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2年全面告別財政補貼,我國海上風電行業只剩下不足六個月的時間。眼看陸上風電和集中式光伏“先行一步”,為加快推動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國海上風電行業也正在摸索著自己的平價之路。
據業內統計,為推進項目降本增效,僅2020年一年時間,業內多家企業就累計推出了平價海上風機20款,均在造價和發電性能等方面實現顯著優化。與此同時,面對迫在眉睫的平價上網大門,多位國內風電企業負責人明確表示,目前,我國海上風電項目的造價尚無法滿足平價上網要求,且整機成本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大幅下降。
面對平價上網的使命必達,當技術的革新迭代無法滿足能源轉型需求,我國海上風電行業選擇通過多層面降低度電成本,進一步深化行業發展布局,以盡快駛入既定軌道,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
規模化發展、產業鏈協同
共拓海上風電盈利空間
7月15日,伴隨F34號風機葉輪與機艙精準對接,亞洲在建單體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場——三峽廣東陽江沙扒海上風電項目風機吊裝容量突破100萬千瓦。這一項目的順利推進,不僅標志著我國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場從藍圖走向現實,更對我國海上風電集中連片規模化開發具有重要示范意義。目前,推動海上風電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已成為“準平價時代”的業內發展共識。
“我國海上風電要堅持集中成片開發,保證足夠大的開發規模。”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表示,每個平價海上風電項目的規模應達到100萬千瓦以上,才能有效保障平價時代海上風電項目的盈利空間,激發企業的積極性。在產品標準化、模塊化生產的前提下,規模的提升不僅能夠提升項目經濟效益,還可大幅降低前期建設運維成本,進一步挖掘降本潛力,讓開發商“有信心、敢投入”。
走上平價之路,不能只靠海上風電規模化發展來實現。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海上風電的產業鏈覆蓋面廣,帶動力強,有望帶動我國形成萬億元級規模的海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推動整個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打造海上風電全產業鏈體系,也已成為行業走向平價的重要抓手。
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認為,如果海上風電行業能夠協同多產業共同發展,就可以形成萬億級的產業集群。目前,丹麥及德國的海上風電、比利時的海上升壓站、意大利的海纜已經形成了歐洲海上風電的典型產業鏈。即便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根據歐洲風能協會發布的統計數據,2020年,歐洲海上風電領域吸引了超過260億歐元的投資,創造歷史新高,且“吸金”能力仍在不斷增強。
多位業內人士同時指出,近年來,伴隨海上風電規模的不斷提升,我國海上風電行業的整機制造、基礎施工和風機吊裝能力不斷增強,產能可支撐海上風電項目每年新增建設規模400-500萬千瓦。從地區分布來看,產業鏈也正在從江蘇、廣東、福建向浙江、遼寧、山東等沿海地區蔓延。而作為我國海上風電行業的“先行者”,江蘇建設一個海上風電基地已能帶動上千億GDP增量,經濟拉動作用不容小覷。
記者在日前召開的第六屆全球海上風電大會上獲悉,“十四五”期間,國家能源局將重點加強示范引領,著力推動海上風電重大基地建設,在有條件的區域規劃布局一批海上風電基地,推動形成規模化連片開發的格局,以推動我國海上風電行業高質量發展。
初繪發展藍圖、探索自主技術
深遠海變“藍海”前景可期
在技術創新及國家財政補貼的大力支持下,過去幾年間,我國海上風電行業發展迅速。截至2021年4月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已突破千萬千瓦,發展成效顯著。同時,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發布的數據顯示,2010-2020年,我國海上風電度電成本的降幅接近53%。
一直以來、尤其是“十三五”時期,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以近海風電項目為主。業內人士指出,隨著近海水域在軍事、航道、漁業等方面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影響,面對馬上到來的平價時代,項目業主對于降本增效的需求更加迫切。能夠實現更大利潤增長、受到更少條件制約的深遠海區域有望由個別示范走向規模化、集群化開發,成為我國海上風電行業發展的主戰場。
我國綿長曲折的海岸線勾勒出了動人的自然風光,也為海上風電行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風能資源。據專業部門估算,我國海上風電的資源量約在20億千瓦左右,其中深遠海部分地區的風速能夠達到每秒10米左右,應用小時數可達到4000小時,能夠為行業發展提供堅實的資源保障。
當然,深遠海領域并非只是離岸距離和水深的倍增,對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國深遠海海上風電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新能源事業部副主任張曉朝明確指出,作為深遠海海上風電主要技術之一的漂浮式基礎,至少還需要5-8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實現技術的成熟運用。
7月13日,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臺抗臺風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及平臺在廣東陽江海域成功安裝,標志著我國漂浮式海上風機安裝實現零的突破。這一機組單機容量5.5兆瓦,主要方案均為國內自主的核心技術,意味著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漂浮式風電機組及基礎平臺邁出了深遠海風能資源獲取的探索步伐。
