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作為能源轉型的關鍵技術,得到了全球的共識。曾有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預言,在不遠的將來,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儲能+智能電網,將顛覆傳統的電力系統。當然,是不是顛覆今天暫且不論,但儲能的應用,至少對傳統的電力體制和電力行業的生產運行方式將會是一次很大的促進和提升,所以要進一步完善儲能電站設計、儲能設備及系統技術要求和并網檢測、安全運維以及消防等技術標準,加強產學研用融合,推動儲能學科建設,完善儲能技術人才培育體系,加強儲能技術與電力系統聯合攻關,有效促進儲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當前,儲能正處于由研發示范向商業化過渡的關鍵時期,儲能技術應用的不斷發展,對標準制定提出了新的需求,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儲能技術標準體系,為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以標準引領儲能電站技術升級,是實現儲能技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儲能市場化快速發展、健康有序發展的先決條件。”中電聯標準化中心副主任汪毅在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
標準體系建設是儲能行業技術進步的重要一環
2018年以來,國內外頻發的起火事故給正在起步的儲能產業澆了一盆盆冷水,也讓儲能的安全問題成為輿論焦點。有業內專家認為,儲能事故并非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更多是標準的問題,原有的電池產品技術規格和參數與現有的電力系統運行管理并不匹配,包括電池在額定功率和在額定功率條件下確定的額定容量,與傳統發電機額定功率標注的不同,在電力系統運行調度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問題。
儲能技術形式多種多樣,按照電能存儲介質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電化學儲能(鋰離子、鉛蓄電池、鈉硫、液流、燃料電池儲能等)、機械儲能(壓縮空氣、飛輪、抽水蓄能等)、電磁儲能(超導、超級電容等)等。其中抽水蓄能技術相對成熟并廣泛應用。記者了解到,截至2019年底,全球儲能累計裝機1.85億千瓦,其中抽水蓄能累計裝機規模為1.71億千瓦,占比92.6%。
由于抽水蓄能受氣象地理條件限制,因而近年來世界主要國家都高度重視其他的新型儲能技術,積極開展技術研究和應用探索,其中電化學儲能發展最為突出,累計裝機規模為952.1萬千瓦,近五年年均增長率為63%,電化學儲能中鋰離子電池儲能應用占到88.8%,是當前階段最受關注的儲能技術。
汪毅介紹,近年來我國儲能應用面臨以下新的形勢:
一是電力儲能系統裝機容量大幅度提升。在儲能形式上,鋰離子電池和鉛炭電池儲能成為主力。在設備形態上,所安裝的預制艙式儲能裝置數量超過廠房式儲能裝置。
二是我國電網側儲能發展迅速,集約化、聚合化及平臺化運行將成為未來趨勢,儲能系統納入并網接入設備,從而對儲能系統(電站)的接入調度、監控、試驗檢測等標準提出新要求。
三是2018年以來,國內外鋰離子電池儲能系統(電站)發生多起火災事故,引發各界對儲能系統安全問題的重視。
四是國家十分重視電力儲能技術研究,新型儲能技術不斷發展。“十三五”期間,已經完成立項的包括新型儲能器件、100兆瓦時新型鋰離子電池、壓縮空氣儲能系統、全釩液流電池系統、兆瓦級飛輪及動力電池規?;荽卫玫?個項目重點研發計劃。國際方面,氫儲能和儲熱技術相關研究投入力度得到加強。
標準是技術發展的總結,也需要政策法規從上而下的引導。國家能源局會同其他主管部門曾多次發文,力推儲能標準化工作。根據最新發布的《關于加強儲能標準化工作的實施方案》,要求到2021年,建立起較為系統的儲能標準體系。
從頂層設計來看,建立起中國完善的標準和認證檢測體系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由于許多建設者對儲能系統性能指標認識模糊和標準規范實施監督的缺失,讓許多安全問題隨之而來,而且儲能系統發生安全事故所造成的社會影響和危害程度遠遠大于一般動力電池產品,這成為電力儲能走向大規模應用急需克服的障礙之一。
電力儲能標準已基本涵蓋工程建設和生產運行要求
