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碳達峰碳中和系列講話精神,宣介綠色發展理念,國際能源變革對話于2021年6月27日至29日在江蘇省蘇州市召開。論壇期間,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董事長張傳衛接受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網訪談,介紹公司貫徹落實雙碳目標任務的規劃和布局,并圍繞全球風電、(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董事長張傳衛接受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網訪談)
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網:今年是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以下簡稱“明陽智能”)成立28周年,前段時間明陽智能發布首份碳中和報告,更加凸顯意義重大。在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推進能源綠色轉型方面有哪些規劃和布局?
張傳衛:6月1日,在28周年廠慶之際,明陽智能發布了首份碳中和報告,將面向國家“30·60”雙碳目標打造最大比例的可再生能源供給系統,在2023年底前實現運營控制范圍(范圍一、范圍二)碳中和。明陽智能公布的碳中和藍圖分為四個板塊:清潔的能源供應解決方案、低碳的能源需求解決方案、規范化可持續發展治理架構,以及精細化能源管理解決方案。明陽智能2020年就開始核查旗下所有子公司與基地的碳排放狀況,因地制宜制定碳減排行動計劃。此次明陽智能發布的碳中和行動計劃提出,除在園區用電用能清潔化領域發力外,更將深入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角度,并制定綠色供應鏈相應標準。
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網:碳中和是全球發展的大方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風電、光伏等企業皆迎來了新的機遇。同時,全球市場競爭也將更加激烈,您認為,我們將如何迎接這些機遇和挑戰?
張傳衛:從國家角度看,碳中和這一重大宣示為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乃至21世紀中葉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綠色低碳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擘畫了宏偉藍圖、指明了方向和路徑。中國經濟在繼續維持中高速增長的背景下,對碳中和的承諾將加速中國能源的轉型和綠色生產技術的廣泛應用,通過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綠色工業體系創建和城鎮化低碳發展,將有效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協同,并正在逐步實現經濟增長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脫鉤”,經濟社會發展效率提升效益顯著。
挑戰上,主要體現為碳排放總量大、碳中和時間緊。雖然相較于大多數發達國家承諾的2050年實現碳中和,中國的碳中和目標年份晚了10年,但是大多數發達國家更早實現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碳排放已經達峰并進入下降通道,而中國碳排放還在增長。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目標之間只有30年的時間,比發達國家的時間更加緊迫。
從企業角度看,相關減排政策可能會很快傳遞到企業身上,企業碳中和任務重、時間緊。企業還將面臨外部性壓力,如碳關稅、零碳園區、零碳建筑等市場準入方面要求以及來自供應鏈上的壓力;除此之外,消費者綠色意識的提升也會給企業低碳轉型帶來一定壓力。
同時,碳中和將為相關企業創造巨大市場。在產業層面,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產業將在能源轉型中變為主體能源,相關企業必將形成新一輪增長。在技術層面,電力系統低碳轉型,利用電氣化、氫能、碳捕集和封存以及生物能源來實現重工業領域的完全脫碳,向循環經濟轉型并顯著提高關鍵材料的利用率和回收率等技術將迎來市場需求;在管理層面,能源政策的研究、區域碳排放和行業碳排放咨詢,碳排放權確認和交易、碳定價機制、金融工具和碳市場建設等企業迎來發展機遇。
(本文根據張傳衛先生接受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網訪談期間的文字整理而成。)
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網:今年是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以下簡稱“明陽智能”)成立28周年,前段時間明陽智能發布首份碳中和報告,更加凸顯意義重大。在貫徹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推進能源綠色轉型方面有哪些規劃和布局?
張傳衛:6月1日,在28周年廠慶之際,明陽智能發布了首份碳中和報告,將面向國家“30·60”雙碳目標打造最大比例的可再生能源供給系統,在2023年底前實現運營控制范圍(范圍一、范圍二)碳中和。明陽智能公布的碳中和藍圖分為四個板塊:清潔的能源供應解決方案、低碳的能源需求解決方案、規范化可持續發展治理架構,以及精細化能源管理解決方案。明陽智能2020年就開始核查旗下所有子公司與基地的碳排放狀況,因地制宜制定碳減排行動計劃。此次明陽智能發布的碳中和行動計劃提出,除在園區用電用能清潔化領域發力外,更將深入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角度,并制定綠色供應鏈相應標準。
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網:碳中和是全球發展的大方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風電、光伏等企業皆迎來了新的機遇。同時,全球市場競爭也將更加激烈,您認為,我們將如何迎接這些機遇和挑戰?
張傳衛:從國家角度看,碳中和這一重大宣示為我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乃至21世紀中葉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綠色低碳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擘畫了宏偉藍圖、指明了方向和路徑。中國經濟在繼續維持中高速增長的背景下,對碳中和的承諾將加速中國能源的轉型和綠色生產技術的廣泛應用,通過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綠色工業體系創建和城鎮化低碳發展,將有效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協同,并正在逐步實現經濟增長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脫鉤”,經濟社會發展效率提升效益顯著。
挑戰上,主要體現為碳排放總量大、碳中和時間緊。雖然相較于大多數發達國家承諾的2050年實現碳中和,中國的碳中和目標年份晚了10年,但是大多數發達國家更早實現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碳排放已經達峰并進入下降通道,而中國碳排放還在增長。我國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目標之間只有30年的時間,比發達國家的時間更加緊迫。
從企業角度看,相關減排政策可能會很快傳遞到企業身上,企業碳中和任務重、時間緊。企業還將面臨外部性壓力,如碳關稅、零碳園區、零碳建筑等市場準入方面要求以及來自供應鏈上的壓力;除此之外,消費者綠色意識的提升也會給企業低碳轉型帶來一定壓力。
同時,碳中和將為相關企業創造巨大市場。在產業層面,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產業將在能源轉型中變為主體能源,相關企業必將形成新一輪增長。在技術層面,電力系統低碳轉型,利用電氣化、氫能、碳捕集和封存以及生物能源來實現重工業領域的完全脫碳,向循環經濟轉型并顯著提高關鍵材料的利用率和回收率等技術將迎來市場需求;在管理層面,能源政策的研究、區域碳排放和行業碳排放咨詢,碳排放權確認和交易、碳定價機制、金融工具和碳市場建設等企業迎來發展機遇。
(本文根據張傳衛先生接受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網訪談期間的文字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