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隨著比亞迪戰略失利,寧德時代開始異軍突起,近年來穩居動力電池裝機量全球第一。
(來源:微信公眾號“電池聯盟” ID:zgcbcu 作者:龍闕)
產業風云,波譎云詭,變化莫測。古往今來,各行各業,莫不如此。
促成此種變化的態勢,有政策導向、技術路線、戰略布局等方面的因素,也有企業本身市場決策的定奪。
回望國內動力電池行業這些年的發展,企業為高速發展導致產能過剩,似乎是這個新生產業的無奈寫照。
1沒有永遠的“老大”
2016年,還是國內動力電池出貨量第一,全球第二的比亞迪,到2017年,裝機量從2016年的7.35GWh下降到了5.4GWh,在行業整體快速發展之際,業績不增反降,從而遭受了“滑鐵盧”。
隨著比亞迪的失利,寧德時代異軍突起,在行業內上演“一騎絕塵”,近年來動力電池裝機量穩居全球第一。
2016年,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出貨量僅為6.72GWh,排在松下與比亞迪之后,位列全球第三。
2017年,國內動力電池總裝機量為36.1GWh,而寧德時代出貨量增長73%,裝機量達10.4GWh,獨占近三成市場,配套的乘用車與客車車型多達500余款。
截至目前,寧德時代與多家車企都有合作,主要對標的電池企業有特斯拉、松下、LG化學等。
此外,據不完全統計,寧德時代已與蔚來、愛馳、拜騰、電咖、云度、威馬等新造車企業,金龍、宇通、江鈴、海格等商用客車企,以及大眾、奔馳、寶馬、上汽、東風、長安、北汽、吉利、廣汽、奇瑞、豐田、沃爾沃等乘用車企業均有合作。
不僅如此,寧德時代還先后與北汽、上汽、東風、廣汽、一汽、吉利等八家傳統車企成立了合資公司。
2政策引導至關重要
2015年之前,國家政策對磷酸鐵鋰的支持旗幟鮮明,而比亞迪則是最國內早進行磷酸鐵鋰動力電池研發的企業之一,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在享受著國家的福利。
借著新能源客車在國內先行推廣、補貼額度巨大的特點,外加自身體量不小的乘用車業務,比亞迪位居國內行業第一,也就無可厚非了。
2016年,新能源車被爆出騙補事件后,國家開始出手整治騙補,新能源車補貼開始降低、且逐步退出,客車市場成為重災區。
2017年,新能源客車年銷量較2016年下降了2萬余輛,客車用動力電池需求也因此下降,比亞迪不幸躺槍,業務縮水。
2015年之后,三元鋰材料用于車用電池的安全性受到國家認可,三元鋰電池開始統治乘用車市場。此后,凡能叫的出名字的新能源車,基本都選擇的是三元鋰電池。
2017年,國內新能源乘用車產量達到47.8萬輛,較2016年增長超過20萬臺。在新能源客車市場下滑態勢下,繼續高歌猛進的新能源乘用車成為動力電池業績增長的核心。
比亞迪受限于技術路線的選擇,對三元鋰電池跟進較晚。此外,比亞迪所產電池在乘用車市場僅供應自家車輛,因此沒能分到市場紅利。由此,比亞迪又不幸躺槍,業務繼續縮水。
2016年,寧德時代其實也是客車用磷酸鐵鋰電池大供應商,但其主打的是三元鋰,因此國家政策的變動,對其影響并不大。這就決定了比亞迪的失利,寧德時代的崛起。
不過,政策導向與技術路線的陡然翻轉,雖說打了比亞迪一個措手不及,但其在業務上的隨機應變,還算及時,因此在國內仍保持著動力電池裝機量第二的局勢。
2017年,比亞迪推出的混動車型唐100與秦100,所搭載的電池均為三元鋰。此后,又在其純電動車型宋EV300與秦EV300上也應用了三元鋰。
2018年,比亞迪還表示要將動力電池業務分拆獨立運營,向其他新能源車企供貨。由此,比亞迪動力電池在乘用車市場上的潛在客戶,將是原來的數倍。
3下半場 勝負未可知
隨著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全球電動化的趨近,整車廠進軍動力電池領域似乎已成常態。
車企涉足電池領域,國內較有代表的當屬吉利,目前吉利在寧波與金華擁有兩家電池廠,且在荊州投建的電池工廠也將于明年建成投產。
此外,特斯拉、北汽、上汽、長安、寶馬、奔馳等車企均在國內、海外自建或合建有電池工廠。
據了解,目前約有80%的自主車企有建立電池廠的計劃。
花費大量人力、財力投建電池工廠,還要應對產能過剩的風險,對于車企來說真的劃算嗎?
