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遠景海陽風電產業園生產線車間,機聲隆隆,行車穿梭,一座座高高的作業臺上架著一臺臺堪比房間大的風機主機,工人們埋頭組裝,專注認真;生產車間外,完工下線的碩大風機主機一字排開,整裝待發、氣勢非凡。行走其中,所見所感皆是新產業、新技術如浪奔涌,讓人耳目一新、心潮澎湃。
“我們達到了2天就能產出1臺套風機的產能,完全滿足今年兩個項目的產出需求。”火熱嘈雜的生產車間里,遠景海陽風電產業園助理基地負責人張文龍提高音量介紹起來,顯得十分自信。
時針回撥到2019年,腳下這片承載著海上風電裝備制造新工業、新業態的土地,還是海陽核電工業園區北遠牛村的一片農田。當年,海陽抓住“省海上風電融合發展試點示范項目”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國電投山東半島南3號在海陽搶灘登陸,隨著海上風電產業風起云涌,海陽海上風電裝備制造這一新興產業迎來了萌動生長的第一縷春風。
“發展海上風電產業需要風機供應商,與其費盡周折從外地采購,不如借勢招商引資在海陽也打造一處風電裝備制造基地,既能更好地服務海上風電企業發展,又能拉長做強海上風電產業鏈條。”海陽市副市長高元華介紹道。
想法很快付諸行動。2019年10月,海陽風電專班招商引資團隊奔赴位于上海的遠景科技集團總部進行合作洽談。“我們重點推介海陽豐富的海洋資源,并詳細介紹了海陽有關發展海上風電產業的規劃,對方非常認可,對海陽未來發展充滿希望,整個洽談過程非常順利。”核電工業園區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董德合就是其中一員,回想起當時參與招商的場景,至今難掩激動。
從雙方見面到牽手“聯姻”,前前后后僅用了2個月的時間。2019年12月18日,全省首個、總投資15億元、分三期建設的遠景海陽風電產業園項目便在海陽核電裝備制造園區破土動工,海陽工業版圖上從此迎來了海上風電裝備制造這顆耀眼的“新星”。
為全力服務好項目,助力項目早日開工投產,海陽制定了“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個專班,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組建工作專班,分為土地征遷、項目服務、基礎設施配套三個工作小組,為項目提供縱向到底的審批服務,土地征遷組在短短一周內便完成了所有地上附著物征遷,為項目的快速落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快速推進項目建設,工作人員干脆當起了“保姆”,現場辦公、全程陪同協調辦理各項手續,一邊跑住建局、跑市政府,爭請專門審批“綠色通道”、實行容缺審批辦理,幫助項目及早落地;一邊調協調住建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行政審批局等部門,研究協商操作流程,在最短時間內為項目拿到了施工許可,遠景海陽風電產業園項目更是跑出了歷史最快“時速”,成為海陽首個拿地即開工的項目。
短短6個月,項目便完成了從建廠到投產再到首臺風機完工下線,再次創造奇跡,刷新了歷史速度。如今的遠景風電產業園內,現代化廠房拔地而起,工人有條不紊地忙碌生產,處處都是充滿科技、活力四射的生產場景,典型一個綠色發展和科技創新相融合的新型工業。
“我們在海陽打造了第一個模塊化基地,特別是在生產線上采用組裝式標準化生產,做到了靈活高效,產能大幅提升。”張文龍說,一期遠景能源智能風機制造工廠占地50余畝,主要生產風機主機和輪轂兩種產品,為了在保證質量的同時加大產能,在日常管理中,推廣持續精益管理理念,實現產品降本、制造效率提升。
對于“快”的追求,遠景海陽風電產業園幾乎做到極致。“不管是一個設備零件也好,還是一顆螺絲釘也好,只要能通過改善流程提高生產效率,我們隨時可以調整并做到標準化。”工藝工程師郭際說,為完成風機主機組裝的流程標準化,即便擰螺絲釘這樣小的程序,組裝工人們都用心研究,及時規范,從細節之處搶時間。
諸如此類的場景在遠景海陽風電產業園時常上演。工廠定期舉辦“持續改善發布會”,讓工人們分享提升效率的創新想法,營造提速增效、創先爭優的濃厚氛圍。一次流程的優化或許只能節省幾分鐘,但諸多工序合在一起就能節省更多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精益求精的生產理念提升了風機生產效率,將海上大兆瓦海上風機生產時間縮短30%,力爭成為國內畝產效益最高的海上風機制造工廠。”張文龍說。
如今,海陽遠景海陽風電產業園已具備了年產200臺5MW級以上海上智能風機能力,省內開工建設的全部兩個海上風電場的所有風機均在這里生產制造。截至3月底,產業園已為山東省引進外資1200萬美元,貢獻稅收2677萬元。
“海陽將依托現有風電產業鏈重點企業,做好‘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工作,形成鏈條完善、配套齊全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海陽市委書記劉宏濤說。
