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網傳媒全媒體記者 劉杰 發自北京
編輯 劉斌 姜黎
4月14日,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可容納近千人的宴會廳座無虛席,連過道都擠滿了聽眾。隔壁展館,40余家儲能企業把場地“撐”得滿滿當當,有的企業在站臺辟出“直播間”,現場發布儲能產品。
峰會剛剛落幕,4月16日下午,發生了近年來國內儲能電站的最嚴重事故:北京南四環一鋰電池儲能電站發生火災和爆炸,2名消防員犧牲,1名消防員受傷(傷情穩定),電站內1名員工失聯。點擊此處了解事故詳情
默默發展了多年的儲能行業,在“雙碳”目標的指揮棒下,行至風口,但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被起火事件推到風口浪尖的安全問題,規劃以及技術路線等等。
再立風口
從最早用戶側儲能的“星星之火”,到電網側儲能爆發之后的“啞然失火”,再到現在新能源配置儲能的興起,作為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應用的關鍵支撐技術,儲能重新站在風口。
春江水暖鴨先知。2020年,寧德時代在募資200億元、自籌100億元的總融資中,有20億用于電化學儲能前沿技術儲備研發,155億涉及儲能電池的研發與生產。
峰會上,寧德時代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儲能事業部總裁譚立斌提出,過去十年,儲能整體的發展步伐比較慢,但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近兩三年,企業在儲能領域的業務實現翻倍式增長。不過橫向來看,目前國外的業務發展更快。“現在在國家‘雙碳’目標和建設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目標指引下,國內的儲能業務發展也會步入快車道。”
除了儲能老牌企業外,遠景、華為等在風電光伏領域積累多年的企業也不斷加碼儲能。遠景能源董事長張雷曾在2020年提出,到2023年,遠景在三北高風速地區的風電度電成本能夠達到0.1元,發電側儲能成本也可以達到度電0.1元。
華為智能光伏業務總裁陳國光表示,要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光儲融合將是必由之路。儲能技術的融合創新將最終助力實現從光伏平價邁向光儲平價。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在致辭中表示,綠色低碳能源轉型趨勢下,儲能市場發展將呈現兩大趨勢,一是構建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必將催生對大規模容量儲能的需求,存儲容量大、持續放電時間長、系統效率高、循環性能好的技術將脫穎而出。二是在能源互聯網趨勢下,分布式儲能規模化應用將進一步加快。
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李冶表示,國家能源局正組織開展新型儲能“十四五”規劃研究,明確新型儲能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指導地方科學引導本地區新型儲能的發展。同時,完善政策體系,會同有關部門開展關于加快新型儲能發展的綜合性政策研究,重點破解新型儲能發展中存在的價格、市場等體制機制的約束,促進技術裝備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他還指出,要持續推動儲能技術創新,將儲能納入“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和能源技術創新“十四五”規劃的重點任務加以支持,依托儲能標準化工作平臺,積極推動完善儲能標準體系,加快重點標準的制定、修訂,會同有關部門加快推動儲能的學科建設。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院長杜忠明預測,2025年全國新型儲能(抽水蓄能之外各類儲能總稱)規模約3000-5000萬千瓦,2030年進一步增加到1.5億千瓦左右。為實現“雙碳”目標,未來新型儲能規模將超10億千瓦。
安全:一票否決權
就在全行業都對未來充滿信心時,北京豐臺區北京國軒福威斯光儲充技術有限公司儲能電站施工調試過程中起火敲響了警鐘。
有參與項目調研的業內專家在事故發生前就稱,該項目消防設施簡陋,大量線纜穿入穿出,而且離人流量較大的商場較近,有很大安全隱患。
