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近日召開會議提出,加快 5G 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下稱“新基建”) 隨即成為行業人士探討的熱詞。
“新基建”不是最近才出現的新概念。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新基建”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去年剛剛商用的5G,正在促進兩化融合的工業互聯網,推動各行業智能轉型的人工智能等一大批創新科技成為“新基建”的主力軍。“新基建”新在哪,如何看待背后蘊藏的新動能?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領銜“新基建”,5G成廣泛存在的平臺型技術
5G不僅是通信技術,更是一項“通用技術”,像電力、蒸汽機一樣,被幾乎所有行業所用。
“5G排在‘新基建’的首位,這更進一步增強了業界加快積極發展5G的信心。”高通公司全球副總裁侯明娟表示,今年是5G建設的關鍵年,盡管目前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遇到了一些挑戰,但中國5G發展的良好勢頭不會改變。信息通信業復工復產已有序展開,三大電信運營商5G建設正“加速跑”,而高通眾多客戶的產品正處于上市的關鍵期。高通的工程師與中國的客戶及合作伙伴正并肩作戰,確保5G產品如期進入市場。
“5G的投入是巨大的,但帶來的社會效益也將是巨大的。”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認為,數據是新經濟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在未來社會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經濟關注人和物的流動,而在新經濟中,數據自由、快速的流動更為關鍵。高鐵推動了社會資源的快速流動,對中國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帶動作用。相似的,5G也將推動數據的高速流動,對推動工業互聯網、無人駕駛、智能制造、遠程辦公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認為,傳統基建是“物理變化”,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是線性的,而“新基建”帶來的是“化學變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是幾何級數的。例如,5G不僅是比4G更快,而且低時延、大容量,可推動幾乎所有網絡應用的升級,尤其是在廣闊的物聯網領域,可以催生大量的新產品、新服務,進而推動社會進步。
去年發布的《中國5G經濟報告2020》預測,2020年5G總投資額將達0.9萬億元,2025年將達1.5萬億元。而在直接經濟貢獻方面,報告預計2030年5G創造6.3萬億元總產出,經濟增值2.9萬億元。
“新基建”是新動能也是短板,需完善部署
“新基建”本質上是信息數字化基礎設施,加大投資,就是為傳統產業轉型增添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成色”。
可以看到,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已經起步,但要形成大規模、普遍化的應用,并帶動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首先還需要這些基礎設施本身的完善部署。
中國信通院云大所人工智能部主任孫明俊表示,在“新基建”相關領域中,人工智能產業仍屬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工智能作為“新基建”的硬實力建設還需加強,全社會的AI基礎計算能力,開源生態建設能力,訓練數據集數量的不足,即使是視覺、語音等應用技術也不具備系統性能力支撐各行各業需求。而在人工智能治理、可信賴、法律政策方面,還處于多個思想流派各執一詞的狀態。需要全社會在這些方面綜合投入共同提升人工智能基礎設施能力。
“疫情提供了特殊的應用場景并催生了一批對AI的應用需求,人工智能作為‘新基建’在此時推出,符合社會希望能有更加智能、更加人性化的人工智能產品提供服務的需求,勢必將全社會智能化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孫明俊說。
恒大研究院院長任澤平日前撰文指出,“新基建”是未來發展的短板,新的投資領域是兼顧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長期增加有效供給的最佳結合點,是中國經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向高質量發展、創新發展的大國重器。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數字金融中心研究員王勛表示,尤其疫情當前,適度規模的刺激政策可以穩定經濟、提升信心。他認為,有效的刺激政策要重點關注效率提升,消除短板。加快5G網絡、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可實現緩解短期經濟沖擊和改善長期增長潛力的雙重效果。
“新基建”孕育新業態,促進數字經濟長遠發展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基建的內涵也在改變。新型基礎設施與撬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高度重合,“新基建”本質上就是信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
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認為,與傳統基建時代不同,包括工業互聯網在內的新型基礎設施突破了“鐵公機”和房地產為代表的基建模式,賦予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內涵,體現當今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發展趨勢與內在需求。針對中小企業,在工業互聯網賦能下,可以升級生產模式、強化供應鏈掌控力、提升融資能力以及共享智力資源,對于破解疫情當下的發展困境具有重要意義。
“新基建”之于經濟具有重要作用,不僅拉動投資,更能培育新動能,由此帶動的新消費、新制造、新服務等新興業態空間廣闊。
數字經濟“新基建”的重點在“新”。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表示,云計算作為一個開放、公共的基礎設施,即取即用,可以避免社會計算資源的浪費,是效率最高的“電網”模式。“促進數字經濟長遠發展是阿里云的使命,未來將全力支持政府和企業建設云計算、數據智能、智聯網和移動協同技術組成的新基礎設施。”他表示,阿里云將全力投入數字經濟新基建,將阿里巴巴20年建設的技術能力帶給全社會,幫助政府和企業建設面向未來的新型基礎設施。
浪潮集團高級副總裁彭震認為,“新基建”投資的方向轉向以信息設施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從中長期來看,這一舉措是為了持續轉換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結構向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興經濟轉變。國家的“新基建”投資將加快云、AI等創新應用對傳統產品的替代進程。對于IT產業的意義,不僅是帶來新的增長動力,還有更快的產業升級轉型。這些創新應用的發展將帶來全球產業模式的同步進化。
