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由新京報汽車新聞部和千龍智庫聯合發布的《2020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年度價值報告》指出,只有少數幾家新能源車企傳播影響力不錯,整體傳播影響度偏差。除車企自身原因以外,也有一些行業通病問題,如安全性不足,冬季續航不佳等。
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處于政策扶持不斷“加碼”的“十四五”時期,我國新能源汽車面臨哪些新機遇?面對全球市場又該如何與國際品牌進行合作?為此,新京報采訪了國家電動乘用車技術創新聯盟技術委員會主任王秉剛。
A級車突圍是關鍵
新京報:當前,全球汽車東移趨勢加速,同時我國又確立雙循環的新經濟發展格局。在這樣的背景下,你覺得我國汽車產業需要把握住哪些新機遇,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領域?
王秉剛:盡管全球汽車市場受疫情影響比較低迷,但我們國家的情況還是比較好的,對汽車業的發展還是非常有利,因此抓住這個窗口期,我們要加快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
尤其是一些技術短板,如汽車用芯片,我覺得在內需有保證的檔口應該加快攻克一下。盡管芯片問題不是一時半會可以解決的,但還是要努力加緊去做。再就是,比如機械加工、精密加工設備(如生產高速電機的軸承)我們也得在這個有利時期多下點工夫。這些不是靠一家兩家企業就能解決的,關鍵是行業組織能夠形成合力,才能做好這些短板技術的攻關問題。
新京報:2020年11月,國務院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下稱“規劃”)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要占總銷量比例不低于20%,目前這一比例還不到5%。這意味著未來幾年要實現高速發展,你認為該如何實現呢?
王秉剛:從產業發展、技術性能和市場需求角度來說,到2025新能源汽車產銷占到整個汽車行業的20%是可以實現的,《規劃》初稿其實定的目標是25%,由于疫情影響調整到20%。
我們做過測算,從私人領域來說,A0級和A00級基本上是電動汽車的市場,而且會增長非常快,尤其中小城市。B級和C級高端車市場,因為電動汽車有非常好的加速性能、動力性能、操縱性能及安靜等特點,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替代燃油車現象。
新能源車和燃油車競爭比較激烈的就是A級車。在大城市的家庭買第一輛車(5座車)時,消費者是買電動車還是燃油車會出現搖擺現象。那在這樣的城市,是否可以出臺新政策,適當增加新能源車車牌指標,一個家庭一輛車都沒有的引導他們買新能源車。在一些不限購的大中城市,能不能規定家里已有一輛燃油車的,購買第二輛時只能買新能源汽車?
在公共領域,電動化政策還有進一步提升替代的空間,有的地方政府已經制訂了替代時間表,這個能夠通過政策直接起到作用。因此,未來幾年將會是新能源車市場行業非常活躍的時期,格局可能重新調整,因此車企也好,上游供應商也罷,需要抓住機會,制造市場、消費者需要的新能源車,否則就可能“出局”。
新京報:在新經濟、新消費的格局下,新能源汽車行業如何創新行業生態,為公眾提供更好的新生活模式?
王秉剛:電動汽車越來越受消費者歡迎,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干凈、安靜、性能也越來越好,加上現在充電方便。由于電動汽車的電驅動系統控制要比燃油車的智能控制容易實現,所以電動車率先實現智能化,無人駕駛是有著非常好的條件和基礎。因此,電動汽車給消費者帶去的將是一種享受,而且對環境也有益處。
從現在的銷售情況來看,“兩端”的銷售做得特別好,一端是小型的A0級、A00級車,一端是高端的B級、C級車。因此,個人認為讓中小城市更多收入不是很高的消費者能買到、買得起,并且享受新能源汽車帶來的良好體驗,是行業需要致力做的大事。
占領優勢開展互通有無國際合作
新京報:科技力量在汽車產業的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更多的科技企業不斷入局汽車領域,你認為這對汽車產業發展帶來了哪些助力和改變?
