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能源服務表現形式多樣,但概念仍未明確,且各地項目總體進展緩慢,暫無可復制的盈利模式,研發路徑也仍在探索之中。
近期,電力企業在綜合能源服務領域動作頻頻。
4月初,南方電網綜合能源股份有限公司A股IPO申請材料獲得證監會接收;國家電投組建“綜合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探索綜合能源服務領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而在3月底,國網控股的涪陵電力也已率先試水綜合能源服務。
近年來,國家政策相繼出臺、市場需求逐步擴大、關鍵技術不斷突破,極大推動了綜合能源服務產業發展,相關項目遍地開花。不過,包容性雖強,但業內對綜合能源服務的概念仍無統一定論,未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相關企業研發也處于探索中,這些都給綜合能源服務的未來打上了問號。
綜合能源服務到底是啥?
綜合能源服務橫向可實現“電熱冷氣水”連接,縱向能打通“源網荷儲用”互動,但正因表現形式包羅萬象又模棱兩可,業內對其概念沒有定論。
國網(蘇州)城市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霍沫霖公開撰文表示,綜合能源服務是將能源銷售服務、分布式能源服務、節能減排及需求響應服務等三大類組合在一起的能源服務模式,在中國這將是一個數萬億元級的巨大市場。
杭州數元電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MO俞慶認為,從市場戰略意義上看,綜合能源服務可能是個偽命題。“綜合能源是個‘筐’,啥都能往里裝,似乎除了管制業務之外,所有與能源沾邊的服務都可以算綜合能源。一個概念一旦過于寬泛,也就意味著落地艱難。”
業內人士認為,綜合能源服務包含兩層含義,即“綜合能源供應+綜合能源服務”,銷售商品和服務,包括能源規劃設計、工程投資建設、多能源運營服務以及投融資服務等。從技術角度看,綜合能源是“真命題”,而且是未來能源發展的剛需。
那么,綜合能源服務的“筐”里裝了什么?霍沫霖認為,對同一大類中的不同細分領域,可以稱之為綜合的專項服務,例如銷售服務、節能服務等。“過去早已存在這樣的業態,但沒有帶來跨界整合的影響力、市場發展的新動能等方面的巨大變化。”
綜合能源服務能賺錢嗎?
中國電力技術市場協會綜合智慧能源專家委員會2019年發布的《綜合智慧能源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目前綜合能源服務項目總體進展緩慢,這也引發業內普遍質疑——綜合能源服務到底能不能賺錢?
《報告》顯示,綜合能源以天然氣、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為基礎,目前供能成本明顯高于傳統燃煤供能成本,僅局限于環保要求高、經濟承受能力強的發達地區和工商業高端用戶,缺乏可復制的盈利模式。
此外,入不敷出導致項目營收雪上加霜。以增量配網項目為例,政府為招商引資承諾園區內企業較低的用能價格,另一方面,又對配網建設自動化水平控制系統提出較高要求,導致整個項目高投入、高成本,無法盈利。
華東電力設計院智慧能源室主任吳俊宏認為,最優的綜合能源服務,是以綜合供能為基礎、供給側到需求側一體化的區域型項目。
2016年,國家能源局發布一批多能互補示范項目,經測算收益率可觀,但因電力市場建設不健全,進展并不理想。
針對單一用戶側的用能服務,吳俊宏表示:“部分節能公司毛利率可觀,但具體到項目最終收益就未必了。這種服務開發成本很高,但又是改善型需求,并非剛需,這種情況下用戶很難主動買單。”
綜合能源服務咋搞研發?
在探索綜合能源服務商業模式的過程中,企業最關心研發。
俞慶認為,未來綜合能源企業分投資型、工程型、服務型、平臺型,每類企業都有核心技術和資源,單純靠客戶關系的綜合能源企業相對會面臨較大競爭。“服務型綜合能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包括產品技術、運營技術和數字化能力。”
對于數字化技術,能源專家童虎公開表示,目前綜合能源服務企業轉型的研發路線普遍存在“重自研、輕集成”的誤區。“建議考慮采用集成路線完成技術研發,不必完全把技術放在外包廠商手里,而是縮短初期時間,實現快速積累與業務突破。但業務需求、集成系統還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外面找不到可集成產品時,還是要自己大力氣做研發。”
對此,俞慶表示贊同。他表示,數字化能力、數字化技術和軟件,并不等于數字化平臺,開發一套軟件和開發一個可持續迭代的平臺是兩碼事。“數字化的核心,在于能否基于商業價值邏輯,構建能源運營的核心業務,基于不同業務場景,思考需要什么樣的服務。這些服務如何產生合同,客戶價值實現過程中需要什么數據,這些數據如何獲得、管理、支撐業務活動。在上述思考的基礎上,才能確定自己開發還是技術合作。”
“當大多數綜合能源企業都覺得自己可以開發一個軟件,恰恰說明他們既沒有想明白要干什么,也沒想明白怎么合作才能利益最大化,這也是產業不成熟的表現。當下,服務型綜合能源企業最需要積累的是能源運營技術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再考慮數字化落地的合作方式。”俞慶說。
近期,電力企業在綜合能源服務領域動作頻頻。
4月初,南方電網綜合能源股份有限公司A股IPO申請材料獲得證監會接收;國家電投組建“綜合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探索綜合能源服務領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而在3月底,國網控股的涪陵電力也已率先試水綜合能源服務。
近年來,國家政策相繼出臺、市場需求逐步擴大、關鍵技術不斷突破,極大推動了綜合能源服務產業發展,相關項目遍地開花。不過,包容性雖強,但業內對綜合能源服務的概念仍無統一定論,未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相關企業研發也處于探索中,這些都給綜合能源服務的未來打上了問號。
綜合能源服務到底是啥?