儲能在能源體系變革及能源互聯網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是未來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經濟性和安全性,解決新能源消納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能源生產消費開放共享、靈活交易,實現多能協同的核心要素。
據悉,IEC在2012年成立了電能存儲系統技術委員會TC120,負責儲能系統接入電網相關標準的制定。該技術委員會成立了術語、單位參數和測試方法、規劃和安裝、環境問題、安全考慮5個工作組,開展相關標準制定工作。除IEC、TC120外,其他儲能技術委員會也制定了相關標準,比如IEC62909-1雙向并網換流器第1部分;一般要求、IEC62619工業用二次鋰電池和電池組、IEC 61427-1可再生能源儲能用蓄電池和蓄電池組第1部分;光伏離網應用、IEC61427-2可再生能源儲能用蓄電池和蓄電池組第2部分;并網應用等。
IEEE關注儲能與大規模電網之間的互聯,以及對各種儲能技術的系統要求,目的是為電網提供龐大的可用潛在資源。IEEEP2030.2“與電力基礎設施整合的儲能系統互操作性指南”旨在幫助人們理解儲能系統,為系統技術特點的界定提供指導性意見,以及指導實施如何將離散系統或混合系統與電力基礎設施進行整合,實現兼容使用。IEEEP2030.3“儲能設備和系統接入電網測試標準”旨在設立標準化測試流程,確保所有儲能技術和應用都符合互聯要求。
汪毅告訴記者,我國從2010年開始開展電力儲能標準的制定。為適應儲能在電力系統的應用需求形勢以及對口IEC、TC120,2014年5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復成立全國電力儲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簡稱儲能標委會),由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指導,秘書處掛靠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除抽水蓄能相關技術標準之外,儲能標委會歸口管理包括其他所有類型的儲能,如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飛輪等機械儲能,超導、超級電容等電磁儲能的標準化工作。”汪毅介紹。
2019年11月,標委會成功換 屆,第二屆儲能標委會委員由制造企業、電網企業、科研院所、檢測認證機構、高等院校、行業協會等有關方面選派的在職專家43人組成,成員單位具備廣泛代表性。儲能標委會本著促進行業應用、促進產業發展的目標,在標準體系建設和標準編制過程中充分凝聚行業智慧,秘書處加強組織協調,全體委員積極參與,標準成果由全行業全社會共享。
汪毅認為,技術標準在促進儲能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歸口于全國電力儲能標委會管理的國家和行業標準31項,包括已發布或報批的27項;管理的中電聯團體標準47項,其中已發布或報批的29項。“這些標準為行業安全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涵蓋電化學電池儲能、超級電容器儲能、儲氫、飛輪儲能等多種儲能形式,涉及基礎通用、規劃設計、設備及試驗、施工及驗收、并網及檢測和運行維護評價等儲能電站全壽命周期。”汪毅告訴記者。
針對當前在電化學儲能技術統一規范、并網調度規則、產品檢測認證等方面仍無明確標準,儲能系統運輸、安裝、調試、運維方面的安全性標準尚不成熟,對儲能消防要求、環保、社會經濟效益等方面的評價標準仍是空白的說法,汪毅認為,目前,經過儲能行業內各相關單位共同努力,我國電力儲能標準體系已經初步搭建,關鍵設備技術要求及檢測規程、電站設計規范等標志性標準已經建立,基本滿足生產應用需求。
市場亟需新型儲能技術規范
以電化學為主,我國儲能產業實現飛速發展,除了支撐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廠家正在向儲能產業布局外,儲能電池管理系統、變流器、能量管理系統等也出現眾多專業廠家,已初步形成電化學儲能裝備產業鏈,我國電化學儲能裝備已經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大量鋰離子電池、鉛炭電池等儲能系統出口到國外市場。
汪毅指出,儲能是一個正在迅速發展進步的技術領域,其標準建設與制定面臨以下挑戰:
第一,原有技術儲備難以滿足新形勢下的應用需求。產品技術指標不斷提升;發電側、電網側及用戶側等儲能應用模式和要求存在較大差異;儲能安全性能及管控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儲能全壽命周期內后程階段的應用管控標準還有缺失;新型儲能技術不斷快速發展。
第二,涉及儲能標準核心內容及關鍵參數的編制難度大。結合國內標準管理體系范圍,可參照的國外標準或其他領域的標準越來越少;儲能裝備技術迭代和技術升級速度快,而標準的立項和編制都需要一定周期;技術儲備不足,需要深入開展專項研究;需要科學凝練應用實踐;需要深入開展技術實證。
第三,標準應用推廣面臨困難。標準應用組織體系和要求不夠有力,例如電化學儲能應用方對儲能和電動汽車應用的技術要求區別認識不足;儲能工程實施周期短,而產品的檢測和認證周期長。
汪毅告訴記者,儲能標準應用推廣主要面臨以下幾方面的困難:
一是儲能產業剛剛興起但遠未成熟。儲能電池系統基礎產品來自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同源的產業公司,大多是動力電池的簡單堆砌;能量管理系統主要來自具備電網監控系統的傳統電網相關產業單位,監測多、控制少;尚無專門針對儲能應用的特別成熟的工業化技術產品,諸多儲能工程沒有按照儲能應用的場景需求對設備和系統進行專項設計以及質量和安全的把關。
二是缺乏權威的國家級檢測機構。目前獲取檢測資質門檻不高、檢測機構行業跨度大,低價競爭,檢測報告質量和可信度比較低;國外檢測機構(美國UL、德國TUV等)加緊布局并快速進入中國市場,對外向型企業造成深刻影響;檢測對象分散、檢測能力不規范也不統一、數據結果無法統計共享,不利于掌握行業技術動態和技術水平,標準對行業的規范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是缺乏采信行業主導。應用環節,缺少電力行業相關主流企業的介入,對電力系統缺少必要認知;目前儲能是市場化手段,投資主體多樣,電網公司、發電集團應對變革,一時未找到應有位置。
關于儲能標準體系建設,全球主要國家都在積極探索。標準是一個行業成熟到某個階段的標志,但電化學儲能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產品快速更新換代,標準制修訂節奏難以同步跟上。如果定得太早,可能有些參數指標會不接地氣,不能指導實際項目;如果定得太晚,則會影響行業規范,產生安全風險。
多途徑高質量推動儲能標準應用
儲能系統應用場景豐富,電力系統的不同應用環節對儲能裝置的要求也不盡相同,需要根據具體需求進行分析。如何開展儲能技術標準制修訂工作,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
在中電聯的指導和組織下,全國電力儲能標委會在加大標準制修訂步伐同時,堅持大力推動儲能標準應用。一是組織開展標準宣貫。2017~2019年分別在合肥、北京、上海組織了宣貫專項會議,針對發布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進行解讀和宣貫;先后利用各類全國性儲能論壇平臺,就電力儲能相關標準進行解讀,提升標委會的影響力。
二是通過推動標準實施為工程建設服務。針對部分應用需求方對儲能技術標準不熟悉、采信電動汽車動力電池標準造成部分儲能工程質量和安全問題,標委會積極主動提供服務,例如支撐浙江電力儲能工程全面采信儲能技術標準,并在工程建設前期的產品質量檢驗測試中發現大量問題,有力提升了儲能工程應用的質量和安全,得到業主的充分肯定,同時也引起了各方對儲能技術標準的進一步重視。
三是切實推動標準應用,提升設備技術水平。在開展儲能產品的型式試驗和認證評價時,標委會根據儲能標準應用過程中積累的數據和經驗,協助廠家進行產品技術性能調整,助力億緯鋰能、江蘇海基等企業產品實現從動力電池到儲能電池的全面轉變,儲能應用條件下的循環壽命、熱失控安全性能等核心指標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四是系統開展儲能標準的實證研究。在標委會積極倡導下,寧德時代、億緯鋰能、陽光電源等主流儲能設備生產廠家通過應用電站設計、電池及變流器等國家標準來規范公司產品開發、測試驗證。相關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于公司儲能電池系統、變流器的開發工作中,顯著提升了相關儲能系統的性能和安全水平,更加符合業主單位的工況需求和安全要求,提高了產品競爭力,創造了良好的效益。
五是在儲能項目可研、設計、招投標階段引入標準。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部分儲能項目在可研設計報告、招投標、可研設計報告中明確引用或者應用現有儲能電站的設計規范、通用技術條件和施工驗收規范等國行標準,在儲能電站的安全評審和并網檢測環節,明確儲能系統的核心器件應滿足鉛炭電池、鋰電池、電池管理系統和儲能變流器的相關國家標準要求,并網前應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要求進行性能試驗,并且出具第三方的CNAS和CMA型式試驗報告。