國內電池儲能站目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由于缺乏商業模式,有的項目為爭取好的收益,不斷壓縮成本,消防安全投入被忽略或者降到最低。有專家調研了解到,國內有些儲能項目,設置于寫字樓地下2層,滅火救援困難,有的則與相鄰建筑貼鄰,發生火災容易擴大蔓延,有的缺乏早期預警和滅火設施,有的采用集裝箱箱體耐火性差等等;另一方面,鋰離子儲能熱管理技術和消防安全技術還有待研究提升,比如隱患分析、火災檢測預警、隔熱、自動滅火等技術。
事故還暴露出監管能力不足。截至2020年底,國內儲能行業共有國家標準13項,行業標準18項,其中已頒布20項,11項正在編制流程中。由于對鋰離子電池儲能危險性認識不足,相關國家標準消防安全約束寬松。相對應的,到2020年底,國內電化學儲能的累計裝機規模已達3269.2MW,鋰離子電池的累計裝機為2902.4MW。
南方電網調峰調頻發電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總經理陳滿參與了《電化學儲能電站設計規范》消防安全條款修編。他認為,北京4.16儲能電站火災事故,短期內會造成部分儲能項目停工檢查整改乃至取消,但是從電化學儲能行業健康有序長遠發展來說,是一個機會。
“這個事件將促進大家深入反思安全是儲能發展的前提,行業將加強對火災安全的關注和投入,政府將從標準完善、加強監管力度和推動技術創新、發展政策導向等方面促進儲能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陳滿說。
在峰會期間舉辦的儲能安全與標準論壇上,陳滿做了《電化學儲能電站設計規范》消防安全條款修編思路主題報告。他指出時有發生的鋰離子電池儲能站火災事故,嚴重威脅人身安全、資產安全以及儲能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行業必須加強鋰離子儲能消防安全管理。提升鋰離子電池儲能站安全水平,首先要從儲能站建設抓起。
陳滿介紹,《電化學儲能電站設計規范》消防安全條款修編于今年3月前已經完成專項調研、火災試驗研究、條款修改,征求意見稿將于近期發布。《電化學儲能電站設計規范》消防安全條款修訂結合鋰離子電池建筑定性和儲能電站火災爆炸特性,從鋰離子電池廠房總平面布置及平面布置、電池廠房建筑耐火、消防給水與滅火系統、事故通風、火災報警系統、與其他建筑合建等多個方面給出具體技術要求,在標準建設層面切實推動儲能產業健康發展。
事實上,電化學儲能電站在火災之外,還可能發生爆炸、化學風險、電氣風險。高安全、長壽命、低成本、高效率、易回收是儲能規模化應用的五要素。安全位居第一,尤其在當下儲能有如此好的機遇情況下。
南方電網創新管理部副總經理鄭耀東指出,“雙碳”目標為儲能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儲能有了大規模發展的條件,目前它的成本正在不斷快速下降。但如果出現惡性競爭,則會影響到儲能的質量和使用。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創始人、常務副理事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俞振華提醒,現在很多省區強制新能源裝機配置儲能,也有可能造成劣幣驅逐良幣。儲能產業健康發展需要政策機制強有力保障和支持,需要源于頂層機制的設計、適應市場機制的商業模式。
短時儲能難解系統之“渴”
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需要儲能,但是需要多少儲能?需要什么形式的儲能?
2020年,華北、東北夏季“極熱無風”,風電最長低出力持續時間分別達58小時、92小時,西北冬季冷空氣間歇期,低出力最長持續時間接近120小時。光伏方面,2020年,華東和華中低出力集中在冬季,單次最長持續達8天,湖南、江西受持續大范圍陰雨影響,低出力持續時間最長超10天。
國家電網總工程師陳國平認為,“雙碳”目標必將帶來能源電力結構深度變革,必須解決電力供應、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及新能源高效利用的問題。發展抽水蓄能電站和新型儲能是提升系統調節能力、促進新能源消納的重要措施,是新型電力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不過,陳國平指出,儲能可以解決未來日內波動問題,但長期低出力與高負荷之間的矛盾,僅依靠儲能,成本會非常高。按照2030年風電、太陽能裝機達到12億千瓦的目標,儲能規模配置要在2.2億千瓦左右,其中抽水蓄能最多達到1億千瓦,另外1億千瓦的儲能怎么規劃,需要業界深入思考。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研究員陳海生分享了一組數據,截至2020年底,中國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35.6GW,占全球市場總規模的18.6%,同比增長9.8%。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計裝機規模最大,為31.79GW,同比增長4.9%;電化學儲能的累計裝機規模位列第二,為3269.2MW,同比增長91.2%;在各類電化學儲能技術中,鋰離子電池的累計裝機規模最大,為2902.4MW。
