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20年,光伏行業風光無限,隆基股份與通威股份獲得資本支持,股價飆升市值分別突破了3000億元與1500億元大關,光伏逆變器龍頭陽光電源市值也一度達到1000億元;進入2021年,光伏板塊的勢頭仍不減,而曾經風光無限的漢能卻早已沒落,私有化回A更像是天方夜譚。
善于“講故事”與“造富”的漢能創始人李河君,從金安橋水電站到薄膜太陽能都是劍走偏鋒,而豪賭薄膜太陽能也曾令李河君坐上中國內地首富的寶座;只是盛極而衰,2015年,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股價一瀉千里緊急停牌,并遭香港證監會調查,進入到至暗時刻,再經過一系列努力及面對“連續停牌18個月的股票將會被除牌”的港交所新《上市規則》于2018年8月生效,漢能薄膜發電在2019年最后選擇了私有化,并編織了“私有化回A”美夢,只是就在當年10月,漢能欠薪門進入高潮,漢能進入另一個“黑暗時刻”。
不談及內部管理問題,獨樹一幟走薄膜太陽能路線的光伏企業僅此漢能一家,在技術路線上的獨木難支,也是造成了漢能的走向窮途的一個重要原因。
保利協鑫原副總裁呂錦標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薄膜企業都是從裝備到配套到產品到運用的小而全發展模式。漢能的模式還是想通過生產基地的示范,來吸引更多的資本參與,目的還是想出售成套裝備的盈利模式;但是因為跟晶硅技術的度電成本賽跑中落后,丟失了市場,許多玩家陸續退出,也嚇退了資本。”
至暗時刻
2020年,漢能唯一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是在7月2日,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關于向社會公布2020年第二批重大勞動保障違法行為的公告》,其中,包括漢能移動能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漢能太陽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在內的6家漢能系公司被列在案,緣由均為“拒不支付勞動報酬”,上述6家漢能系公司在2019年5月直10月間拖欠勞動者工資總計超過1.66億元。
早在2019年5月,漢能就傳出過欠薪事件,欠薪事件更是在當年10月達到高潮。同月,李河君發布致全體員工的一封信,提到因集團在資金方面遇到一些問題,出現了薪資緩發、社保緩交等現象,給員工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李河君承諾,11月應該可以恢復正常發薪,但后續的消息則是員工無奈離職。
除欠薪外,“漢能系”企業還大面積拖欠供應商款項,諸多訴訟纏身,甚至是公司破產重整。
2020年7月2日,“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顯示,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正在對漢能移動能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進行破產審查,該案案號為(2020)京01破申511號,申請人為肖磊。而漢能移動能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曾是漢能三大主體之一。與此同時,多家“漢能系”公司早已破產。
而在欠薪進入的黑暗時刻前,漢能剛剛緩過勁兒。早在2015年5月20日上午,遭遇做空的漢能薄膜股價突然大幅下跌,不到半小時內暴跌47%,而后緊急停牌,令一度為中國內地首富的李河君個人身家隨之跌去1055億港元。2015年5月28日,香港證監會宣布就漢能薄膜的事務進行調查。
而在2015年更早時間,漢能薄膜發電的股價飆升,在短時間內從1.8港元/股漲到9.07港元/股,李河君成為一匹黑馬,一舉超過了王健林、馬云,手握1600億財富成為“中國首富”。
經過諸多努力后,漢能曾獲得有條件復牌,但在2018年4月完成港交所提出的兩個復牌條件后,漢能薄膜發電始終未獲進一步進展的音訊。2018年8月,港交所新修訂的《上市規則》生效,連續停牌18個月的股票將會被除牌;基于此,2018年11月,漢能控股對上市公司提出了私有化要約,擬通過這一方案給獨立股東一條成功退出的路徑。
“我們作為控股股東,上市公司停牌三年了,我們覺得小股東都很著急,第一是對小股東的利益保護。”李河君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提出私有化要約的原因如此表示。
與此同時,漢能還公布了登陸A股“三步走”路線圖,預計2019年內完成資產重組及引入戰略投資者工作,但這更像漢能編織出來的美夢,在同一年漢能就進入新的黑暗時刻。
薄膜路線獨木難支
“漢能歷來劍走偏鋒。我們總是跟別人走不一樣的路,或者說,漢能總是反著走。如果你總跟著別人順利的走,你是成不了事的,或者說成不了大事,因為大家都會這樣走。”李河君曾在2019年6月12日的公開演講中說。
確實如此,曾經劍走偏鋒令漢能成就了神話。2002年,漢能投資金安橋水電站,在麗江海拔2500米,建成總裝機量300萬千瓦的水電站,比葛洲壩大10%,比美國胡佛大壩大30%。