六是在儲能項目施工安裝階段引入標準,把握入場關。目前,浙江、湖南、安徽等地的部分電網側和電源側儲能工程已逐步或將要開始嚴格執行儲能相關標準和全環節的技術管理,包括依據標準開展型式試驗,依據標準開展產品性能等級認證評價,依據標準開展產品到貨抽檢等,實施的儲能標準在儲能設備的質量和安全技術監督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并已取得重大成效。
七是在儲能項目驗收交接階段引入標準,把好接入關。金風科技、華潤電力、長江電力、龍源電力等發電集團在電廠、風電場和光伏電站建設儲能電站的過程中,也明確引用或者應用了現有的儲能電站設計、施工和通用技術條件等國行標,并在儲能電站的驗收和并網檢測過程中,正在逐步實施儲能相關技術標準。
完善儲能標準體系建設任重道遠
儲能具有削峰填谷、平抑波動、改善電能質量、減少線路改造、保障電力供給等多重作用,儲能應用場景的增加和規模不斷增大使得儲能系統相關技術要求亟需分類和細化。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已制定了針對移動式儲能的國家標準,而梯次利用儲能電站等細分應用領域的標準將加快制定步伐。
汪毅認為,應當考慮儲能當前需求與長遠發展需要,對儲能不同應用場景進行進一步細分和規范,提升電化學儲能電站多樣化應用的安全可靠性,提升儲能電站服務價值與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同時明確儲能標準的制定目標,制定完善光儲電站、預制艙式儲能及電化學儲能梯次利用等方面的專用標準,為實際工程應用提供技術依據,規范指導新型儲能項目建設。緊密跟蹤不同應用領域儲能的技術細節與技術成熟度,加快技術成果轉化為標準化應用,開展前期預研,提高標準制定效率。布局具有全面系統性、協調性、前瞻性的儲能電站特色標準體系架構。
同時,依托我國儲能電站示范工程現狀和儲能技術發展水平,綜合考慮儲能技術的發展戰略及現階段標準的需求度,廣泛征求各單位意見,加快布局具有戰略性、導向性的儲能標準。針對具有中國特色能源互聯網、數字電網等電力系統框架下新的需求,關注國外標準成果,以標準化手段引領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擴大儲能標準體系覆蓋面,立足國內、放眼世界建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標準體系,為儲能產業快速穩定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重要引擎。通過積極參與國際儲能標準的編寫工作,為國際標準化工作貢獻中國智慧。提升國內標準對接國際標準的兼容性,以先進標準推動儲能產業升級,推動我國儲能產業“走出去”,進而更好地服務于國內外儲能產業。
積極爭取儲能在電力市場改革中的戰略地位,為建立健全儲能參與電網應用的市場機制做好標準化服務,挖掘企業標準化人才,激勵團體、企業依據儲能工程現狀自行制定標準,提高標準的可操作性,有序推動標準升級,增強標準的約束力,在儲能標準的編制和推廣應用過程中倡導學術民主,廣泛聽取行業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儲能標準體系,急用先行,加大急需標準制修訂力度。
結合儲能技術發展和實際應用,汪毅建議下一步開展以下工作:
一是持續完善電力儲能標準體系。根據儲能技術的發展和新形勢下的應用需求,滾動修訂電力儲能標準體系,以期更好地指導儲能領域標準制修訂工作。
二是加強重點領域標準編制。重點關注儲能電站安全、梯次利用、預制艙式儲能等標準的編制,加快儲能電站設計標準修訂步伐;完善儲能并網測試類標準,兼顧其他形式儲能技術發展,逐步有序開展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氫儲能等標準的制定工作。
三是加快推進儲能標準應用。持續推進標準宣貫,更多應用方和廠家都認識到采信儲能技術標準的必要性和好處。建設國家級的儲能檢測實驗基地,完善試驗檢測資質,開展儲能系統設備及并網的全體系試驗檢測與認證綜合試驗評價。注重標準實施反饋,通過標準實施找到標準中的不足,以期更好地提高標準制修訂工作的針對性。