鄭耀東認為,不同地區資源稟賦差異很大。以南方電網區域為例,“十四五”期間南方電網公司依然會十分重視發展抽水蓄能,因為抽水蓄能技術成熟、運行環保、全壽命周期度電成本只是新型儲能的四分之一左右。功率、能量、壽命以及安全性、經濟性占有優勢。但南方電網公司也將從創新及實踐的角度,鼓勵不同技術路線儲能的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建設,以實際結果檢驗除抽水蓄能之外適合,或更適合電網大規模應用的儲能技術。
杜忠明認為,隨著新型儲能工作位置由峰荷向腰荷延伸,配置時長將由“十四五”的2-4小時逐步延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認為,儲能技術瓶頸必須要突破。從長遠看,氫能和儲能電池是未來儲能的主流方式。其中,鋰離子電池為代表的動力電池是短周期分布式小規模可再生能源儲存的最佳選擇,氫能是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長周期儲存的最佳途徑。
陳海生認為,哪種儲能技術能勝出,應該靠市場來投票,未來一段時間各種儲能技術還將長期并存。
用戶側儲能價值探路
峰會上,不少與會代表提出應盡快加快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的頂層設計,盡快形成一個完整的新型電力系統規劃設計的理論體系,把新型儲能納入到規劃設計里去,明確儲能發展應用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杜忠明直言,現在不少地方推行的新能源配儲能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簡單的新能源加儲能無法達到和常規運營電站一致,必須智慧融合,建設大規模電網友好型新能源電站。“在新型儲能規劃中,不能因為某種儲能形式成本下降很快,就當作主要的。”
他建議“十四五”期間在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西部新能源富集地區以新型友好綠色電站模式布局一批電源側新型儲能;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中東部負荷中心地區以源網荷儲模式布局一批電網側和用戶側新型儲能;在偏遠地區結合分布式新能源布局一批新型儲能,重點解決獨立供電問題。
海博思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劍輝則提出,一要給儲能獨立身份,允許其直接參與市場交易,而不是依附于火電廠或者新能源電站。二是政策不要朝令夕改,特別是參與輔助服務市場的價格,否則會讓社會資本觀望,難以促進大規模快速發展。三是要適當引入新能源參與市場交易,設計市場化懲罰機制,激發它對發電預測精度、突發情況響應的需求,以此產生配備儲能的內在需求。四是新能源強制配置的這部分儲能,建議要納入電網的統一規劃,便于電網統一調配,真正把它在新能源場站內的作用發揮出來。
“新能源從當初的輔助者成長為主要參與者,現在儲能的缺口非常大,只依靠新能源承擔這一責任不符合系統最優原理,應該賦予儲能獨立的市場地位,公平的競爭機會,讓市場主體投入建設,規模化儲能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剛需。”索英電氣董事長王仕城說。
相比新能源配套儲能、電網側儲能的熱鬧,用戶側儲能略顯落寞。展會上布局用戶側儲能業務的廠家,多數表示現在峰谷負荷套利空間有限,尤其是在一般工商業電價連降的情況下,發展用戶側儲能的積極性并不高。
中恒電氣上海煦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劍鐸在分論壇上透露,國內看重大型儲能電站,電網側儲能或者新能源配套儲能都是幾十兆瓦時以上的,甚至用戶側儲能,談起來也至少是10兆瓦時、20兆瓦時。而國內海量的工商業用戶,大多都只能裝配幾百千瓦時,能裝1兆瓦時的算中型企業。
李劍鐸說,基于這種情況,除了峰谷套利,利用梯次電池做中小型用戶儲能,挖掘用戶需量電費管理的潛力,參與需求側響應是目前的潛在模式。
這與比亞迪電力科學研究院院長尹韶文介紹的一個英國儲能項目類似,即將幾百套3千瓦、6千瓦的小型儲能項目集中起來,以虛擬電廠的身份參與電力市場交易。
