998年中國光伏行業快速發展,天合光能也從中受益。在2006年天合光能登陸美國紐交所之前,高紀凡以20億的身家位列當年胡潤能源富豪榜第九位。
時間如水。用時十年,2006年12月19日,天合光能在紐交所上市。成功募集到9800萬美元,而后在2007年6月,其又完成增發,募資超2.43億美元。天合光能表現“兇猛”。
也恰在此幾年,中國光伏企業紛紛在美國上市。尚德2005年12月紐交所上市,2006年11月阿特斯納斯達克上市,2006年12月天合光能納斯達克上市,2007年2月晶澳紐交所上市,2007年6月英利紐交所上市,2010年5月晶科能源紐交所上市。
天合2017年從美國退市,2019年5月16日申請科創板上市,2019年6月14日通過問詢,但在同年7月31日卻顯示中止,或與其財報有效期相關。2019年9月12日,上交所恢復天合光能發行上市審核。
事情有條不紊進行,在大背景之下,大家相對看好天合成功IPO。
而事實卻潑了一盆涼水。
2020年1月8日,天合光能發布了2020年第一條公告——科創板上市委2020年第1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暫緩審議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上市(首發)。天合光能成為2020年被暫緩審議的“第一名”。此時,關于天合的諸多報道相繼涌現,整個形勢急轉直下,彼時亦有言論,2020年的A股或看不到天合的身影。
天合在此事之后并無更多的發聲。
2020年3月1日,在上一份公告披露近兩個月之后,天合再發公告——上海證券交易所2020 年第 4 次上市委員會審議會議將再審議天合光能。
2020年3月11日,科創板上市委2020年第4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同意天合光能發行上市(首發)。
2020年6月10日,天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成為常州登陸科創板的第一家企業。
2017-2020年,天合回A路走了三年。
2020年8月26日,天合發布回A首份半年報。報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營收125.46億元 ,同比增加16.56%;凈利潤4.93億元,同比增加245.81%,扣非凈利潤4.45億元,同比增加182.14%。
2021年3月31日,天合披露2020年報,營收294.2億,同比增長26.1%;凈利12.3億,同比增長91.9%,增幅創4年新高。
2020年,天合動作頗多,據媒體不完全統計,2020年天合宣布的電池端產能擴產近42GW,組件則29GW。
2020年,天合光能組件出貨量達15.9GW,位居第三位。
晶科:并不意外的回歸
相較而言,晶科是海外上市熱潮中最晚登陸美國股市的。但即使如此,晶科的實力沒有人可以小覷。在近十年的全球組件出貨量排行榜中,其從未缺席,更是在2016-2019連續四年蟬聯首位。在2020年被勢頭兇猛的隆基取代,屈居次席。
雖然晶科能源實力依舊強勁,但業內認為晶科能源回A是必然選擇。
事實的確如此,6月28日,晶科能源申請科創板上市的信息傳出,擬募資60億。然而與晶澳、天合美國退市不同,晶科選擇分拆上市,并未從美國退市。
關于晶科能源分拆上市的信息, 并非首次披露。
2020年9月21日,晶科能源宣布,正在考慮進行內部重組,計劃未來三年內將分拆子公司江西晶科赴上交所科創板上市。
2020年10月29日,媒體報道,晶科能源擬分拆的子公司江西晶科已經完成31億元股權融資計劃。
2021年1月29日,江西監管局披露了關于晶科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接受輔導的具體信息。其輔導機構為中信建投證券,并于1月22日進行上市輔導備案。
晶科能源CEO陳康平曾表示,晶科能源在紐交所上市和江西晶科在科創板的聯合上市將提高晶科在中國和全球投資者中的知名度,并為自身提供更多未來增長的機會。
晶科招股說明書顯示,2018年-2020年,晶科營收分別為245.09億元、294.90億元、336.6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23%、20.32%、14.14%;實現歸母凈利分別為2.74億元、13.81億元、10.4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66%、404.52%、-24.5%,歸母凈利潤在2020年度出現下滑。
雖然,營收依舊呈現正增長,但是歸母凈利潤卻出現接近四分之一的下滑。此點被財經板塊所關注。
在2018-2020三年期間,晶科能源組件銷售收入分別為234.94億元、282.83億元、325.25億元,分別占總營收比例的95.86%、95.91%、96.63%,組件仍為晶科能源營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余則包括硅片、電池片,以及其他業務收入。