四是積極參與儲能標準國際化工作。積極開展牽頭及參與標準的專題研究,為標準的制修訂提供有力依據;開展對口支持工作,加強IEC、TC120中國專家工作能力;加強國際標準化人才的培養力度,為國際標準化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是加強標準制定的基礎研究工作。結合國家、地方、企業相關科研項目,深入開展儲能系統全壽命周期性能演變規律、儲能載體安全與消防等基礎問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與標準的轉化。
汪毅認為,產業要發展,標準不可缺。“儲能技術及應用的發展,需要逐步完善儲能標準體系,加快標準制修訂步伐,滿足儲能工程建設和生產運行實際的需要,儲能標準化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本文刊載于《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20年08期,作者系本刊記者
當前,儲能正處于由研發示范向商業化過渡的關鍵時期,儲能技術應用的不斷發展,對標準制定提出了新的需求,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儲能技術標準體系,為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以標準引領儲能電站技術升級,是實現儲能技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儲能市場化快速發展、健康有序發展的先決條件。”中電聯標準化中心副主任汪毅在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
標準體系建設是儲能行業技術進步的重要一環
2018年以來,國內外頻發的起火事故給正在起步的儲能產業澆了一盆盆冷水,也讓儲能的安全問題成為輿論焦點。有業內專家認為,儲能事故并非是一個簡單的技術問題,更多是標準的問題,原有的電池產品技術規格和參數與現有的電力系統運行管理并不匹配,包括電池在額定功率和在額定功率條件下確定的額定容量,與傳統發電機額定功率標注的不同,在電力系統運行調度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問題。
儲能技術形式多種多樣,按照電能存儲介質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電化學儲能(鋰離子、鉛蓄電池、鈉硫、液流、燃料電池儲能等)、機械儲能(壓縮空氣、飛輪、抽水蓄能等)、電磁儲能(超導、超級電容等)等。其中抽水蓄能技術相對成熟并廣泛應用。記者了解到,截至2019年底,全球儲能累計裝機1.85億千瓦,其中抽水蓄能累計裝機規模為1.71億千瓦,占比92.6%。
由于抽水蓄能受氣象地理條件限制,因而近年來世界主要國家都高度重視其他的新型儲能技術,積極開展技術研究和應用探索,其中電化學儲能發展最為突出,累計裝機規模為952.1萬千瓦,近五年年均增長率為63%,電化學儲能中鋰離子電池儲能應用占到88.8%,是當前階段最受關注的儲能技術。
汪毅介紹,近年來我國儲能應用面臨以下新的形勢:
一是電力儲能系統裝機容量大幅度提升。在儲能形式上,鋰離子電池和鉛炭電池儲能成為主力。在設備形態上,所安裝的預制艙式儲能裝置數量超過廠房式儲能裝置。
二是我國電網側儲能發展迅速,集約化、聚合化及平臺化運行將成為未來趨勢,儲能系統納入并網接入設備,從而對儲能系統(電站)的接入調度、監控、試驗檢測等標準提出新要求。
三是2018年以來,國內外鋰離子電池儲能系統(電站)發生多起火災事故,引發各界對儲能系統安全問題的重視。
四是國家十分重視電力儲能技術研究,新型儲能技術不斷發展。“十三五”期間,已經完成立項的包括新型儲能器件、100兆瓦時新型鋰離子電池、壓縮空氣儲能系統、全釩液流電池系統、兆瓦級飛輪及動力電池規?;荽卫玫?個項目重點研發計劃。國際方面,氫儲能和儲熱技術相關研究投入力度得到加強。
標準是技術發展的總結,也需要政策法規從上而下的引導。國家能源局會同其他主管部門曾多次發文,力推儲能標準化工作。根據最新發布的《關于加強儲能標準化工作的實施方案》,要求到2021年,建立起較為系統的儲能標準體系。
從頂層設計來看,建立起中國完善的標準和認證檢測體系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由于許多建設者對儲能系統性能指標認識模糊和標準規范實施監督的缺失,讓許多安全問題隨之而來,而且儲能系統發生安全事故所造成的社會影響和危害程度遠遠大于一般動力電池產品,這成為電力儲能走向大規模應用急需克服的障礙之一。
電力儲能標準已基本涵蓋工程建設和生產運行要求
儲能在能源體系變革及能源互聯網建設中占據重要地位,是未來提升電力系統靈活性、經濟性和安全性,解決新能源消納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能源生產消費開放共享、靈活交易,實現多能協同的核心要素。
