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業界似乎習慣了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增長,今年卻不同,“雙積分”實施、補貼退坡等多重因素疊加顯現“威力”。數據顯示,7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首次出現同比負增長;1~9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8.8萬輛和87.2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20.9%和20.8%,增速明顯放緩。
未來新能源汽車該如何發展?在日前舉行的“2019新能源汽車智新峰會”上,國家新能源汽車創新工程專家組組長王秉剛表示,2009年我國開始實施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至今已有10年時間。回顧10年發展之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開發、質量、使用和回收等環節還存在一定的短板,是帶著問題進入新時代。過去10年暴露出的問題,也是新能源汽車未來10年必須重點解決的問題。
■“把不負責任的企業拒之門外”
今年新能源汽車發生若干起起火事件,引起業界廣泛關注。全球知名電動汽車品牌特斯拉也發生了若干起起火事故,電動汽車安全性很差嗎?王秉剛表示:“其實不然,電動汽車可以做的很安全。今年,我去日產汽車調研了解到,日產已經銷售了近50萬輛電動車,沒有發生過大的起火事故。”
王秉剛表示,我國發生了不少電動汽車起火事故,對每一起火災事故仔細調查,可以發現是一些企業的產品在設計以及制造過程中存在問題,或者是做得很粗糙,或者是系統設計不合理。“要在產品設計以及制造方面制定嚴格的標準,要把那些不負責任的企業、不能保證產品安全性的企業拒之門外。”他說。
據了解,補貼與續駛里程掛鉤,造成很多企業把電池裝得很“滿”,電動汽車上配裝了大量動力電池,這些電池存在著不一致性,不一致性呈現出某種分布狀態,很容易讓動力電池處于過充狀態,會導致電池容量隨著行駛里程增加而縮減。事實上,電動汽車的很多事故發生在充電時或充電后,大多數是過充引發的。王秉剛認為,有些企業為了“追求”高續駛里程,冗余設計量太少,應該設定合適的BMS上限,保證99.9%以上的電池在使用壽命期間不會有過充的問題。
里程焦慮被很多消費者提及,王秉剛認為,駕駛者存在焦慮主要是兩方面的問題造成的:一是電動汽車不能加裝太多電池,續駛里程不及傳統汽車;二是很多電動汽車標稱續駛里程與實際運行數據相差較大。
提高續駛里程最有效的辦法是提高電池能量密度,目前,三元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已經接近300瓦時/公斤,能不能繼續提高能量密度以提高續駛里程呢?王秉剛認為不現實。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王芳指出,通過檢測可以看到,隨著能量密度大幅度提升,電池的安全性也明顯下降。
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管理中心的數據顯示,我國90%私人乘用車日行駛里程約為110公里,90%出租車在400公里之內,公交車約為240公里。“應該根據市場的需求設置續駛里程,新能源汽車以城市交通為主,更長距離的行駛可以交給燃油車或者混合動力汽車。”王秉剛說。
王秉剛還提到電池回收和梯次利用不是偽命題,電池回收之后與車輛仍然有關聯。退役的電池容量大概還有80%,可以進行梯次利用,梯次利用的電池也有較高的價值,算上這個價值,二手電動汽車的殘值就會提升。此外,梯次利用之后的電池回收處理應該做到無害化,可用材料盡可能回收。
如今,補貼完全退出的時間日益臨近,之后該怎么辦?王秉剛說:“補貼退出不等于激勵政策退出,相關政府部門正在制定一些其他鼓勵政策,比如路權、停車權、對公共車輛的經濟支持等。”
■新能源乘用車難以滿足消費需求
