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盡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我國儲能產業仍保持高速增長勢頭。根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全球儲能項目數據庫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年底,我國已投運的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容量達到33.4吉瓦;2020年新增投運容量2.7吉瓦,其中電化學儲能新增投運容量首次突破吉瓦大關。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秘書長劉為表示,2020年,基于產業內生動力和外部政策及碳中和目標等多重利好因素驅動,儲能產業逆勢增長,步入規模化發展的快車道。
政策力促 各方加碼布局
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業委員會主任陳海生表示,2020年,國家和地方出臺多項政策,儲能裝機實現快速增長,特別是“可再生能源+儲能”成為行業發展共識,儲能的多重價值得到各方認可,產業逐步呈現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態勢。
“2020年,安徽、湖北、青海等地均在探索儲能等靈活調節資源促進新能源消納的新機制,已有17個省份出臺新能源配套儲能及新能源場站一次調頻的相關政策。”陽光電源副總裁兼光儲事業部副總裁吳家貌表示,同時,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綠色能源快速發展和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儲能發展需求正在日益擴張,儲能產業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必然。
據了解,2020年以來,多地發布相關通知,要求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搭配一定比例的儲能,同時有部分地區對用戶側儲能項目給予一定補貼。比如,湖北省能源局發布《關于開展2020年評價風電和評價光伏發電項目競爭配置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優先支持風儲一體化”。
劉為表示,2020年,各區域和地方電力市場規則基本解決了儲能參與輔助服務市場的身份問題,初步掃除了其參與市場交易的阻力,明確了第三方主體和用戶資源參與輔助服務的基本條件,提出了輔助服務成本逐步向用戶傳導的長效發展思路。
比如,國家能源局福建監管辦公室印發《福建省電力調峰輔助服務交易規則(試行)(2020年修訂版)》提出,在電儲能參與調峰輔助服務方面,參與調峰交易的儲能規模不小于10MW/40MWh。
在政策利好下,各方加碼進軍儲能產業。劉為舉例說,以寧德時代、陽光電源、比亞迪、南都等為代表的傳統儲能技術及系統集成商繼續加大儲能領域的投資。同時,多家金融機構參與儲能企業投資,如高瓴資本以百億元規模參與寧德時代定增。
新技術不斷突破
成本持續下降
除了政策外,儲能產業多項技術也取得突破。陳海生表示,技術上,無論抽水蓄能、壓縮空氣、蓄冷蓄熱、飛輪等物理儲能,還是鋰電池、鉛炭電池、液流電池、超級電容等化學儲能,均不斷取得突破。
劉為介紹說,如寧德時代利用全壽命周期陽極補鋰技術,開發出滿足超長壽命要求的儲能專用磷酸鐵鋰電池;比亞迪推出“刀片”電池,進一步提升單體電池的容量;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發的全釩液流電池電堆采用可焊接多孔離子傳導膜;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完成國際首臺100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能系統膨脹機的集成測試等。
“技術突破帶來儲能系統成本持續下降。”劉為表示,以鋰離子電池儲能系統為例,在電池本體生產規模、制造工藝不斷提升以及儲能系統高度集成化發展驅動下,2012年以來鋰離子電池儲能系統成本下降75%左右,到2020年儲能系統成本已降至1500元/千瓦時,基本達到儲能系統經濟性的拐點。
從頂層設計上統籌
加速商業化進程
作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關鍵支撐技術,儲能在促進電力低碳轉型進程中不可或缺,尤其在可再生能源占比越來越高的電力系統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儲能產業仍面臨著幾大挑戰,如盈利模式缺乏、標準不完善、系統集成不專業等。
“比如,目前儲能政策缺少長效機制,收益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儲能系統如何做到高安全、低成本、智能化和模塊化等。”吳家貌說,“需要從頂層設計上統籌儲能產業的發展,建設更為健全的運行機制與電力市場機制,通過政策調整打通儲能多重應用,加速儲能商業化進程。”
吳家貌進一步表示,要制定儲能電價政策,逐步建立終端峰谷電價動態調整機制,在有條件的地區加快探索儲能容量電費機制;建立完善儲能價值評價體系,通過完善的市場機制體現儲能的多重價值;明確獨立儲能設施并網、接入方式,允許其作為獨立市場主體開展運營等。此外,還要加快建立儲能技術及應用標準體系,制定發布儲能系統級的設計、安裝、并網性能評價標準;完善儲能電站的并網規范標準要求,統一“新能源+儲能”的電站設計要求;盡快完善儲能電站的調度規范標準要求,為儲能接入電網,更好地支撐電網系統打下基礎。