“雙碳”目標下,電力領域的所有參與方都在發生劇變,主動而謹慎者將把握先機。
編輯 劉斌 姜黎
4月14日,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可容納近千人的宴會廳座無虛席,連過道都擠滿了聽眾。隔壁展館,40余家儲能企業把場地“撐”得滿滿當當,有的企業在站臺辟出“直播間”,現場發布儲能產品。
峰會剛剛落幕,4月16日下午,發生了近年來國內儲能電站的最嚴重事故:北京南四環一鋰電池儲能電站發生火災和爆炸,2名消防員犧牲,1名消防員受傷(傷情穩定),電站內1名員工失聯。點擊此處了解事故詳情
默默發展了多年的儲能行業,在“雙碳”目標的指揮棒下,行至風口,但仍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被起火事件推到風口浪尖的安全問題,規劃以及技術路線等等。
再立風口
從最早用戶側儲能的“星星之火”,到電網側儲能爆發之后的“啞然失火”,再到現在新能源配置儲能的興起,作為可再生能源高比例應用的關鍵支撐技術,儲能重新站在風口。
春江水暖鴨先知。2020年,寧德時代在募資200億元、自籌100億元的總融資中,有20億用于電化學儲能前沿技術儲備研發,155億涉及儲能電池的研發與生產。
峰會上,寧德時代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儲能事業部總裁譚立斌提出,過去十年,儲能整體的發展步伐比較慢,但從企業的角度來看,近兩三年,企業在儲能領域的業務實現翻倍式增長。不過橫向來看,目前國外的業務發展更快。“現在在國家‘雙碳’目標和建設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目標指引下,國內的儲能業務發展也會步入快車道。”
除了儲能老牌企業外,遠景、華為等在風電光伏領域積累多年的企業也不斷加碼儲能。遠景能源董事長張雷曾在2020年提出,到2023年,遠景在三北高風速地區的風電度電成本能夠達到0.1元,發電側儲能成本也可以達到度電0.1元。
華為智能光伏業務總裁陳國光表示,要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光儲融合將是必由之路。儲能技術的融合創新將最終助力實現從光伏平價邁向光儲平價。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在致辭中表示,綠色低碳能源轉型趨勢下,儲能市場發展將呈現兩大趨勢,一是構建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必將催生對大規模容量儲能的需求,存儲容量大、持續放電時間長、系統效率高、循環性能好的技術將脫穎而出。二是在能源互聯網趨勢下,分布式儲能規模化應用將進一步加快。
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李冶表示,國家能源局正組織開展新型儲能“十四五”規劃研究,明確新型儲能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指導地方科學引導本地區新型儲能的發展。同時,完善政策體系,會同有關部門開展關于加快新型儲能發展的綜合性政策研究,重點破解新型儲能發展中存在的價格、市場等體制機制的約束,促進技術裝備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他還指出,要持續推動儲能技術創新,將儲能納入“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和能源技術創新“十四五”規劃的重點任務加以支持,依托儲能標準化工作平臺,積極推動完善儲能標準體系,加快重點標準的制定、修訂,會同有關部門加快推動儲能的學科建設。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院長杜忠明預測,2025年全國新型儲能(抽水蓄能之外各類儲能總稱)規模約3000-5000萬千瓦,2030年進一步增加到1.5億千瓦左右。為實現“雙碳”目標,未來新型儲能規模將超10億千瓦。
安全:一票否決權
就在全行業都對未來充滿信心時,北京豐臺區北京國軒福威斯光儲充技術有限公司儲能電站施工調試過程中起火敲響了警鐘。
有參與項目調研的業內專家在事故發生前就稱,該項目消防設施簡陋,大量線纜穿入穿出,而且離人流量較大的商場較近,有很大安全隱患。
國內電池儲能站目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由于缺乏商業模式,有的項目為爭取好的收益,不斷壓縮成本,消防安全投入被忽略或者降到最低。有專家調研了解到,國內有些儲能項目,設置于寫字樓地下2層,滅火救援困難,有的則與相鄰建筑貼鄰,發生火災容易擴大蔓延,有的缺乏早期預警和滅火設施,有的采用集裝箱箱體耐火性差等等;另一方面,鋰離子儲能熱管理技術和消防安全技術還有待研究提升,比如隱患分析、火災檢測預警、隔熱、自動滅火等技術。