乘用車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壯大的主戰場,經過多年推廣,購買、使用新能源汽車的消費群體漸成規模,但也暴露出許多問題。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總體技術總監鄧承浩表示,新能源汽車電池要以安全和壽命為核心,通過電池管家服務,為管理和運營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鄧承浩指出,總結過去10年推廣經驗,從用戶的角度來看,當前新能源汽車產品仍然難以滿足用戶需求,具體表現是新能源汽車技術成熟度與用戶期望仍有差距;企業對用戶使用場景的研究不充分,產品開發體系與用戶需求不匹配;電動汽車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尚未真正形成;新能源汽車產品質量不穩定,市場售后能力尚未成熟;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最大的區別在于電池,圍繞電池的商業模式還沒有真正形成。
“NEDC工況標定的續駛里程與實際有一定的差異,應該告訴用戶真實情況,比如,NEDC工況標稱400公里,實際可行駛350公里,就應該真實地告訴用戶。”鄧承浩表示,未來10年要打造超低能耗的產品,提升用戶純電動續駛體驗,續駛長、使用實、顯示準是三個基本要求。
鄧承浩以長安汽車為例向記者表示,在消費端,讓“北斗天樞”與“香格里拉”相互賦能,兩者結合起來,讓智能化成為新能源汽車的特征,用戶有更多選擇新能源汽車的理由;在售后端,要充分依據大數據平臺,開發遠程診斷和車況分析功能,建設服務作戰指揮中心,打造新能源汽車主動服務體系,并提高服務能力;在生態端,以電池和整車運營服務為主線,創新商業模式,驅動新能源汽車從政策拉動向用戶驅動轉型。
■商用車趨向多能源路線共存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魏長河表示,“后補貼時代”新能源商用車要實現商業化和產業化,必須從政策拉動向市場導向轉變。“造車新勢力進入乘用車領域,似乎與商用車關系不太大,事實上并非如此。隨著競爭加劇,傳統商用車企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銷量表現不佳,更多新廠商通過資金引入、技術合作及聯合營銷等方式進入新能源商用車領域。”魏長河告訴記者。
“后補貼時代”與以往有著較大的差別,技術創新、產品質量、延伸服務和商業模式將成為未來新能源商用車的主要競爭點,互聯網、車聯網以及智能駕駛打造的智慧型運輸生態是行業的主要突破點。
目前,新能源商用車大多采用磷酸鐵鋰電池,未來也將趨向使用三元材料體系的電池。魏長河介紹,從市場角度看,新能源商用車集中在城市物流和封閉區域的運營,2021年之后,將會向其他領域推進,市場將趨向組織化、平臺化、租賃化。
值得關注的是,未來商用車技術路線將趨向多能源驅動共存,純電動車集中在中短途的運距,燃料電池車占據中長途的運輸,混合動力技術應用于長運距相關車型領域。魏長河強調:“新能源商用車技術發展趨勢也將出現變化,比如,訂制IGBT以及專用功率元器件、專用減速器、變速器都是未來的重點。除了傳統電驅動之外,分布式驅動將來在特定的場景中有一定的需求。”
未來新能源汽車該如何發展?在日前舉行的“2019新能源汽車智新峰會”上,國家新能源汽車創新工程專家組組長王秉剛表示,2009年我國開始實施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至今已有10年時間。回顧10年發展之路,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開發、質量、使用和回收等環節還存在一定的短板,是帶著問題進入新時代。過去10年暴露出的問題,也是新能源汽車未來10年必須重點解決的問題。
■“把不負責任的企業拒之門外”
今年新能源汽車發生若干起起火事件,引起業界廣泛關注。全球知名電動汽車品牌特斯拉也發生了若干起起火事故,電動汽車安全性很差嗎?王秉剛表示:“其實不然,電動汽車可以做的很安全。今年,我去日產汽車調研了解到,日產已經銷售了近50萬輛電動車,沒有發生過大的起火事故。”
王秉剛表示,我國發生了不少電動汽車起火事故,對每一起火災事故仔細調查,可以發現是一些企業的產品在設計以及制造過程中存在問題,或者是做得很粗糙,或者是系統設計不合理。“要在產品設計以及制造方面制定嚴格的標準,要把那些不負責任的企業、不能保證產品安全性的企業拒之門外。”他說。
據了解,補貼與續駛里程掛鉤,造成很多企業把電池裝得很“滿”,電動汽車上配裝了大量動力電池,這些電池存在著不一致性,不一致性呈現出某種分布狀態,很容易讓動力電池處于過充狀態,會導致電池容量隨著行駛里程增加而縮減。事實上,電動汽車的很多事故發生在充電時或充電后,大多數是過充引發的。王秉剛認為,有些企業為了“追求”高續駛里程,冗余設計量太少,應該設定合適的BMS上限,保證99.9%以上的電池在使用壽命期間不會有過充的問題。
里程焦慮被很多消費者提及,王秉剛認為,駕駛者存在焦慮主要是兩方面的問題造成的:一是電動汽車不能加裝太多電池,續駛里程不及傳統汽車;二是很多電動汽車標稱續駛里程與實際運行數據相差較大。
