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記者翻閱鋰電行業上市公司三季報發現,前三季度行業內公司累計實現營收1494億元,同比增長33.2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90.25億元。今年以來鋰電公司普遍營收高、利潤低,且應收賬款居高不下,諸多企業業績增幅放緩,乃至出現虧損。
對此,奇瑞新能源副總經理、研究院院長倪紹勇認為,電池成本如果不下降50%,整個行業都活不下去。“在未來的一兩年里,國家補貼終將會消失,鋰電行業輕松撈金的時代將一去不返。”
欣旺達副總裁兼動力電池板塊總裁梁銳表達了相同的看法。“當前TOP10企業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提高,除此之外的其他動力電池企業合計僅擁有約13%的市場需求量。未來動力電池企業如果不具備成本競爭優勢,只有出局。
鋰電降本幅度將過半
行業深度洗牌出局者甚多
《證券日報》注意到,由于鋰電行業超高的行業關注度和資本集中度,仍驅使著后來者躍躍欲試。但在倪紹勇看來,動力電池材料應用已背負沉珂的壓力,降本增效已迫在眉睫。
事實上,今年以來,新能源行業正式進入后補貼時代。隨著雙積分政策接棒,資本寒冬逐漸蔓延至新能源制造行業,鋰電企業面臨著資金、技術、市場等多方面的空前壓力,全產業深度洗牌已開啟,業內上市公司的股價下挫,利潤壓縮;多家新三板鋰電企業沖刺IPO均告失利,行業出局者越來越多。
此外,正極材料受制鈷鋰等資源價格波動,盈利受限,技術升級轉型困頓;負極材料企業普遍體量不大,原材料價格波動對業績影響較大,硅碳負極推廣應用不及預期;而隔膜及電解液產能過剩、利潤低迷難以為繼。
“目前三元電池的材料很多都分布在國外,而且很多被國際巨頭們壟斷”。此外,整車對動力電池的要求不斷提升,涉及電池動力性、經濟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充電便利性的要求不斷加強,倪紹勇表示。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動力電池市場呈現出高度集中的特點,排名前10的動力電池企業采用的電池材料集中在三元、磷酸鐵鋰和多元復合,而目前三元和磷酸鐵鋰是大多數企業選擇的材料。對此,倪紹勇預計,未來受電池能量密度制約,三元比例會上升迅速,磷酸鐵鋰增長放緩。
談到補貼取消后動力電池的成本問題,倪紹勇認為,沒有補貼的前提下,需要降本40%-50%甚至更多。“也就是說電池成本如果不下降50%,整個行業都活不下去。”他表示,在未來的一兩年里,國家補貼終將會沒有,鋰電行業輕松撈金的時代將一去不返。“我們終將面臨的是殘酷的市場競爭,面臨終端用戶的投票。如果我們做不到最好,最終用戶就會用腳投票。”
梁銳對此亦表達了相同的看法。“除TOP10企業之外的其他動力電池企業合計僅擁有約13%的市場需求量,但卻占有約55%的行業總產能,且其中大部分產能屬于低端產能,其產能利用率僅僅約為10%,拉低了行業產能利用率指標。”
梁銳認為,在上游原材料漲價、下游要求降價的“雙重夾擊”下,動力電池企業如果不具備成本競爭優勢,只有出局。
日韓注資擴產備戰2020
動力電池爭奪進入倒計時
隨著2020年時間節點的臨近以及補貼的加速退坡,加上此前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聯合發布實施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鼓勵外商投資動力電池,動力電池市場競爭無疑將再次升級。我國開放的汽車產業正吸引著特斯拉、寶馬、松下、三星、LG、SK等跨國企業加大在華新能源汽車、電池產業鏈投資,加速擴產。
與此同時,在新一輪行業洗牌與深度較量中,國產化與規模化均在提速,越來越多國內新能源電池產業鏈企業開啟全球化戰略布局,出口比例提升,匯兌損益增加,海內外客戶和市場開拓效果顯著,躋身跨國巨頭供應鏈。
“我們中國企業的生產能力與創造力從來不容低估。”中國電池網創始人于清教認為,如今我國正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這對于新能源汽車、電池產業鏈來說是最好的發展契機。
對此,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整個新能源車發展尤其乘用車進入了超高速發展,突破了10萬臺的規模,對新能源車的整個發展起到了龍頭帶動作用。
崔東樹預計,新能源車今年將達到120萬臺的規模,明年達到160萬臺的規模。“主要考慮增長點還是乘用車發展,純電動和插電混動兩方面都有較好的空間,但是明年插電混動會有較好的發展推動力。在這種推動下,如果今年達到110萬臺-120萬臺的規模,明年達到160的規模,2020年200萬的目標是比較容易實現的。”崔東樹表示。
真鋰研究創始人墨柯表示,全球經貿形式的變化以及在此背后的大國競爭日益激烈和殘酷,這將推動中國政府加大發展電動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力度,盡最大力量減少對傳統能源石油的依賴,同時,傳統產業明顯走上下坡路,也會迫使不少企業和資本轉向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墨柯預計,2021年全球鋰電市場規模將達到450GWh,是2017年150GWh的3倍,年均增幅繼續保持在30%以上,對應中國市場,2021年鋰電市場規模將達到227GWh,全球份額依然會維持在50%偏上的水平。綜上而言“挑戰仍在,未來可期”墨柯對記者表示。