事故還暴露出監管能力不足。截至2020年底,國內儲能行業共有國家標準13項,行業標準18項,其中已頒布20項,11項正在編制流程中。由于對鋰離子電池儲能危險性認識不足,相關國家標準消防安全約束寬松。相對應的,到2020年底,國內電化學儲能的累計裝機規模已達3269.2MW,鋰離子電池的累計裝機為2902.4MW。
南方電網調峰調頻發電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總經理陳滿參與了《電化學儲能電站設計規范》消防安全條款修編。他認為,北京4.16儲能電站火災事故,短期內會造成部分儲能項目停工檢查整改乃至取消,但是從電化學儲能行業健康有序長遠發展來說,是一個機會。
“這個事件將促進大家深入反思安全是儲能發展的前提,行業將加強對火災安全的關注和投入,政府將從標準完善、加強監管力度和推動技術創新、發展政策導向等方面促進儲能行業健康有序發展。”陳滿說。
在峰會期間舉辦的儲能安全與標準論壇上,陳滿做了《電化學儲能電站設計規范》消防安全條款修編思路主題報告。他指出時有發生的鋰離子電池儲能站火災事故,嚴重威脅人身安全、資產安全以及儲能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行業必須加強鋰離子儲能消防安全管理。提升鋰離子電池儲能站安全水平,首先要從儲能站建設抓起。
陳滿介紹,《電化學儲能電站設計規范》消防安全條款修編于今年3月前已經完成專項調研、火災試驗研究、條款修改,征求意見稿將于近期發布。《電化學儲能電站設計規范》消防安全條款修訂結合鋰離子電池建筑定性和儲能電站火災爆炸特性,從鋰離子電池廠房總平面布置及平面布置、電池廠房建筑耐火、消防給水與滅火系統、事故通風、火災報警系統、與其他建筑合建等多個方面給出具體技術要求,在標準建設層面切實推動儲能產業健康發展。
事實上,電化學儲能電站在火災之外,還可能發生爆炸、化學風險、電氣風險。高安全、長壽命、低成本、高效率、易回收是儲能規模化應用的五要素。安全位居第一,尤其在當下儲能有如此好的機遇情況下。
南方電網創新管理部副總經理鄭耀東指出,“雙碳”目標為儲能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儲能有了大規模發展的條件,目前它的成本正在不斷快速下降。但如果出現惡性競爭,則會影響到儲能的質量和使用。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創始人、常務副理事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俞振華提醒,現在很多省區強制新能源裝機配置儲能,也有可能造成劣幣驅逐良幣。儲能產業健康發展需要政策機制強有力保障和支持,需要源于頂層機制的設計、適應市場機制的商業模式。
短時儲能難解系統之“渴”
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需要儲能,但是需要多少儲能?需要什么形式的儲能?
2020年,華北、東北夏季“極熱無風”,風電最長低出力持續時間分別達58小時、92小時,西北冬季冷空氣間歇期,低出力最長持續時間接近120小時。光伏方面,2020年,華東和華中低出力集中在冬季,單次最長持續達8天,湖南、江西受持續大范圍陰雨影響,低出力持續時間最長超10天。
國家電網總工程師陳國平認為,“雙碳”目標必將帶來能源電力結構深度變革,必須解決電力供應、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及新能源高效利用的問題。發展抽水蓄能電站和新型儲能是提升系統調節能力、促進新能源消納的重要措施,是新型電力系統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不過,陳國平指出,儲能可以解決未來日內波動問題,但長期低出力與高負荷之間的矛盾,僅依靠儲能,成本會非常高。按照2030年風電、太陽能裝機達到12億千瓦的目標,儲能規模配置要在2.2億千瓦左右,其中抽水蓄能最多達到1億千瓦,另外1億千瓦的儲能怎么規劃,需要業界深入思考。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研究員陳海生分享了一組數據,截至2020年底,中國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35.6GW,占全球市場總規模的18.6%,同比增長9.8%。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計裝機規模最大,為31.79GW,同比增長4.9%;電化學儲能的累計裝機規模位列第二,為3269.2MW,同比增長91.2%;在各類電化學儲能技術中,鋰離子電池的累計裝機規模最大,為2902.4MW。
