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六屆全球海上風電大會上,匯聚一堂的行業巨擘就“海上風電助力碳中和目標實現”暢所欲言,其中“探討未來海上風電發展趨勢”的主題論壇吸引了眾多人的目光。未來中國海上風電的發展究竟該走一條怎樣的道路?這個問題牽動著風電行業所有人的心,特別是在海上風電迎來前所未有發展新機遇的當下。無論是中央提出的“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目標,還是沿海諸省依據國家“十四五”規劃確立促進海上風資源開發的相關方案,都預示著一個海上風電新時代的到來。
新機遇大家固然耳熟能詳,但新挑戰更需引起關注。正如上海電氣風電集團總裁助理、海上銷售事業部總經理吳改在論壇中所提及,“在海上風電實現平價的3年,風電行業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倒下,必須有足夠的裝機量去支撐產業鏈的發展。”電氣風電海上產品線總監黃軒也在演講中也談到,“海上風電管理就是風險管理,中國海上風電面臨海域地質情況復雜等客觀條件束縛,同時全生命周期數字化轉型又任重而道遠。”他們雖只道出了海上風電行業的一些側面,但一言以蔽之,中國海上風電亟需擴張版圖,但路途存在艱險。
海上裝機量隨著裝機需求而水漲船高,這就引出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個問題——我們去哪里要那么多風資源?從目前的共識來看,“潛”往深海似乎是唯一的選擇。
走向深藍的中國海上風電
前面提到,在“雙碳目標”和各種配套政策的支持下,中國海上風電發展勢頭迅猛,我們或許能從以下數據中窺見一斑:
截至2021年4月,沿海8個省份有海上風電項目并網,其中2020年新增裝機規模306萬千瓦,占全球當年新增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的約50%,2021年1至4月新增裝機容量約143萬千瓦,累計并網達到1042萬千瓦;截至2020年底,已有三個省份的海上風電機組累計并網容量超過了100萬千瓦,其中江蘇省累計并網容量達到627.54萬千瓦,廣東省累計并網容量達131.15萬千瓦,福建省累計并網容量達107.74萬千瓦。
這些數據表明了我們所取得的成績,也道出了接下來的難題。要獲取更多的風資源,往深遠海走是必然的。近海新的可開發資源空間有限,且單體規模較小,易受軍事、航道、漁業等限制性因素影響;相比近海,深遠海的風資源更好,湍流強度和海面粗糙度小、容量系數高,且中國領海線至專屬經濟區的可開發海域面積約60多萬平方公里,資源可開發潛力約20億干瓦,約占我國海上風電開發潛力的75%。渤海、黃海大陸架延伸海域和臺灣海峽等海域均為優良的風資源開發區域。
目前,中國主流的正在建設或規劃建設中的深遠海風場項目大多距離海岸50—60公里,如何安全高效地完成吊裝、完成項目建設,盡全力做好后市場運維都是電氣風電在竭力鉆營的問題。資源在深海,但深海資源并不好拿,這是行業共識,那么怎樣的結構性道路能幫助我們啃下這塊難啃的硬骨頭呢?