動力電池作為電動汽車核心零部件,約占整車成本的40%,如果能在電池環節自給自足,造車成本將大幅降低。由此可見,車企紛紛涌向電池制造領域無可厚非,但車企涉足電池領域的風險也顯而易見。
隨著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退補、地方補貼的取消,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開始減少,從目前整車銷售來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不如設想中的樂觀,競爭較為激烈。
2019上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67%,較去年增速的88.5%明顯下滑。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新能源汽車銷量分別為8.0萬、8.5萬和8.0萬,分別同比下降4.8%、15.8%和33.9%。
顯然,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要低于汽車企業對市場需求的預期,那么電池業務自然受到了影響。
2018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機總電量約56.98GWh,同比增長56%。今年前個三季度,國內電池產量累計63.5GWh,同比累計增長37.9%。
很明顯,電池領域產能已經過剩。對于尚未形成規模效應的車企來說,就不得不算這筆賬。以捆綁整車廠為戰略布局的寧德時代,穩占全球龍頭也就無可厚非了。
當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市場達到比亞迪兩倍,已拿下國內市場近三成份額時,比亞迪的戰略轉變,能否重新超越寧德時代?
和整車廠涉足電池領域不同,比亞迪是做電池起家,繼而轉入汽車領域。現如今,在新能源汽車行業也算做的風生水起,可稱得上是國內較為出色的企業之一。
據了解,目前比亞迪在國內擁有電池廠三個,分別位于惠州、深圳以及青海,總產能約為28GWh。
此外,前不久重慶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電池生產基地也正式開工,預計年內建成投產,屆時比亞迪將新增20GWh電池產能。
并且,比亞迪西安電池工廠也在規劃中,到2020年,比亞迪規劃動力電池產能將達到60GWh。
和尚未形成規模效應的新能源車企不同,比亞迪的銷售規模早已形成,因此有能力應對危機。這一點,跟特斯拉差不多。
2019年上半年,特斯拉在全球共交付了15.82萬輛汽車,成為電池需求量最大的汽車制造商。
此外,2019年上半年,特斯拉新能源乘用車以裝載電池總容量11GWh,成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裝機車企。
不論從汽車銷售量,還是動力電池裝機量,特斯拉都已成為全球電動車市場的領導者。由此看比亞迪,重回電池領域巔峰,也不是不可能。
(來源:微信公眾號“電池聯盟” ID:zgcbcu 作者:龍闕)
產業風云,波譎云詭,變化莫測。古往今來,各行各業,莫不如此。
促成此種變化的態勢,有政策導向、技術路線、戰略布局等方面的因素,也有企業本身市場決策的定奪。
回望國內動力電池行業這些年的發展,企業為高速發展導致產能過剩,似乎是這個新生產業的無奈寫照。
1沒有永遠的“老大”
2016年,還是國內動力電池出貨量第一,全球第二的比亞迪,到2017年,裝機量從2016年的7.35GWh下降到了5.4GWh,在行業整體快速發展之際,業績不增反降,從而遭受了“滑鐵盧”。
隨著比亞迪的失利,寧德時代異軍突起,在行業內上演“一騎絕塵”,近年來動力電池裝機量穩居全球第一。
2016年,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出貨量僅為6.72GWh,排在松下與比亞迪之后,位列全球第三。
2017年,國內動力電池總裝機量為36.1GWh,而寧德時代出貨量增長73%,裝機量達10.4GWh,獨占近三成市場,配套的乘用車與客車車型多達500余款。
截至目前,寧德時代與多家車企都有合作,主要對標的電池企業有特斯拉、松下、LG化學等。
此外,據不完全統計,寧德時代已與蔚來、愛馳、拜騰、電咖、云度、威馬等新造車企業,金龍、宇通、江鈴、海格等商用客車企,以及大眾、奔馳、寶馬、上汽、東風、長安、北汽、吉利、廣汽、奇瑞、豐田、沃爾沃等乘用車企業均有合作。
不僅如此,寧德時代還先后與北汽、上汽、東風、廣汽、一汽、吉利等八家傳統車企成立了合資公司。
2政策引導至關重要
2015年之前,國家政策對磷酸鐵鋰的支持旗幟鮮明,而比亞迪則是最國內早進行磷酸鐵鋰動力電池研發的企業之一,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在享受著國家的福利。
借著新能源客車在國內先行推廣、補貼額度巨大的特點,外加自身體量不小的乘用車業務,比亞迪位居國內行業第一,也就無可厚非了。
