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到處奔波尋找電站買方的王宇(化名)不曾預料到,僅僅兩年的時間,光伏電站交易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雙碳目標的催化下,央國企大規模進軍光伏電站投資領域,受限于新增項目開發日益艱難以及平價項目收益率持續下滑的影響,那些曾經由于補貼拖欠被視為“燙手山芋”的存量光伏電站反而成為了待價而沽的優質資產。
存量光伏電站交易:從倒貼到溢價
存量光伏電站正成為“香餑餑”,這并不稀奇,正參與光伏電站開發或者并購的相關人士深受頗深。7月以來,王宇作為一家民營光伏投資商為數不多的中堅力量,正在重新啟動一個數百兆瓦的光伏電站交易談判工作。
“原本這些光伏電站已經作為條件置換打包給了一家地方國有企業,但由于光伏電站交易價值持續攀升,這家地方國企也并沒有多余的資金可以支付,兩家企業正合計把持有的100%電站項目股權打包賣給一家央企”,王宇解釋道。
參與并購的這家央企是三峽集團下屬的二級公司——被行業人士稱為“不差錢”的水電大戶。今年以來,諸多電力央企二級分公司或者省分公司進入了新能源項目開發投資領域。從水電到火電,越來越多的力量被雙碳目標裹挾著進入了光伏、風電行業。
也正是在這樣的大潮流下,存量光伏電站的價值持續攀升。在今年5月19日晶科科技上市一周年機構&媒體的交流會上,晶科科技副總裁沙江海曾提到,當前光伏電站資產交易市場火爆,國有企業對于存量電站的需求巨大,供不應求導致電站交易已經成為一個賣方市場,“換句話說,現在存量光伏電站交易是存在溢價的”。
而僅僅在半年前的2020年——彼時還未提出到2030年風、光累計裝機目標要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目標,深陷補貼困局的民營光伏投資商還在四處尋找買家,甚至需要倒貼來出售光伏電站。
而這正是王宇的親身經歷,“沒有進入補貼目錄的光伏電站,買方的價格基本以平價考慮,一般來說,這些電站的貸款額度都要比收購方的報價高。部分公司出售電站的基本原則是把負債帶走,電站資產相當于白送。一個100MW的光伏電站,按照脫硫煤電價評估,其價值只有2.8-3元/W,總價不超過3個億,但是當時建設成本在7億左右,貸款超4億,現在貸款余額依舊有4億左右,如果要賣掉,相當于公司倒貼1億元,請買家收走。”
回到2021年,王宇告訴光伏們,現在有央企愿意一次性兌現過往補貼,并且加上資金成本。相隔半年的交易,市場價值卻有著天壤之別。
轟轟烈烈的雙碳目標,對于從補貼拖欠的泥淖中掙扎求生的民營光伏投資商是一個守得云開見月明的幸運,但并不是所有企業都如此幸運。
歷史洪流中的民營光伏投資商
如果不是在三年前就開始籌劃出售光伏電站,以協鑫新能源、愛康科技、江山控股等為代表的民營光伏投資企業恐怕很難逃得過企業破產的結局。
2018年531政策猶如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多年來的光伏電站指標搶裝“泡沫”破碎的格外快。作為曾經第二大的光伏電站投資商,協鑫新能源手握超過7GW的光伏電站,曾經一時風光無量。很快,也是由協鑫新能源掀起了光伏電站出售的高潮。
從與華能就股權出售進行艱難的談判,到之后達成僅出售光伏電站項目公司的意向,協鑫新能源的那兩年并不好過。上百億元的補貼拖欠導致其負債累累,出售光伏電站成為了最后的希望。據光伏們不完全統計,三年來,協鑫新能源累計出售了超過4.7GW光伏電站,交易金額高達132億元。
緊隨其后的是順風清潔能源(1120MW)、愛康科技(1003MW)以及江山控股、晶科科技,而這幾家幾乎都是第一批參與到光伏電站項目開發投資的民營光伏投資商。
備注:近三年光伏電站交易匯總,僅供參考
在近90GW的光伏電站交易之后,補貼時代的光伏電站投資以央國企的大規模介入收場,預計目前將近70%的光伏電站投資方均為國有企業。而對于民營光伏企業來說,更多的優勢集中在開發以及服務端。
一方面,可以看到的是,在近期轟轟烈烈的分布式光伏整縣開發大潮中,民營企業作為參與方也迎來了更為有力的發展空間。就分布式光伏而言,盡管整縣推進喚醒了國央企對于分布式光伏的投資熱情,但從具體實操落地層面來看,民營企業的項目經驗顯然更具競爭力。
另一方面,在近日公布的廣西4GW保障性規模名單中,盡管國家電投一騎絕塵拿下了超過1GW的項目指標,但作為民營企業的晶科科技以400MW容量位居第二,也為“十四五”民營光伏企業光伏電站開發業務博了一記好彩頭。