產業鏈協同發展是未來唯一選擇
要規模化開發深遠海風資源,就必須讓產業鏈協同發展。這不僅需要國家和行業統一規劃,避免零散開發導致工程先期重復,降低海上風電工程總造價,還需要建設一條包括主機、風場輔助設備、海上風電施工、海上風電運營、海上風電專業服務和海上風電關聯產業在內的完整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鏈。
各整機商都對未來海上風電項目有所暢想,譬如電氣風電提出“Wind to X模式創新”,其中“海上風電+儲能+海洋牧場”的能源島示范工程,以及“海上風電+油氣平臺供電+制氫”綜合解決方案為典型代表,這些方案或為海上風電提供更多增收渠道,或利用現有的資源開采平臺變廢為寶、降低建設成本,但無論如何,這些暢想都需通過更為復雜的能源布局才能在深遠海域成為現實,若后期沒有強大的管理運維水平跟上,那暢想終歸只能停留在暢想。
要為上述產業鏈協同和未來的海上風電模式埋單,我們就必須構建一套完備且高效的海上風電運維方案。中國海上風電運維亟需一種突破常規的手段、一場引領深遠海風資源開發新時代的重大革命。
強大的海上風電運維是產業鏈“聲援軍”
如果說數字化智聯風機革命即將形塑出中國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鏈新的“大腦中樞”與“神經系統”,那么一套完備而強大的海上風電運維方案可以說是這條產業鏈的強大后盾和“聲援軍”。沒有強大的后市場運維能力,深遠海風電、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鏈便無從談起。
“隨著海上風電走向深遠海,如何掌握應對深遠海域海上風電的后市場服務是立足海上風電的關鍵。”電氣風電海上產品線總監黃軒在全球海上風電大會的演講中強調。
眾所周知,我們一般可以從可利用率(衡量風電場發電時間比例的指標)和運營支出(風電場運營階段發生的費用)兩個指標來衡量一個風場的性能,而依據IRENA 2017年可再生能源成本報告,對于使用壽命約為25年的海上風電項目而言,運營與維護成本占其平準化電力成本(LCOE)的大約20%至30%??梢?,服務提供方的后市場運維能力不僅決定了一個海上風場的性價比,也注定了整機商運維降本的可能性。
“聲援軍”的重要性已然明了,但要做大做強這支軍隊,我們應從哪處著手?海上運維船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我們知道,無論是項目建設還是維護、運營,海上風場都需要用到一系列的船舶,而與歐洲成熟的運維船制造工藝不同,我國運維船的起點比較低,早期甚至使用木質漁船作為運維船,時至今日雖然已經實現性能升級,以平頭雙機單體、雙體船為主,但與歐洲向大型化發展、實現專業運維母船批量化運營的近未來規劃仍相距甚遠。中國現有的運維船存在多個維度的缺憾與痛點,如果風資源開發進一步走向深遠海,這些痛點只會扯住我們前進的步伐,令我們步履艱難。
毫不夸張的說,要革新深遠海風電運維方案,首先就必須革新海上運維船。要“潛”往深藍,就必須在歐洲經驗的基礎上,打造先進的專用運維母船,并圍繞母船展開一整套遠海運維交通方案。
解決方案:讓SOV馳騁深海 打造遠海運維交通方案