據了解,目前,國家能源局等相關部門正在開展全國海上深遠海發展規劃及深遠海海上風電相關管理政策的研究,加快組織開展全國深遠海示范,為推進“十四五”及更長時期我國海上風電行業高質量發展初繪藍圖。
據業內統計,為推進項目降本增效,僅2020年一年時間,業內多家企業就累計推出了平價海上風機20款,均在造價和發電性能等方面實現顯著優化。與此同時,面對迫在眉睫的平價上網大門,多位國內風電企業負責人明確表示,目前,我國海上風電項目的造價尚無法滿足平價上網要求,且整機成本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大幅下降。
面對平價上網的使命必達,當技術的革新迭代無法滿足能源轉型需求,我國海上風電行業選擇通過多層面降低度電成本,進一步深化行業發展布局,以盡快駛入既定軌道,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
規模化發展、產業鏈協同
共拓海上風電盈利空間
7月15日,伴隨F34號風機葉輪與機艙精準對接,亞洲在建單體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場——三峽廣東陽江沙扒海上風電項目風機吊裝容量突破100萬千瓦。這一項目的順利推進,不僅標志著我國首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場從藍圖走向現實,更對我國海上風電集中連片規模化開發具有重要示范意義。目前,推動海上風電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已成為“準平價時代”的業內發展共識。
“我國海上風電要堅持集中成片開發,保證足夠大的開發規模。”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表示,每個平價海上風電項目的規模應達到100萬千瓦以上,才能有效保障平價時代海上風電項目的盈利空間,激發企業的積極性。在產品標準化、模塊化生產的前提下,規模的提升不僅能夠提升項目經濟效益,還可大幅降低前期建設運維成本,進一步挖掘降本潛力,讓開發商“有信心、敢投入”。
走上平價之路,不能只靠海上風電規模化發展來實現。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海上風電的產業鏈覆蓋面廣,帶動力強,有望帶動我國形成萬億元級規模的海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推動整個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打造海上風電全產業鏈體系,也已成為行業走向平價的重要抓手。
遠景能源高級副總裁田慶軍認為,如果海上風電行業能夠協同多產業共同發展,就可以形成萬億級的產業集群。目前,丹麥及德國的海上風電、比利時的海上升壓站、意大利的海纜已經形成了歐洲海上風電的典型產業鏈。即便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根據歐洲風能協會發布的統計數據,2020年,歐洲海上風電領域吸引了超過260億歐元的投資,創造歷史新高,且“吸金”能力仍在不斷增強。
多位業內人士同時指出,近年來,伴隨海上風電規模的不斷提升,我國海上風電行業的整機制造、基礎施工和風機吊裝能力不斷增強,產能可支撐海上風電項目每年新增建設規模400-500萬千瓦。從地區分布來看,產業鏈也正在從江蘇、廣東、福建向浙江、遼寧、山東等沿海地區蔓延。而作為我國海上風電行業的“先行者”,江蘇建設一個海上風電基地已能帶動上千億GDP增量,經濟拉動作用不容小覷。
記者在日前召開的第六屆全球海上風電大會上獲悉,“十四五”期間,國家能源局將重點加強示范引領,著力推動海上風電重大基地建設,在有條件的區域規劃布局一批海上風電基地,推動形成規模化連片開發的格局,以推動我國海上風電行業高質量發展。
初繪發展藍圖、探索自主技術
深遠海變“藍海”前景可期
在技術創新及國家財政補貼的大力支持下,過去幾年間,我國海上風電行業發展迅速。截至2021年4月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已突破千萬千瓦,發展成效顯著。同時,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發布的數據顯示,2010-2020年,我國海上風電度電成本的降幅接近53%。
一直以來、尤其是“十三五”時期,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以近海風電項目為主。業內人士指出,隨著近海水域在軍事、航道、漁業等方面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影響,面對馬上到來的平價時代,項目業主對于降本增效的需求更加迫切。能夠實現更大利潤增長、受到更少條件制約的深遠海區域有望由個別示范走向規模化、集群化開發,成為我國海上風電行業發展的主戰場。
我國綿長曲折的海岸線勾勒出了動人的自然風光,也為海上風電行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風能資源。據專業部門估算,我國海上風電的資源量約在20億千瓦左右,其中深遠海部分地區的風速能夠達到每秒10米左右,應用小時數可達到4000小時,能夠為行業發展提供堅實的資源保障。
當然,深遠海領域并非只是離岸距離和水深的倍增,對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國深遠海海上風電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新能源事業部副主任張曉朝明確指出,作為深遠海海上風電主要技術之一的漂浮式基礎,至少還需要5-8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實現技術的成熟運用。
7月13日,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臺抗臺風型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及平臺在廣東陽江海域成功安裝,標志著我國漂浮式海上風機安裝實現零的突破。這一機組單機容量5.5兆瓦,主要方案均為國內自主的核心技術,意味著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漂浮式風電機組及基礎平臺邁出了深遠海風能資源獲取的探索步伐。
據了解,目前,國家能源局等相關部門正在開展全國海上深遠海發展規劃及深遠海海上風電相關管理政策的研究,加快組織開展全國深遠海示范,為推進“十四五”及更長時期我國海上風電行業高質量發展初繪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