王秉剛:我覺得新能源汽車一直是在科技引領下發展的。新能源汽車最早作為科技部的一個項目,科研院所是研究主體;國家提出了“三縱三橫”(三縱:燃料電池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三橫:多能源動力總成系統、電機驅動系統和控制單元、動力電池和電池組管理系統)的產業布局,有了一定成果后,開始“十城千輛”示范。產業化后,中央政府制定財政補貼政策,這時企業變成創新主力。也誕生了一批高科技企業,如寧德時代、比亞迪等。
現在,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一批互聯網企業作為新興造車勢力,他們帶著互聯網思維、創新思維,進入到新能源汽車領域。像未來、小鵬等,這些企業的進入對原來的產業格局又起了很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此外,由于我們的開放政策,國外的企業像特斯拉也在國內布局,這對于推動國內的技術創新起到積極作用,能夠讓行業形成一個競爭氛圍。
新京報:《規劃》也提到,我國新能源汽車要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體系,我國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該如何與國際品牌競爭或合作?
王秉剛:新能源汽車肯定是我們進入國際市場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因為相對來講,我們新能源汽車制造水平走在前頭,全球減少碳排放的呼聲也高,很多國家(地區)也在推廣使用電動汽車。
從產業鏈來說,我們的電池已經銷售到國外去了,也在國外建電池廠。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發展起來以后,我們對國外一些產品的需求,比如機床和測試等設備,現在還是大量采購國外的。
因此,繼續保持開放的政策,與國外企業保持合作交流,尤其是互通有無,加強國際貿易應該是我們將來重點做好的。在新能源車領域,我們的主動權更大一點,抓住這個優勢彌補自身不足將來是重點。
新京報:2030年前我國要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你覺得新能源汽車企業該如何布局?
王秉剛:我們有一個路線規劃,目標是到2035年新能源汽車要成為主流,占汽車總銷量的50%以上。現在來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勢頭非常好,但我們需要做好純電動汽車與電網的融合。
一方面是鼓勵新能源汽車更多地使用低谷電,另一方面是鼓勵建設微電網,如大公司、大商場以及公共大型停車場等場所應建有微電網。這樣起到的效果是,在把新能源汽車變成非常好的免費儲能裝置的同時,大大減少對火電的需求,提高電能的使用效率。
此外,未來新進入市場的燃油車也要通過技術改進來降低碳排放,比如主推混合動力技術,混合動力也能大大降低油耗。所以,汽車行業可以從兩方面入手為碳中和做貢獻。
但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都處于政策扶持不斷“加碼”的“十四五”時期,我國新能源汽車面臨哪些新機遇?面對全球市場又該如何與國際品牌進行合作?為此,新京報采訪了國家電動乘用車技術創新聯盟技術委員會主任王秉剛。
A級車突圍是關鍵
新京報:當前,全球汽車東移趨勢加速,同時我國又確立雙循環的新經濟發展格局。在這樣的背景下,你覺得我國汽車產業需要把握住哪些新機遇,尤其是新能源汽車領域?
王秉剛:盡管全球汽車市場受疫情影響比較低迷,但我們國家的情況還是比較好的,對汽車業的發展還是非常有利,因此抓住這個窗口期,我們要加快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
尤其是一些技術短板,如汽車用芯片,我覺得在內需有保證的檔口應該加快攻克一下。盡管芯片問題不是一時半會可以解決的,但還是要努力加緊去做。再就是,比如機械加工、精密加工設備(如生產高速電機的軸承)我們也得在這個有利時期多下點工夫。這些不是靠一家兩家企業就能解決的,關鍵是行業組織能夠形成合力,才能做好這些短板技術的攻關問題。
新京報:2020年11月,國務院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下稱“規劃”)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要占總銷量比例不低于20%,目前這一比例還不到5%。這意味著未來幾年要實現高速發展,你認為該如何實現呢?
王秉剛:從產業發展、技術性能和市場需求角度來說,到2025新能源汽車產銷占到整個汽車行業的20%是可以實現的,《規劃》初稿其實定的目標是25%,由于疫情影響調整到20%。
我們做過測算,從私人領域來說,A0級和A00級基本上是電動汽車的市場,而且會增長非常快,尤其中小城市。B級和C級高端車市場,因為電動汽車有非常好的加速性能、動力性能、操縱性能及安靜等特點,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替代燃油車現象。
新能源車和燃油車競爭比較激烈的就是A級車。在大城市的家庭買第一輛車(5座車)時,消費者是買電動車還是燃油車會出現搖擺現象。那在這樣的城市,是否可以出臺新政策,適當增加新能源車車牌指標,一個家庭一輛車都沒有的引導他們買新能源車。在一些不限購的大中城市,能不能規定家里已有一輛燃油車的,購買第二輛時只能買新能源汽車?
