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光伏產業有多火?恐怕沒有一段文字,抑或一組數據能夠一言概之。
這也許是因為,在如此磨礪的2020年,逆勢增長的光伏給予了人們太多驚喜;又或者,站上今天的“風口”,人們對光伏的期待有太多太多。
2020年,A股市場忠實記錄了中國光伏如何較其他板塊率先擺脫疫情影響;展現了中國光伏頂著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壓力,仍牢牢把握著國際話語權的強大“韌性”;
2020年,隨著脫貧攻堅打響收官之戰,“光伏扶貧”作為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在越來越多的農村、偏遠山區,成為貧困戶有口皆碑的脫貧好辦法;
截至2020年12月22日,以工商登記為準,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今年新增光伏相關企業(全部企業狀態)超過4.7萬家,同比增長14.78%;
還是在2020年,伴隨我國“碳中和”重大目標的提出,光伏成為國人熱議的話題。
根據行業研究機構的數據,衡量光伏發展至關重要的指標——光伏組件價格,目前已較年初下降了約17%,較2018年初,近三年來下降了逾80%。
光伏組件價格的下降,代表著光伏發電成本的下降,而發電成本越低,光伏普及的速度便會更快。
壓力重重的2020年,仍未能阻擋中國光伏繼續大踏步邁向“平價”。其背后真正仰仗和考驗著的,是中國光伏技術能否持續突破、迭代,中國光伏企業乃至產業管理、協作能否靈敏、高效。
2050年光伏裝機42億千瓦?
2020年,最令中國光伏乃至清潔能源產業振奮的消息,莫過于9月22日,中國宣布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隨后,12月12日再次宣布: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除了植樹造林、節能減排之外,興建以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電源取代火力發電等,也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手段。
日前《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提到,中國2019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降低48.1%,提前實現了2015年提出的碳排放強度下降40%-45%的目標。
在彭博新能源財經高級分析師劉雨菁看來,“只有發電排放強度快速下降,加速電氣化(國民經濟各部門和人民生活廣泛使用電力),中國才有可能實現‘碳中和’這個任重道遠的目標。”
劉雨菁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推演,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多種可行方案中,有一條主要依靠“加速可再生能源轉型”且行之有效的路徑,即如果中國持續提升公路運輸、建筑和工業領域的直接電氣化程度,且通過普及零碳電力(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發電)供應,構建規模更大、更清潔化的電力系統。那么,電力行業的碳排放量最快可于2024年達峰,此后將迅速下降。
如果到2050年,我國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能達到53%,且其中92%的電能由光伏和風電提供,那么,盡管用電需求仍會不斷上升,但我國年度碳排放量將以平均每年1.5億噸的速度下降,而這將顯著降低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難度。
由此可見,中國光伏在我國“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征程中,責無旁貸,而這一使命,對中國光伏乃至整個能源行業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理事長、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將促使能源結構快速向清潔低碳化加速轉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需快速提升,推動我國光伏產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據測算,達到上述2050年目標,未來30年內我國所需的新建電源投資將高達51.6萬億元。而2050年,風電、光伏電源規模占電源總規模比重要達到74%,其中風電發電裝機規模達36億千瓦以上,光伏達到42億千瓦。
42億千瓦(4200吉瓦)!根據國家能源局最新披露的截至今年9月底的數據,過去20年中,我國累計完成光伏裝機2.23億千瓦(223吉瓦)。如果2050年光伏裝機要達到42億千瓦。換算下來,未來30年,每年中國新增光伏裝機平均要達到1.33億千瓦(約130吉瓦),這相當于三峽水電站總裝機2250萬千瓦的約6倍!
