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電動汽車無線充電被視為前沿技術,但仍面臨人才短缺、成本過高、前景不被看好等多重問題,業內人士建議分階段、分步驟、分場景逐步推進其產業化。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真正落地還需要一點時間,也需要大量的金錢投入,現在我們碰到的最大問題是人才短缺。”在日前召開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電動汽車充換電產業大會”上,安潔無線科技(蘇州)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衛東發出上述感嘆。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前沿領域,隨著電動汽車智能網聯技術的不斷發展及商業化應用的不斷逼近,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的量產時間、商業模式以及發展前景引發行業熱議。
人才缺口待補
無線充電,是一種非接觸式的充電方式,功率發射端和接收端之間沒有接觸,隔空進行充電。無線充電在手機、耳機等小功率領域已經開始了商業應用。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作為新興的充電方式,近年來在業內廣受關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外從事無線充電的設備供應商,包括中興新能源、華為科技、中惠創智、廈門新頁、Witricity等在內的企業超過30家。車企方面,上汽榮威、比亞迪、北汽新能源等主流車企也都對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進行了研發測試。
盡管如此,目前國內市場還沒有一款支持無線充電的量產車型。
“造車還可以拆開其他的車型作為參考,而無線充電目前還沒有可以借鑒的。”陳衛東坦言,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有墻端、地面端和車載端三大部分,涉及電池仿真、WIFI通信、雷達信號處理以及公共場所的操作性等問題,整個系統頗為復雜。在他看來,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的落地還存在挑戰,其中人才短缺問題尤為突出。
汽車人才研究會研究部主任劉義在近日召開的“產業變革下的生存之道”企業管理論壇上透露,近三年,汽車行業研發人員年平均入職率僅為11.4%,流動頻繁,尤其是“新四化”領域的核心研發人才招募力度加大,資深研發人才保留住任務艱巨。
“無線充電屬于新興行業,目前行業內的企業不多,找現成的、有經驗的人才比較困難。”中興新能源副總經理胡超向記者表示,高校里的無線充電研究團隊還相對小眾,每年輸出的人數有限,很多畢業生更愿意選擇相對成熟的行業。他進一步表示,隨著無線充電行業的發展,進入的企業越來越多,人才問題或可逐漸得到解決。“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無線充電能在車輛上實實在在用起來,讓行業更有信心,讓人才看到行業大有可為。”
商業化應用尚需時日
全球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此前發布報告稱,全球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的1600萬美元增至2027年的2.34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46.8%。
盡管如此,業內對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的前景仍持有不同意見。
蔚來汽車能源部總監賴建文坦言,目前用戶對有線充電的使用體驗已經非常好。“手一按,充電槍就拔開了;充電槍拿走,充電口就已經蓋上了,基本上可以做到無感;無線充電會把‘拔槍’這一動作省掉,但省掉這個動作要付出多少代價、車企愿不愿意承受、成本能否達到平衡,車企是要考慮的。”在他看來,無線充電前景并不是很樂觀。
“無線充電歸根結底還是充電,沒有覺得它特別出彩。”在奧動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集團營銷中心總經理黃春華看來,未來10年,無線充電不會成為新能源汽車補能方式的主流,但可能類似于今天的換電模式,“像一匹黑馬一樣殺出來”,并占10%-20%的市場份額。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標準化管理中心主任劉永東則認為,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正處于產業化的前沿,預計在2023年左右將在部分車型上推出商業化應用。“這個時間點和電動汽車L4級自動駕駛技術吻合,也和無線充電技術成本的降低、技術的成熟和標準制訂相銜接。”
在劉永東看來,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有兩大優勢:第一,與自動駕駛天然結合,“我們很難想象車輛能自動駕駛、自動泊車了,人還要到車位完成最后一個充電動作”;第二,可以通過APP遠程操作,使電動汽車跟電網很好地連接。
逐步推進產業化
“發揮無線充電優勢,要講好無線充電故事。”劉永東表示,無線充電要發揮出與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和智能電網互動的優勢,充分利用未來發展的趨勢去發揮無線充電技術,在引導定位、V2G等領域加強與無線充電技術的深入結合。他同時提醒,安全是行業發展的底線,電動汽車無線充電要高度重視異物檢測、活物保護、發熱、EMC(電磁兼容)、EMI(電磁干擾),加快提升產品的成熟度。
“目前無線充電系統監控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異物接入對系統安全的保護;其次,如果有活體或者人身上安裝了心臟起搏器,充電電池場可能存在潛在風險,對活體檢測要有嚴格的鑒定;最后是車輛充電的對準問題,將影響其充電效率。”在陳衛東看來,無線充電在技術開發上已經準備好了,到了走向量產的時間節點。
