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多時的《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以下簡稱“《條件》”)1月24日正式出臺,門檻重點設置在生產規模、能耗和資源回收方面。
《條件》要求太陽能級多晶硅項目每期規模大于3000噸/年,半導體級多晶硅項目規模大于1000噸/年。同時規定,在政府投資項目核準新目錄出臺前,新建多晶硅項目原則上不再批準;但對加強技術創新、促進節能環保等確有必要建設的項目,報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組織論證和核準。
能源短缺地區方可新建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環境保護部24日發布《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條件》按照優化布局、調整結構、節約能源、降低消耗、保護環境、安全生產的原則,制訂了多項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
準入標準對多晶硅生產的選址、能耗、環保、規模做出了明確規定和限制,提出了多晶硅項目應當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用地政策及行業發展規劃,新建和改擴建項目投資中最低資本金比例不得低于30%。嚴格控制在能源短缺、電價較高的地區新建多晶硅項目,對缺乏綜合配套、安全衛生和環保不達標的多晶硅項目不予核準或備案。
工信部建材處一名不愿具名的官員告訴南都記者,上述標準的出臺緣于金融危機后,各地爭相上馬項目,多晶硅產業已經出現了投資過熱,產能過剩傾向。工信部以期通過《條件》來杜絕多晶硅重復建設、無序上馬等問題。
根據海關數據,今年我國多晶硅產能和產量將分別超過8萬噸和4萬噸,11月進口量達6153噸,1~11月累計41898噸。
淘汰出局的是落后產能
《條件》醞釀時間長達一年多,在這一年多時間里,多晶硅產能是否過剩一直就是業界爭論的焦點話題。
“準入標準出臺后,多晶硅產業或將迎來整合,一些較小的、技術水平較低的多晶硅產能將被淘汰,具有成本和技術優勢的產能將在市場上站得更穩,行業格局上可能會更加向寡頭壟斷靠近。”長城證券發布的最新研報指出將出現弱者淘汰出局。
有意思的是,該研報認為會有更多的多晶硅項目有望得到批準,而并不是“不再批準新建項目”。自2009年9月的38號文后,國內的多晶硅項目審批就基本陷于停滯,2009-2010這兩年新投產項目多為過去已獲得審批的老項目,因此實際產能釋放速度遠遠落后于行業需求增長,2010年中國仍有一半以上多晶硅需要進口,長城證券認為“多晶硅并不是過剩產業,而是需要合理健康有序地規劃發展,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因此新批項目是符合市場需要,反之則是因噎廢食;《準入條件》中提到的便是“在政府投資項目核準新目錄出臺前,新建多晶硅項目原則上不再批準。但對加強技術創新、促進節能環保等確有必要建設的項目,報國務院投資主管部門組織論證和核準。”
“過剩的是落后產能。中國的多晶硅從始至終未出現過剩的情況,我們一直在進口,還有40%的材料缺口。”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光伏專委會主任趙玉文如是說。他告訴南都記者,2009年多晶硅產業曾經被認為產能明顯過剩,但2010年政策原因導致歐洲光伏市場極其火爆,年中時國內多晶硅料嚴重短缺,現貨價格一度沖高至100美元/千克。
按照海關數據,2010年前11個月多晶硅進口近4.2萬噸,約占國內總需求的一半。趙玉文表示,國內的供給并不能滿足需求,“產能過剩”實際并不存在,過剩的是落后產能,但在價格回歸正常后落后產能盈利能力不足,必將被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