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仡?019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因補貼退坡下滑明顯。2020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行業迎來新一輪洗牌,下半年,在國家到地方利好政策刺激下,市場開始逐步回暖。
日前,工信部發布2020年12月汽車工業經濟運行情況,據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汽車銷量達到2531.1萬輛,連續12年蟬聯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36.7萬輛,創歷史新高。自2020年7月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月產銷持續刷新紀錄,這意味著中國市場新能源車的潛力正在浮現,不僅如此,在世界范圍內,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也擁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占據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這不僅得益于中國經濟和汽車市場的迅速恢復,還歸功于政策推動下積極開創的競爭新格局,中國新能源汽車正駛上國際快車道。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表示,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良好,為我國及全球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進入發展新階段,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頂層設計如何?目前各省市發布了“十四五”規劃建議,規劃汽車產業的下一個五年,以技術為依托,新能源和智能網聯的規劃與布局成為共同方向,基礎設施建設勢在必行,私人消費是新能源車市場的潛力股,在政策推動與市場催生下,區域間的聯合發展與并驅競爭已經展開。
從基礎設施到配套服務 管理方式升級
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有兩點可喜之處:一是個人消費比例大幅提升至近70%,而兩年前這一比例僅為20%;二是非限購城市購買比重達到了60%。新能源汽車個人消費比例明顯提升,多個省市啟動新能源汽車下鄉系列活動,大力發掘農村市場的消費潛力。這意味著新能源汽車正在適應更多私人用車場景,如城市通勤或城郊短途出行等,這些也帶動充電樁、充電站或是換電站等基礎設施的發展。
1月21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部際聯席會議上確定了今年將啟動新一輪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出臺更多使用環節優惠政策,進一步拉動新能源汽車私人消費。會議還討論落實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稱“發展規劃”)工作舉措,明確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2021年的四項重點工作,其中提到要完善基礎設施體系,破解充電樁“進小區難”等問題。提升互聯互通水平,提高充電便利性和產品可靠性也將成為基礎設施建設的新需求。
在各省市發布的“十四五”規劃中,新能源車基礎設施建設成了不可或缺的內容。貴州省和海南省等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要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湖南省提及“換電”規劃,表示要完善儲能設施、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換電站及車路協同等基礎設施;上海表示充電樁、換電站、加氫站建設并行發展,全面“開花”。
不僅如此,各地發布的“十四五”規劃中,關注重點已經從單純的產業建設拓展到了提高配套水平、轉變管理方式以及提供更好的使用環境等方面上。黑龍江省在發布的《中共黑龍江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要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中共天津市委關于制定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拓展信息消費、綠色消費和農村消費等新領域,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
這些都體現出我國各地政府當前在汽車消費領域管理方法的轉變與升級,同樣圍繞電動化與智能化的停車設施、高速公路、特殊園區、車路協同等配套化建設也被提上日程。
強鏈補鏈與品牌自強 產業集群加速形成
隨著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全新方向,融合開放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新特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五項發展任務: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構建新型產業生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完善基礎設施體系、深化開放合作。
近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1年)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也指出要加快推進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以技術強、產業強、設施強引領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進程。
針對中國企業“大而不強”的弱點,他提出實施強鏈補鏈行動。圍繞補短板、鍛長板,編制行動方案,從供需兩端發力,貫通技術攻關、平臺支撐、示范應用3個環節,優化使用環境,推動品牌向上,全面提升產業鏈競爭力。
針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密集的特點,工信部將引導推動行業加快核心技術攻關。圍繞降低成本、提高安全及全氣候適用等問題,發揮動力電池、智能網聯汽車等制造業創新中心作用,支持開展技術攻關,加快車用芯片、操作系統等研發和產業應用。
回顧2020年,中國部分區域已經積極發揮產業優勢,走在了新能源車汽車產業發展的前沿。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市2020年出臺7個政策,強勢引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其中,《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施計劃(2021—2025年)》與《關于支持本市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明確指出,上海要積極搶占產業制高點。
