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開年以來,原油價格持續走高,油價多次上調,但在市場趨勢向好的情況下,各大石油公司卻紛紛入局氫能,掀起一場自我革命。
石油供需結構失衡 氫能發展前景向好
6月22日,由中國石油集團“一帶一路”油氣合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的“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導刊刊文表示:預計2021年世界石油需求同比增長540萬桶/日,能夠恢復到疫情前的97%。這與全球市場對下半年石油需求復蘇前景普遍持看好態度相印證。
然而,石油供需結構發生了失衡。在需求快速上漲的同時,石油的供應卻難以滿足持續增長的需求。
21世紀以來,《京都議定書》生效后,世界各國履行減排義務,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紛紛確立。受氣候政策限制,許多國際石油公司被迫降低產量,石油供應短缺成為難以逆轉的現實。
第三次能源變革正在進行,氣候變化要求能源轉型加速,這進一步導致了可再生能源加速啟動的要求。隨著氣候政策的愈發完善、碳減排要求的不斷升級,傳統化石能源公司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減排壓力,迫使其將目光轉向更加清潔的能源,尋求企業能源結構的轉型。
氫能由于其清潔、可持續、轉化靈活等優勢被認為是在第三次能源轉型中最具應用前景的能源之一。國際氫能委員會報告稱:根據預計,到2050年氫能將承擔全球18%的能源終端需求,創造超過2.5萬億美元的市場價值,燃料電池汽車將占據全球車輛的20%-25%。屆時,氫能將成為與汽油、柴油并列的終端能源體系消費主體。
與之相似,中國氫能聯盟也預計2050年氫能在中國終端能源體系中占比至少達到10%,氫氣需求量接近6000萬噸,其中交通運輸領域用氫2458萬噸,約占該領域用能比例19%。
石油天然氣公司發展氫能極具優勢
而在發展氫能業務方面,石油天然氣公司有著天然的優勢。
作為油氣資源的上游生產者,石油天然氣公司資源更為豐富,具備生產氫氣成本較低的優勢。可再生能源與化石能源都可以進行氫氣的制取,利用油氣制氫的成本略高于煤,是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成本的1/3到1/4。
而以化石燃料制氫為主的灰氫也不是石油天然氣公司的唯一選擇。氫氣從制取、儲存到運輸、應用,與傳統油氣業務的模式高度契合,這使得石油天然氣公司便于在氫能領域進行布局,在布局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方面具有基礎設施的優勢。
這也昭示了石油天然氣公司的另一項優勢。傳統化石燃料公司的加油站遍布全國各地,有著龐大的加油站網點以及橫貫南北的天然氣管網,節省了另外建設加氫站的成本。此外,石油天然氣公司在能源儲運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物質基礎,已建設完成的天然氣管道運輸網絡可以用來進行氫氣的大規模運輸,大幅降低了氫儲運的成本,相較其他行業公司具有顯著的成本優勢。
石油天然氣公司紛紛布局氫能
基于全球碳減排背景、能源結構轉型的要求及氫能在終端能源體系的未來發展前景,國內外傳統化石燃料公司紛紛布局氫能,關注發展氫能業務。
數據和研究公司IHS Markit對此發布報告稱,過去5-10年間,大石油公司的核心資產組合正在逐漸從石油天然氣向清潔低碳能源轉變,對技術能力和創新載體的投資也正在從石油天然氣轉向CCUS(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氫能、可再生能源存儲和溫室氣體監測等技術。
在中國,中石化明確提出其新能源規劃:2021年要建成運行100座加氫站,十四五期間要建成1000座,致力于打造中國第一的氫能公司。中石油則默默推進其氫能發展計劃,包括與申能共同成立上海中油申能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合資建設太子城服務區加氫站、正式成立氫能研究所等。
新能源新材料機構成立大會上中石油氫能研究所成立
俄羅斯能源巨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俄氣)宣布今年將開發和測試使用甲烷—氫為燃料的燃氣輪機,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將在2024年開始測試將氫氣作為鐵路運輸燃料。挪威國油和英國公用事業公司(SSE)也宣布將聯合開發世界上第一座100%氫燃料發電廠。
荷蘭皇家殼牌集團已經在美國、日本、德國投資超過24座加氫站,并在德國漢堡建設了一座氫能中心。4月,殼牌宣布將租用屬于企鵝國際有限公司的滾裝船,進行首次氫燃料電池動力船舶試航。其最近的能源轉型戰略也顯示,計劃到2030年實現全球綠色氫銷售的兩位數市場份額,到2035年實現每年2500萬噸的CCUS能力。
殼牌德國加氫站
在技術方面,雪佛龍和豐田汽車公司宣布結成氫技術聯盟,并在聲明中強調,將于公共政策發展方面進行合作,以支持氫基礎設施建設、探索氫能儲運方面的研發。
在全球擁有生產設施和銷售產品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商埃克森美孚也于今年發布了新的戰略規劃。其中,埃克森美孚對油氣產量目標進行了大幅下調。規劃還顯示,埃克森美孚認為氫能對包括重工業、運輸及發電在內的高碳行業具有重大意義,將加大氫能技術、碳捕獲與封存(CCS)技術的應用。據統計,目前,埃克森美孚的氫氣產能已達到130萬噸/年,并持續推進鹿特丹氫能項目,以實現利用CCUS技術大量生產低碳氫氣。