陳海生也認為,需要持續改善國家和地方政策環境,構建從全局角度衡量儲能價值的價格機制,積極落實儲能的獨立市場主體地位。同時,要不斷改善儲能技術本身的性能和成本,繼續完善儲能產品的安全性和標準體系等。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秘書長劉為表示,2020年,基于產業內生動力和外部政策及碳中和目標等多重利好因素驅動,儲能產業逆勢增長,步入規模化發展的快車道。
政策力促 各方加碼布局
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業委員會主任陳海生表示,2020年,國家和地方出臺多項政策,儲能裝機實現快速增長,特別是“可再生能源+儲能”成為行業發展共識,儲能的多重價值得到各方認可,產業逐步呈現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態勢。
“2020年,安徽、湖北、青海等地均在探索儲能等靈活調節資源促進新能源消納的新機制,已有17個省份出臺新能源配套儲能及新能源場站一次調頻的相關政策。”陽光電源副總裁兼光儲事業部副總裁吳家貌表示,同時,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綠色能源快速發展和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儲能發展需求正在日益擴張,儲能產業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必然。
據了解,2020年以來,多地發布相關通知,要求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搭配一定比例的儲能,同時有部分地區對用戶側儲能項目給予一定補貼。比如,湖北省能源局發布《關于開展2020年評價風電和評價光伏發電項目競爭配置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優先支持風儲一體化”。
劉為表示,2020年,各區域和地方電力市場規則基本解決了儲能參與輔助服務市場的身份問題,初步掃除了其參與市場交易的阻力,明確了第三方主體和用戶資源參與輔助服務的基本條件,提出了輔助服務成本逐步向用戶傳導的長效發展思路。
比如,國家能源局福建監管辦公室印發《福建省電力調峰輔助服務交易規則(試行)(2020年修訂版)》提出,在電儲能參與調峰輔助服務方面,參與調峰交易的儲能規模不小于10MW/40MWh。
在政策利好下,各方加碼進軍儲能產業。劉為舉例說,以寧德時代、陽光電源、比亞迪、南都等為代表的傳統儲能技術及系統集成商繼續加大儲能領域的投資。同時,多家金融機構參與儲能企業投資,如高瓴資本以百億元規模參與寧德時代定增。
新技術不斷突破
成本持續下降
除了政策外,儲能產業多項技術也取得突破。陳海生表示,技術上,無論抽水蓄能、壓縮空氣、蓄冷蓄熱、飛輪等物理儲能,還是鋰電池、鉛炭電池、液流電池、超級電容等化學儲能,均不斷取得突破。
劉為介紹說,如寧德時代利用全壽命周期陽極補鋰技術,開發出滿足超長壽命要求的儲能專用磷酸鐵鋰電池;比亞迪推出“刀片”電池,進一步提升單體電池的容量;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發的全釩液流電池電堆采用可焊接多孔離子傳導膜;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完成國際首臺100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能系統膨脹機的集成測試等。
“技術突破帶來儲能系統成本持續下降。”劉為表示,以鋰離子電池儲能系統為例,在電池本體生產規模、制造工藝不斷提升以及儲能系統高度集成化發展驅動下,2012年以來鋰離子電池儲能系統成本下降75%左右,到2020年儲能系統成本已降至1500元/千瓦時,基本達到儲能系統經濟性的拐點。
從頂層設計上統籌
加速商業化進程
作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關鍵支撐技術,儲能在促進電力低碳轉型進程中不可或缺,尤其在可再生能源占比越來越高的電力系統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儲能產業仍面臨著幾大挑戰,如盈利模式缺乏、標準不完善、系統集成不專業等。
“比如,目前儲能政策缺少長效機制,收益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儲能系統如何做到高安全、低成本、智能化和模塊化等。”吳家貌說,“需要從頂層設計上統籌儲能產業的發展,建設更為健全的運行機制與電力市場機制,通過政策調整打通儲能多重應用,加速儲能商業化進程。”
吳家貌進一步表示,要制定儲能電價政策,逐步建立終端峰谷電價動態調整機制,在有條件的地區加快探索儲能容量電費機制;建立完善儲能價值評價體系,通過完善的市場機制體現儲能的多重價值;明確獨立儲能設施并網、接入方式,允許其作為獨立市場主體開展運營等。此外,還要加快建立儲能技術及應用標準體系,制定發布儲能系統級的設計、安裝、并網性能評價標準;完善儲能電站的并網規范標準要求,統一“新能源+儲能”的電站設計要求;盡快完善儲能電站的調度規范標準要求,為儲能接入電網,更好地支撐電網系統打下基礎。
陳海生也認為,需要持續改善國家和地方政策環境,構建從全局角度衡量儲能價值的價格機制,積極落實儲能的獨立市場主體地位。同時,要不斷改善儲能技術本身的性能和成本,繼續完善儲能產品的安全性和標準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