而2017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容量才首次突破百吉瓦,2019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容量達到了歷史峰值,也只有115吉瓦。
清潔能源發展令“碳中和”可期
中國未來30年,每年新增光伏裝機超過如今全球水平?也許,這還只是“起步”。
據不完全統計,除目前已實現“碳中和”的蘇里南和不丹兩個國家外,瑞典、英國等6個國家已立法“碳中和”,歐盟作為整體和加拿大等5個國家地區處于“碳中和”立法狀態(進程),中國、日本等14個國家發布了“碳中和”政策宣示文檔。
如果說,全球范圍“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都繞不開依賴于發展、利用以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這就意味著,全世界電力需求將更加依賴于中國光伏!
2019年,中國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占全球產量的比重分別達到了67%、98%、83%和77%,而中國生產的光伏產品,60%-70%出口到了全球各地。全球光伏組件出口商前十名中,絕大多數都是中國企業。
協鑫集成董事長羅鑫評價“中國光伏的實力”令人印象深刻:“放眼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像中國長三角一樣,在200平方公里范圍內,就能完成光伏全產業鏈的所有配套。”
“這是中國光伏真正的底氣,以及全球地位的保障。”羅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難怪,A股光伏板塊2020年的表現,絲毫不輸醫藥、消費等板塊。伴隨2020年A股光伏“風口”的興起,一種誤解認為,光伏行情得益于“碳中和”預期及目標的提出。
但恰恰相反,如果沒有以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通過技術進步實現的成本快速下降,那么實現“碳中和”目標將更加艱巨。
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成就了“碳中和”的可期,其中中國光伏做出了重大、決定性的貢獻。“過去10年間,正是在中國光伏的努力下,光伏組件價格下降了94%,光伏電站的建設成本下降了90%。”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勃華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稱。
在不久前召開的“2020年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年度大會”上,王勃華結合最新調研結論評價稱:“目前,中國光伏基本實現了全產業鏈國產化,供應鏈基本自主可控。其中,作為光伏制造的核心條件,國內光伏專用設備市場規模達到了250億元,占全球市場的71.4%。同時,作為光伏發電最核心的設備、輔材——逆變器、膠膜、背板、玻璃、支架、邊框基本實現國產化、部分實現出口。”
而即便是飽受疫情困擾的2020年,前三季度,隆基股份凈利潤同比(下同)增長82.44%、晶澳科技增長85%、天合光能增長118.94%、中環股份增長20.57%、通威股份增長48.57%、錦浪科技增長118.84%、固德威增長158.9%、福斯特增長47.06%……
上述上市公司幾乎覆蓋了光伏產業鏈中各個環節。光伏成為A股“風口”,具有真正穩定、強勁的支撐。
光伏“平價”的下一站是“低價”
2018年12月份,由三峽新能源投建運營的,彼時國內單體裝機最大(500MW)的光伏集中式電站——格爾木領跑者項目并網發電。由于該項目上網電價平均為0.316元/千瓦時,低于當地煤電標桿電價0.3247元/千瓦時近1分錢,使得這一電站成為我國首個上網電價低于當地煤電標桿電價的光伏“樣本”。
緊隨其后,中國光伏發電成本一年一個臺階的下降:2019年,總規劃200萬千瓦的達拉特旗領跑者項目,以0.26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再度刷新了我國光伏最低中標電價的紀錄;而2020年,根據6月份國家能源局公布的2020年競價結果,青海省海南州一項目中標電價為0.2427元/千瓦時,成為目前我國光伏項目最低的中標電價。