國內外石油公司顯然已經明白,對低碳發展道路的探索刻不容緩。傳統化石燃料公司在整體發展戰略上轉向低碳產業,迅速擴大氫能業務規模。同時,通過技術創新,大力推進低碳減排技術應用,直接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石油供需結構失衡 氫能發展前景向好
6月22日,由中國石油集團“一帶一路”油氣合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的“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導刊刊文表示:預計2021年世界石油需求同比增長540萬桶/日,能夠恢復到疫情前的97%。這與全球市場對下半年石油需求復蘇前景普遍持看好態度相印證。
然而,石油供需結構發生了失衡。在需求快速上漲的同時,石油的供應卻難以滿足持續增長的需求。
21世紀以來,《京都議定書》生效后,世界各國履行減排義務,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紛紛確立。受氣候政策限制,許多國際石油公司被迫降低產量,石油供應短缺成為難以逆轉的現實。
第三次能源變革正在進行,氣候變化要求能源轉型加速,這進一步導致了可再生能源加速啟動的要求。隨著氣候政策的愈發完善、碳減排要求的不斷升級,傳統化石能源公司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減排壓力,迫使其將目光轉向更加清潔的能源,尋求企業能源結構的轉型。
氫能由于其清潔、可持續、轉化靈活等優勢被認為是在第三次能源轉型中最具應用前景的能源之一。國際氫能委員會報告稱:根據預計,到2050年氫能將承擔全球18%的能源終端需求,創造超過2.5萬億美元的市場價值,燃料電池汽車將占據全球車輛的20%-25%。屆時,氫能將成為與汽油、柴油并列的終端能源體系消費主體。
與之相似,中國氫能聯盟也預計2050年氫能在中國終端能源體系中占比至少達到10%,氫氣需求量接近6000萬噸,其中交通運輸領域用氫2458萬噸,約占該領域用能比例19%。
石油天然氣公司發展氫能極具優勢
而在發展氫能業務方面,石油天然氣公司有著天然的優勢。
作為油氣資源的上游生產者,石油天然氣公司資源更為豐富,具備生產氫氣成本較低的優勢。可再生能源與化石能源都可以進行氫氣的制取,利用油氣制氫的成本略高于煤,是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成本的1/3到1/4。
而以化石燃料制氫為主的灰氫也不是石油天然氣公司的唯一選擇。氫氣從制取、儲存到運輸、應用,與傳統油氣業務的模式高度契合,這使得石油天然氣公司便于在氫能領域進行布局,在布局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方面具有基礎設施的優勢。
這也昭示了石油天然氣公司的另一項優勢。傳統化石燃料公司的加油站遍布全國各地,有著龐大的加油站網點以及橫貫南北的天然氣管網,節省了另外建設加氫站的成本。此外,石油天然氣公司在能源儲運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物質基礎,已建設完成的天然氣管道運輸網絡可以用來進行氫氣的大規模運輸,大幅降低了氫儲運的成本,相較其他行業公司具有顯著的成本優勢。
石油天然氣公司紛紛布局氫能
基于全球碳減排背景、能源結構轉型的要求及氫能在終端能源體系的未來發展前景,國內外傳統化石燃料公司紛紛布局氫能,關注發展氫能業務。
數據和研究公司IHS Markit對此發布報告稱,過去5-10年間,大石油公司的核心資產組合正在逐漸從石油天然氣向清潔低碳能源轉變,對技術能力和創新載體的投資也正在從石油天然氣轉向CCUS(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氫能、可再生能源存儲和溫室氣體監測等技術。
在中國,中石化明確提出其新能源規劃:2021年要建成運行100座加氫站,十四五期間要建成1000座,致力于打造中國第一的氫能公司。中石油則默默推進其氫能發展計劃,包括與申能共同成立上海中油申能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合資建設太子城服務區加氫站、正式成立氫能研究所等。
新能源新材料機構成立大會上中石油氫能研究所成立
俄羅斯能源巨頭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俄氣)宣布今年將開發和測試使用甲烷—氫為燃料的燃氣輪機,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將在2024年開始測試將氫氣作為鐵路運輸燃料。挪威國油和英國公用事業公司(SSE)也宣布將聯合開發世界上第一座100%氫燃料發電廠。
荷蘭皇家殼牌集團已經在美國、日本、德國投資超過24座加氫站,并在德國漢堡建設了一座氫能中心。4月,殼牌宣布將租用屬于企鵝國際有限公司的滾裝船,進行首次氫燃料電池動力船舶試航。其最近的能源轉型戰略也顯示,計劃到2030年實現全球綠色氫銷售的兩位數市場份額,到2035年實現每年2500萬噸的CCUS能力。
殼牌德國加氫站
在技術方面,雪佛龍和豐田汽車公司宣布結成氫技術聯盟,并在聲明中強調,將于公共政策發展方面進行合作,以支持氫基礎設施建設、探索氫能儲運方面的研發。
在全球擁有生產設施和銷售產品的石油天然氣生產商埃克森美孚也于今年發布了新的戰略規劃。其中,埃克森美孚對油氣產量目標進行了大幅下調。規劃還顯示,埃克森美孚認為氫能對包括重工業、運輸及發電在內的高碳行業具有重大意義,將加大氫能技術、碳捕獲與封存(CCS)技術的應用。據統計,目前,埃克森美孚的氫氣產能已達到130萬噸/年,并持續推進鹿特丹氫能項目,以實現利用CCUS技術大量生產低碳氫氣。
國內外石油公司顯然已經明白,對低碳發展道路的探索刻不容緩。傳統化石燃料公司在整體發展戰略上轉向低碳產業,迅速擴大氫能業務規模。同時,通過技術創新,大力推進低碳減排技術應用,直接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