廣東省也已經出臺了相關規劃。2020年9月,《廣東省發展汽車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汽車產量超過43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超過60萬輛,新能源汽車公用充電樁超過15萬個;要依托廣東省良好的產業優勢,培育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依托自主品牌整車企業,重點圍繞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引導企業實施品牌提升及全球化戰略,打造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廣東是國內主要汽車生產基地之一,汽車產業集群優勢明顯,如比亞迪、廣汽傳祺、小鵬汽車等自主品牌逐漸發展壯大。相關統計顯示,目前廣州汽車產業集群產值約5000億元,產量約300萬輛,居全國第一,新能源汽車在建規模居全國第一。目前,包括廣汽豐田四線、五線廠區、小鵬汽車智造基地在內的總投資額超4300億元的重大項目在廣東省洽談落地、投產達產,預計全年完成工業投資額超千億元。
拉動私人消費 市場將迎來真正拐點之年
目前,通過多年來對新能源汽車整個產業鏈的培育,各個環節逐步成熟,豐富和多元化的新能源汽車產品不斷滿足市場需求,使用環境也在逐步優化和改進,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認可。
數據顯示,去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36.6萬輛和136.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5%和10.9%,增速較上年實現了由負轉正。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10.5萬輛和111.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4%和11.6%;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6萬輛和25.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8.5%和8.4%。
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表示,新能源汽車市場對私端已經實現了突破,說明已經向市場化驅動邁向了重要的一步。
中汽協預計,“十四五”開局之年,從經濟發展態勢看,伴隨政府部門持續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新能源汽車有望達到180萬輛,同比增長40%。
根據《關于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為創造穩定政策環境,2021年保持現行購置補貼技術指標體系框架及門檻要求不變。但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在2020年基礎上退坡20%;為推動公共交通等領域車輛電動化,城市公交、道路客運、出租(含網約車)、環衛、城市物流配送、郵政快遞、民航機場以及黨政機關公務領域符合要求的車輛,補貼標準在2020年基礎上退坡10%。
“中國新能源車市場非常明顯變化,從原來政策驅動型到‘政策+市場’雙驅動型,乃至期待從2021年開始的市場驅動型。”云度CEO林密表示,2021年是十分關鍵的一年,或許是電動汽車真正的元年。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從原來非常聚焦驅動形式的電動化,慢慢開始向產業生態,包括創造獨特的用戶從銷售到售后、到服務各方面的體驗,以及整體的從提供一個汽車產品,向提供整體的智慧和服務的轉變上在劇烈地迭代。
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占據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半壁江山”,這不僅得益于中國經濟和汽車市場的迅速恢復,還歸功于政策推動下積極開創的競爭新格局,中國新能源汽車正駛上國際快車道。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表示,新能源汽車發展勢頭良好,為我國及全球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進入發展新階段,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頂層設計如何?目前各省市發布了“十四五”規劃建議,規劃汽車產業的下一個五年,以技術為依托,新能源和智能網聯的規劃與布局成為共同方向,基礎設施建設勢在必行,私人消費是新能源車市場的潛力股,在政策推動與市場催生下,區域間的聯合發展與并驅競爭已經展開。
從基礎設施到配套服務 管理方式升級
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有兩點可喜之處:一是個人消費比例大幅提升至近70%,而兩年前這一比例僅為20%;二是非限購城市購買比重達到了60%。新能源汽車個人消費比例明顯提升,多個省市啟動新能源汽車下鄉系列活動,大力發掘農村市場的消費潛力。這意味著新能源汽車正在適應更多私人用車場景,如城市通勤或城郊短途出行等,這些也帶動充電樁、充電站或是換電站等基礎設施的發展。
1月21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部際聯席會議上確定了今年將啟動新一輪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出臺更多使用環節優惠政策,進一步拉動新能源汽車私人消費。會議還討論落實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稱“發展規劃”)工作舉措,明確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2021年的四項重點工作,其中提到要完善基礎設施體系,破解充電樁“進小區難”等問題。提升互聯互通水平,提高充電便利性和產品可靠性也將成為基礎設施建設的新需求。
在各省市發布的“十四五”規劃中,新能源車基礎設施建設成了不可或缺的內容。貴州省和海南省等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要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湖南省提及“換電”規劃,表示要完善儲能設施、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換電站及車路協同等基礎設施;上海表示充電樁、換電站、加氫站建設并行發展,全面“開花”。