再看海外,2019年以來,世界各地光伏項目接連報出令人驚詫的,甚至低于2美分/千瓦時的中標電價。其中,今年4月份,阿布扎比2吉瓦光伏項目,中國企業——晶科科技與法國電力公司組成聯合體,以1.35美分/千瓦時的電價中標;今年8月份,位于葡萄牙的光伏項目最低電價達到了再創世界紀錄的0.0112歐元/千瓦時,折合1.32美分/千瓦時(約0.08647元/千瓦時)。
別小看這分毫之間的博弈,正是一分一毫的“挖潛”,才逐步奠定了光伏在龐雜能源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以至如今能夠作為主力之一,擔負起實現“碳中和”的重任。
也是這分毫間,凝結著中國光伏產業鏈各環節太多的智慧與艱辛。王勃華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多晶硅價格下降了24.9%,硅片、電池片、組件價格降幅均超50%,系統價格下降47.2%。
而實現發電成本大幅、快速下降的唯一路徑在于——光伏生產技術的進步。據了解,“十三五”期間,多晶硅生產從2015年的18對棒-36對棒,提高到了2020年的超40對棒。冷氫化能力提升2倍-3倍,生產多晶硅純度從太陽能級1級,提升至電子級3級;硅片于2018年實現了金剛線切割完全替代,提升生產效率10倍,單晶單爐投料量提升5倍,硅片薄片化從190μm下降到170μm,金剛線細線化從80μm下降到45μm-60μm;單晶電池量產平均轉化效率從2016年的20.5%,提升至2020年的22.8%(個別領先企業已超23%);電池生產設備PERC背鈍化設備實現國產化、單線生產能力從150兆瓦提升到550兆瓦,設備投資成本從60萬元/兆瓦下降至22.5萬元/兆瓦,且已具備了N型電池設備成套供應能力。
雄心勃勃的“中國民營電王”、協鑫集團董事局主席朱共山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光伏‘平價上網’之后的下一站,是‘低價上網’,然后是清潔替代。”
高度市場化成就中國光伏
可以肯定,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光伏還將面臨全球范圍的資本、產能角逐,技術路線的優勝劣汰。畢竟,中國光伏取得如今的成就,正是仰仗高度市場化的競爭。
在光伏業界,人們常常以“單多晶之爭”的案例,警示市場需求、技術路線更迭的瞬息萬變。早在2016年時,市占率僅有9%的單晶路線,在短短幾年間實現逆襲,又憑借與PERC技術的結合,在電池市場快速滲透。根據最新披露的數據,2020年,單晶硅產品市占率已高達78.9%,成為市場的絕對主流。
只是,單晶PERC絕不敢有絲毫懈怠,在其周圍,一眾如HJT、鈣鈦礦等高效電池技術正虎視眈眈,意欲取而代之。
2020年,隨著單晶PERC主流地位的穩固,業界也著手培育下一代電池技術的方向。如今,備受推崇的下一代主流電池技術的候選者,莫過于一種利用晶體硅基板和非晶硅薄膜制成的混合型太陽能電池——HJT(異質結)電池。
業內普遍看好異質結未來兩年的量產光電轉換率可達到25%左右。同時,異質結電池具有的溫度系數低、無衰減、弱光響應強等特點,有利于增強光伏的適用性,以及全生命周期發電能力,從而提升投資收益率。
作為國內率先實現異質結技術量產的制造商,晉能科技總經理楊立友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目前公司的超高效異質結電池量產平均效率已達到24%,成本也在快速下降。”
業界共識是,諸如HJT等新型技術降成本,從而逐步具備競爭力,還有待相關國產設備的進一步研發,及國內低成本材料供應商的加碼投入。
而恰恰就在發稿前,12月22日,記者獲悉,江西賽維LDK舉行了一場關于“旋式鑄造單晶爐研制成功”的慶?;顒?。賽維董事長甘勝泉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旋式鑄造單晶爐研制的目標之一,就是為了能與以HJT更好結合。“旋式鑄造單晶爐生產的‘鑄錠單晶’電阻率更均勻,更匹配HJT工藝。更為關鍵的是,他的單位生產成本相比直拉單晶低逾20%。”
據記者了解,“旋式鑄造單晶爐”還有一巧妙之處,在于其可由多晶硅鑄錠爐改造升級而成。這也就預示著,其有望重新匯聚國內大批存量多晶硅鑄錠產能,再次點燃一場“拉低光伏制造成本”的戰火。
這也許是因為,在如此磨礪的2020年,逆勢增長的光伏給予了人們太多驚喜;又或者,站上今天的“風口”,人們對光伏的期待有太多太多。
2020年,A股市場忠實記錄了中國光伏如何較其他板塊率先擺脫疫情影響;展現了中國光伏頂著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壓力,仍牢牢把握著國際話語權的強大“韌性”;
2020年,隨著脫貧攻堅打響收官之戰,“光伏扶貧”作為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在越來越多的農村、偏遠山區,成為貧困戶有口皆碑的脫貧好辦法;
