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一般使用年限為5—8年,有效壽命在4—6年,這意味著我國第一批投入市場的新能源車動力電池基本處于淘汰臨界點。”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天任表示,應重視新能源動力電池的再生和循環利用,減少環境危害,確保國家戰略資源安全等。
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超過120萬輛,同比增長約60%,居全球第一,預計到2020年產銷量將突破200萬輛大關。據測算,結合汽車報廢年限、電池壽命等因素,2018—2020年,我國累計報廢動力電池將達12—20萬噸,到2025年,該數字將增至35萬噸。
今年兩會,張天任提交了《關于加強對報廢動力鋰電池的再生循環利用,確保國家資源戰略安全的建議》。他說,目前退役的新能源汽車鋰電池主要有兩個去向。一是梯次利用,用于電信基站備電等;二是再生利用,拆解后將其中重金屬提煉再使用。“從全生命周期看,梯次利用的電池在最終報廢后,也需再生利用。”
一方面是即將大量涌現的報廢鋰電池,另一方面,我國鋰資源嚴重依賴進口。數據顯示,我國鋰礦對外依存度超過85%;“中國需求”還推動電池級碳酸鋰價格暴漲,從2015年初不到5萬元/噸上漲到2017年底的18萬元/噸,漲幅三倍多,極大加重了我國鋰離子電池制造企業的采購成本,并對資源安全提出挑戰。
張天任說,報廢鋰電池處理不當或隨意丟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危害。如正極材料中的鈷和鎳等重金屬元素、電解液中的有機物、負極中的碳材料等都會對水體和土壤造成污染,嚴重的可能數十年都難以恢復。
對此,張天任建議,有關部門應加快制定報廢電池回收及再生利用的管理、技術和評價標準,如電池余量檢測標準等;加快研究財稅優惠、產業基金、積分管理等激勵政策,探索動力電池殘值交易等市場化模式,促進動力鋰電池回收利用。
“當前,再生技術尚未成熟,拆解主要靠人工完成,成本居高不下。”張天任說,應針對再生利用存在的薄弱環節,組織產學研聯合攻關,突破關鍵共性技術,有效降低生產成本;鼓勵具有產能和技術優勢的鋰電池制造企業建設再生循環項目,并加強規劃,避免再生循環項目“一哄而上”,導致產能過剩、資源浪費等。
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超過120萬輛,同比增長約60%,居全球第一,預計到2020年產銷量將突破200萬輛大關。據測算,結合汽車報廢年限、電池壽命等因素,2018—2020年,我國累計報廢動力電池將達12—20萬噸,到2025年,該數字將增至35萬噸。
今年兩會,張天任提交了《關于加強對報廢動力鋰電池的再生循環利用,確保國家資源戰略安全的建議》。他說,目前退役的新能源汽車鋰電池主要有兩個去向。一是梯次利用,用于電信基站備電等;二是再生利用,拆解后將其中重金屬提煉再使用。“從全生命周期看,梯次利用的電池在最終報廢后,也需再生利用。”
一方面是即將大量涌現的報廢鋰電池,另一方面,我國鋰資源嚴重依賴進口。數據顯示,我國鋰礦對外依存度超過85%;“中國需求”還推動電池級碳酸鋰價格暴漲,從2015年初不到5萬元/噸上漲到2017年底的18萬元/噸,漲幅三倍多,極大加重了我國鋰離子電池制造企業的采購成本,并對資源安全提出挑戰。
張天任說,報廢鋰電池處理不當或隨意丟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危害。如正極材料中的鈷和鎳等重金屬元素、電解液中的有機物、負極中的碳材料等都會對水體和土壤造成污染,嚴重的可能數十年都難以恢復。
對此,張天任建議,有關部門應加快制定報廢電池回收及再生利用的管理、技術和評價標準,如電池余量檢測標準等;加快研究財稅優惠、產業基金、積分管理等激勵政策,探索動力電池殘值交易等市場化模式,促進動力鋰電池回收利用。
“當前,再生技術尚未成熟,拆解主要靠人工完成,成本居高不下。”張天任說,應針對再生利用存在的薄弱環節,組織產學研聯合攻關,突破關鍵共性技術,有效降低生產成本;鼓勵具有產能和技術優勢的鋰電池制造企業建設再生循環項目,并加強規劃,避免再生循環項目“一哄而上”,導致產能過剩、資源浪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