不僅如此,各地發布的“十四五”規劃中,關注重點已經從單純的產業建設拓展到了提高配套水平、轉變管理方式以及提供更好的使用環境等方面上。黑龍江省在發布的《中共黑龍江省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要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中共天津市委關于制定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升傳統消費,培育新型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拓展信息消費、綠色消費和農村消費等新領域,推動汽車等消費品由購買管理向使用管理轉變。
這些都體現出我國各地政府當前在汽車消費領域管理方法的轉變與升級,同樣圍繞電動化與智能化的停車設施、高速公路、特殊園區、車路協同等配套化建設也被提上日程。
強鏈補鏈與品牌自強 產業集群加速形成
隨著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全新方向,融合開放成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新特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五項發展任務: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構建新型產業生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完善基礎設施體系、深化開放合作。
近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1年)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也指出要加快推進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以技術強、產業強、設施強引領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進程。
針對中國企業“大而不強”的弱點,他提出實施強鏈補鏈行動。圍繞補短板、鍛長板,編制行動方案,從供需兩端發力,貫通技術攻關、平臺支撐、示范應用3個環節,優化使用環境,推動品牌向上,全面提升產業鏈競爭力。
針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密集的特點,工信部將引導推動行業加快核心技術攻關。圍繞降低成本、提高安全及全氣候適用等問題,發揮動力電池、智能網聯汽車等制造業創新中心作用,支持開展技術攻關,加快車用芯片、操作系統等研發和產業應用。
回顧2020年,中國部分區域已經積極發揮產業優勢,走在了新能源車汽車產業發展的前沿。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市2020年出臺7個政策,強勢引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其中,《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實施計劃(2021—2025年)》與《關于支持本市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明確指出,上海要積極搶占產業制高點。
廣東省也已經出臺了相關規劃。2020年9月,《廣東省發展汽車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汽車產量超過43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超過60萬輛,新能源汽車公用充電樁超過15萬個;要依托廣東省良好的產業優勢,培育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依托自主品牌整車企業,重點圍繞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引導企業實施品牌提升及全球化戰略,打造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廣東是國內主要汽車生產基地之一,汽車產業集群優勢明顯,如比亞迪、廣汽傳祺、小鵬汽車等自主品牌逐漸發展壯大。相關統計顯示,目前廣州汽車產業集群產值約5000億元,產量約300萬輛,居全國第一,新能源汽車在建規模居全國第一。目前,包括廣汽豐田四線、五線廠區、小鵬汽車智造基地在內的總投資額超4300億元的重大項目在廣東省洽談落地、投產達產,預計全年完成工業投資額超千億元。
拉動私人消費 市場將迎來真正拐點之年
目前,通過多年來對新能源汽車整個產業鏈的培育,各個環節逐步成熟,豐富和多元化的新能源汽車產品不斷滿足市場需求,使用環境也在逐步優化和改進,新能源汽車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認可。
數據顯示,去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36.6萬輛和136.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5%和10.9%,增速較上年實現了由負轉正。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10.5萬輛和111.5萬輛,同比分別增長5.4%和11.6%;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26萬輛和25.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8.5%和8.4%。
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表示,新能源汽車市場對私端已經實現了突破,說明已經向市場化驅動邁向了重要的一步。
中汽協預計,“十四五”開局之年,從經濟發展態勢看,伴隨政府部門持續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新能源汽車有望達到180萬輛,同比增長40%。
根據《關于進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為創造穩定政策環境,2021年保持現行購置補貼技術指標體系框架及門檻要求不變。但新能源汽車補貼標準在2020年基礎上退坡20%;為推動公共交通等領域車輛電動化,城市公交、道路客運、出租(含網約車)、環衛、城市物流配送、郵政快遞、民航機場以及黨政機關公務領域符合要求的車輛,補貼標準在2020年基礎上退坡10%。
“中國新能源車市場非常明顯變化,從原來政策驅動型到‘政策+市場’雙驅動型,乃至期待從2021年開始的市場驅動型。”云度CEO林密表示,2021年是十分關鍵的一年,或許是電動汽車真正的元年。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從原來非常聚焦驅動形式的電動化,慢慢開始向產業生態,包括創造獨特的用戶從銷售到售后、到服務各方面的體驗,以及整體的從提供一個汽車產品,向提供整體的智慧和服務的轉變上在劇烈地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