截至2020年12月22日,以工商登記為準,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我國今年新增光伏相關企業(全部企業狀態)超過4.7萬家,同比增長14.78%;
還是在2020年,伴隨我國“碳中和”重大目標的提出,光伏成為國人熱議的話題。
根據行業研究機構的數據,衡量光伏發展至關重要的指標——光伏組件價格,目前已較年初下降了約17%,較2018年初,近三年來下降了逾80%。
光伏組件價格的下降,代表著光伏發電成本的下降,而發電成本越低,光伏普及的速度便會更快。
壓力重重的2020年,仍未能阻擋中國光伏繼續大踏步邁向“平價”。其背后真正仰仗和考驗著的,是中國光伏技術能否持續突破、迭代,中國光伏企業乃至產業管理、協作能否靈敏、高效。
2050年光伏裝機42億千瓦?
2020年,最令中國光伏乃至清潔能源產業振奮的消息,莫過于9月22日,中國宣布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隨后,12月12日再次宣布: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除了植樹造林、節能減排之外,興建以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電源取代火力發電等,也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手段。
日前《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提到,中國2019年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降低48.1%,提前實現了2015年提出的碳排放強度下降40%-45%的目標。
在彭博新能源財經高級分析師劉雨菁看來,“只有發電排放強度快速下降,加速電氣化(國民經濟各部門和人民生活廣泛使用電力),中國才有可能實現‘碳中和’這個任重道遠的目標。”
劉雨菁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推演,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多種可行方案中,有一條主要依靠“加速可再生能源轉型”且行之有效的路徑,即如果中國持續提升公路運輸、建筑和工業領域的直接電氣化程度,且通過普及零碳電力(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發電)供應,構建規模更大、更清潔化的電力系統。那么,電力行業的碳排放量最快可于2024年達峰,此后將迅速下降。
如果到2050年,我國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能達到53%,且其中92%的電能由光伏和風電提供,那么,盡管用電需求仍會不斷上升,但我國年度碳排放量將以平均每年1.5億噸的速度下降,而這將顯著降低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的難度。
由此可見,中國光伏在我國“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征程中,責無旁貸,而這一使命,對中國光伏乃至整個能源行業既是挑戰更是機遇。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理事長、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碳中和”目標的提出,將促使能源結構快速向清潔低碳化加速轉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需快速提升,推動我國光伏產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據測算,達到上述2050年目標,未來30年內我國所需的新建電源投資將高達51.6萬億元。而2050年,風電、光伏電源規模占電源總規模比重要達到74%,其中風電發電裝機規模達36億千瓦以上,光伏達到42億千瓦。
42億千瓦(4200吉瓦)!根據國家能源局最新披露的截至今年9月底的數據,過去20年中,我國累計完成光伏裝機2.23億千瓦(223吉瓦)。如果2050年光伏裝機要達到42億千瓦。換算下來,未來30年,每年中國新增光伏裝機平均要達到1.33億千瓦(約130吉瓦),這相當于三峽水電站總裝機2250萬千瓦的約6倍!