2020年,中國光伏行業從硅料端開始進入漲價模式。彼時硅料價格迅速上漲,對組件企業造成重要影響,業內稱為“卡脖兒”事件。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當時表示,此種現象或將加速組件企業產業垂直一體化的程度,或對光伏行業造成沖擊。后續,錢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21年晶科將發力電池、硅片等板塊,但會以電池為主。
此次IPO,晶科能源擬募資60億,將主要用于年產7.5GW高效電池和5GW高效電池組件建設項目等,此舉與錢晶的說法相印證。
對于此次募資的用途,晶科能源則表示,未來三到五年,光伏行業競爭激烈,因此將進一步整合垂直一體化產能。垂直一體化的光伏企業將擁有更低的成本、更穩定的品質和產出,從而在未來競爭中占據優勢。此次的電池項目將彌補晶科在電池產能方面的短板。
截至2020年末,晶科能源硅片產能為20GW,組件產能30GW,電池產能11GW。
被稱為“史上最大擴產年”的2020年,電池、組件、硅片的擴產皆超過300GW,其中實力光伏的動作更多更大,陸續補齊自身的產業板塊,未來多板塊供大于求的現象或將出現,屆時垂直一體化公司之間,或者垂直一體化公司與專業公司之間的競爭都將展開,競爭必然慘烈。
同時,晶科境外銷售的高占比,被業內認為存在隱憂。晶科招股說明顯示,2018年-2020年,晶科境外銷售收入分別為185.57億元、244.60億元和273.85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6.50%、83.50%和82.51%。晶科也坦言此次IPO存在著境外市場經營風險、匯率波動及匯兌損益風險等,但晶科A股IPO之路依舊被業內看好。
阿特斯:按部就班的分拆回A
同晶科一樣,6月28日,阿特斯亦申請科創板上市。
相較晶科,阿特斯則顯得有些“平庸”。2020組件出貨量位居第五位。縱觀近十年組件出貨量排行榜會發現,阿特斯雖然一直居于榜單中,但是除在2015年位居第二位之外,其余主要是在三-五位之間徘徊,其中,第三位3次,第四位1次,第五位5次。
阿特斯在業內一直以財務穩健而著稱,其充分體現了掌門人瞿曉鏵的性格特質,所以有著如果最后僅剩幾家光伏企業,其中一定會有阿特斯的說法。“不做第一,但做一流”是阿特斯的生存“哲學”,所以阿特斯的“不出彩”也就在可理解的范圍之中了。
2006年,阿特斯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是中國首家登陸美國納斯達克的光伏一體化企業。阿特斯擁有硅片、電池、組件和電站等多個業務板塊。然而伴隨著晶澳、天合的相繼回 A,業內人士認為,“駐守”海外的晶科能源、阿特斯也將追隨其后——回A。
晶科如此,阿特斯同樣如此。
2020年7月27日,阿特斯宣布,將在未來2年內完成組件和系統解決方案業務(MSS)板塊在國內上市,但同時保留母公司在納斯達克的上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分拆上市。阿特斯此舉直接宣布了回A之路。阿特斯能否成為一個擁有三個上市融資平臺的企業,值得期待。
2020年9月30日,阿特斯宣布已為旗下MSS子公司——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達成17.8億元融資協議,成功引進了多家知名機構投資者和戰略合作伙伴。此舉被解讀為阿特斯擁有在中國上市資格的重要一步。
然而回溯歷史會發現,此次并非阿特斯首次計劃回歸國內資本市場。早在2017年12月,阿特斯就曾對外宣布私有化。不過,2018年11月該計劃暫緩,最后不了了之。
而后坊間傳聞,某龍頭電池企業欲收購阿特斯的傳聞,然而此事沒有更多信息傳出,隨著阿特斯欲拆分上市的信息傳出之后,該傳聞也就徹底變成了傳聞。
招股說明書顯示,2018-2020年,阿特斯營收分別為244.4億元、216.8億元、232.8億元,歸母凈利19.2億元、17.5億元、16.2億元。阿特斯同晶科有著諸多相似,營收總額呈上升趨勢,但是歸母凈利潤則出現下滑,同樣其主營業務收入來自境外,在2018-2020年,阿特斯境外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194.7億元、186.7億元、194.4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81.48%、88.84%、84.91%。
其同晶科存在同樣的隱憂。
截止2020年底,阿特斯硅錠、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產能將分別2.1GW、6.3GW、9.6GW和16.1GW,各環節產能差距巨大。
此次阿特斯IPO擬募資40億,主要用于年產10GW拉棒項目、阜寧10GW硅片項目、年產4GW高效太陽能光伏電池項目、年產10GW高效光伏電池組件項目。
由此不難發現,阿特斯此次也意在補強自身產業鏈短板。
不過,日前,阿特斯方面表示,由于硅料、EVA、邊框等價格上漲,以及境外運輸價格的居高不下,阿特斯2021年Q1凈利潤為負,預計2021年上半年公司整體業績仍虧損,2021年全年業績也可能出現虧損。
對于分拆上市,阿特斯方面坦言,是希望利用A股市場為將來的發展獲取更多的資金支持。
征伐:笑到最后的會是誰?
