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動力電池“國家隊”的布局特點及思路來看,一是大手筆;二是直奔產業鏈布控,加速追趕;三是合縱連橫,戰斗力升級。
動力電池行業洗牌進入深水期,“國家隊”的進場,有觀點認為是給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也有觀點認為是進場“收割”的開始。
5月20日,國有重要骨干企業中化集團旗下化工事業部負責人與揚州經開區負責人的一次牽手,見證了合作諒解備忘錄的正式簽署,也預示著總投資100億的年產20GWh的三元動力電池項目將落戶揚州。
更早之前,素有“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的國家隊”之稱的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其控股的華鼎國聯動力同樣計劃投資100億元,分4期建設10GWh動力電池項目,和年產5萬噸電池材料生產基地。
國有資本方面,進軍動力電池的腳步也在加快。4月,凱盛科技、漳州交通集團、詔安金都三大國企/央企資本馳援猛獅科技;去年11月,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航天科工旗下資本航天智融擬全資收購*ST尤夫,并獲得智航新能源實際控制權。
從“國家隊”的布局特點及思路來看,一是大手筆,產能宏圖的規劃在涉足之初就引人矚目;二是直奔產業鏈布控,與動力電池企業逐步的產業鏈延伸不同,“國家隊”同步布局開啟加速追趕模式;三是合縱連橫,無論是資本的合縱還是資源的連橫,“國家隊”的聚力程度也更強勁。
產業鏈提前布控
從頭部動力電池企業的發展步伐來看,布局上游鋰電材料已成為其維穩供應鏈供給、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國家隊”決心入局動力電池產業,提前布控上游鋰電材料也成為其版圖擴張的一部分。
據中化集團負責人介紹,揚州動力電池項目是集團推動中國新能源產業做大做強的戰略舉措之一。中化集團化工事業部已經確立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產業”的三大戰略方向,其中鋰電池是著力發展的重要創新業務。
事實上,早在兩年之前,中化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中化國際已經開始圍繞正負極材料、鋰電池、電池回收等板塊打造新能源生態圈。
正極材料方面,2017年中化國際旗下公司江蘇瑞盛新材料年產1萬噸三元正極材料項目落戶寧夏中衛分公司。目前,一期1500 噸/年三元正極材料項目已完成工業化試生產,形成產能,二期 8500 噸/年項目正進行基礎建設。
負極材料方面,3000噸/年中間相炭微球和3000噸/年負極材料已基本完成科研工作,正進行政府各項審批工作,預計今年年底陸續投產。
動力電池方面,公司并購并投資的駿盛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模組項目,設計產能 1GWh,項目計劃今年9月進入量產。
另一廂,華鼎國聯的鋰電材料項目進展也在加快。今年2月,華鼎國聯正極材料項目一期已建成并進入調試生產階段,生產出的三批次正極材料,已有部分交付客戶。
資料顯示,該材料項目總投資25億元,分三期建設。目前建成的一期主要生產高性能三元正極電池材料,正式投產后將形成年產4000噸高性能三元正極材料。
華鼎國聯材料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該材料項目尚未正式投產,但是已經拿到了部分訂單,其中不乏知名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同時,兄弟公司華鼎國聯動力電池訂單需求預計2000噸/年。
最新消息顯示,華鼎國聯動力電池一期電池智能工廠投料試車一次成功,最快在6月份可釋放出產能。
可以看到,在國有資本的強大實力加持下,“國家隊”在產業鏈布局的延伸以及速度上已經開始趕速馳騁。
趁“亂”收割輸血再造
當前,國內動力電池市場“兩強”格局已定,二線梯隊聚集了大量體量及實力差距不大的動力電池企業。同時,補貼退坡、應收賬款高企、資金鏈困局等也讓一部分動力電池企業在生死邊緣掙扎。
國企/央企資本在此時入局,一方面可以快速接盤此前動力電池企業打下的產業根基,另一方面,借助資本實力為動力電池企業迅速“輸血”,并利用產業資源力量為其提供“造血”功能。以期達到自身產業轉型升級、謀求更大發展空間的目的。
智航新能源就是樣本之一。受補貼退坡調整、新能源物流車訂單不飽和等因素影響,智航新能源從2017年動力電池裝機總電量第10名迅速掉到2018年的20名開外。2018年公司營收2.59億元,同比下滑83.81%。
而在航天系資本背書推動下,今年智航新能源相繼斬獲了鋰想動力的1億支三元18650電芯大單和鹽城國投中科新能源的2000萬支三元18650電芯訂單。
智航新能源表示,公司為轉型升級規劃的三期6GWh方形鋁殼電芯廠房的基建已經完成,在軟包產品項目規劃、技術儲備等方面也已經做好準備工作。
由此來看,航天系資本的介入,正在為智航新能源的升級轉型、產能擴張、市場拓寬注入新的活力。
再看猛獅科技,在三大國企/央企資本的助力下,猛獅科技成為了央企、地方國企和民企混合所有制改造的樣本。
猛獅科技表示,本次合作其他三方將為福建猛獅提供恢復生產和擴大產能所需的經營性資金, 除了推進子公司福建猛獅復產外,凱盛科技也啟動了猛獅科技資本市場重大資產重組。預計將為猛獅科技帶來穩定的利潤和現金流,緩解公司的流動性風險。