在公共領域,電動化政策還有進一步提升替代的空間,有的地方政府已經制訂了替代時間表,這個能夠通過政策直接起到作用。因此,未來幾年將會是新能源車市場行業非常活躍的時期,格局可能重新調整,因此車企也好,上游供應商也罷,需要抓住機會,制造市場、消費者需要的新能源車,否則就可能“出局”。
新京報:在新經濟、新消費的格局下,新能源汽車行業如何創新行業生態,為公眾提供更好的新生活模式?
王秉剛:電動汽車越來越受消費者歡迎,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它干凈、安靜、性能也越來越好,加上現在充電方便。由于電動汽車的電驅動系統控制要比燃油車的智能控制容易實現,所以電動車率先實現智能化,無人駕駛是有著非常好的條件和基礎。因此,電動汽車給消費者帶去的將是一種享受,而且對環境也有益處。
從現在的銷售情況來看,“兩端”的銷售做得特別好,一端是小型的A0級、A00級車,一端是高端的B級、C級車。因此,個人認為讓中小城市更多收入不是很高的消費者能買到、買得起,并且享受新能源汽車帶來的良好體驗,是行業需要致力做的大事。
占領優勢開展互通有無國際合作
新京報:科技力量在汽車產業的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更多的科技企業不斷入局汽車領域,你認為這對汽車產業發展帶來了哪些助力和改變?
王秉剛:我覺得新能源汽車一直是在科技引領下發展的。新能源汽車最早作為科技部的一個項目,科研院所是研究主體;國家提出了“三縱三橫”(三縱:燃料電池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三橫:多能源動力總成系統、電機驅動系統和控制單元、動力電池和電池組管理系統)的產業布局,有了一定成果后,開始“十城千輛”示范。產業化后,中央政府制定財政補貼政策,這時企業變成創新主力。也誕生了一批高科技企業,如寧德時代、比亞迪等。
現在,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一批互聯網企業作為新興造車勢力,他們帶著互聯網思維、創新思維,進入到新能源汽車領域。像未來、小鵬等,這些企業的進入對原來的產業格局又起了很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此外,由于我們的開放政策,國外的企業像特斯拉也在國內布局,這對于推動國內的技術創新起到積極作用,能夠讓行業形成一個競爭氛圍。
新京報:《規劃》也提到,我國新能源汽車要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體系,我國新能源汽車自主品牌該如何與國際品牌競爭或合作?
王秉剛:新能源汽車肯定是我們進入國際市場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因為相對來講,我們新能源汽車制造水平走在前頭,全球減少碳排放的呼聲也高,很多國家(地區)也在推廣使用電動汽車。
從產業鏈來說,我們的電池已經銷售到國外去了,也在國外建電池廠。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發展起來以后,我們對國外一些產品的需求,比如機床和測試等設備,現在還是大量采購國外的。
因此,繼續保持開放的政策,與國外企業保持合作交流,尤其是互通有無,加強國際貿易應該是我們將來重點做好的。在新能源車領域,我們的主動權更大一點,抓住這個優勢彌補自身不足將來是重點。
新京報:2030年前我國要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你覺得新能源汽車企業該如何布局?
王秉剛:我們有一個路線規劃,目標是到2035年新能源汽車要成為主流,占汽車總銷量的50%以上。現在來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勢頭非常好,但我們需要做好純電動汽車與電網的融合。
一方面是鼓勵新能源汽車更多地使用低谷電,另一方面是鼓勵建設微電網,如大公司、大商場以及公共大型停車場等場所應建有微電網。這樣起到的效果是,在把新能源汽車變成非常好的免費儲能裝置的同時,大大減少對火電的需求,提高電能的使用效率。
此外,未來新進入市場的燃油車也要通過技術改進來降低碳排放,比如主推混合動力技術,混合動力也能大大降低油耗。所以,汽車行業可以從兩方面入手為碳中和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