雖然晶科、阿特斯的回A成功與否暫時無法給予定論,但是業內對兩者成功回A大多持樂觀態度,畢竟從實力來講,即使放眼全球光伏企業,兩者的實力也頗具說服力。
如果晶科、阿特斯成功回到A股市場,屆時五大組件廠商同臺競技,又將演繹出什么樣的劇情?值得期待。
隆基,發展迅速,實力強勁;天合,發力明顯,領銜210;晶澳,穩中有進,板塊日漸完善。晶科、阿特斯如果成功回A,作為A股后來者,先不論是否會“追上”先行企業,但更多的競爭將成為必然。畢竟五家企業皆為組件龍頭企業,競爭更為直接。
2020年硅料價格上漲,疫情影響,相關機構對2020年全球新增裝機量的目標屢屢下調,然而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2020年全球光伏報告顯示,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的接近135 GW,新的太陽能光伏裝置的安裝量也增長23%。其中,我國新增裝機量達到48.2GW,該數據也是自2017年53GW新增裝機量的。五大組件企業在2020年業績雖有起落,但依舊具有較強的沖擊力。
近年,隨著越來越多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確定,光伏行業的前景越發被看好,更多的企業紛紛進入光伏行業,為了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以及自身抗風險能力,以組件企業為代表的光伏企業紛紛加強自身的垂直一體化程度,當然,五大組件企業也皆在其中。
以2020年為例,據世紀新能源網不完全統計,擴產總金額超3400億,硅片、電池、組件擴產總規模超340GW。五大巨頭中,隆基總投資超269億元,天合總投資超315.5億元,晶澳總投資超415億元,阿特斯與宿遷簽訂的10GW光伏組件及10GW光伏電池投資協議,總投資便超100億,據媒體統計晶科在組件、電池、切片、拉棒上的擴產規模分別為44.8GW、29.3GW、20GW、5GW。
7月16日,國家能源局發布1-6月份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其中1-6月,光伏新增裝機量為13GW,雖然較2019年、2020年有小幅提升,但是在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新增裝機量遠遠低于行業預期,與行業相關板塊價格居高不下關系密切。
現今,雖然上游硅料價格穩定,硅片、電池價格小幅下行,但是并不足以給予組件端足夠的價格下行空間,終端市場依舊缺少裝機動力。據相關媒體統計,今年上半年分布式光伏裝機量超過集中式電站裝機量,就已說明問題。雖然業內依舊對下半年裝機量充滿期待,但是價格仍將成為制約2021裝機量的重要因素。并不足夠活躍的裝機市場,必然刺激廠家組件企業之間市場占有率之爭。
當然,除一線企業之間的競爭,二三線企業為搶占更多的生存空間,在價格端要低于一線企業的組件報價,對其市場造成一定沖擊。
PVInfolink日前相關市場分析顯示,組件端,一線垂直整合大廠價格變化不大,持平或者較價格最高點有小幅回落,大型訂單單玻組件價格大多在1.77元-1.79元/W,二線廠家出現1.7-1.75元/W的價格。價格上,二三線組件企業更具競爭力。
以中國能建2021-2022年1.2GW組件集采為例,24家企業參與投標,在第一標段的單晶單玻組件的投標中,價格區間為1.7202-2.011元/W,均價為1.819元/W;第二標段的單晶雙玻組件的投標中,價格區間為1.758-1.936元/W,均價為1.823元/W。此次招標,2.0元+/W報價來自于一線企業,最低報價則都來自于二三線組件企業。
2021年7月已過,光伏市場暫難以看到價格迅速下降的積極因素,雖或逐漸迎來裝機高峰期,但具體拉動力如何并不可知。《關于報送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方案的通知》將刺激分布式光伏的發展,但價格仍為桎梏,效果如何仍需等待。
群雄逐鹿,在現今并不寬敞的空間中,各企業如何閃轉騰挪,是對企業實力和智慧的雙重考量。不管是合縱連橫,還是孤軍深入,最終需要的都是市場。那么,這個市場最終會如何?