何為SOV?即Service Operation Vessels(專用運維母船),這類船是根據特定風電場及其所有者的特定要求專門建造,以提供一個經濟高效的維護概念。以目前歐洲通用的情況來看,它應用于離岸40km以上的大型風電場,風機單機容量大于8MW。SOV通??扇菁{50—100名船員,能將大量備件和工具運輸到海上風場。即使在惡劣的天氣和風力條件下,SOV一次也能在風場停留長達4周再行補給。SOV可提供更安全高效的服務,也能更快地響應服務需求,從而減少風場停機時間。其能為風場技術人員提供餐飲、保障和休閑設施,以及辦公室、車間設施、備件和工具儲存間……總之,SOV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目前中國主流海上交通船窗口期短、無法接續作業、往返次數多、效率低、停機成本高、惡劣海況適應性差、備件運載能力有限等痛點,為深遠海項目運維帶來新的希望。
可以說,SOV是目前解決深遠海項目運維的最佳方案。從上圖可以看出,SOV在各個方面都能“碾壓”目前的主流交通船。SOV這樣的大型化運維船的確是海上運維的發展方向,以歐洲為例,其首艘SOV出現在2015年,截至2019年底已經投入運營18艘,預計到2028年其SOV數量將達到40艘。橫向比較可見,走向深藍的中國海上風電亟需將SOV納入中國特色的海上風電發展道路中來??梢姡瑢τ谥袊I巷L電來說,哪家整機商先擁有SOV、先打造出強大的遠海運維交通方案,就掌握了深遠海風資源開發的秘鑰,贏得了新時代的發展先機。而以SOV運維母船為基礎,逐步開發一整套后市場運維解決方案,以更優秀、專業、高效的運維服務助力海上風電項目有效運轉,才能助力客戶實現自身價值。
新機遇大家固然耳熟能詳,但新挑戰更需引起關注。正如上海電氣風電集團總裁助理、海上銷售事業部總經理吳改在論壇中所提及,“在海上風電實現平價的3年,風電行業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倒下,必須有足夠的裝機量去支撐產業鏈的發展。”電氣風電海上產品線總監黃軒也在演講中也談到,“海上風電管理就是風險管理,中國海上風電面臨海域地質情況復雜等客觀條件束縛,同時全生命周期數字化轉型又任重而道遠。”他們雖只道出了海上風電行業的一些側面,但一言以蔽之,中國海上風電亟需擴張版圖,但路途存在艱險。
海上裝機量隨著裝機需求而水漲船高,這就引出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個問題——我們去哪里要那么多風資源?從目前的共識來看,“潛”往深海似乎是唯一的選擇。
走向深藍的中國海上風電
前面提到,在“雙碳目標”和各種配套政策的支持下,中國海上風電發展勢頭迅猛,我們或許能從以下數據中窺見一斑:
截至2021年4月,沿海8個省份有海上風電項目并網,其中2020年新增裝機規模306萬千瓦,占全球當年新增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的約50%,2021年1至4月新增裝機容量約143萬千瓦,累計并網達到1042萬千瓦;截至2020年底,已有三個省份的海上風電機組累計并網容量超過了100萬千瓦,其中江蘇省累計并網容量達到627.54萬千瓦,廣東省累計并網容量達131.15萬千瓦,福建省累計并網容量達107.74萬千瓦。
這些數據表明了我們所取得的成績,也道出了接下來的難題。要獲取更多的風資源,往深遠海走是必然的。近海新的可開發資源空間有限,且單體規模較小,易受軍事、航道、漁業等限制性因素影響;相比近海,深遠海的風資源更好,湍流強度和海面粗糙度小、容量系數高,且中國領海線至專屬經濟區的可開發海域面積約60多萬平方公里,資源可開發潛力約20億干瓦,約占我國海上風電開發潛力的75%。渤海、黃海大陸架延伸海域和臺灣海峽等海域均為優良的風資源開發區域。
目前,中國主流的正在建設或規劃建設中的深遠海風場項目大多距離海岸50—60公里,如何安全高效地完成吊裝、完成項目建設,盡全力做好后市場運維都是電氣風電在竭力鉆營的問題。資源在深海,但深海資源并不好拿,這是行業共識,那么怎樣的結構性道路能幫助我們啃下這塊難啃的硬骨頭呢?
