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對能源電力行業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期望,“十四五”期間,能源電力低碳轉型任務重大。“3060”雙碳目標下,新能源發展前景如何?化石能源發展是否還有出路?能源電力系統該如何發力?帶著這些疑問,《中國電力報》采訪到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周大地,他立足整個能源行業,對未來發展形勢作出分析預判。
中國電力報:“3060”雙碳目標下,新能源在“十四五”期間將迎來怎樣的發展前景?
周大地:“十四五”期間,我國新能源將進入快速發展期,按照目前進度,到2030年風光總裝機超過12億千瓦的可能性非常大。從發展布局來看,接近用戶側的地區重點發展分布式風光、促進就地消納,增加用能的靈活性;遠離用戶側的地區重點發展大規模集中式風光,降低度電成本,提高用能效率。從發電成本來看,總體呈現下降趨勢,隨著產業鏈成熟,風電和光伏設備的制造成本會進一步下降,但各地對環境保護力度加大,新能源安裝成本特別是用地成本或出現波動。成本的下降也會激勵儲能產業發展,為電力安全穩定運行提供更可靠的技術支撐。
中國電力報:目前仍有地區在新建火電廠,增加化石能源投資。在您看來,未來煤炭、石油、天然氣是否還存在發展空間?
周大地:不能簡單化給煤炭找出路。到2020年底,我國煤電裝機10.8億千瓦,占總裝機的49.1%,這個比例會進一步下降。在“十四五”期間,煤炭行業將面對力爭盡早碳達峰的巨大壓力,煤炭消耗量應該會有明顯下降,應打消對煤炭的傳統熱情,不能心存幻想。
石油石化煉制屬于高碳產業,控制產能也是“十四五”期間能源行業必須要做的事情。我國成品油已經出現了過剩的情況,但部分地區仍把石油石化煉制作為主要發展內容,這種行為存在巨大的市場風險。大量產能一旦發揮作用,引起國內國際市場激烈競爭,勢必導致價格戰,很難產生預期的經濟效益。
天然氣的發展必須建立在替代煤炭、石油的基礎上,使高碳能源低碳化,才有擴張的余地;完全靠消費擴張,天然氣只能成為一個過渡能源,最終被電能替代。碳中和時要被淘汰的天然氣產業的近期擴張要有度。期望天然氣增長可以不受碳中和的制約,因而可以盡量擴張,這也將面臨諸多風險。
中國電力報:能源電力系統在“3060”雙碳目標下定位是怎樣的?該如何發力?
周大地:能源電力系統低碳轉型是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關鍵環節。能源電力是基礎性產業,將在雙碳目標實現過程中進行革命性的徹底轉型。從世界各國碳中和實現路徑來看,我國能源行業也需要在2050年左右實現零碳化;電力行業要比整個能源行業提前5~10年,在2040~2045年左右實現零碳化,緊迫性更強。
在電力供應方面,要采取可再生能源優先消納政策。未來火電不再承擔主要基荷發電任務,而是作為備用電源起到調峰、維穩的作用,火電利用小時數將進一步下降;水電在承擔一定的調峰功能的基礎上,深挖潛力;核電還需要積極發展,盡量多發。高比例非化石能源要更多地配備儲能和電網穩定能力。同時,還要考慮極端氣候事件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大幅度下降的可能性,并做充分準備。在這樣的運行方式下,不同功能的電力價格需要認真調整,區別對待。電網運行規則也需做出重大調整。
在電網建設方面,一是要大幅提高調峰、儲能的能力,發展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等來對風光進行互補,使電力輸送更加安全穩定。二是長距離電力輸送要作出技術改進和調度方式調整。目前的長距離輸電大多數以煤電為主,附帶輸送一些可再生能源。未來內蒙、青海等地區的長距離輸電將以風光為主,需對輸送方式的改變作出具體研究。
中國電力報: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鄉村振興,新能源在農村地區有怎樣的發展?對鄉村振興產生哪些影響?
周大地:新能源在農村地區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與城市相比,農村建筑的屋頂面積有更好的利用空間,便于發展用戶側分布式光伏,使電源進一步向負荷中心周圍集中。此外,還可發揮農村用地相對低廉的特點,發展“農光互補”產業合作新模式。未來,農村不僅僅是糧食和農作物的提供點,還能成為一個能源的生產點,新能源成為農村經濟創收的重要來源。
目前需要克服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動員農村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風光發電上來,現有的投入大部分是扶貧投入、國家投資,要想大規模發展,還需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將風光投資作為生產發展的有效部分。
中國電力報:“十四五”期間,您對我國能源電力發展有哪些期許?
周大地:之前談的都是能源供應角度,我國“十四五”期間要綠色發展,不僅僅要做到綠色供應,更重要的是做到綠色消費。如果在消費上不能解決對大量資源、能源的依賴,只靠供應結構調整去發展綠色低碳,難度非常大。
首先要認真實踐節能優先戰略,全面提高能源經濟效益,降低單位GDP能源消耗,把能源消費合理需求控制下來。其次,用技術進步來推動低碳轉型,我國工業上先進節能技術的普及率不到30%,提高能效還有很大空間。最后,加快發展電能替代,建立高度電氣化能源系統,目前終端能源電氣化水平只有25%左右,在未來將有大幅度躍升。
中國電力報:“3060”雙碳目標下,新能源在“十四五”期間將迎來怎樣的發展前景?