國內光伏市場東風起,隨晶澳、天合之后,晶科能源、阿特斯成功回A成大概率事件。組件巨頭A股短兵相接日漸成為現實。厲兵秣馬,來勢洶洶,即使是全無硝煙,亦波譎云詭,兇猛異常,雖市場容量巨大,但商戰中獨樂樂或比眾樂樂更具誘惑。征戰攻伐,最終是五強鼎立還是漸增日后談資。
“殊途同歸”之后,剛剛開始!
晶澳:借殼回A
晶澳的回A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算是順風順水。或者與其采用了業內較為推崇的借殼上市的方式相關。
關于晶澳的故事,業內大多數人都有所知曉。
晶澳太陽能成立于2005年,由晶龍與澳大利亞光電科技工程公司、澳大利亞太陽能發展有限公司三方合資成立。晶龍之所以能夠與后兩者達成合作,與楊懷進密不可分。
2004年的晶龍,已經雄踞世界太陽能單晶首位,其單晶硅年產達836噸。為彌補電池生產配裝環節的缺失,靳保芳與從中電出走的楊懷進痛快達成合作,于是順理成章地有了晶澳太陽能的成立,楊懷進出任CEO。楊懷進在上任之初就曾豪言要讓晶澳三年內成為世界級公司。
事遂人愿。2007年2月,投產僅八個月的晶澳成功登陸納斯達克,并被評為華爾街三大交易所此年度的優秀上市公司,“中國奇跡”亦成為晶澳的稱謂。
晶澳上市后的前兩年,即2007、2008年,中國光伏行業快速發展,但經濟危機也隨之而來,中國光伏行業遭遇重創,晶澳未能幸免。相關數據顯示,2009年Q1,晶澳收入2.317億元,上年同比下降79.4%,環比上年Q4下降76.3%。也恰在此年,楊懷進離開晶澳。靳保芳與楊懷進曾經一段合作的佳話也隨之而散。
時間流逝,此后的幾年,光伏行業雖有包括“雙反”在內的波折,但我國光伏行業從2012年開始,開始復蘇,晶澳在此期間的發展算是穩中有進。
2012年,晶澳闖入全球組件出貨量前十榜單,位居第八位,2013年,位居第九位。此后一直至今,晶澳一直位居榜單之中,從2015年開始,一直位于前五行列,2018、2019年高位時更是居于第二位,僅落后于實力雄厚的晶科。
然而,由于美股光伏行業整體估值偏低,光伏產業在美國資本市場中的融資能力巨大滑坡,隨著我國光伏行業的發展,以及A股更高的估值,光伏企業開始回A。
其實,晶澳欲從美國退市,開啟私有化進程,最早可以追溯到2015年6月。彼時,晶澳稱,公司董事會有意組成一個包括獨立董事在內的特別委員會來考慮這一提議。當時,晶澳估值約為4.891億美元。但該方案最終沒有下文,也沒有更多官方的信息流出。
時間直至2017年。
是年11月17日,晶澳宣布將以3.62億美元的全現金交易方式被收購且實現私有化,買方為晶澳董事長兼CEO靳保芳及晶龍集團。
2018年7月17日,晶澳宣布完成與控股母公司的合并交易,正式從美國納斯達克退市并成為私有公司。
2019年1月21日,天業通聯披露重大資產重組預案,擬作價12.7億元置出全部資產,同時以發行股份的方式作價75億元購買晶澳太陽能100%股權。
晶澳借殼回A正式拉開帷幕。
2019年9月19日,據證監會官網顯示,天業通聯發行股份購買光伏巨頭晶澳太陽能有限公司的方案獲有條件通過。晶澳太陽能正式拿到了A股通行證,成為首家光伏中概股借殼“回A”的企業。
2019年12月12日,天業通聯披露“關于變更公司名稱及證券簡稱、注冊資本、經營范圍暨完成工商變更登記的公告”靴子落地。
……
2020年3月29日,晶澳發布借殼上市后的首份年報。2019年,實現營收211.55億元,同比增長7.67%;凈利12.52億元,同比增長74.09%;基本每股收益1.27元;扣非后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20.49%。
2021年3月3日,晶澳發布2020年報。報告期內,實現營收258.47億元,同比增長22.17%,實現凈利15.07億元,同比增長20.34%。其中,Q1營收45.91億元,凈利2.86億元;Q2營收62.93億元,凈利4.15億元;Q3營收58.11億元,凈利5.90億;Q4營收91.52億元,凈利2.15億元。
