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注冊系統顯示,西安隆基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3月31日注冊成功,股東為西安隆基綠能創投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朱雀嬴私募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隆基創始人李振國親自擔任董事長、總經理。標志著4000億光伏龍頭——隆基正式入局氫能。
我國具備大規模制氫潛力,氫氣有望替代非電能源需求
氫是世界上最簡單而又充足的元素,能夠替代大多數非電領域需求。氫氣正如電 流,作為能源的載體,可以承擔能源的儲存、運輸工作。氫氣可以從天然氣、煤炭、 生物質、廢棄材料(例如塑膠)、水分子中實現零碳排放制取。化石燃料、生物質、 塑料的氣化被認為是最經濟的制氫方式。根據美國能源部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氫氣制 取量約為七千萬公噸,其中76%源于蒸汽甲烷重整(SMR),22%源于煤氣化,以及2%源 于電解水。通過碳獲取、利用和儲存技術(CCUS),我們可以實現氫氣制取過程的負 碳排放。根據IEA的《氫能未來》報告,純氫氣需求大概在7300萬噸每年,其中全球 三分之一的氫氣供給來自于工業生產中的副產品。目前全球氫能需求大概在330Mtoe, 大于整個德國的能源供給。
從供給端,看我國煤炭資源豐富,煤制氫發展潛力大。我國作為世界第一產氫大 國,產能超過2000萬噸每年。煤、天然氣、石油等化石燃料生產的氫氣占了將近70%, 工業副產氣體制得氫氣約占30%,電解水占不到1%。我國制氫潛力巨大,煤炭、天然 氣制氫幾乎不受資源約束,焦炭、氯堿、甲醇、合成氨的副產氫氣產能也超過千萬噸。發展氫能是我國優化目前能源消費結構的必經之路,通過煤制氫、煤焦爐氣制氫等方 式,實現對現有煤炭資源的綠色應用。
2050年綠氫占比將達到47.5%,電解水制氫空間廣闊。根據BP《2020世界能源展 望》報告顯示,在能源快速轉型以及凈零情景下,2050年超過95%的氫來自于綠氫和 藍氫,其中藍氫(通過天然氣SMR以及煤制氫結合碳捕捉CCUS技術制取)和綠氫(可 再生電力電解水制氫)約為1:1。剩下5%為由化石能源不結合CCUS技術制取的灰氫。相較我國目前電解水制氫僅1%的占比而言,電解水制氫有望在風電和光伏等新能源 發電產業的帶動下進入降本軌道,電氣化的普及也促使了綠氫成為碳中和時代主流 的二次能源
從需求端看,氫能在發電、工業以及交運等領域運用前景廣闊:
發電及儲能:目前氫能在發電中的運用微乎其微,然而不失為潛在的選擇,氫氣 可以混入現有的天然氣管道網絡進行運輸,氫燃爐的應用可以提高電力系統的靈 活性。與此同時,燃料電池相較其他熱引擎而言,化學能-電能的轉化效率更高。在現有的能源體系下,氫能結合光伏、風電及水電的發展,可以作為平衡季節性 電力需求的長期能源儲備選項。
工業用途:氫作為高溫過程的能源來源,在鋼鐵、水泥、精煉和石油化工等行業 具有特別的優勢。根據英國石油公司《2020 世界能源展望》估算,到 2050 年氫 在工業行業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的占比約為 10%,在凈零情景中約為 18%。此外, 氫氣可以替代原煤和天然氣作為還原劑用于鋼鐵生產中。氫氣同樣可以用于去碳 工業,例如水泥、肥料、石油化工。
交通運輸:氫燃料電池交通工具滿足高效能低排放的需求,在減低碳排放的進 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長途貨車、公交、中型大型車、面包車、貨車、 輪船以及飛機的應用中。相較于鋰電池與傳統發動機,燃料電池具有零碳排 放、高反應效率、加注時間短、續航里程高的特點,氫燃料電池技術能同時解 決燃油機碳排放及污染高、純電動車續航短及充電時間長的痛點。
在鋰電無法滲透的長途運輸領域,氫能作為綠色二次能源替代非電領域的能源需 求。根據 BP 的預測估算,在快速轉型情景中,到 2050 年全球氫能需求約為 25 艾焦耳,氫能重卡在重型貨車行駛公里數的占比約為 7%;在凈零情景中氫能需求約為 58.6 艾焦,氫能重卡在重型貨車行駛公里數的占比約為 10%。據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到 2050 年,我國氫氣需求量接近 6000 萬噸,可減排 7 億噸 CO2。預計到 2050 年氫燃料電池 汽車保有量將達到 3000 萬輛,氫能客車、氫能重卡以及氫能物流車滲透率分別為 40%、 75%、10%。我們按照綠氫藍氫 1:1 的情景估算,2050 年我國電解水制氫年產能要達 到 3000 萬噸,化石能源制氫要在目前 2000 噸每年的基礎上,結合 CCUS 碳捕捉技術, 額外再增加 1000 噸每年的產能。電