周大地:“十四五”期間,我國新能源將進入快速發展期,按照目前進度,到2030年風光總裝機超過12億千瓦的可能性非常大。從發展布局來看,接近用戶側的地區重點發展分布式風光、促進就地消納,增加用能的靈活性;遠離用戶側的地區重點發展大規模集中式風光,降低度電成本,提高用能效率。從發電成本來看,總體呈現下降趨勢,隨著產業鏈成熟,風電和光伏設備的制造成本會進一步下降,但各地對環境保護力度加大,新能源安裝成本特別是用地成本或出現波動。成本的下降也會激勵儲能產業發展,為電力安全穩定運行提供更可靠的技術支撐。
中國電力報:目前仍有地區在新建火電廠,增加化石能源投資。在您看來,未來煤炭、石油、天然氣是否還存在發展空間?
周大地:不能簡單化給煤炭找出路。到2020年底,我國煤電裝機10.8億千瓦,占總裝機的49.1%,這個比例會進一步下降。在“十四五”期間,煤炭行業將面對力爭盡早碳達峰的巨大壓力,煤炭消耗量應該會有明顯下降,應打消對煤炭的傳統熱情,不能心存幻想。
石油石化煉制屬于高碳產業,控制產能也是“十四五”期間能源行業必須要做的事情。我國成品油已經出現了過剩的情況,但部分地區仍把石油石化煉制作為主要發展內容,這種行為存在巨大的市場風險。大量產能一旦發揮作用,引起國內國際市場激烈競爭,勢必導致價格戰,很難產生預期的經濟效益。
天然氣的發展必須建立在替代煤炭、石油的基礎上,使高碳能源低碳化,才有擴張的余地;完全靠消費擴張,天然氣只能成為一個過渡能源,最終被電能替代。碳中和時要被淘汰的天然氣產業的近期擴張要有度。期望天然氣增長可以不受碳中和的制約,因而可以盡量擴張,這也將面臨諸多風險。
中國電力報:能源電力系統在“3060”雙碳目標下定位是怎樣的?該如何發力?
周大地:能源電力系統低碳轉型是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關鍵環節。能源電力是基礎性產業,將在雙碳目標實現過程中進行革命性的徹底轉型。從世界各國碳中和實現路徑來看,我國能源行業也需要在2050年左右實現零碳化;電力行業要比整個能源行業提前5~10年,在2040~2045年左右實現零碳化,緊迫性更強。
在電力供應方面,要采取可再生能源優先消納政策。未來火電不再承擔主要基荷發電任務,而是作為備用電源起到調峰、維穩的作用,火電利用小時數將進一步下降;水電在承擔一定的調峰功能的基礎上,深挖潛力;核電還需要積極發展,盡量多發。高比例非化石能源要更多地配備儲能和電網穩定能力。同時,還要考慮極端氣候事件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大幅度下降的可能性,并做充分準備。在這樣的運行方式下,不同功能的電力價格需要認真調整,區別對待。電網運行規則也需做出重大調整。
在電網建設方面,一是要大幅提高調峰、儲能的能力,發展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等來對風光進行互補,使電力輸送更加安全穩定。二是長距離電力輸送要作出技術改進和調度方式調整。目前的長距離輸電大多數以煤電為主,附帶輸送一些可再生能源。未來內蒙、青海等地區的長距離輸電將以風光為主,需對輸送方式的改變作出具體研究。
中國電力報: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鄉村振興,新能源在農村地區有怎樣的發展?對鄉村振興產生哪些影響?
周大地:新能源在農村地區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與城市相比,農村建筑的屋頂面積有更好的利用空間,便于發展用戶側分布式光伏,使電源進一步向負荷中心周圍集中。此外,還可發揮農村用地相對低廉的特點,發展“農光互補”產業合作新模式。未來,農村不僅僅是糧食和農作物的提供點,還能成為一個能源的生產點,新能源成為農村經濟創收的重要來源。
目前需要克服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動員農村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風光發電上來,現有的投入大部分是扶貧投入、國家投資,要想大規模發展,還需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將風光投資作為生產發展的有效部分。
中國電力報:“十四五”期間,您對我國能源電力發展有哪些期許?
周大地:之前談的都是能源供應角度,我國“十四五”期間要綠色發展,不僅僅要做到綠色供應,更重要的是做到綠色消費。如果在消費上不能解決對大量資源、能源的依賴,只靠供應結構調整去發展綠色低碳,難度非常大。
首先要認真實踐節能優先戰略,全面提高能源經濟效益,降低單位GDP能源消耗,把能源消費合理需求控制下來。其次,用技術進步來推動低碳轉型,我國工業上先進節能技術的普及率不到30%,提高能效還有很大空間。最后,加快發展電能替代,建立高度電氣化能源系統,目前終端能源電氣化水平只有25%左右,在未來將有大幅度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