2016年,新能源車被爆出騙補事件后,國家開始出手整治騙補,新能源車補貼開始降低、且逐步退出,客車市場成為重災區。
2017年,新能源客車年銷量較2016年下降了2萬余輛,客車用動力電池需求也因此下降,比亞迪不幸躺槍,業務縮水。
2015年之后,三元鋰材料用于車用電池的安全性受到國家認可,三元鋰電池開始統治乘用車市場。此后,凡能叫的出名字的新能源車,基本都選擇的是三元鋰電池。
2017年,國內新能源乘用車產量達到47.8萬輛,較2016年增長超過20萬臺。在新能源客車市場下滑態勢下,繼續高歌猛進的新能源乘用車成為動力電池業績增長的核心。
比亞迪受限于技術路線的選擇,對三元鋰電池跟進較晚。此外,比亞迪所產電池在乘用車市場僅供應自家車輛,因此沒能分到市場紅利。由此,比亞迪又不幸躺槍,業務繼續縮水。
2016年,寧德時代其實也是客車用磷酸鐵鋰電池大供應商,但其主打的是三元鋰,因此國家政策的變動,對其影響并不大。這就決定了比亞迪的失利,寧德時代的崛起。
不過,政策導向與技術路線的陡然翻轉,雖說打了比亞迪一個措手不及,但其在業務上的隨機應變,還算及時,因此在國內仍保持著動力電池裝機量第二的局勢。
2017年,比亞迪推出的混動車型唐100與秦100,所搭載的電池均為三元鋰。此后,又在其純電動車型宋EV300與秦EV300上也應用了三元鋰。
2018年,比亞迪還表示要將動力電池業務分拆獨立運營,向其他新能源車企供貨。由此,比亞迪動力電池在乘用車市場上的潛在客戶,將是原來的數倍。
3下半場 勝負未可知
隨著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全球電動化的趨近,整車廠進軍動力電池領域似乎已成常態。
車企涉足電池領域,國內較有代表的當屬吉利,目前吉利在寧波與金華擁有兩家電池廠,且在荊州投建的電池工廠也將于明年建成投產。
此外,特斯拉、北汽、上汽、長安、寶馬、奔馳等車企均在國內、海外自建或合建有電池工廠。
據了解,目前約有80%的自主車企有建立電池廠的計劃。
花費大量人力、財力投建電池工廠,還要應對產能過剩的風險,對于車企來說真的劃算嗎?
動力電池作為電動汽車核心零部件,約占整車成本的40%,如果能在電池環節自給自足,造車成本將大幅降低。由此可見,車企紛紛涌向電池制造領域無可厚非,但車企涉足電池領域的風險也顯而易見。
隨著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退補、地方補貼的取消,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需求開始減少,從目前整車銷售來看,新能源汽車市場不如設想中的樂觀,競爭較為激烈。
2019上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67%,較去年增速的88.5%明顯下滑。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新能源汽車銷量分別為8.0萬、8.5萬和8.0萬,分別同比下降4.8%、15.8%和33.9%。
顯然,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要低于汽車企業對市場需求的預期,那么電池業務自然受到了影響。
2018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機總電量約56.98GWh,同比增長56%。今年前個三季度,國內電池產量累計63.5GWh,同比累計增長37.9%。
很明顯,電池領域產能已經過剩。對于尚未形成規模效應的車企來說,就不得不算這筆賬。以捆綁整車廠為戰略布局的寧德時代,穩占全球龍頭也就無可厚非了。
當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市場達到比亞迪兩倍,已拿下國內市場近三成份額時,比亞迪的戰略轉變,能否重新超越寧德時代?
和整車廠涉足電池領域不同,比亞迪是做電池起家,繼而轉入汽車領域。現如今,在新能源汽車行業也算做的風生水起,可稱得上是國內較為出色的企業之一。
據了解,目前比亞迪在國內擁有電池廠三個,分別位于惠州、深圳以及青海,總產能約為28GWh。
此外,前不久重慶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電池生產基地也正式開工,預計年內建成投產,屆時比亞迪將新增20GWh電池產能。
并且,比亞迪西安電池工廠也在規劃中,到2020年,比亞迪規劃動力電池產能將達到60GWh。
和尚未形成規模效應的新能源車企不同,比亞迪的銷售規模早已形成,因此有能力應對危機。這一點,跟特斯拉差不多。
2019年上半年,特斯拉在全球共交付了15.82萬輛汽車,成為電池需求量最大的汽車制造商。
此外,2019年上半年,特斯拉新能源乘用車以裝載電池總容量11GWh,成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裝機車企。
不論從汽車銷售量,還是動力電池裝機量,特斯拉都已成為全球電動車市場的領導者。由此看比亞迪,重回電池領域巔峰,也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