提高續駛里程最有效的辦法是提高電池能量密度,目前,三元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已經接近300瓦時/公斤,能不能繼續提高能量密度以提高續駛里程呢?王秉剛認為不現實。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王芳指出,通過檢測可以看到,隨著能量密度大幅度提升,電池的安全性也明顯下降。
新能源汽車國家監測與管理中心的數據顯示,我國90%私人乘用車日行駛里程約為110公里,90%出租車在400公里之內,公交車約為240公里。“應該根據市場的需求設置續駛里程,新能源汽車以城市交通為主,更長距離的行駛可以交給燃油車或者混合動力汽車。”王秉剛說。
王秉剛還提到電池回收和梯次利用不是偽命題,電池回收之后與車輛仍然有關聯。退役的電池容量大概還有80%,可以進行梯次利用,梯次利用的電池也有較高的價值,算上這個價值,二手電動汽車的殘值就會提升。此外,梯次利用之后的電池回收處理應該做到無害化,可用材料盡可能回收。
如今,補貼完全退出的時間日益臨近,之后該怎么辦?王秉剛說:“補貼退出不等于激勵政策退出,相關政府部門正在制定一些其他鼓勵政策,比如路權、停車權、對公共車輛的經濟支持等。”
■新能源乘用車難以滿足消費需求
乘用車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壯大的主戰場,經過多年推廣,購買、使用新能源汽車的消費群體漸成規模,但也暴露出許多問題。重慶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總體技術總監鄧承浩表示,新能源汽車電池要以安全和壽命為核心,通過電池管家服務,為管理和運營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鄧承浩指出,總結過去10年推廣經驗,從用戶的角度來看,當前新能源汽車產品仍然難以滿足用戶需求,具體表現是新能源汽車技術成熟度與用戶期望仍有差距;企業對用戶使用場景的研究不充分,產品開發體系與用戶需求不匹配;電動汽車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尚未真正形成;新能源汽車產品質量不穩定,市場售后能力尚未成熟;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最大的區別在于電池,圍繞電池的商業模式還沒有真正形成。
“NEDC工況標定的續駛里程與實際有一定的差異,應該告訴用戶真實情況,比如,NEDC工況標稱400公里,實際可行駛350公里,就應該真實地告訴用戶。”鄧承浩表示,未來10年要打造超低能耗的產品,提升用戶純電動續駛體驗,續駛長、使用實、顯示準是三個基本要求。
鄧承浩以長安汽車為例向記者表示,在消費端,讓“北斗天樞”與“香格里拉”相互賦能,兩者結合起來,讓智能化成為新能源汽車的特征,用戶有更多選擇新能源汽車的理由;在售后端,要充分依據大數據平臺,開發遠程診斷和車況分析功能,建設服務作戰指揮中心,打造新能源汽車主動服務體系,并提高服務能力;在生態端,以電池和整車運營服務為主線,創新商業模式,驅動新能源汽車從政策拉動向用戶驅動轉型。
■商用車趨向多能源路線共存
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魏長河表示,“后補貼時代”新能源商用車要實現商業化和產業化,必須從政策拉動向市場導向轉變。“造車新勢力進入乘用車領域,似乎與商用車關系不太大,事實上并非如此。隨著競爭加劇,傳統商用車企業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銷量表現不佳,更多新廠商通過資金引入、技術合作及聯合營銷等方式進入新能源商用車領域。”魏長河告訴記者。
“后補貼時代”與以往有著較大的差別,技術創新、產品質量、延伸服務和商業模式將成為未來新能源商用車的主要競爭點,互聯網、車聯網以及智能駕駛打造的智慧型運輸生態是行業的主要突破點。
目前,新能源商用車大多采用磷酸鐵鋰電池,未來也將趨向使用三元材料體系的電池。魏長河介紹,從市場角度看,新能源商用車集中在城市物流和封閉區域的運營,2021年之后,將會向其他領域推進,市場將趨向組織化、平臺化、租賃化。
值得關注的是,未來商用車技術路線將趨向多能源驅動共存,純電動車集中在中短途的運距,燃料電池車占據中長途的運輸,混合動力技術應用于長運距相關車型領域。魏長河強調:“新能源商用車技術發展趨勢也將出現變化,比如,訂制IGBT以及專用功率元器件、專用減速器、變速器都是未來的重點。除了傳統電驅動之外,分布式驅動將來在特定的場景中有一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