產業鏈協同發展是未來唯一選擇
要規模化開發深遠海風資源,就必須讓產業鏈協同發展。這不僅需要國家和行業統一規劃,避免零散開發導致工程先期重復,降低海上風電工程總造價,還需要建設一條包括主機、風場輔助設備、海上風電施工、海上風電運營、海上風電專業服務和海上風電關聯產業在內的完整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鏈。
各整機商都對未來海上風電項目有所暢想,譬如電氣風電提出“Wind to X模式創新”,其中“海上風電+儲能+海洋牧場”的能源島示范工程,以及“海上風電+油氣平臺供電+制氫”綜合解決方案為典型代表,這些方案或為海上風電提供更多增收渠道,或利用現有的資源開采平臺變廢為寶、降低建設成本,但無論如何,這些暢想都需通過更為復雜的能源布局才能在深遠海域成為現實,若后期沒有強大的管理運維水平跟上,那暢想終歸只能停留在暢想。
要為上述產業鏈協同和未來的海上風電模式埋單,我們就必須構建一套完備且高效的海上風電運維方案。中國海上風電運維亟需一種突破常規的手段、一場引領深遠海風資源開發新時代的重大革命。
強大的海上風電運維是產業鏈“聲援軍”
如果說數字化智聯風機革命即將形塑出中國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鏈新的“大腦中樞”與“神經系統”,那么一套完備而強大的海上風電運維方案可以說是這條產業鏈的強大后盾和“聲援軍”。沒有強大的后市場運維能力,深遠海風電、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鏈便無從談起。
“隨著海上風電走向深遠海,如何掌握應對深遠海域海上風電的后市場服務是立足海上風電的關鍵。”電氣風電海上產品線總監黃軒在全球海上風電大會的演講中強調。
眾所周知,我們一般可以從可利用率(衡量風電場發電時間比例的指標)和運營支出(風電場運營階段發生的費用)兩個指標來衡量一個風場的性能,而依據IRENA 2017年可再生能源成本報告,對于使用壽命約為25年的海上風電項目而言,運營與維護成本占其平準化電力成本(LCOE)的大約20%至30%??梢?,服務提供方的后市場運維能力不僅決定了一個海上風場的性價比,也注定了整機商運維降本的可能性。
“聲援軍”的重要性已然明了,但要做大做強這支軍隊,我們應從哪處著手?海上運維船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我們知道,無論是項目建設還是維護、運營,海上風場都需要用到一系列的船舶,而與歐洲成熟的運維船制造工藝不同,我國運維船的起點比較低,早期甚至使用木質漁船作為運維船,時至今日雖然已經實現性能升級,以平頭雙機單體、雙體船為主,但與歐洲向大型化發展、實現專業運維母船批量化運營的近未來規劃仍相距甚遠。中國現有的運維船存在多個維度的缺憾與痛點,如果風資源開發進一步走向深遠海,這些痛點只會扯住我們前進的步伐,令我們步履艱難。
毫不夸張的說,要革新深遠海風電運維方案,首先就必須革新海上運維船。要“潛”往深藍,就必須在歐洲經驗的基礎上,打造先進的專用運維母船,并圍繞母船展開一整套遠海運維交通方案。
解決方案:讓SOV馳騁深海 打造遠海運維交通方案
何為SOV?即Service Operation Vessels(專用運維母船),這類船是根據特定風電場及其所有者的特定要求專門建造,以提供一個經濟高效的維護概念。以目前歐洲通用的情況來看,它應用于離岸40km以上的大型風電場,風機單機容量大于8MW。SOV通??扇菁{50—100名船員,能將大量備件和工具運輸到海上風場。即使在惡劣的天氣和風力條件下,SOV一次也能在風場停留長達4周再行補給。SOV可提供更安全高效的服務,也能更快地響應服務需求,從而減少風場停機時間。其能為風場技術人員提供餐飲、保障和休閑設施,以及辦公室、車間設施、備件和工具儲存間……總之,SOV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目前中國主流海上交通船窗口期短、無法接續作業、往返次數多、效率低、停機成本高、惡劣海況適應性差、備件運載能力有限等痛點,為深遠海項目運維帶來新的希望。
可以說,SOV是目前解決深遠海項目運維的最佳方案。從上圖可以看出,SOV在各個方面都能“碾壓”目前的主流交通船。SOV這樣的大型化運維船的確是海上運維的發展方向,以歐洲為例,其首艘SOV出現在2015年,截至2019年底已經投入運營18艘,預計到2028年其SOV數量將達到40艘。橫向比較可見,走向深藍的中國海上風電亟需將SOV納入中國特色的海上風電發展道路中來??梢姡瑢τ谥袊I巷L電來說,哪家整機商先擁有SOV、先打造出強大的遠海運維交通方案,就掌握了深遠海風資源開發的秘鑰,贏得了新時代的發展先機。而以SOV運維母船為基礎,逐步開發一整套后市場運維解決方案,以更優秀、專業、高效的運維服務助力海上風電項目有效運轉,才能助力客戶實現自身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