鄭耀東認為,不同地區資源稟賦差異很大。以南方電網區域為例,“十四五”期間南方電網公司依然會十分重視發展抽水蓄能,因為抽水蓄能技術成熟、運行環保、全壽命周期度電成本只是新型儲能的四分之一左右。功率、能量、壽命以及安全性、經濟性占有優勢。但南方電網公司也將從創新及實踐的角度,鼓勵不同技術路線儲能的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建設,以實際結果檢驗除抽水蓄能之外適合,或更適合電網大規模應用的儲能技術。
杜忠明認為,隨著新型儲能工作位置由峰荷向腰荷延伸,配置時長將由“十四五”的2-4小時逐步延長。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認為,儲能技術瓶頸必須要突破。從長遠看,氫能和儲能電池是未來儲能的主流方式。其中,鋰離子電池為代表的動力電池是短周期分布式小規模可再生能源儲存的最佳選擇,氫能是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長周期儲存的最佳途徑。
陳海生認為,哪種儲能技術能勝出,應該靠市場來投票,未來一段時間各種儲能技術還將長期并存。
用戶側儲能價值探路
峰會上,不少與會代表提出應盡快加快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的頂層設計,盡快形成一個完整的新型電力系統規劃設計的理論體系,把新型儲能納入到規劃設計里去,明確儲能發展應用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杜忠明直言,現在不少地方推行的新能源配儲能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簡單的新能源加儲能無法達到和常規運營電站一致,必須智慧融合,建設大規模電網友好型新能源電站。“在新型儲能規劃中,不能因為某種儲能形式成本下降很快,就當作主要的。”
他建議“十四五”期間在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西部新能源富集地區以新型友好綠色電站模式布局一批電源側新型儲能;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中東部負荷中心地區以源網荷儲模式布局一批電網側和用戶側新型儲能;在偏遠地區結合分布式新能源布局一批新型儲能,重點解決獨立供電問題。
海博思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劍輝則提出,一要給儲能獨立身份,允許其直接參與市場交易,而不是依附于火電廠或者新能源電站。二是政策不要朝令夕改,特別是參與輔助服務市場的價格,否則會讓社會資本觀望,難以促進大規模快速發展。三是要適當引入新能源參與市場交易,設計市場化懲罰機制,激發它對發電預測精度、突發情況響應的需求,以此產生配備儲能的內在需求。四是新能源強制配置的這部分儲能,建議要納入電網的統一規劃,便于電網統一調配,真正把它在新能源場站內的作用發揮出來。
“新能源從當初的輔助者成長為主要參與者,現在儲能的缺口非常大,只依靠新能源承擔這一責任不符合系統最優原理,應該賦予儲能獨立的市場地位,公平的競爭機會,讓市場主體投入建設,規模化儲能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剛需。”索英電氣董事長王仕城說。
相比新能源配套儲能、電網側儲能的熱鬧,用戶側儲能略顯落寞。展會上布局用戶側儲能業務的廠家,多數表示現在峰谷負荷套利空間有限,尤其是在一般工商業電價連降的情況下,發展用戶側儲能的積極性并不高。
中恒電氣上海煦達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劍鐸在分論壇上透露,國內看重大型儲能電站,電網側儲能或者新能源配套儲能都是幾十兆瓦時以上的,甚至用戶側儲能,談起來也至少是10兆瓦時、20兆瓦時。而國內海量的工商業用戶,大多都只能裝配幾百千瓦時,能裝1兆瓦時的算中型企業。
李劍鐸說,基于這種情況,除了峰谷套利,利用梯次電池做中小型用戶儲能,挖掘用戶需量電費管理的潛力,參與需求側響應是目前的潛在模式。
這與比亞迪電力科學研究院院長尹韶文介紹的一個英國儲能項目類似,即將幾百套3千瓦、6千瓦的小型儲能項目集中起來,以虛擬電廠的身份參與電力市場交易。
“雙碳”目標下,電力領域的所有參與方都在發生劇變,主動而謹慎者將把握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