據悉,IEC在2012年成立了電能存儲系統技術委員會TC120,負責儲能系統接入電網相關標準的制定。該技術委員會成立了術語、單位參數和測試方法、規劃和安裝、環境問題、安全考慮5個工作組,開展相關標準制定工作。除IEC、TC120外,其他儲能技術委員會也制定了相關標準,比如IEC62909-1雙向并網換流器第1部分;一般要求、IEC62619工業用二次鋰電池和電池組、IEC 61427-1可再生能源儲能用蓄電池和蓄電池組第1部分;光伏離網應用、IEC61427-2可再生能源儲能用蓄電池和蓄電池組第2部分;并網應用等。
IEEE關注儲能與大規模電網之間的互聯,以及對各種儲能技術的系統要求,目的是為電網提供龐大的可用潛在資源。IEEEP2030.2“與電力基礎設施整合的儲能系統互操作性指南”旨在幫助人們理解儲能系統,為系統技術特點的界定提供指導性意見,以及指導實施如何將離散系統或混合系統與電力基礎設施進行整合,實現兼容使用。IEEEP2030.3“儲能設備和系統接入電網測試標準”旨在設立標準化測試流程,確保所有儲能技術和應用都符合互聯要求。
汪毅告訴記者,我國從2010年開始開展電力儲能標準的制定。為適應儲能在電力系統的應用需求形勢以及對口IEC、TC120,2014年5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復成立全國電力儲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簡稱儲能標委會),由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指導,秘書處掛靠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除抽水蓄能相關技術標準之外,儲能標委會歸口管理包括其他所有類型的儲能,如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飛輪等機械儲能,超導、超級電容等電磁儲能的標準化工作。”汪毅介紹。
2019年11月,標委會成功換 屆,第二屆儲能標委會委員由制造企業、電網企業、科研院所、檢測認證機構、高等院校、行業協會等有關方面選派的在職專家43人組成,成員單位具備廣泛代表性。儲能標委會本著促進行業應用、促進產業發展的目標,在標準體系建設和標準編制過程中充分凝聚行業智慧,秘書處加強組織協調,全體委員積極參與,標準成果由全行業全社會共享。
汪毅認為,技術標準在促進儲能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歸口于全國電力儲能標委會管理的國家和行業標準31項,包括已發布或報批的27項;管理的中電聯團體標準47項,其中已發布或報批的29項。“這些標準為行業安全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涵蓋電化學電池儲能、超級電容器儲能、儲氫、飛輪儲能等多種儲能形式,涉及基礎通用、規劃設計、設備及試驗、施工及驗收、并網及檢測和運行維護評價等儲能電站全壽命周期。”汪毅告訴記者。
針對當前在電化學儲能技術統一規范、并網調度規則、產品檢測認證等方面仍無明確標準,儲能系統運輸、安裝、調試、運維方面的安全性標準尚不成熟,對儲能消防要求、環保、社會經濟效益等方面的評價標準仍是空白的說法,汪毅認為,目前,經過儲能行業內各相關單位共同努力,我國電力儲能標準體系已經初步搭建,關鍵設備技術要求及檢測規程、電站設計規范等標志性標準已經建立,基本滿足生產應用需求。
市場亟需新型儲能技術規范
以電化學為主,我國儲能產業實現飛速發展,除了支撐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廠家正在向儲能產業布局外,儲能電池管理系統、變流器、能量管理系統等也出現眾多專業廠家,已初步形成電化學儲能裝備產業鏈,我國電化學儲能裝備已經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大量鋰離子電池、鉛炭電池等儲能系統出口到國外市場。
汪毅指出,儲能是一個正在迅速發展進步的技術領域,其標準建設與制定面臨以下挑戰:
第一,原有技術儲備難以滿足新形勢下的應用需求。產品技術指標不斷提升;發電側、電網側及用戶側等儲能應用模式和要求存在較大差異;儲能安全性能及管控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儲能全壽命周期內后程階段的應用管控標準還有缺失;新型儲能技術不斷快速發展。
第二,涉及儲能標準核心內容及關鍵參數的編制難度大。結合國內標準管理體系范圍,可參照的國外標準或其他領域的標準越來越少;儲能裝備技術迭代和技術升級速度快,而標準的立項和編制都需要一定周期;技術儲備不足,需要深入開展專項研究;需要科學凝練應用實踐;需要深入開展技術實證。