客觀來看,無論是的親身介入還是通過資本馳援入局,“國家隊”的奮起直追及加速卡位,將有望形成新一輪的“鯰魚效應”,攪動國內動力電池二線梯隊市場變局。
動力電池行業洗牌進入深水期,“國家隊”的進場,有觀點認為是給行業打了一劑強心針,也有觀點認為是進場“收割”的開始。
5月20日,國有重要骨干企業中化集團旗下化工事業部負責人與揚州經開區負責人的一次牽手,見證了合作諒解備忘錄的正式簽署,也預示著總投資100億的年產20GWh的三元動力電池項目將落戶揚州。
更早之前,素有“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的國家隊”之稱的國聯汽車動力電池研究院,其控股的華鼎國聯動力同樣計劃投資100億元,分4期建設10GWh動力電池項目,和年產5萬噸電池材料生產基地。
國有資本方面,進軍動力電池的腳步也在加快。4月,凱盛科技、漳州交通集團、詔安金都三大國企/央企資本馳援猛獅科技;去年11月,國有特大型高科技企業航天科工旗下資本航天智融擬全資收購*ST尤夫,并獲得智航新能源實際控制權。
從“國家隊”的布局特點及思路來看,一是大手筆,產能宏圖的規劃在涉足之初就引人矚目;二是直奔產業鏈布控,與動力電池企業逐步的產業鏈延伸不同,“國家隊”同步布局開啟加速追趕模式;三是合縱連橫,無論是資本的合縱還是資源的連橫,“國家隊”的聚力程度也更強勁。
產業鏈提前布控
從頭部動力電池企業的發展步伐來看,布局上游鋰電材料已成為其維穩供應鏈供給、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國家隊”決心入局動力電池產業,提前布控上游鋰電材料也成為其版圖擴張的一部分。
據中化集團負責人介紹,揚州動力電池項目是集團推動中國新能源產業做大做強的戰略舉措之一。中化集團化工事業部已經確立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產業”的三大戰略方向,其中鋰電池是著力發展的重要創新業務。
事實上,早在兩年之前,中化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中化國際已經開始圍繞正負極材料、鋰電池、電池回收等板塊打造新能源生態圈。
正極材料方面,2017年中化國際旗下公司江蘇瑞盛新材料年產1萬噸三元正極材料項目落戶寧夏中衛分公司。目前,一期1500 噸/年三元正極材料項目已完成工業化試生產,形成產能,二期 8500 噸/年項目正進行基礎建設。
負極材料方面,3000噸/年中間相炭微球和3000噸/年負極材料已基本完成科研工作,正進行政府各項審批工作,預計今年年底陸續投產。
動力電池方面,公司并購并投資的駿盛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模組項目,設計產能 1GWh,項目計劃今年9月進入量產。
另一廂,華鼎國聯的鋰電材料項目進展也在加快。今年2月,華鼎國聯正極材料項目一期已建成并進入調試生產階段,生產出的三批次正極材料,已有部分交付客戶。
資料顯示,該材料項目總投資25億元,分三期建設。目前建成的一期主要生產高性能三元正極電池材料,正式投產后將形成年產4000噸高性能三元正極材料。
華鼎國聯材料項目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該材料項目尚未正式投產,但是已經拿到了部分訂單,其中不乏知名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同時,兄弟公司華鼎國聯動力電池訂單需求預計2000噸/年。
最新消息顯示,華鼎國聯動力電池一期電池智能工廠投料試車一次成功,最快在6月份可釋放出產能。
可以看到,在國有資本的強大實力加持下,“國家隊”在產業鏈布局的延伸以及速度上已經開始趕速馳騁。
趁“亂”收割輸血再造
當前,國內動力電池市場“兩強”格局已定,二線梯隊聚集了大量體量及實力差距不大的動力電池企業。同時,補貼退坡、應收賬款高企、資金鏈困局等也讓一部分動力電池企業在生死邊緣掙扎。
國企/央企資本在此時入局,一方面可以快速接盤此前動力電池企業打下的產業根基,另一方面,借助資本實力為動力電池企業迅速“輸血”,并利用產業資源力量為其提供“造血”功能。以期達到自身產業轉型升級、謀求更大發展空間的目的。
智航新能源就是樣本之一。受補貼退坡調整、新能源物流車訂單不飽和等因素影響,智航新能源從2017年動力電池裝機總電量第10名迅速掉到2018年的20名開外。2018年公司營收2.59億元,同比下滑83.81%。
而在航天系資本背書推動下,今年智航新能源相繼斬獲了鋰想動力的1億支三元18650電芯大單和鹽城國投中科新能源的2000萬支三元18650電芯訂單。
智航新能源表示,公司為轉型升級規劃的三期6GWh方形鋁殼電芯廠房的基建已經完成,在軟包產品項目規劃、技術儲備等方面也已經做好準備工作。
由此來看,航天系資本的介入,正在為智航新能源的升級轉型、產能擴張、市場拓寬注入新的活力。
再看猛獅科技,在三大國企/央企資本的助力下,猛獅科技成為了央企、地方國企和民企混合所有制改造的樣本。
猛獅科技表示,本次合作其他三方將為福建猛獅提供恢復生產和擴大產能所需的經營性資金, 除了推進子公司福建猛獅復產外,凱盛科技也啟動了猛獅科技資本市場重大資產重組。預計將為猛獅科技帶來穩定的利潤和現金流,緩解公司的流動性風險。
客觀來看,無論是的親身介入還是通過資本馳援入局,“國家隊”的奮起直追及加速卡位,將有望形成新一輪的“鯰魚效應”,攪動國內動力電池二線梯隊市場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