回A后,晶澳業績整體向好,在2020年全球組件出貨量的排名中,位居第四位,落后隆基、晶科、天合,出貨量僅比天合少30MW。
天合:坎坷回A路
相較晶澳的借殼回歸,天合回A或者算是好事多磨。
初始階段,天合與海潤被人們普遍提及。兩者之所以能夠聯系起來,除都是光伏企業之外,也與兩者幾乎同時發布的公告有一定的關系。
2017年,天合光能完成私有化,從美國退市,回A被視為天合的必然選擇。
2018年2月6日,天合發布公告,稱1月22日收到《江蘇證監局關于確認輔導備案日期的通知》,確認中信證券已經開始對其進行上市輔導。
2018年2月5日晚間, *ST海潤發布了《關于籌劃重大事項的停牌公告》,公告稱正在籌劃重大事項,可能構成重大資產重組。
就這樣兩者被順理成章地聯系到一起,天合借殼海潤的消息不脛而走。同時人們認為天合之所以會選擇借殼海潤上市,原因也在于IPO用時較長,且手續繁雜,而天合實力雄厚,有能力和實力借殼上市。在2018年,天合組件當年出貨量雖僅僅位居第三位,落后晶科、晶澳,但是其保持著全球組件累計出貨量第一的位置。坊間也有著天合光能在單年出貨量上“讓賢”的說法。
2018年2月27日,有相關媒體報道稱天合內部人士對于借殼海潤予以了否認。對于兩者到底是否存在聯系不得而知。但有說法認為海潤的巨額債務是阻礙天合借殼的重要原因。
天合光能于1997年12月26日由高紀凡創立,隨著我國對光伏產業的重視,1998年中國光伏行業快速發展,天合光能也從中受益。在2006年天合光能登陸美國紐交所之前,高紀凡以20億的身家位列當年胡潤能源富豪榜第九位。
時間如水。用時十年,2006年12月19日,天合光能在紐交所上市。成功募集到9800萬美元,而后在2007年6月,其又完成增發,募資超2.43億美元。天合光能表現“兇猛”。
也恰在此幾年,中國光伏企業紛紛在美國上市。尚德2005年12月紐交所上市,2006年11月阿特斯納斯達克上市,2006年12月天合光能納斯達克上市,2007年2月晶澳紐交所上市,2007年6月英利紐交所上市,2010年5月晶科能源紐交所上市。
天合2017年從美國退市,2019年5月16日申請科創板上市,2019年6月14日通過問詢,但在同年7月31日卻顯示中止,或與其財報有效期相關。2019年9月12日,上交所恢復天合光能發行上市審核。
事情有條不紊進行,在大背景之下,大家相對看好天合成功IPO。
而事實卻潑了一盆涼水。
2020年1月8日,天合光能發布了2020年第一條公告——科創板上市委2020年第1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暫緩審議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發行上市(首發)。天合光能成為2020年被暫緩審議的“第一名”。此時,關于天合的諸多報道相繼涌現,整個形勢急轉直下,彼時亦有言論,2020年的A股或看不到天合的身影。
天合在此事之后并無更多的發聲。
2020年3月1日,在上一份公告披露近兩個月之后,天合再發公告——上海證券交易所2020 年第 4 次上市委員會審議會議將再審議天合光能。
2020年3月11日,科創板上市委2020年第4次審議會議結果公告——同意天合光能發行上市(首發)。
2020年6月10日,天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成為常州登陸科創板的第一家企業。
2017-2020年,天合回A路走了三年。
2020年8月26日,天合發布回A首份半年報。報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營收125.46億元 ,同比增加16.56%;凈利潤4.93億元,同比增加245.81%,扣非凈利潤4.45億元,同比增加182.14%。