“新基建”作為一個新定位吹響號角,這是國家長遠之舉。業內人士暢談“新基建”前景,“新基建”概念市場走強,展現了全行業對“新基建”的期待和信心。
“新基建”不是最近才出現的新概念。2018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新基建”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去年剛剛商用的5G,正在促進兩化融合的工業互聯網,推動各行業智能轉型的人工智能等一大批創新科技成為“新基建”的主力軍。“新基建”新在哪,如何看待背后蘊藏的新動能?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領銜“新基建”,5G成廣泛存在的平臺型技術
5G不僅是通信技術,更是一項“通用技術”,像電力、蒸汽機一樣,被幾乎所有行業所用。
“5G排在‘新基建’的首位,這更進一步增強了業界加快積極發展5G的信心。”高通公司全球副總裁侯明娟表示,今年是5G建設的關鍵年,盡管目前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遇到了一些挑戰,但中國5G發展的良好勢頭不會改變。信息通信業復工復產已有序展開,三大電信運營商5G建設正“加速跑”,而高通眾多客戶的產品正處于上市的關鍵期。高通的工程師與中國的客戶及合作伙伴正并肩作戰,確保5G產品如期進入市場。
“5G的投入是巨大的,但帶來的社會效益也將是巨大的。”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認為,數據是新經濟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在未來社會發展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經濟關注人和物的流動,而在新經濟中,數據自由、快速的流動更為關鍵。高鐵推動了社會資源的快速流動,對中國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帶動作用。相似的,5G也將推動數據的高速流動,對推動工業互聯網、無人駕駛、智能制造、遠程辦公等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認為,傳統基建是“物理變化”,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是線性的,而“新基建”帶來的是“化學變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是幾何級數的。例如,5G不僅是比4G更快,而且低時延、大容量,可推動幾乎所有網絡應用的升級,尤其是在廣闊的物聯網領域,可以催生大量的新產品、新服務,進而推動社會進步。
去年發布的《中國5G經濟報告2020》預測,2020年5G總投資額將達0.9萬億元,2025年將達1.5萬億元。而在直接經濟貢獻方面,報告預計2030年5G創造6.3萬億元總產出,經濟增值2.9萬億元。
“新基建”是新動能也是短板,需完善部署
“新基建”本質上是信息數字化基礎設施,加大投資,就是為傳統產業轉型增添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成色”。
可以看到,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已經起步,但要形成大規模、普遍化的應用,并帶動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首先還需要這些基礎設施本身的完善部署。
中國信通院云大所人工智能部主任孫明俊表示,在“新基建”相關領域中,人工智能產業仍屬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工智能作為“新基建”的硬實力建設還需加強,全社會的AI基礎計算能力,開源生態建設能力,訓練數據集數量的不足,即使是視覺、語音等應用技術也不具備系統性能力支撐各行各業需求。而在人工智能治理、可信賴、法律政策方面,還處于多個思想流派各執一詞的狀態。需要全社會在這些方面綜合投入共同提升人工智能基礎設施能力。
“疫情提供了特殊的應用場景并催生了一批對AI的應用需求,人工智能作為‘新基建’在此時推出,符合社會希望能有更加智能、更加人性化的人工智能產品提供服務的需求,勢必將全社會智能化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孫明俊說。
恒大研究院院長任澤平日前撰文指出,“新基建”是未來發展的短板,新的投資領域是兼顧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長期增加有效供給的最佳結合點,是中國經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向高質量發展、創新發展的大國重器。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數字金融中心研究員王勛表示,尤其疫情當前,適度規模的刺激政策可以穩定經濟、提升信心。他認為,有效的刺激政策要重點關注效率提升,消除短板。加快5G網絡、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可實現緩解短期經濟沖擊和改善長期增長潛力的雙重效果。
“新基建”孕育新業態,促進數字經濟長遠發展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基建的內涵也在改變。新型基礎設施與撬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高度重合,“新基建”本質上就是信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
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徐曉蘭認為,與傳統基建時代不同,包括工業互聯網在內的新型基礎設施突破了“鐵公機”和房地產為代表的基建模式,賦予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內涵,體現當今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發展趨勢與內在需求。針對中小企業,在工業互聯網賦能下,可以升級生產模式、強化供應鏈掌控力、提升融資能力以及共享智力資源,對于破解疫情當下的發展困境具有重要意義。
“新基建”之于經濟具有重要作用,不僅拉動投資,更能培育新動能,由此帶動的新消費、新制造、新服務等新興業態空間廣闊。
數字經濟“新基建”的重點在“新”。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表示,云計算作為一個開放、公共的基礎設施,即取即用,可以避免社會計算資源的浪費,是效率最高的“電網”模式。“促進數字經濟長遠發展是阿里云的使命,未來將全力支持政府和企業建設云計算、數據智能、智聯網和移動協同技術組成的新基礎設施。”他表示,阿里云將全力投入數字經濟新基建,將阿里巴巴20年建設的技術能力帶給全社會,幫助政府和企業建設面向未來的新型基礎設施。
浪潮集團高級副總裁彭震認為,“新基建”投資的方向轉向以信息設施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從中長期來看,這一舉措是為了持續轉換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結構向以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興經濟轉變。國家的“新基建”投資將加快云、AI等創新應用對傳統產品的替代進程。對于IT產業的意義,不僅是帶來新的增長動力,還有更快的產業升級轉型。這些創新應用的發展將帶來全球產業模式的同步進化。
“新基建”作為一個新定位吹響號角,這是國家長遠之舉。業內人士暢談“新基建”前景,“新基建”概念市場走強,展現了全行業對“新基建”的期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