![](http://www.hutangcun.com/skin/zxskin/image/lazy.gif)
我國具備大規模制氫潛力,氫氣有望替代非電能源需求
氫是世界上最簡單而又充足的元素,能夠替代大多數非電領域需求。氫氣正如電 流,作為能源的載體,可以承擔能源的儲存、運輸工作。氫氣可以從天然氣、煤炭、 生物質、廢棄材料(例如塑膠)、水分子中實現零碳排放制取。化石燃料、生物質、 塑料的氣化被認為是最經濟的制氫方式。根據美國能源部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氫氣制 取量約為七千萬公噸,其中76%源于蒸汽甲烷重整(SMR),22%源于煤氣化,以及2%源 于電解水。通過碳獲取、利用和儲存技術(CCUS),我們可以實現氫氣制取過程的負 碳排放。根據IEA的《氫能未來》報告,純氫氣需求大概在7300萬噸每年,其中全球 三分之一的氫氣供給來自于工業生產中的副產品。目前全球氫能需求大概在330Mtoe, 大于整個德國的能源供給。
從供給端,看我國煤炭資源豐富,煤制氫發展潛力大。我國作為世界第一產氫大 國,產能超過2000萬噸每年。煤、天然氣、石油等化石燃料生產的氫氣占了將近70%, 工業副產氣體制得氫氣約占30%,電解水占不到1%。我國制氫潛力巨大,煤炭、天然 氣制氫幾乎不受資源約束,焦炭、氯堿、甲醇、合成氨的副產氫氣產能也超過千萬噸。發展氫能是我國優化目前能源消費結構的必經之路,通過煤制氫、煤焦爐氣制氫等方 式,實現對現有煤炭資源的綠色應用。
2050年綠氫占比將達到47.5%,電解水制氫空間廣闊。根據BP《2020世界能源展 望》報告顯示,在能源快速轉型以及凈零情景下,2050年超過95%的氫來自于綠氫和 藍氫,其中藍氫(通過天然氣SMR以及煤制氫結合碳捕捉CCUS技術制取)和綠氫(可 再生電力電解水制氫)約為1:1。剩下5%為由化石能源不結合CCUS技術制取的灰氫。相較我國目前電解水制氫僅1%的占比而言,電解水制氫有望在風電和光伏等新能源 發電產業的帶動下進入降本軌道,電氣化的普及也促使了綠氫成為碳中和時代主流 的二次能源
從需求端看,氫能在發電、工業以及交運等領域運用前景廣闊:
發電及儲能:目前氫能在發電中的運用微乎其微,然而不失為潛在的選擇,氫氣 可以混入現有的天然氣管道網絡進行運輸,氫燃爐的應用可以提高電力系統的靈 活性。與此同時,燃料電池相較其他熱引擎而言,化學能-電能的轉化效率更高。在現有的能源體系下,氫能結合光伏、風電及水電的發展,可以作為平衡季節性 電力需求的長期能源儲備選項。
工業用途:氫作為高溫過程的能源來源,在鋼鐵、水泥、精煉和石油化工等行業 具有特別的優勢。根據英國石油公司《2020 世界能源展望》估算,到 2050 年氫 在工業行業終端能源消費總量的占比約為 10%,在凈零情景中約為 18%。此外, 氫氣可以替代原煤和天然氣作為還原劑用于鋼鐵生產中。氫氣同樣可以用于去碳 工業,例如水泥、肥料、石油化工。
交通運輸:氫燃料電池交通工具滿足高效能低排放的需求,在減低碳排放的進 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長途貨車、公交、中型大型車、面包車、貨車、 輪船以及飛機的應用中。相較于鋰電池與傳統發動機,燃料電池具有零碳排 放、高反應效率、加注時間短、續航里程高的特點,氫燃料電池技術能同時解 決燃油機碳排放及污染高、純電動車續航短及充電時間長的痛點。
在鋰電無法滲透的長途運輸領域,氫能作為綠色二次能源替代非電領域的能源需 求。根據 BP 的預測估算,在快速轉型情景中,到 2050 年全球氫能需求約為 25 艾焦耳,氫能重卡在重型貨車行駛公里數的占比約為 7%;在凈零情景中氫能需求約為 58.6 艾焦,氫能重卡在重型貨車行駛公里數的占比約為 10%。據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到 2050 年,我國氫氣需求量接近 6000 萬噸,可減排 7 億噸 CO2。預計到 2050 年氫燃料電池 汽車保有量將達到 3000 萬輛,氫能客車、氫能重卡以及氫能物流車滲透率分別為 40%、 75%、10%。我們按照綠氫藍氫 1:1 的情景估算,2050 年我國電解水制氫年產能要達 到 3000 萬噸,化石能源制氫要在目前 2000 噸每年的基礎上,結合 CCUS 碳捕捉技術, 額外再增加 1000 噸每年的產能。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