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能源電力行業最熱的詞莫過于泛在電力物聯網。
那么,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為何提出這一概念?它與智能電網有什么關系?應該如何建設?4月26日,由《中國能源報》社、國網(蘇州)城市能源研究院、中國城市能源變革產業發展聯盟、英大傳媒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泛在電力物聯網新業態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對上述業界關注的焦點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電力系統需承擔社會責任
“電力系統是能源鏈的核心環節,但并非全部,在大規模清潔替代及電能替代的情況下,智能電網必須融入智慧能源,因此將電力系統孤立研究的思維方法已不再可行,不能忽視參與者的知情權和參與權。”中國工程院院士薛禹勝指出,“如除電力外,燃氣、交通等對城市安全也很重要。”
眾所周知,堅強智能電網之所以堅強,一般不會輕易被黑客攻破,是因為其安全性得到嚴格管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電力系統提出了社會責任的問題,即要把必要的信息告訴民眾,使民眾可以參與到發電和消費中,如分布式發電、電動汽車。但同時,互聯網沒有門檻,容易受信息攻擊。因此,要適應這些新形勢,需要一種技術,可以兼容智能電網中的堅強可靠性和公用網的開放性,電力物聯網正是可以融合智能電網、互聯網的有效手段。
根據國網公布的《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大綱》(以下簡稱“《建設大綱》”),“泛在物聯”是指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任何物之間的信息連接和交互,不僅是技術變革,更是管理思維提升和管理理念創新。泛在電力物聯網將電力用戶及其設備、電網企業及其設備、發電企業及其設備、供應商及其設備,以及人和物連接起來,產生共享數據,為用戶、電網、發電、供應商和政府社會服務;以電網為樞紐,發揮平臺和共享作用,為全行業和更多市場主體發展創造更大機遇,提供價值服務。
兩網各自的任務需科學劃分
薛禹勝介紹:“智能電網就是能源(電力)的信息物理系統,電力物聯網就是能源(電力)的社會元素,因此,兩者融合后就是能源(電力)中的信息物理社會系統。智能電網和泛在電力物聯網將在多個層次深度融合,如數據融合、分析融合、致災場景、決策融合等。”但他同時強調,兩張網是互相融合,但區別也非常明顯,不能互相取代,而且,不能簡單把兩張網從信息和物理方面區分。
“堅強智能電網和泛在電力物聯網,二者相輔相成、融合發展,形成強大的價值創造平臺,共同構成能源流、業務流、數據流‘三流合一’的能源互聯網。”國網董事長寇偉此前表示。
對此,華北電力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曾鳴也介紹,堅強智能電網和泛在電力物聯網是能源互聯網在電力系統的具體實現形式。其中,堅強智能電網是“骨骼肌肉”,支撐電力系統能源流的安全穩定傳輸,泛在電力物聯網是“神經網絡”,實現電力系統“源-網-荷-儲”各環節信息流的末梢采集和歸集處理。
根據《建設大綱》,泛在電力物聯網包含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應用層四層結構。
薛禹勝進一步強調:“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要將智能電網研究融入到對綜合能源的研究中,即能源的信息-物理-社會系統研究框架;能源轉型強調服務,必須要與大量的社會人員及物體交互,充分的開放型,就意味著面對大量的不安全信息,因此要對未授權終端發出的大量數據在緩沖區清洗。”由此可見,泛在電力物聯網=互聯網+緩沖網,不需要開放的移動數據源,可由專用網接入,并兼容智能電網的安全性和泛在公用網的可靠性。
將提高電網的核心競爭力
《建設大綱》指出,將充分應用“大云物聯智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先進通信技術,實現電力系統各個環節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對內實現“數據一個源、電網一張圖、業務一條線”;對外廣泛連接內外部、上下游資源和需求,打造能源互聯網生態圈。
曾鳴強調:“泛在電力物聯網不是傳統的二次系統,既要支撐輸配電管制業務,也要支撐綜合能源服務等競爭性業務,因此互聯網公司的‘大云物聯智鏈’技術應用到電力系統中,不是簡單的堆積,是創新應用。”即針對電網內部業務,旨在提高業務的信息化水平,令系統運行更加可靠、高效、安全和智能;針對綜合能源服務,將支撐綜合能源服務水平提升、更上檔次,提高其核心競爭力。
中國電科院博士陳麒宇也表示:“泛在電力物聯網最終要解決清潔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緩解棄風棄光,促進新能源消納。國網推泛在電力物聯網主要是兩點:一是預防管道化傾向;二是技術上有效控制可控負荷,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
在業界的熱議中,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大幕已悄然拉開。
根據《建設大綱》,國網已做出兩個階段的戰略安排,到2021年初步建成泛在電力物聯網,基本實現業務協同和數據貫通,初步實現統一物聯管理,各級智慧能源綜合服務平臺具備基本功能,支撐電網業務與新興業務發展;到2024年建成泛在電力物聯網,全面實現業務協同、數據貫通和統一物聯管理,公司級智慧能源綜合服務平臺具備強大功能,全面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能源互聯網生態圈。