而危機中,2020年12月24日,被反復質押、負債累累的漢能旗下“現金奶牛”和“印鈔機”——金安橋水電站有限公司的1766.67萬股股權網絡司法拍賣落錘,四川信托有限公司以4278.06萬元報價成交,較評估值高出2730.8萬元。
另一個劍走偏鋒偏鋒的故事則是押注薄膜太陽能。李河君在上述演講中表示,“2009年的時候,我們進入薄膜太陽能行業,到現在總共投了超過100億美金,將近800億人民幣,那時候全世界都笑話我們,所有人都認為薄膜太陽能是個概念。漢能利用八整年,通過全球技術整合和自主創新,成功實現戰略升級,在這個行業成為無可爭辯的領導者!不僅僅是規模,更主要是核心技術!漢能最值得漢能驕傲和自豪的是:創造了一個行業,一個前所未有的行業——薄膜太陽能行業。”
但正所謂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遠。一家公司難以有足夠的能力與資金推動以及追趕行業日新月異的技術變化。
呂錦標告訴記者,“薄膜是高度集成的技術,從設備到生產,以及往后的技術升級都封閉在單一的企業里,每個企業相互之間背靠背的競爭關系,沒有技術的交流與合作,也沒有供應鏈之間的配套,所以技術進步和產業化推動局限于單一企業,有限資本推動。”
“(薄膜)在提升光電轉換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也有進步,但進步相比晶硅技術路線就差距很大;”呂錦標進一步向記者分析,晶硅路線是涉及產業鏈很長的協作,技術融入各環節的工藝端,各工藝分解,設備,供應鏈專業化配套,吸引產業眾玩家,眾資本協作聯合推動持續的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一步步地創造和擴大晶體硅光伏發電運用市場,如今是達到平價上網的一個龐大產業集群,并且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提升和成本下降,把光伏發電的市場蛋糕越做越大;而薄膜光伏發電因為技術進步和度電成本下降不大,一步步收縮市場空間。
據記者了解,在國內,于晶硅與薄膜兩個技術路線競爭中獲勝的晶硅技術路線,此后又演變為單晶與多晶之間的激戰,而押對單晶的隆基股份成為新的光伏行業老大,曾經也榮光一時的“協鑫系”公司也顯出了頹勢;而從2020年開始,光伏行業就開啟了硅片不同尺寸的競爭,以中環股份為首“210尺寸”陣營與以隆基股份為首的“182尺寸”陣營也是打得不可開交。
技術推動著行業發展,成本降低,價格下降,而在技術路線的分叉口上如何選對方向則考驗著企業的判斷力。
目前看,漢能的薄膜路線或許就不是良策。如今的漢能,除了在股吧中仍有股民不時的發布動態,則是一片死寂,官網披露的聯絡郵箱已經作廢,漢能要想起死回生并不樂觀。
善于“講故事”與“造富”的漢能創始人李河君,從金安橋水電站到薄膜太陽能都是劍走偏鋒,而豪賭薄膜太陽能也曾令李河君坐上中國內地首富的寶座;只是盛極而衰,2015年,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股價一瀉千里緊急停牌,并遭香港證監會調查,進入到至暗時刻,再經過一系列努力及面對“連續停牌18個月的股票將會被除牌”的港交所新《上市規則》于2018年8月生效,漢能薄膜發電在2019年最后選擇了私有化,并編織了“私有化回A”美夢,只是就在當年10月,漢能欠薪門進入高潮,漢能進入另一個“黑暗時刻”。
不談及內部管理問題,獨樹一幟走薄膜太陽能路線的光伏企業僅此漢能一家,在技術路線上的獨木難支,也是造成了漢能的走向窮途的一個重要原因。
保利協鑫原副總裁呂錦標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薄膜企業都是從裝備到配套到產品到運用的小而全發展模式。漢能的模式還是想通過生產基地的示范,來吸引更多的資本參與,目的還是想出售成套裝備的盈利模式;但是因為跟晶硅技術的度電成本賽跑中落后,丟失了市場,許多玩家陸續退出,也嚇退了資本。”
至暗時刻
2020年,漢能唯一一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是在7月2日,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關于向社會公布2020年第二批重大勞動保障違法行為的公告》,其中,包括漢能移動能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漢能太陽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在內的6家漢能系公司被列在案,緣由均為“拒不支付勞動報酬”,上述6家漢能系公司在2019年5月直10月間拖欠勞動者工資總計超過1.66億元。
早在2019年5月,漢能就傳出過欠薪事件,欠薪事件更是在當年10月達到高潮。同月,李河君發布致全體員工的一封信,提到因集團在資金方面遇到一些問題,出現了薪資緩發、社保緩交等現象,給員工工作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李河君承諾,11月應該可以恢復正常發薪,但后續的消息則是員工無奈離職。
除欠薪外,“漢能系”企業還大面積拖欠供應商款項,諸多訴訟纏身,甚至是公司破產重整。