綜合能源服務橫向可實現“電熱冷氣水”連接,縱向能打通“源網荷儲用”互動,但正因表現形式包羅萬象又模棱兩可,業內對其概念沒有定論。
國網(蘇州)城市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霍沫霖公開撰文表示,綜合能源服務是將能源銷售服務、分布式能源服務、節能減排及需求響應服務等三大類組合在一起的能源服務模式,在中國這將是一個數萬億元級的巨大市場。
杭州數元電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MO俞慶認為,從市場戰略意義上看,綜合能源服務可能是個偽命題。“綜合能源是個‘筐’,啥都能往里裝,似乎除了管制業務之外,所有與能源沾邊的服務都可以算綜合能源。一個概念一旦過于寬泛,也就意味著落地艱難。”
業內人士認為,綜合能源服務包含兩層含義,即“綜合能源供應+綜合能源服務”,銷售商品和服務,包括能源規劃設計、工程投資建設、多能源運營服務以及投融資服務等。從技術角度看,綜合能源是“真命題”,而且是未來能源發展的剛需。
那么,綜合能源服務的“筐”里裝了什么?霍沫霖認為,對同一大類中的不同細分領域,可以稱之為綜合的專項服務,例如銷售服務、節能服務等。“過去早已存在這樣的業態,但沒有帶來跨界整合的影響力、市場發展的新動能等方面的巨大變化。”
綜合能源服務能賺錢嗎?
中國電力技術市場協會綜合智慧能源專家委員會2019年發布的《綜合智慧能源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目前綜合能源服務項目總體進展緩慢,這也引發業內普遍質疑——綜合能源服務到底能不能賺錢?
《報告》顯示,綜合能源以天然氣、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為基礎,目前供能成本明顯高于傳統燃煤供能成本,僅局限于環保要求高、經濟承受能力強的發達地區和工商業高端用戶,缺乏可復制的盈利模式。
此外,入不敷出導致項目營收雪上加霜。以增量配網項目為例,政府為招商引資承諾園區內企業較低的用能價格,另一方面,又對配網建設自動化水平控制系統提出較高要求,導致整個項目高投入、高成本,無法盈利。
華東電力設計院智慧能源室主任吳俊宏認為,最優的綜合能源服務,是以綜合供能為基礎、供給側到需求側一體化的區域型項目。
2016年,國家能源局發布一批多能互補示范項目,經測算收益率可觀,但因電力市場建設不健全,進展并不理想。
針對單一用戶側的用能服務,吳俊宏表示:“部分節能公司毛利率可觀,但具體到項目最終收益就未必了。這種服務開發成本很高,但又是改善型需求,并非剛需,這種情況下用戶很難主動買單。”
綜合能源服務咋搞研發?
在探索綜合能源服務商業模式的過程中,企業最關心研發。
俞慶認為,未來綜合能源企業分投資型、工程型、服務型、平臺型,每類企業都有核心技術和資源,單純靠客戶關系的綜合能源企業相對會面臨較大競爭。“服務型綜合能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包括產品技術、運營技術和數字化能力。”
對于數字化技術,能源專家童虎公開表示,目前綜合能源服務企業轉型的研發路線普遍存在“重自研、輕集成”的誤區。“建議考慮采用集成路線完成技術研發,不必完全把技術放在外包廠商手里,而是縮短初期時間,實現快速積累與業務突破。但業務需求、集成系統還是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外面找不到可集成產品時,還是要自己大力氣做研發。”
對此,俞慶表示贊同。他表示,數字化能力、數字化技術和軟件,并不等于數字化平臺,開發一套軟件和開發一個可持續迭代的平臺是兩碼事。“數字化的核心,在于能否基于商業價值邏輯,構建能源運營的核心業務,基于不同業務場景,思考需要什么樣的服務。這些服務如何產生合同,客戶價值實現過程中需要什么數據,這些數據如何獲得、管理、支撐業務活動。在上述思考的基礎上,才能確定自己開發還是技術合作。”
“當大多數綜合能源企業都覺得自己可以開發一個軟件,恰恰說明他們既沒有想明白要干什么,也沒想明白怎么合作才能利益最大化,這也是產業不成熟的表現。當下,服務型綜合能源企業最需要積累的是能源運營技術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再考慮數字化落地的合作方式。”俞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