大幕拉開,氣勢如虹。未來,遠景海陽風電產業園將借助海陽豐富的海上風電資源,在全省范圍內打造千億級海上風電裝備產業集群和千億級儲能、制氫、能源物聯網產業集群,加速推動山東省碳中和及智慧能源體系建設,為推動全省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海陽力量。
“我們達到了2天就能產出1臺套風機的產能,完全滿足今年兩個項目的產出需求。”火熱嘈雜的生產車間里,遠景海陽風電產業園助理基地負責人張文龍提高音量介紹起來,顯得十分自信。
時針回撥到2019年,腳下這片承載著海上風電裝備制造新工業、新業態的土地,還是海陽核電工業園區北遠牛村的一片農田。當年,海陽抓住“省海上風電融合發展試點示范項目”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國電投山東半島南3號在海陽搶灘登陸,隨著海上風電產業風起云涌,海陽海上風電裝備制造這一新興產業迎來了萌動生長的第一縷春風。
“發展海上風電產業需要風機供應商,與其費盡周折從外地采購,不如借勢招商引資在海陽也打造一處風電裝備制造基地,既能更好地服務海上風電企業發展,又能拉長做強海上風電產業鏈條。”海陽市副市長高元華介紹道。
想法很快付諸行動。2019年10月,海陽風電專班招商引資團隊奔赴位于上海的遠景科技集團總部進行合作洽談。“我們重點推介海陽豐富的海洋資源,并詳細介紹了海陽有關發展海上風電產業的規劃,對方非常認可,對海陽未來發展充滿希望,整個洽談過程非常順利。”核電工業園區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董德合就是其中一員,回想起當時參與招商的場景,至今難掩激動。
從雙方見面到牽手“聯姻”,前前后后僅用了2個月的時間。2019年12月18日,全省首個、總投資15億元、分三期建設的遠景海陽風電產業園項目便在海陽核電裝備制造園區破土動工,海陽工業版圖上從此迎來了海上風電裝備制造這顆耀眼的“新星”。
為全力服務好項目,助力項目早日開工投產,海陽制定了“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個專班,一抓到底”的工作機制,組建工作專班,分為土地征遷、項目服務、基礎設施配套三個工作小組,為項目提供縱向到底的審批服務,土地征遷組在短短一周內便完成了所有地上附著物征遷,為項目的快速落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為快速推進項目建設,工作人員干脆當起了“保姆”,現場辦公、全程陪同協調辦理各項手續,一邊跑住建局、跑市政府,爭請專門審批“綠色通道”、實行容缺審批辦理,幫助項目及早落地;一邊調協調住建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行政審批局等部門,研究協商操作流程,在最短時間內為項目拿到了施工許可,遠景海陽風電產業園項目更是跑出了歷史最快“時速”,成為海陽首個拿地即開工的項目。
短短6個月,項目便完成了從建廠到投產再到首臺風機完工下線,再次創造奇跡,刷新了歷史速度。如今的遠景風電產業園內,現代化廠房拔地而起,工人有條不紊地忙碌生產,處處都是充滿科技、活力四射的生產場景,典型一個綠色發展和科技創新相融合的新型工業。
“我們在海陽打造了第一個模塊化基地,特別是在生產線上采用組裝式標準化生產,做到了靈活高效,產能大幅提升。”張文龍說,一期遠景能源智能風機制造工廠占地50余畝,主要生產風機主機和輪轂兩種產品,為了在保證質量的同時加大產能,在日常管理中,推廣持續精益管理理念,實現產品降本、制造效率提升。
對于“快”的追求,遠景海陽風電產業園幾乎做到極致。“不管是一個設備零件也好,還是一顆螺絲釘也好,只要能通過改善流程提高生產效率,我們隨時可以調整并做到標準化。”工藝工程師郭際說,為完成風機主機組裝的流程標準化,即便擰螺絲釘這樣小的程序,組裝工人們都用心研究,及時規范,從細節之處搶時間。
諸如此類的場景在遠景海陽風電產業園時常上演。工廠定期舉辦“持續改善發布會”,讓工人們分享提升效率的創新想法,營造提速增效、創先爭優的濃厚氛圍。一次流程的優化或許只能節省幾分鐘,但諸多工序合在一起就能節省更多時間,提高工作效率。“精益求精的生產理念提升了風機生產效率,將海上大兆瓦海上風機生產時間縮短30%,力爭成為國內畝產效益最高的海上風機制造工廠。”張文龍說。
如今,海陽遠景海陽風電產業園已具備了年產200臺5MW級以上海上智能風機能力,省內開工建設的全部兩個海上風電場的所有風機均在這里生產制造。截至3月底,產業園已為山東省引進外資1200萬美元,貢獻稅收2677萬元。
“海陽將依托現有風電產業鏈重點企業,做好‘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工作,形成鏈條完善、配套齊全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海陽市委書記劉宏濤說。
大幕拉開,氣勢如虹。未來,遠景海陽風電產業園將借助海陽豐富的海上風電資源,在全省范圍內打造千億級海上風電裝備產業集群和千億級儲能、制氫、能源物聯網產業集群,加速推動山東省碳中和及智慧能源體系建設,為推動全省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海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