而2017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容量才首次突破百吉瓦,2019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容量達到了歷史峰值,也只有115吉瓦。
清潔能源發展令“碳中和”可期
中國未來30年,每年新增光伏裝機超過如今全球水平?也許,這還只是“起步”。
據不完全統計,除目前已實現“碳中和”的蘇里南和不丹兩個國家外,瑞典、英國等6個國家已立法“碳中和”,歐盟作為整體和加拿大等5個國家地區處于“碳中和”立法狀態(進程),中國、日本等14個國家發布了“碳中和”政策宣示文檔。
如果說,全球范圍“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都繞不開依賴于發展、利用以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這就意味著,全世界電力需求將更加依賴于中國光伏!
2019年,中國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占全球產量的比重分別達到了67%、98%、83%和77%,而中國生產的光伏產品,60%-70%出口到了全球各地。全球光伏組件出口商前十名中,絕大多數都是中國企業。
協鑫集成董事長羅鑫評價“中國光伏的實力”令人印象深刻:“放眼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可以像中國長三角一樣,在200平方公里范圍內,就能完成光伏全產業鏈的所有配套。”
“這是中國光伏真正的底氣,以及全球地位的保障。”羅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難怪,A股光伏板塊2020年的表現,絲毫不輸醫藥、消費等板塊。伴隨2020年A股光伏“風口”的興起,一種誤解認為,光伏行情得益于“碳中和”預期及目標的提出。
但恰恰相反,如果沒有以光伏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通過技術進步實現的成本快速下降,那么實現“碳中和”目標將更加艱巨。
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成就了“碳中和”的可期,其中中國光伏做出了重大、決定性的貢獻。“過去10年間,正是在中國光伏的努力下,光伏組件價格下降了94%,光伏電站的建設成本下降了90%。”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勃華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稱。
在不久前召開的“2020年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年度大會”上,王勃華結合最新調研結論評價稱:“目前,中國光伏基本實現了全產業鏈國產化,供應鏈基本自主可控。其中,作為光伏制造的核心條件,國內光伏專用設備市場規模達到了250億元,占全球市場的71.4%。同時,作為光伏發電最核心的設備、輔材——逆變器、膠膜、背板、玻璃、支架、邊框基本實現國產化、部分實現出口。”
而即便是飽受疫情困擾的2020年,前三季度,隆基股份凈利潤同比(下同)增長82.44%、晶澳科技增長85%、天合光能增長118.94%、中環股份增長20.57%、通威股份增長48.57%、錦浪科技增長118.84%、固德威增長158.9%、福斯特增長47.06%……
上述上市公司幾乎覆蓋了光伏產業鏈中各個環節。光伏成為A股“風口”,具有真正穩定、強勁的支撐。
光伏“平價”的下一站是“低價”
2018年12月份,由三峽新能源投建運營的,彼時國內單體裝機最大(500MW)的光伏集中式電站——格爾木領跑者項目并網發電。由于該項目上網電價平均為0.316元/千瓦時,低于當地煤電標桿電價0.3247元/千瓦時近1分錢,使得這一電站成為我國首個上網電價低于當地煤電標桿電價的光伏“樣本”。
緊隨其后,中國光伏發電成本一年一個臺階的下降:2019年,總規劃200萬千瓦的達拉特旗領跑者項目,以0.26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再度刷新了我國光伏最低中標電價的紀錄;而2020年,根據6月份國家能源局公布的2020年競價結果,青海省海南州一項目中標電價為0.2427元/千瓦時,成為目前我國光伏項目最低的中標電價。