2021年3月31日,天合披露2020年報,營收294.2億,同比增長26.1%;凈利12.3億,同比增長91.9%,增幅創4年新高。
2020年,天合動作頗多,據媒體不完全統計,2020年天合宣布的電池端產能擴產近42GW,組件則29GW。
2020年,天合光能組件出貨量達15.9GW,位居第三位。
晶科:并不意外的回歸
相較而言,晶科是海外上市熱潮中最晚登陸美國股市的。但即使如此,晶科的實力沒有人可以小覷。在近十年的全球組件出貨量排行榜中,其從未缺席,更是在2016-2019連續四年蟬聯首位。在2020年被勢頭兇猛的隆基取代,屈居次席。
雖然晶科能源實力依舊強勁,但業內認為晶科能源回A是必然選擇。
事實的確如此,6月28日,晶科能源申請科創板上市的信息傳出,擬募資60億。然而與晶澳、天合美國退市不同,晶科選擇分拆上市,并未從美國退市。
關于晶科能源分拆上市的信息, 并非首次披露。
2020年9月21日,晶科能源宣布,正在考慮進行內部重組,計劃未來三年內將分拆子公司江西晶科赴上交所科創板上市。
2020年10月29日,媒體報道,晶科能源擬分拆的子公司江西晶科已經完成31億元股權融資計劃。
2021年1月29日,江西監管局披露了關于晶科擬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接受輔導的具體信息。其輔導機構為中信建投證券,并于1月22日進行上市輔導備案。
晶科能源CEO陳康平曾表示,晶科能源在紐交所上市和江西晶科在科創板的聯合上市將提高晶科在中國和全球投資者中的知名度,并為自身提供更多未來增長的機會。
晶科招股說明書顯示,2018年-2020年,晶科營收分別為245.09億元、294.90億元、336.6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23%、20.32%、14.14%;實現歸母凈利分別為2.74億元、13.81億元、10.4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66%、404.52%、-24.5%,歸母凈利潤在2020年度出現下滑。
雖然,營收依舊呈現正增長,但是歸母凈利潤卻出現接近四分之一的下滑。此點被財經板塊所關注。
在2018-2020三年期間,晶科能源組件銷售收入分別為234.94億元、282.83億元、325.25億元,分別占總營收比例的95.86%、95.91%、96.63%,組件仍為晶科能源營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余則包括硅片、電池片,以及其他業務收入。
2020年,中國光伏行業從硅料端開始進入漲價模式。彼時硅料價格迅速上漲,對組件企業造成重要影響,業內稱為“卡脖兒”事件。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當時表示,此種現象或將加速組件企業產業垂直一體化的程度,或對光伏行業造成沖擊。后續,錢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21年晶科將發力電池、硅片等板塊,但會以電池為主。
此次IPO,晶科能源擬募資60億,將主要用于年產7.5GW高效電池和5GW高效電池組件建設項目等,此舉與錢晶的說法相印證。
對于此次募資的用途,晶科能源則表示,未來三到五年,光伏行業競爭激烈,因此將進一步整合垂直一體化產能。垂直一體化的光伏企業將擁有更低的成本、更穩定的品質和產出,從而在未來競爭中占據優勢。此次的電池項目將彌補晶科在電池產能方面的短板。
截至2020年末,晶科能源硅片產能為20GW,組件產能30GW,電池產能11GW。
被稱為“史上最大擴產年”的2020年,電池、組件、硅片的擴產皆超過300GW,其中實力光伏的動作更多更大,陸續補齊自身的產業板塊,未來多板塊供大于求的現象或將出現,屆時垂直一體化公司之間,或者垂直一體化公司與專業公司之間的競爭都將展開,競爭必然慘烈。
