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一場革命。作為連接能源生產和消費的樞紐平臺,電網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一環。對于電網而言,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雖然面臨眼下的轉型之痛,但放眼長遠,更是一場機遇之戰。
新型電力系統是以新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
從裝機占比來看,截至2020年底,我國風電裝機2.8億千瓦、光伏發電裝機2.5億千瓦,新能源在電力裝機總量中的占比約24%;從發電量占比來看,截至2020年底,新能源發電量僅占整體發電量的9.5%。
未來,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無論是從裝機占比還是從發電量占比來看,新能源都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新能源裝機占比超過一半,甚至達到70%或80%,都不是夢想。
然而,與裝機量占比提升相比,發電量占比的提升更為艱難,對電力系統構成的挑戰也更大。這需要電力系統特別是電網的一些運行調度底層技術發生革命性變化。
當前的電網是基于傳統化石能源為主體構建起來的電網,要適應新能源裝機量占主體甚至新能源發電量占主體的未來電力系統,必然要經過痛苦的轉型。
新型電力系統要求提升電力系統的整體靈活性。
此前,國家電網公司宣布,“十四五”期間積極推動抽水蓄能電站科學布局、力爭在新能源集中開發地區和負荷中心新增開工2000萬千瓦以上裝機、1000億元以上投資規模的抽水蓄能電站。
除了抽水蓄能外,合理配置電化學儲能、提升需求側響應,都是解決當前系統靈活性的重要途徑。
無論是在電源側、電網側、需求側、儲能側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實際上都需要電網發揮核心牽引作用,把波動性、間歇性的新能源通過系統的靈活調節變成友好的、確保用電可靠的穩定電源。
在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中,伴隨新能源大量增加,電網需要提供的備用容量和支撐能力也要同步提升。特別是隨著大量分布式、碎片化新能源的接入,對配電網將是更大的挑戰。這要求電網用更合理的成本完善“毛細血管”,促使配電網系統的建設,在成本效益方面尋求最佳平衡點。
要應對這一系列挑戰,既需要電網做出物理和技術層面的轉變,更需要電網進行機制、體制和理念上的變革。
如,電網企業需從“海量實物資產的運營”轉型為“海量數據資產的運營”,依托數據資產構建豐富的能源互聯網產業生態。
而在機制體制建設上,則需要完善深度調峰輔助服務和其他靈活性資源交易品種;打通碳排放市場、電力市場、可再生能源配額制之間的機制壁壘。
盡管現階段面臨種種挑戰,但避免“管道化”風險,真正實現從“過路電網”到“樞紐平臺”的華麗轉身,新型電力系統更像是電網的一場機遇。
原標題:新型電力系統是電網的機遇之戰
新型電力系統是以新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
從裝機占比來看,截至2020年底,我國風電裝機2.8億千瓦、光伏發電裝機2.5億千瓦,新能源在電力裝機總量中的占比約24%;從發電量占比來看,截至2020年底,新能源發電量僅占整體發電量的9.5%。
未來,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無論是從裝機占比還是從發電量占比來看,新能源都具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新能源裝機占比超過一半,甚至達到70%或80%,都不是夢想。
然而,與裝機量占比提升相比,發電量占比的提升更為艱難,對電力系統構成的挑戰也更大。這需要電力系統特別是電網的一些運行調度底層技術發生革命性變化。
當前的電網是基于傳統化石能源為主體構建起來的電網,要適應新能源裝機量占主體甚至新能源發電量占主體的未來電力系統,必然要經過痛苦的轉型。
新型電力系統要求提升電力系統的整體靈活性。
此前,國家電網公司宣布,“十四五”期間積極推動抽水蓄能電站科學布局、力爭在新能源集中開發地區和負荷中心新增開工2000萬千瓦以上裝機、1000億元以上投資規模的抽水蓄能電站。
除了抽水蓄能外,合理配置電化學儲能、提升需求側響應,都是解決當前系統靈活性的重要途徑。
無論是在電源側、電網側、需求側、儲能側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實際上都需要電網發揮核心牽引作用,把波動性、間歇性的新能源通過系統的靈活調節變成友好的、確保用電可靠的穩定電源。
在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中,伴隨新能源大量增加,電網需要提供的備用容量和支撐能力也要同步提升。特別是隨著大量分布式、碎片化新能源的接入,對配電網將是更大的挑戰。這要求電網用更合理的成本完善“毛細血管”,促使配電網系統的建設,在成本效益方面尋求最佳平衡點。
要應對這一系列挑戰,既需要電網做出物理和技術層面的轉變,更需要電網進行機制、體制和理念上的變革。
如,電網企業需從“海量實物資產的運營”轉型為“海量數據資產的運營”,依托數據資產構建豐富的能源互聯網產業生態。
而在機制體制建設上,則需要完善深度調峰輔助服務和其他靈活性資源交易品種;打通碳排放市場、電力市場、可再生能源配額制之間的機制壁壘。
盡管現階段面臨種種挑戰,但避免“管道化”風險,真正實現從“過路電網”到“樞紐平臺”的華麗轉身,新型電力系統更像是電網的一場機遇。
原標題:新型電力系統是電網的機遇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