第三,標準應用推廣面臨困難。標準應用組織體系和要求不夠有力,例如電化學儲能應用方對儲能和電動汽車應用的技術要求區別認識不足;儲能工程實施周期短,而產品的檢測和認證周期長。
汪毅告訴記者,儲能標準應用推廣主要面臨以下幾方面的困難:
一是儲能產業剛剛興起但遠未成熟。儲能電池系統基礎產品來自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同源的產業公司,大多是動力電池的簡單堆砌;能量管理系統主要來自具備電網監控系統的傳統電網相關產業單位,監測多、控制少;尚無專門針對儲能應用的特別成熟的工業化技術產品,諸多儲能工程沒有按照儲能應用的場景需求對設備和系統進行專項設計以及質量和安全的把關。
二是缺乏權威的國家級檢測機構。目前獲取檢測資質門檻不高、檢測機構行業跨度大,低價競爭,檢測報告質量和可信度比較低;國外檢測機構(美國UL、德國TUV等)加緊布局并快速進入中國市場,對外向型企業造成深刻影響;檢測對象分散、檢測能力不規范也不統一、數據結果無法統計共享,不利于掌握行業技術動態和技術水平,標準對行業的規范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是缺乏采信行業主導。應用環節,缺少電力行業相關主流企業的介入,對電力系統缺少必要認知;目前儲能是市場化手段,投資主體多樣,電網公司、發電集團應對變革,一時未找到應有位置。
關于儲能標準體系建設,全球主要國家都在積極探索。標準是一個行業成熟到某個階段的標志,但電化學儲能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產品快速更新換代,標準制修訂節奏難以同步跟上。如果定得太早,可能有些參數指標會不接地氣,不能指導實際項目;如果定得太晚,則會影響行業規范,產生安全風險。
多途徑高質量推動儲能標準應用
儲能系統應用場景豐富,電力系統的不同應用環節對儲能裝置的要求也不盡相同,需要根據具體需求進行分析。如何開展儲能技術標準制修訂工作,考驗著決策者的智慧。
在中電聯的指導和組織下,全國電力儲能標委會在加大標準制修訂步伐同時,堅持大力推動儲能標準應用。一是組織開展標準宣貫。2017~2019年分別在合肥、北京、上海組織了宣貫專項會議,針對發布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進行解讀和宣貫;先后利用各類全國性儲能論壇平臺,就電力儲能相關標準進行解讀,提升標委會的影響力。
二是通過推動標準實施為工程建設服務。針對部分應用需求方對儲能技術標準不熟悉、采信電動汽車動力電池標準造成部分儲能工程質量和安全問題,標委會積極主動提供服務,例如支撐浙江電力儲能工程全面采信儲能技術標準,并在工程建設前期的產品質量檢驗測試中發現大量問題,有力提升了儲能工程應用的質量和安全,得到業主的充分肯定,同時也引起了各方對儲能技術標準的進一步重視。
三是切實推動標準應用,提升設備技術水平。在開展儲能產品的型式試驗和認證評價時,標委會根據儲能標準應用過程中積累的數據和經驗,協助廠家進行產品技術性能調整,助力億緯鋰能、江蘇海基等企業產品實現從動力電池到儲能電池的全面轉變,儲能應用條件下的循環壽命、熱失控安全性能等核心指標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四是系統開展儲能標準的實證研究。在標委會積極倡導下,寧德時代、億緯鋰能、陽光電源等主流儲能設備生產廠家通過應用電站設計、電池及變流器等國家標準來規范公司產品開發、測試驗證。相關研究成果廣泛應用于公司儲能電池系統、變流器的開發工作中,顯著提升了相關儲能系統的性能和安全水平,更加符合業主單位的工況需求和安全要求,提高了產品競爭力,創造了良好的效益。
五是在儲能項目可研、設計、招投標階段引入標準。國家電網公司和南方電網公司部分儲能項目在可研設計報告、招投標、可研設計報告中明確引用或者應用現有儲能電站的設計規范、通用技術條件和施工驗收規范等國行標準,在儲能電站的安全評審和并網檢測環節,明確儲能系統的核心器件應滿足鉛炭電池、鋰電池、電池管理系統和儲能變流器的相關國家標準要求,并網前應嚴格按照國家標準要求進行性能試驗,并且出具第三方的CNAS和CMA型式試驗報告。
六是在儲能項目施工安裝階段引入標準,把握入場關。目前,浙江、湖南、安徽等地的部分電網側和電源側儲能工程已逐步或將要開始嚴格執行儲能相關標準和全環節的技術管理,包括依據標準開展型式試驗,依據標準開展產品性能等級認證評價,依據標準開展產品到貨抽檢等,實施的儲能標準在儲能設備的質量和安全技術監督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并已取得重大成效。