同時,晶科境外銷售的高占比,被業內認為存在隱憂。晶科招股說明顯示,2018年-2020年,晶科境外銷售收入分別為185.57億元、244.60億元和273.85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76.50%、83.50%和82.51%。晶科也坦言此次IPO存在著境外市場經營風險、匯率波動及匯兌損益風險等,但晶科A股IPO之路依舊被業內看好。
阿特斯:按部就班的分拆回A
同晶科一樣,6月28日,阿特斯亦申請科創板上市。
相較晶科,阿特斯則顯得有些“平庸”。2020組件出貨量位居第五位。縱觀近十年組件出貨量排行榜會發現,阿特斯雖然一直居于榜單中,但是除在2015年位居第二位之外,其余主要是在三-五位之間徘徊,其中,第三位3次,第四位1次,第五位5次。
阿特斯在業內一直以財務穩健而著稱,其充分體現了掌門人瞿曉鏵的性格特質,所以有著如果最后僅剩幾家光伏企業,其中一定會有阿特斯的說法。“不做第一,但做一流”是阿特斯的生存“哲學”,所以阿特斯的“不出彩”也就在可理解的范圍之中了。
2006年,阿特斯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是中國首家登陸美國納斯達克的光伏一體化企業。阿特斯擁有硅片、電池、組件和電站等多個業務板塊。然而伴隨著晶澳、天合的相繼回 A,業內人士認為,“駐守”海外的晶科能源、阿特斯也將追隨其后——回A。
晶科如此,阿特斯同樣如此。
2020年7月27日,阿特斯宣布,將在未來2年內完成組件和系統解決方案業務(MSS)板塊在國內上市,但同時保留母公司在納斯達克的上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分拆上市。阿特斯此舉直接宣布了回A之路。阿特斯能否成為一個擁有三個上市融資平臺的企業,值得期待。
2020年9月30日,阿特斯宣布已為旗下MSS子公司——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達成17.8億元融資協議,成功引進了多家知名機構投資者和戰略合作伙伴。此舉被解讀為阿特斯擁有在中國上市資格的重要一步。
然而回溯歷史會發現,此次并非阿特斯首次計劃回歸國內資本市場。早在2017年12月,阿特斯就曾對外宣布私有化。不過,2018年11月該計劃暫緩,最后不了了之。
而后坊間傳聞,某龍頭電池企業欲收購阿特斯的傳聞,然而此事沒有更多信息傳出,隨著阿特斯欲拆分上市的信息傳出之后,該傳聞也就徹底變成了傳聞。
招股說明書顯示,2018-2020年,阿特斯營收分別為244.4億元、216.8億元、232.8億元,歸母凈利19.2億元、17.5億元、16.2億元。阿特斯同晶科有著諸多相似,營收總額呈上升趨勢,但是歸母凈利潤則出現下滑,同樣其主營業務收入來自境外,在2018-2020年,阿特斯境外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194.7億元、186.7億元、194.4億元,占總營收的比例分別為81.48%、88.84%、84.91%。
其同晶科存在同樣的隱憂。
截止2020年底,阿特斯硅錠、硅片、電池片和組件產能將分別2.1GW、6.3GW、9.6GW和16.1GW,各環節產能差距巨大。
此次阿特斯IPO擬募資40億,主要用于年產10GW拉棒項目、阜寧10GW硅片項目、年產4GW高效太陽能光伏電池項目、年產10GW高效光伏電池組件項目。
由此不難發現,阿特斯此次也意在補強自身產業鏈短板。
不過,日前,阿特斯方面表示,由于硅料、EVA、邊框等價格上漲,以及境外運輸價格的居高不下,阿特斯2021年Q1凈利潤為負,預計2021年上半年公司整體業績仍虧損,2021年全年業績也可能出現虧損。
對于分拆上市,阿特斯方面坦言,是希望利用A股市場為將來的發展獲取更多的資金支持。
征伐:笑到最后的會是誰?
