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之下是否相符?不少專家人士表示了對該榜單的疑慮,并冷言相勸,中國在該領域仍缺乏核心競爭力,新能源行業切不可驕傲自大。
安永發布的這份報告顯示,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地位已迅速升至全球首位,低碳行業“新的世界秩序”已經形成。可支撐這一光環的論據是,中國上季度向國內風電行業投入了創紀錄的資金――中國第二季度在風能上的投資達到約100億美元,占到全球205億美元投資總額的近一半。
另外,目前中國生產太陽能電池板或風力渦輪發電機等可再生能源設備的成本較發達國家平均低30%,2010年投產的每兩個風力渦輪發電機中就有一個來自中國。
對此,清華大學新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十中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報告得出“全球居首”的結論缺乏有力論據的支撐。李十中認為,評價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是否具有競爭力,其評判標準應為中國可再生能源對一次能源的實際貢獻,即到底發了多少電?
李十中對國家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巨額投資表示支持,但同時為這些投資所產生的實際回報而擔憂?!爸袊?a href="http://www.hutangcun.com/news/search.php?kw=光伏" target="_blank">光伏發電設備95%出口國外,是一個完全依賴國外市場拉動而存活的產業,但政府和國內企業投入了巨資,自己有多少回報?風電近年的發展勢頭良好,但發電能力和發電量是兩回事,中國目前的風電裝機容量是世界第一,發電量和減排量是不是也是第一呢?”李十中拋出自己的一個個質疑與憂慮。
2009年中國光伏制造業產量為4000兆瓦,占世界總產量的40%。國內只安裝了160兆瓦,其他均出口國外。2010年中國光伏制造業產量為7000~8000兆瓦,而國內包括金太陽工程及280兆瓦光伏工程只能消化300~500兆瓦,連5%都不到,有95%的裝備出口國外。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他用數字印證了李十中的質疑。孟憲淦告訴記者,2010年全球太陽能電池裝機容量約25吉瓦,其中15吉瓦為中國生產。同時,2010年全球風電裝機容量為5000萬千瓦,其中歐洲、美國各約1000萬千瓦,另外3000萬千瓦幾乎全部來自中國。由此可見,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生產能力的確可居首位。
但在光環的另一面,數據則令人擔憂。孟憲淦指出,中國2009年風電裝機容量為2580萬千瓦,而實際投入運行的只有1700萬千瓦左右。在實際發電量方面,當年的風力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的0.75%,火電和水電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絕對地位仍是風電無法比擬的。
陷入“怪圈”
賽維LDK太陽能有限公司總裁辦副主任姚峰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安永的報告說明中國可再生能源企業在短時間內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就光伏行業而言,賽維等國內企業在市場應用方面與國外企業還有較大差距,希望光伏產品未來能夠大規模在國內得到使用,而不依賴國外市場生存。這取決于政府的相關政策,例如相對合理的上網電價等。
更重要的是,生產能力全球第一的同時,中國可再生能源面臨缺乏核心技術的致命缺陷。據孟憲淦介紹,中國風機生產主要依靠外國專利技術,關鍵部件(例如軸承、齒輪箱等)研發方面基本處于“先買圖紙再復制”的初級階段。很多生產線要整套從國外進口。太陽能電池的生產企業更是直言不諱:我們的產品就是用于出口的,所以只有買國外設備拼裝才能賣得出去。
因此,中國將大量資源投入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卻主要限于高能耗、高污染的裝備制造,而在核心技術研發方面投入極為有限。孟憲淦告訴記者,中國每投資一個風電站,每千瓦投資為6000~8000元。而這些錢全部花在了買圖紙、買裝備、建廠房方面,在研發上的投入沒有公開數據,但據孟憲淦表示,這筆投入極為有限,最多達到企業營業額的2%。于是,中國新能源企業的命運就成為了進口產品―仿造裝備―裝備落后―再進口新產品的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