七是在儲能項目驗收交接階段引入標準,把好接入關。金風科技、華潤電力、長江電力、龍源電力等發電集團在電廠、風電場和光伏電站建設儲能電站的過程中,也明確引用或者應用了現有的儲能電站設計、施工和通用技術條件等國行標,并在儲能電站的驗收和并網檢測過程中,正在逐步實施儲能相關技術標準。
完善儲能標準體系建設任重道遠
儲能具有削峰填谷、平抑波動、改善電能質量、減少線路改造、保障電力供給等多重作用,儲能應用場景的增加和規模不斷增大使得儲能系統相關技術要求亟需分類和細化。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已制定了針對移動式儲能的國家標準,而梯次利用儲能電站等細分應用領域的標準將加快制定步伐。
汪毅認為,應當考慮儲能當前需求與長遠發展需要,對儲能不同應用場景進行進一步細分和規范,提升電化學儲能電站多樣化應用的安全可靠性,提升儲能電站服務價值與行業整體技術水平。同時明確儲能標準的制定目標,制定完善光儲電站、預制艙式儲能及電化學儲能梯次利用等方面的專用標準,為實際工程應用提供技術依據,規范指導新型儲能項目建設。緊密跟蹤不同應用領域儲能的技術細節與技術成熟度,加快技術成果轉化為標準化應用,開展前期預研,提高標準制定效率。布局具有全面系統性、協調性、前瞻性的儲能電站特色標準體系架構。
同時,依托我國儲能電站示范工程現狀和儲能技術發展水平,綜合考慮儲能技術的發展戰略及現階段標準的需求度,廣泛征求各單位意見,加快布局具有戰略性、導向性的儲能標準。針對具有中國特色能源互聯網、數字電網等電力系統框架下新的需求,關注國外標準成果,以標準化手段引領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擴大儲能標準體系覆蓋面,立足國內、放眼世界建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標準體系,為儲能產業快速穩定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重要引擎。通過積極參與國際儲能標準的編寫工作,為國際標準化工作貢獻中國智慧。提升國內標準對接國際標準的兼容性,以先進標準推動儲能產業升級,推動我國儲能產業“走出去”,進而更好地服務于國內外儲能產業。
積極爭取儲能在電力市場改革中的戰略地位,為建立健全儲能參與電網應用的市場機制做好標準化服務,挖掘企業標準化人才,激勵團體、企業依據儲能工程現狀自行制定標準,提高標準的可操作性,有序推動標準升級,增強標準的約束力,在儲能標準的編制和推廣應用過程中倡導學術民主,廣泛聽取行業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儲能標準體系,急用先行,加大急需標準制修訂力度。
結合儲能技術發展和實際應用,汪毅建議下一步開展以下工作:
一是持續完善電力儲能標準體系。根據儲能技術的發展和新形勢下的應用需求,滾動修訂電力儲能標準體系,以期更好地指導儲能領域標準制修訂工作。
二是加強重點領域標準編制。重點關注儲能電站安全、梯次利用、預制艙式儲能等標準的編制,加快儲能電站設計標準修訂步伐;完善儲能并網測試類標準,兼顧其他形式儲能技術發展,逐步有序開展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氫儲能等標準的制定工作。
三是加快推進儲能標準應用。持續推進標準宣貫,更多應用方和廠家都認識到采信儲能技術標準的必要性和好處。建設國家級的儲能檢測實驗基地,完善試驗檢測資質,開展儲能系統設備及并網的全體系試驗檢測與認證綜合試驗評價。注重標準實施反饋,通過標準實施找到標準中的不足,以期更好地提高標準制修訂工作的針對性。
四是積極參與儲能標準國際化工作。積極開展牽頭及參與標準的專題研究,為標準的制修訂提供有力依據;開展對口支持工作,加強IEC、TC120中國專家工作能力;加強國際標準化人才的培養力度,為國際標準化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是加強標準制定的基礎研究工作。結合國家、地方、企業相關科研項目,深入開展儲能系統全壽命周期性能演變規律、儲能載體安全與消防等基礎問題研究,注重科研成果與標準的轉化。
汪毅認為,產業要發展,標準不可缺。“儲能技術及應用的發展,需要逐步完善儲能標準體系,加快標準制修訂步伐,滿足儲能工程建設和生產運行實際的需要,儲能標準化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本文刊載于《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20年08期,作者系本刊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