雖然晶科、阿特斯的回A成功與否暫時無法給予定論,但是業內對兩者成功回A大多持樂觀態度,畢竟從實力來講,即使放眼全球光伏企業,兩者的實力也頗具說服力。
如果晶科、阿特斯成功回到A股市場,屆時五大組件廠商同臺競技,又將演繹出什么樣的劇情?值得期待。
隆基,發展迅速,實力強勁;天合,發力明顯,領銜210;晶澳,穩中有進,板塊日漸完善。晶科、阿特斯如果成功回A,作為A股后來者,先不論是否會“追上”先行企業,但更多的競爭將成為必然。畢竟五家企業皆為組件龍頭企業,競爭更為直接。
2020年硅料價格上漲,疫情影響,相關機構對2020年全球新增裝機量的目標屢屢下調,然而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2020年全球光伏報告顯示,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量的接近135 GW,新的太陽能光伏裝置的安裝量也增長23%。其中,我國新增裝機量達到48.2GW,該數據也是自2017年53GW新增裝機量的。五大組件企業在2020年業績雖有起落,但依舊具有較強的沖擊力。
近年,隨著越來越多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確定,光伏行業的前景越發被看好,更多的企業紛紛進入光伏行業,為了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以及自身抗風險能力,以組件企業為代表的光伏企業紛紛加強自身的垂直一體化程度,當然,五大組件企業也皆在其中。
以2020年為例,據世紀新能源網不完全統計,擴產總金額超3400億,硅片、電池、組件擴產總規模超340GW。五大巨頭中,隆基總投資超269億元,天合總投資超315.5億元,晶澳總投資超415億元,阿特斯與宿遷簽訂的10GW光伏組件及10GW光伏電池投資協議,總投資便超100億,據媒體統計晶科在組件、電池、切片、拉棒上的擴產規模分別為44.8GW、29.3GW、20GW、5GW。
7月16日,國家能源局發布1-6月份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其中1-6月,光伏新增裝機量為13GW,雖然較2019年、2020年有小幅提升,但是在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新增裝機量遠遠低于行業預期,與行業相關板塊價格居高不下關系密切。
現今,雖然上游硅料價格穩定,硅片、電池價格小幅下行,但是并不足以給予組件端足夠的價格下行空間,終端市場依舊缺少裝機動力。據相關媒體統計,今年上半年分布式光伏裝機量超過集中式電站裝機量,就已說明問題。雖然業內依舊對下半年裝機量充滿期待,但是價格仍將成為制約2021裝機量的重要因素。并不足夠活躍的裝機市場,必然刺激廠家組件企業之間市場占有率之爭。
當然,除一線企業之間的競爭,二三線企業為搶占更多的生存空間,在價格端要低于一線企業的組件報價,對其市場造成一定沖擊。
PVInfolink日前相關市場分析顯示,組件端,一線垂直整合大廠價格變化不大,持平或者較價格最高點有小幅回落,大型訂單單玻組件價格大多在1.77元-1.79元/W,二線廠家出現1.7-1.75元/W的價格。價格上,二三線組件企業更具競爭力。
以中國能建2021-2022年1.2GW組件集采為例,24家企業參與投標,在第一標段的單晶單玻組件的投標中,價格區間為1.7202-2.011元/W,均價為1.819元/W;第二標段的單晶雙玻組件的投標中,價格區間為1.758-1.936元/W,均價為1.823元/W。此次招標,2.0元+/W報價來自于一線企業,最低報價則都來自于二三線組件企業。
2021年7月已過,光伏市場暫難以看到價格迅速下降的積極因素,雖或逐漸迎來裝機高峰期,但具體拉動力如何并不可知。《關于報送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方案的通知》將刺激分布式光伏的發展,但價格仍為桎梏,效果如何仍需等待。
群雄逐鹿,在現今并不寬敞的空間中,各企業如何閃轉騰挪,是對企業實力和智慧的雙重考量。不管是合縱連橫,還是孤軍深入,最終需要的都是市場。那么,這個市場最終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