而現階段電動汽車無線充電面臨的高成本問題,亟待解決。劉永東認為,設備供應商要從產品類別、標準體系、應用場景等方面系統地提出成本控制策略,以滿足車企在成本、體積、重量、安全和互操作性方面的要求。他建議,電動汽車無線充電要把握市場切入點,分階段、分步驟、分場景在部分車端應用,在相應的產品類型中完善產品性能,逐步推進產業化。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整個生態內所有的廠商、參與方都積極行動起來,共同參與才能完成。”陳衛東說。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真正落地還需要一點時間,也需要大量的金錢投入,現在我們碰到的最大問題是人才短缺。”在日前召開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電動汽車充換電產業大會”上,安潔無線科技(蘇州)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衛東發出上述感嘆。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前沿領域,隨著電動汽車智能網聯技術的不斷發展及商業化應用的不斷逼近,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的量產時間、商業模式以及發展前景引發行業熱議。
人才缺口待補
無線充電,是一種非接觸式的充電方式,功率發射端和接收端之間沒有接觸,隔空進行充電。無線充電在手機、耳機等小功率領域已經開始了商業應用。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作為新興的充電方式,近年來在業內廣受關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外從事無線充電的設備供應商,包括中興新能源、華為科技、中惠創智、廈門新頁、Witricity等在內的企業超過30家。車企方面,上汽榮威、比亞迪、北汽新能源等主流車企也都對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進行了研發測試。
盡管如此,目前國內市場還沒有一款支持無線充電的量產車型。
“造車還可以拆開其他的車型作為參考,而無線充電目前還沒有可以借鑒的。”陳衛東坦言,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有墻端、地面端和車載端三大部分,涉及電池仿真、WIFI通信、雷達信號處理以及公共場所的操作性等問題,整個系統頗為復雜。在他看來,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的落地還存在挑戰,其中人才短缺問題尤為突出。
汽車人才研究會研究部主任劉義在近日召開的“產業變革下的生存之道”企業管理論壇上透露,近三年,汽車行業研發人員年平均入職率僅為11.4%,流動頻繁,尤其是“新四化”領域的核心研發人才招募力度加大,資深研發人才保留住任務艱巨。
“無線充電屬于新興行業,目前行業內的企業不多,找現成的、有經驗的人才比較困難。”中興新能源副總經理胡超向記者表示,高校里的無線充電研究團隊還相對小眾,每年輸出的人數有限,很多畢業生更愿意選擇相對成熟的行業。他進一步表示,隨著無線充電行業的發展,進入的企業越來越多,人才問題或可逐漸得到解決。“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無線充電能在車輛上實實在在用起來,讓行業更有信心,讓人才看到行業大有可為。”
商業化應用尚需時日
全球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此前發布報告稱,全球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的1600萬美元增至2027年的2.34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46.8%。
盡管如此,業內對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的前景仍持有不同意見。
蔚來汽車能源部總監賴建文坦言,目前用戶對有線充電的使用體驗已經非常好。“手一按,充電槍就拔開了;充電槍拿走,充電口就已經蓋上了,基本上可以做到無感;無線充電會把‘拔槍’這一動作省掉,但省掉這個動作要付出多少代價、車企愿不愿意承受、成本能否達到平衡,車企是要考慮的。”在他看來,無線充電前景并不是很樂觀。
“無線充電歸根結底還是充電,沒有覺得它特別出彩。”在奧動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集團營銷中心總經理黃春華看來,未來10年,無線充電不會成為新能源汽車補能方式的主流,但可能類似于今天的換電模式,“像一匹黑馬一樣殺出來”,并占10%-20%的市場份額。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標準化管理中心主任劉永東則認為,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正處于產業化的前沿,預計在2023年左右將在部分車型上推出商業化應用。“這個時間點和電動汽車L4級自動駕駛技術吻合,也和無線充電技術成本的降低、技術的成熟和標準制訂相銜接。”
在劉永東看來,電動汽車無線充電技術有兩大優勢:第一,與自動駕駛天然結合,“我們很難想象車輛能自動駕駛、自動泊車了,人還要到車位完成最后一個充電動作”;第二,可以通過APP遠程操作,使電動汽車跟電網很好地連接。
逐步推進產業化
“發揮無線充電優勢,要講好無線充電故事。”劉永東表示,無線充電要發揮出與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和智能電網互動的優勢,充分利用未來發展的趨勢去發揮無線充電技術,在引導定位、V2G等領域加強與無線充電技術的深入結合。他同時提醒,安全是行業發展的底線,電動汽車無線充電要高度重視異物檢測、活物保護、發熱、EMC(電磁兼容)、EMI(電磁干擾),加快提升產品的成熟度。
“目前無線充電系統監控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異物接入對系統安全的保護;其次,如果有活體或者人身上安裝了心臟起搏器,充電電池場可能存在潛在風險,對活體檢測要有嚴格的鑒定;最后是車輛充電的對準問題,將影響其充電效率。”在陳衛東看來,無線充電在技術開發上已經準備好了,到了走向量產的時間節點。
而現階段電動汽車無線充電面臨的高成本問題,亟待解決。劉永東認為,設備供應商要從產品類別、標準體系、應用場景等方面系統地提出成本控制策略,以滿足車企在成本、體積、重量、安全和互操作性方面的要求。他建議,電動汽車無線充電要把握市場切入點,分階段、分步驟、分場景在部分車端應用,在相應的產品類型中完善產品性能,逐步推進產業化。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整個生態內所有的廠商、參與方都積極行動起來,共同參與才能完成。”陳衛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