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跨省區能源資源優化配置 服務碳達峰碳中和
——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曹志安
中國電力新聞網記者 王怡 支彤
從2017年的“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到2021年“扎實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今年,粵港澳大灣區連續第5年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灣區發展,電力先行,如何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綠色能源支撐,成為能源電力領域代表委員的關注重點。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曹志安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他表示,統籌利用全國資源、加強跨省區能源資源優化配置,是支撐可再生能源加速規模化發展和高比例靈活消納,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舉措。
統籌利用全國資源,制定跨省區能源資源優化配置中長期規劃
中國電力報: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加強跨省區能源資源優化配置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曹志安:從歷史和實踐看,實施西電東送國家戰略,加大跨省區能源資源優化配置,有力促進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和能源結構轉型。目前,我國西電東送已經形成北、中、南三大通道的送電格局,總規模達2.6億千瓦,年送電量超1.2萬億千瓦時。
以西電東送南通道為例,“十三五”期間,南方電網公司陸續建成金中、魯西背靠背、滇西北、烏東德直流等西電東送重大工程,充分發揮跨省區輸電通道送電潛力,5年累計送電量達到1.07萬億千瓦時,輸送清潔能源占比超過80%,相當于節約東部地區標煤消耗2.71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21億噸。至2020年底,南方五省區非化石能源裝機和發電量占比分別達到55.6%和53.2%,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長期以來,我國能源資源和需求呈明顯的逆向分布特征。東北、華北、西北等“三北”地區,以及西南地區能源資源豐富,而負荷中心東南、中部地區大氣污染防治任務艱巨,自身清潔能源資源有限,難以滿足中長期發展需要。在此背景下,深化西電東送、擴大北電南送,推動“三北”、西南資源富集區域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和外送,是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愿景下能源發展戰略目標的關鍵。
中國電力報:您認為應當怎樣進一步加大跨省區能源資源優化配置?
曹志安:我建議,堅持西電東送國家戰略不動搖,加大跨省區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助力實現可再生能源更大范圍的跨時空平衡、破解消納難題,服務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具體而言,建議制定跨省區能源資源優化配置中長期規劃,堅持全國一盤棋,實現跨省區生產力布局、能源供需、綠色發展等方面的優勢互補。同時,充分發揮政府協議引導與市場配置資源“兩只手”作用,完善“中長期協議+市場”的跨省電力交易模式,加快跨省區碳交易市場機制建設,不斷完善跨省區清潔能源消納長效機制。
此外,由于南方區域能源整體自給率低,建議統籌規劃區外清潔電力送入南方區域,深化西電東送,加大云貴新能源開發,鞏固能源基地作用,加快藏東南清潔能源基地開發并送電南方電網,保障南方區域西電東送可持續發展;拓展北電南送,積極研究規劃北方清潔能源基地送電南方電網區域,與以水電為主的西電東送形成互補,有效改善南方區域跨省區送電的持續性、穩定性。
打造發展新模式,大力提升電力需求側響應效能
中國電力報:全國兩會期間,您提出大力提升電力需求側響應效能的提案,主要基于哪些考慮?
曹志安:以南方電網為例,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升級、能源綠色轉型發展,南方電網負荷峰谷差和新能源發電裝機持續增長。預計到“十四五”末,南方電網最高負荷峰谷差將超1億千瓦,新能源發電裝機接近2.7億千瓦,對電力系統安全運行提出了極大挑戰。
大力推進電力需求側響應效能提升,能夠有效縮小電力負荷峰谷差,促進清潔能源足額消納,緩解電力投資建設壓力,提高電力系統運行效率,對電力系統安全經濟運行意義重大。
中國電力報:對于如何提升電力需求側響應效能,您有哪些建議?