2020年7月2日,“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顯示,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正在對漢能移動能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進行破產審查,該案案號為(2020)京01破申511號,申請人為肖磊。而漢能移動能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曾是漢能三大主體之一。與此同時,多家“漢能系”公司早已破產。
而在欠薪進入的黑暗時刻前,漢能剛剛緩過勁兒。早在2015年5月20日上午,遭遇做空的漢能薄膜股價突然大幅下跌,不到半小時內暴跌47%,而后緊急停牌,令一度為中國內地首富的李河君個人身家隨之跌去1055億港元。2015年5月28日,香港證監會宣布就漢能薄膜的事務進行調查。
而在2015年更早時間,漢能薄膜發電的股價飆升,在短時間內從1.8港元/股漲到9.07港元/股,李河君成為一匹黑馬,一舉超過了王健林、馬云,手握1600億財富成為“中國首富”。
經過諸多努力后,漢能曾獲得有條件復牌,但在2018年4月完成港交所提出的兩個復牌條件后,漢能薄膜發電始終未獲進一步進展的音訊。2018年8月,港交所新修訂的《上市規則》生效,連續停牌18個月的股票將會被除牌;基于此,2018年11月,漢能控股對上市公司提出了私有化要約,擬通過這一方案給獨立股東一條成功退出的路徑。
“我們作為控股股東,上市公司停牌三年了,我們覺得小股東都很著急,第一是對小股東的利益保護。”李河君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提出私有化要約的原因如此表示。
與此同時,漢能還公布了登陸A股“三步走”路線圖,預計2019年內完成資產重組及引入戰略投資者工作,但這更像漢能編織出來的美夢,在同一年漢能就進入新的黑暗時刻。
薄膜路線獨木難支
“漢能歷來劍走偏鋒。我們總是跟別人走不一樣的路,或者說,漢能總是反著走。如果你總跟著別人順利的走,你是成不了事的,或者說成不了大事,因為大家都會這樣走。”李河君曾在2019年6月12日的公開演講中說。
確實如此,曾經劍走偏鋒令漢能成就了神話。2002年,漢能投資金安橋水電站,在麗江海拔2500米,建成總裝機量300萬千瓦的水電站,比葛洲壩大10%,比美國胡佛大壩大30%。
而危機中,2020年12月24日,被反復質押、負債累累的漢能旗下“現金奶牛”和“印鈔機”——金安橋水電站有限公司的1766.67萬股股權網絡司法拍賣落錘,四川信托有限公司以4278.06萬元報價成交,較評估值高出2730.8萬元。
另一個劍走偏鋒偏鋒的故事則是押注薄膜太陽能。李河君在上述演講中表示,“2009年的時候,我們進入薄膜太陽能行業,到現在總共投了超過100億美金,將近800億人民幣,那時候全世界都笑話我們,所有人都認為薄膜太陽能是個概念。漢能利用八整年,通過全球技術整合和自主創新,成功實現戰略升級,在這個行業成為無可爭辯的領導者!不僅僅是規模,更主要是核心技術!漢能最值得漢能驕傲和自豪的是:創造了一個行業,一個前所未有的行業——薄膜太陽能行業。”
但正所謂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遠。一家公司難以有足夠的能力與資金推動以及追趕行業日新月異的技術變化。
呂錦標告訴記者,“薄膜是高度集成的技術,從設備到生產,以及往后的技術升級都封閉在單一的企業里,每個企業相互之間背靠背的競爭關系,沒有技術的交流與合作,也沒有供應鏈之間的配套,所以技術進步和產業化推動局限于單一企業,有限資本推動。”
“(薄膜)在提升光電轉換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也有進步,但進步相比晶硅技術路線就差距很大;”呂錦標進一步向記者分析,晶硅路線是涉及產業鏈很長的協作,技術融入各環節的工藝端,各工藝分解,設備,供應鏈專業化配套,吸引產業眾玩家,眾資本協作聯合推動持續的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一步步地創造和擴大晶體硅光伏發電運用市場,如今是達到平價上網的一個龐大產業集群,并且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提升和成本下降,把光伏發電的市場蛋糕越做越大;而薄膜光伏發電因為技術進步和度電成本下降不大,一步步收縮市場空間。
據記者了解,在國內,于晶硅與薄膜兩個技術路線競爭中獲勝的晶硅技術路線,此后又演變為單晶與多晶之間的激戰,而押對單晶的隆基股份成為新的光伏行業老大,曾經也榮光一時的“協鑫系”公司也顯出了頹勢;而從2020年開始,光伏行業就開啟了硅片不同尺寸的競爭,以中環股份為首“210尺寸”陣營與以隆基股份為首的“182尺寸”陣營也是打得不可開交。
技術推動著行業發展,成本降低,價格下降,而在技術路線的分叉口上如何選對方向則考驗著企業的判斷力。
目前看,漢能的薄膜路線或許就不是良策。如今的漢能,除了在股吧中仍有股民不時的發布動態,則是一片死寂,官網披露的聯絡郵箱已經作廢,漢能要想起死回生并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