對此,奇瑞新能源副總經理、研究院院長倪紹勇認為,電池成本如果不下降50%,整個行業都活不下去。“在未來的一兩年里,國家補貼終將會消失,鋰電行業輕松撈金的時代將一去不返。”
欣旺達副總裁兼動力電池板塊總裁梁銳表達了相同的看法。“當前TOP10企業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提高,除此之外的其他動力電池企業合計僅擁有約13%的市場需求量。未來動力電池企業如果不具備成本競爭優勢,只有出局。
鋰電降本幅度將過半
行業深度洗牌出局者甚多
《證券日報》注意到,由于鋰電行業超高的行業關注度和資本集中度,仍驅使著后來者躍躍欲試。但在倪紹勇看來,動力電池材料應用已背負沉珂的壓力,降本增效已迫在眉睫。
事實上,今年以來,新能源行業正式進入后補貼時代。隨著雙積分政策接棒,資本寒冬逐漸蔓延至新能源制造行業,鋰電企業面臨著資金、技術、市場等多方面的空前壓力,全產業深度洗牌已開啟,業內上市公司的股價下挫,利潤壓縮;多家新三板鋰電企業沖刺IPO均告失利,行業出局者越來越多。
此外,正極材料受制鈷鋰等資源價格波動,盈利受限,技術升級轉型困頓;負極材料企業普遍體量不大,原材料價格波動對業績影響較大,硅碳負極推廣應用不及預期;而隔膜及電解液產能過剩、利潤低迷難以為繼。
“目前三元電池的材料很多都分布在國外,而且很多被國際巨頭們壟斷”。此外,整車對動力電池的要求不斷提升,涉及電池動力性、經濟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充電便利性的要求不斷加強,倪紹勇表示。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動力電池市場呈現出高度集中的特點,排名前10的動力電池企業采用的電池材料集中在三元、磷酸鐵鋰和多元復合,而目前三元和磷酸鐵鋰是大多數企業選擇的材料。對此,倪紹勇預計,未來受電池能量密度制約,三元比例會上升迅速,磷酸鐵鋰增長放緩。
談到補貼取消后動力電池的成本問題,倪紹勇認為,沒有補貼的前提下,需要降本40%-50%甚至更多。“也就是說電池成本如果不下降50%,整個行業都活不下去。”他表示,在未來的一兩年里,國家補貼終將會沒有,鋰電行業輕松撈金的時代將一去不返。“我們終將面臨的是殘酷的市場競爭,面臨終端用戶的投票。如果我們做不到最好,最終用戶就會用腳投票。”
梁銳對此亦表達了相同的看法。“除TOP10企業之外的其他動力電池企業合計僅擁有約13%的市場需求量,但卻占有約55%的行業總產能,且其中大部分產能屬于低端產能,其產能利用率僅僅約為10%,拉低了行業產能利用率指標。”
梁銳認為,在上游原材料漲價、下游要求降價的“雙重夾擊”下,動力電池企業如果不具備成本競爭優勢,只有出局。
日韓注資擴產備戰2020
動力電池爭奪進入倒計時
隨著2020年時間節點的臨近以及補貼的加速退坡,加上此前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聯合發布實施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鼓勵外商投資動力電池,動力電池市場競爭無疑將再次升級。我國開放的汽車產業正吸引著特斯拉、寶馬、松下、三星、LG、SK等跨國企業加大在華新能源汽車、電池產業鏈投資,加速擴產。
與此同時,在新一輪行業洗牌與深度較量中,國產化與規模化均在提速,越來越多國內新能源電池產業鏈企業開啟全球化戰略布局,出口比例提升,匯兌損益增加,海內外客戶和市場開拓效果顯著,躋身跨國巨頭供應鏈。
“我們中國企業的生產能力與創造力從來不容低估。”中國電池網創始人于清教認為,如今我國正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這對于新能源汽車、電池產業鏈來說是最好的發展契機。
對此,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整個新能源車發展尤其乘用車進入了超高速發展,突破了10萬臺的規模,對新能源車的整個發展起到了龍頭帶動作用。
崔東樹預計,新能源車今年將達到120萬臺的規模,明年達到160萬臺的規模。“主要考慮增長點還是乘用車發展,純電動和插電混動兩方面都有較好的空間,但是明年插電混動會有較好的發展推動力。在這種推動下,如果今年達到110萬臺-120萬臺的規模,明年達到160的規模,2020年200萬的目標是比較容易實現的。”崔東樹表示。
真鋰研究創始人墨柯表示,全球經貿形式的變化以及在此背后的大國競爭日益激烈和殘酷,這將推動中國政府加大發展電動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力度,盡最大力量減少對傳統能源石油的依賴,同時,傳統產業明顯走上下坡路,也會迫使不少企業和資本轉向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墨柯預計,2021年全球鋰電市場規模將達到450GWh,是2017年150GWh的3倍,年均增幅繼續保持在30%以上,對應中國市場,2021年鋰電市場規模將達到227GWh,全球份額依然會維持在50%偏上的水平。綜上而言“挑戰仍在,未來可期”墨柯對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