曹志安:一是加強需求側響應頂層設計。在能源電力“十四五”發展規劃中明確需求響應的發展要求以及實施路徑,將需求響應資源統籌納入電力調度運行,提高電網調節的靈活性,為實現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和電力可靠供應提供有利條件。
二是完善需求側響應激勵機制。建議全力推動統一電力市場建設,加快電力現貨市場與輔助服務市場建設步伐,強化需求響應與電力市場建設有效銜接,為實施需求響應提供必要前提。進一步完善需求側響應激勵機制,設立需求側管理專項資金,加大激勵力度,調動用戶參與積極性,遵循“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建立需求側響應長效激勵機制,推動需求側響應從臨時性、緊急性措施逐漸轉變為常態化、市場化手段,促進市場主體活力。
三是挖掘需求側響應資源價值。擴大需求側響應資源范圍,深入挖掘彈性負荷、分布式電源、儲能、微電網、電動汽車和綜合智慧能源系統等靈活調節資源,替代發電側深度調峰等傳統調節手段,有效降低調節成本,改善調節效果。
四是推動需求側響應技術發展。大力發展自動響應等需求側響應關鍵技術,加快制訂完善需求側響應技術規范與行業標準,開展試點示范建設,支持需求側響應項目大規模部署實施。探索“互聯網+”智能用電技術模式和組織模式,推進需求側響應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曹志安
中國電力新聞網記者 王怡 支彤
從2017年的“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到2021年“扎實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今年,粵港澳大灣區連續第5年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灣區發展,電力先行,如何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綠色能源支撐,成為能源電力領域代表委員的關注重點。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曹志安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他表示,統籌利用全國資源、加強跨省區能源資源優化配置,是支撐可再生能源加速規模化發展和高比例靈活消納,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舉措。
統籌利用全國資源,制定跨省區能源資源優化配置中長期規劃
中國電力報: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加強跨省區能源資源優化配置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曹志安:從歷史和實踐看,實施西電東送國家戰略,加大跨省區能源資源優化配置,有力促進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和能源結構轉型。目前,我國西電東送已經形成北、中、南三大通道的送電格局,總規模達2.6億千瓦,年送電量超1.2萬億千瓦時。
以西電東送南通道為例,“十三五”期間,南方電網公司陸續建成金中、魯西背靠背、滇西北、烏東德直流等西電東送重大工程,充分發揮跨省區輸電通道送電潛力,5年累計送電量達到1.07萬億千瓦時,輸送清潔能源占比超過80%,相當于節約東部地區標煤消耗2.71億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21億噸。至2020年底,南方五省區非化石能源裝機和發電量占比分別達到55.6%和53.2%,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長期以來,我國能源資源和需求呈明顯的逆向分布特征。東北、華北、西北等“三北”地區,以及西南地區能源資源豐富,而負荷中心東南、中部地區大氣污染防治任務艱巨,自身清潔能源資源有限,難以滿足中長期發展需要。在此背景下,深化西電東送、擴大北電南送,推動“三北”、西南資源富集區域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和外送,是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愿景下能源發展戰略目標的關鍵。
中國電力報:您認為應當怎樣進一步加大跨省區能源資源優化配置?
曹志安:我建議,堅持西電東送國家戰略不動搖,加大跨省區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助力實現可再生能源更大范圍的跨時空平衡、破解消納難題,服務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具體而言,建議制定跨省區能源資源優化配置中長期規劃,堅持全國一盤棋,實現跨省區生產力布局、能源供需、綠色發展等方面的優勢互補。同時,充分發揮政府協議引導與市場配置資源“兩只手”作用,完善“中長期協議+市場”的跨省電力交易模式,加快跨省區碳交易市場機制建設,不斷完善跨省區清潔能源消納長效機制。
此外,由于南方區域能源整體自給率低,建議統籌規劃區外清潔電力送入南方區域,深化西電東送,加大云貴新能源開發,鞏固能源基地作用,加快藏東南清潔能源基地開發并送電南方電網,保障南方區域西電東送可持續發展;拓展北電南送,積極研究規劃北方清潔能源基地送電南方電網區域,與以水電為主的西電東送形成互補,有效改善南方區域跨省區送電的持續性、穩定性。
打造發展新模式,大力提升電力需求側響應效能
中國電力報:全國兩會期間,您提出大力提升電力需求側響應效能的提案,主要基于哪些考慮?
曹志安:以南方電網為例,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升級、能源綠色轉型發展,南方電網負荷峰谷差和新能源發電裝機持續增長。預計到“十四五”末,南方電網最高負荷峰谷差將超1億千瓦,新能源發電裝機接近2.7億千瓦,對電力系統安全運行提出了極大挑戰。
大力推進電力需求側響應效能提升,能夠有效縮小電力負荷峰谷差,促進清潔能源足額消納,緩解電力投資建設壓力,提高電力系統運行效率,對電力系統安全經濟運行意義重大。
中國電力報:對于如何提升電力需求側響應效能,您有哪些建議?
曹志安:一是加強需求側響應頂層設計。在能源電力“十四五”發展規劃中明確需求響應的發展要求以及實施路徑,將需求響應資源統籌納入電力調度運行,提高電網調節的靈活性,為實現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和電力可靠供應提供有利條件。
二是完善需求側響應激勵機制。建議全力推動統一電力市場建設,加快電力現貨市場與輔助服務市場建設步伐,強化需求響應與電力市場建設有效銜接,為實施需求響應提供必要前提。進一步完善需求側響應激勵機制,設立需求側管理專項資金,加大激勵力度,調動用戶參與積極性,遵循“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建立需求側響應長效激勵機制,推動需求側響應從臨時性、緊急性措施逐漸轉變為常態化、市場化手段,促進市場主體活力。
三是挖掘需求側響應資源價值。擴大需求側響應資源范圍,深入挖掘彈性負荷、分布式電源、儲能、微電網、電動汽車和綜合智慧能源系統等靈活調節資源,替代發電側深度調峰等傳統調節手段,有效降低調節成本,改善調節效果。
四是推動需求側響應技術發展。大力發展自動響應等需求側響應關鍵技術,加快制訂完善需求側響應技術規范與行業標準,開展試點示范建設,支持需求側響應項目大規模部署實施。探索“互聯網+”智能用電技術模式和組織模式,推進需求側響應資源綜合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