在雙碳目標的催化下,央國企大規模進軍光伏電站投資領域,受限于新增項目開發日益艱難以及平價項目收益率持續下滑的影響,那些曾經由于補貼拖欠被視為“燙手山芋”的存量光伏電站反而成為了待價而沽的優質資產。
存量光伏電站交易:從倒貼到溢價
存量光伏電站正成為“香餑餑”,這并不稀奇,正參與光伏電站開發或者并購的相關人士深受頗深。7月以來,王宇作為一家民營光伏投資商為數不多的中堅力量,正在重新啟動一個數百兆瓦的光伏電站交易談判工作。
“原本這些光伏電站已經作為條件置換打包給了一家地方國有企業,但由于光伏電站交易價值持續攀升,這家地方國企也并沒有多余的資金可以支付,兩家企業正合計把持有的100%電站項目股權打包賣給一家央企”,王宇解釋道。
參與并購的這家央企是三峽集團下屬的二級公司——被行業人士稱為“不差錢”的水電大戶。今年以來,諸多電力央企二級分公司或者省分公司進入了新能源項目開發投資領域。從水電到火電,越來越多的力量被雙碳目標裹挾著進入了光伏、風電行業。
也正是在這樣的大潮流下,存量光伏電站的價值持續攀升。在今年5月19日晶科科技上市一周年機構&媒體的交流會上,晶科科技副總裁沙江海曾提到,當前光伏電站資產交易市場火爆,國有企業對于存量電站的需求巨大,供不應求導致電站交易已經成為一個賣方市場,“換句話說,現在存量光伏電站交易是存在溢價的”。
而僅僅在半年前的2020年——彼時還未提出到2030年風、光累計裝機目標要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目標,深陷補貼困局的民營光伏投資商還在四處尋找買家,甚至需要倒貼來出售光伏電站。
而這正是王宇的親身經歷,“沒有進入補貼目錄的光伏電站,買方的價格基本以平價考慮,一般來說,這些電站的貸款額度都要比收購方的報價高。部分公司出售電站的基本原則是把負債帶走,電站資產相當于白送。一個100MW的光伏電站,按照脫硫煤電價評估,其價值只有2.8-3元/W,總價不超過3個億,但是當時建設成本在7億左右,貸款超4億,現在貸款余額依舊有4億左右,如果要賣掉,相當于公司倒貼1億元,請買家收走。”
回到2021年,王宇告訴光伏們,現在有央企愿意一次性兌現過往補貼,并且加上資金成本。相隔半年的交易,市場價值卻有著天壤之別。
轟轟烈烈的雙碳目標,對于從補貼拖欠的泥淖中掙扎求生的民營光伏投資商是一個守得云開見月明的幸運,但并不是所有企業都如此幸運。
歷史洪流中的民營光伏投資商
如果不是在三年前就開始籌劃出售光伏電站,以協鑫新能源、愛康科技、江山控股等為代表的民營光伏投資企業恐怕很難逃得過企業破產的結局。
2018年531政策猶如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多年來的光伏電站指標搶裝“泡沫”破碎的格外快。作為曾經第二大的光伏電站投資商,協鑫新能源手握超過7GW的光伏電站,曾經一時風光無量。很快,也是由協鑫新能源掀起了光伏電站出售的高潮。
從與華能就股權出售進行艱難的談判,到之后達成僅出售光伏電站項目公司的意向,協鑫新能源的那兩年并不好過。上百億元的補貼拖欠導致其負債累累,出售光伏電站成為了最后的希望。據光伏們不完全統計,三年來,協鑫新能源累計出售了超過4.7GW光伏電站,交易金額高達132億元。
緊隨其后的是順風清潔能源(1120MW)、愛康科技(1003MW)以及江山控股、晶科科技,而這幾家幾乎都是第一批參與到光伏電站項目開發投資的民營光伏投資商。
備注:近三年光伏電站交易匯總,僅供參考
在近90GW的光伏電站交易之后,補貼時代的光伏電站投資以央國企的大規模介入收場,預計目前將近70%的光伏電站投資方均為國有企業。而對于民營光伏企業來說,更多的優勢集中在開發以及服務端。
一方面,可以看到的是,在近期轟轟烈烈的分布式光伏整縣開發大潮中,民營企業作為參與方也迎來了更為有力的發展空間。就分布式光伏而言,盡管整縣推進喚醒了國央企對于分布式光伏的投資熱情,但從具體實操落地層面來看,民營企業的項目經驗顯然更具競爭力。
另一方面,在近日公布的廣西4GW保障性規模名單中,盡管國家電投一騎絕塵拿下了超過1GW的項目指標,但作為民營企業的晶科科技以400MW容量位居第二,也為“十四五”民營光伏企業光伏電站開發業務博了一記好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