在國網總部的統一部署下,國網27個省公司也已制定了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計劃目標。可以預見的是,“一網通辦、全程透明”的“獲得電力”感離我們越來越近。
那么,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為何提出這一概念?它與智能電網有什么關系?應該如何建設?4月26日,由《中國能源報》社、國網(蘇州)城市能源研究院、中國城市能源變革產業發展聯盟、英大傳媒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泛在電力物聯網新業態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對上述業界關注的焦點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電力系統需承擔社會責任
“電力系統是能源鏈的核心環節,但并非全部,在大規模清潔替代及電能替代的情況下,智能電網必須融入智慧能源,因此將電力系統孤立研究的思維方法已不再可行,不能忽視參與者的知情權和參與權。”中國工程院院士薛禹勝指出,“如除電力外,燃氣、交通等對城市安全也很重要。”
眾所周知,堅強智能電網之所以堅強,一般不會輕易被黑客攻破,是因為其安全性得到嚴格管控。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電力系統提出了社會責任的問題,即要把必要的信息告訴民眾,使民眾可以參與到發電和消費中,如分布式發電、電動汽車。但同時,互聯網沒有門檻,容易受信息攻擊。因此,要適應這些新形勢,需要一種技術,可以兼容智能電網中的堅強可靠性和公用網的開放性,電力物聯網正是可以融合智能電網、互聯網的有效手段。
根據國網公布的《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大綱》(以下簡稱“《建設大綱》”),“泛在物聯”是指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任何物之間的信息連接和交互,不僅是技術變革,更是管理思維提升和管理理念創新。泛在電力物聯網將電力用戶及其設備、電網企業及其設備、發電企業及其設備、供應商及其設備,以及人和物連接起來,產生共享數據,為用戶、電網、發電、供應商和政府社會服務;以電網為樞紐,發揮平臺和共享作用,為全行業和更多市場主體發展創造更大機遇,提供價值服務。
兩網各自的任務需科學劃分
薛禹勝介紹:“智能電網就是能源(電力)的信息物理系統,電力物聯網就是能源(電力)的社會元素,因此,兩者融合后就是能源(電力)中的信息物理社會系統。智能電網和泛在電力物聯網將在多個層次深度融合,如數據融合、分析融合、致災場景、決策融合等。”但他同時強調,兩張網是互相融合,但區別也非常明顯,不能互相取代,而且,不能簡單把兩張網從信息和物理方面區分。
“堅強智能電網和泛在電力物聯網,二者相輔相成、融合發展,形成強大的價值創造平臺,共同構成能源流、業務流、數據流‘三流合一’的能源互聯網。”國網董事長寇偉此前表示。
對此,華北電力大學能源互聯網研究中心主任曾鳴也介紹,堅強智能電網和泛在電力物聯網是能源互聯網在電力系統的具體實現形式。其中,堅強智能電網是“骨骼肌肉”,支撐電力系統能源流的安全穩定傳輸,泛在電力物聯網是“神經網絡”,實現電力系統“源-網-荷-儲”各環節信息流的末梢采集和歸集處理。
根據《建設大綱》,泛在電力物聯網包含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應用層四層結構。
薛禹勝進一步強調:“建設泛在電力物聯網,要將智能電網研究融入到對綜合能源的研究中,即能源的信息-物理-社會系統研究框架;能源轉型強調服務,必須要與大量的社會人員及物體交互,充分的開放型,就意味著面對大量的不安全信息,因此要對未授權終端發出的大量數據在緩沖區清洗。”由此可見,泛在電力物聯網=互聯網+緩沖網,不需要開放的移動數據源,可由專用網接入,并兼容智能電網的安全性和泛在公用網的可靠性。
將提高電網的核心競爭力
《建設大綱》指出,將充分應用“大云物聯智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先進通信技術,實現電力系統各個環節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對內實現“數據一個源、電網一張圖、業務一條線”;對外廣泛連接內外部、上下游資源和需求,打造能源互聯網生態圈。
曾鳴強調:“泛在電力物聯網不是傳統的二次系統,既要支撐輸配電管制業務,也要支撐綜合能源服務等競爭性業務,因此互聯網公司的‘大云物聯智鏈’技術應用到電力系統中,不是簡單的堆積,是創新應用。”即針對電網內部業務,旨在提高業務的信息化水平,令系統運行更加可靠、高效、安全和智能;針對綜合能源服務,將支撐綜合能源服務水平提升、更上檔次,提高其核心競爭力。
中國電科院博士陳麒宇也表示:“泛在電力物聯網最終要解決清潔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緩解棄風棄光,促進新能源消納。國網推泛在電力物聯網主要是兩點:一是預防管道化傾向;二是技術上有效控制可控負荷,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
在業界的熱議中,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大幕已悄然拉開。
根據《建設大綱》,國網已做出兩個階段的戰略安排,到2021年初步建成泛在電力物聯網,基本實現業務協同和數據貫通,初步實現統一物聯管理,各級智慧能源綜合服務平臺具備基本功能,支撐電網業務與新興業務發展;到2024年建成泛在電力物聯網,全面實現業務協同、數據貫通和統一物聯管理,公司級智慧能源綜合服務平臺具備強大功能,全面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能源互聯網生態圈。
在國網總部的統一部署下,國網27個省公司也已制定了泛在電力物聯網建設計劃目標。可以預見的是,“一網通辦、全程透明”的“獲得電力”感離我們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