再看海外,2019年以來,世界各地光伏項目接連報出令人驚詫的,甚至低于2美分/千瓦時的中標電價。其中,今年4月份,阿布扎比2吉瓦光伏項目,中國企業——晶科科技與法國電力公司組成聯合體,以1.35美分/千瓦時的電價中標;今年8月份,位于葡萄牙的光伏項目最低電價達到了再創世界紀錄的0.0112歐元/千瓦時,折合1.32美分/千瓦時(約0.08647元/千瓦時)。
別小看這分毫之間的博弈,正是一分一毫的“挖潛”,才逐步奠定了光伏在龐雜能源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以至如今能夠作為主力之一,擔負起實現“碳中和”的重任。
也是這分毫間,凝結著中國光伏產業鏈各環節太多的智慧與艱辛。王勃華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多晶硅價格下降了24.9%,硅片、電池片、組件價格降幅均超50%,系統價格下降47.2%。
而實現發電成本大幅、快速下降的唯一路徑在于——光伏生產技術的進步。據了解,“十三五”期間,多晶硅生產從2015年的18對棒-36對棒,提高到了2020年的超40對棒。冷氫化能力提升2倍-3倍,生產多晶硅純度從太陽能級1級,提升至電子級3級;硅片于2018年實現了金剛線切割完全替代,提升生產效率10倍,單晶單爐投料量提升5倍,硅片薄片化從190μm下降到170μm,金剛線細線化從80μm下降到45μm-60μm;單晶電池量產平均轉化效率從2016年的20.5%,提升至2020年的22.8%(個別領先企業已超23%);電池生產設備PERC背鈍化設備實現國產化、單線生產能力從150兆瓦提升到550兆瓦,設備投資成本從60萬元/兆瓦下降至22.5萬元/兆瓦,且已具備了N型電池設備成套供應能力。
雄心勃勃的“中國民營電王”、協鑫集團董事局主席朱共山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光伏‘平價上網’之后的下一站,是‘低價上網’,然后是清潔替代。”
高度市場化成就中國光伏
可以肯定,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光伏還將面臨全球范圍的資本、產能角逐,技術路線的優勝劣汰。畢竟,中國光伏取得如今的成就,正是仰仗高度市場化的競爭。
在光伏業界,人們常常以“單多晶之爭”的案例,警示市場需求、技術路線更迭的瞬息萬變。早在2016年時,市占率僅有9%的單晶路線,在短短幾年間實現逆襲,又憑借與PERC技術的結合,在電池市場快速滲透。根據最新披露的數據,2020年,單晶硅產品市占率已高達78.9%,成為市場的絕對主流。
只是,單晶PERC絕不敢有絲毫懈怠,在其周圍,一眾如HJT、鈣鈦礦等高效電池技術正虎視眈眈,意欲取而代之。
2020年,隨著單晶PERC主流地位的穩固,業界也著手培育下一代電池技術的方向。如今,備受推崇的下一代主流電池技術的候選者,莫過于一種利用晶體硅基板和非晶硅薄膜制成的混合型太陽能電池——HJT(異質結)電池。
業內普遍看好異質結未來兩年的量產光電轉換率可達到25%左右。同時,異質結電池具有的溫度系數低、無衰減、弱光響應強等特點,有利于增強光伏的適用性,以及全生命周期發電能力,從而提升投資收益率。
作為國內率先實現異質結技術量產的制造商,晉能科技總經理楊立友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目前公司的超高效異質結電池量產平均效率已達到24%,成本也在快速下降。”
業界共識是,諸如HJT等新型技術降成本,從而逐步具備競爭力,還有待相關國產設備的進一步研發,及國內低成本材料供應商的加碼投入。
而恰恰就在發稿前,12月22日,記者獲悉,江西賽維LDK舉行了一場關于“旋式鑄造單晶爐研制成功”的慶?;顒?。賽維董事長甘勝泉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旋式鑄造單晶爐研制的目標之一,就是為了能與以HJT更好結合。“旋式鑄造單晶爐生產的‘鑄錠單晶’電阻率更均勻,更匹配HJT工藝。更為關鍵的是,他的單位生產成本相比直拉單晶低逾20%。”
據記者了解,“旋式鑄造單晶爐”還有一巧妙之處,在于其可由多晶硅鑄錠爐改造升級而成。這也就預示著,其有望重新匯聚國內大批存量多晶硅鑄錠產能,再次點燃一場“拉低光伏制造成本”的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