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三大電池巨頭牽手,下注下一代電池。
根據BusinessKorea11月13日報道,韓國三大電池廠商LG化學、三星SDI和SK創新同意聯手開發核心電池技術。
據韓國貿易、工業和能源部11月13日宣布,三家公司的CEO已經簽署諒解備忘錄,計劃成立下一代1000億韓元(9000萬美元)電池基金,并聯合研發核心技術。
韓國貿易、工業和能源部長SungYoon-mo在參加三家公司的簽約儀式時說,“蓄電池是代表性的新興產業,市場規模有望超越存儲半導體。它是新能源行業的游戲規則改變者,包括電動汽車和儲能系統,”
SungYoon-mo表示,“此次合作意義重大,因為這三家蓄電池廠商將共同開發技術,應對國外公司的專利攻擊,并共同構建下一代產業生態系統。”
對此,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專委會秘書長劉彥龍對中國儲能網分析,這表明韓國政府在推動這三家具有一定競爭關系的企業,采取聯合研發的形式來增強韓國在世界動力電池行業的競爭優勢,這種強強聯合的方式效果如何有待觀察。
一位中國動力電池行業的企業家對中國儲能網表示,LG化學、三星SDI和SK創新的牽手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1000億韓元對于下一代動力電池的研發而言,是一個很小的數字,雖不能說是九牛一毛的毛毛雨,但絕對說不上是降旱解渴的及時雨。
舉國體制造電池
這并不是韓國三巨頭第一次聯合研發。
早在2016年8月,韓國政府對外宣布,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 Co., 005930.SE)、LG電子(LG Electronics Co.)和SK電訊(SK Telecom Co., 017670.SE)將與本地其他企業聯合開發用于智能手機和數碼電視的更先進的半導體元件。知識經濟部表示,韓國政府打算為這些項目撥款195億韓圓(合1,560萬美元),私營部門將提供215億韓圓 。
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在中央政府的協調與支持下,通過國內寡頭企業的強強聯合增強韓國在特定產業實現超強的國家競爭優勢。由于這些寡頭財團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是韓國的舉國體制。
韓國希望將此前經驗復制到電池行業。在電池行業,2017年,韓國的LG化學、三星SDI分別位居2017年全球電池出貨量的第5名和第7名,實力不可小瞧。
起步比中國企業早的LG化學、三星SDI之所以發展反而相對滯后,主要在于被迫失去了中國市場。
在產業政策上,中國通過動力電池目錄巧妙地限制了日韓動力電池在中國新能源乘用車上的使用,導致日韓企業在過去的五年里,沒能分享到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的紅利。
更進一步說,過去兩年多時間里,韓系動力電池在中國上演了高調入市、大規模投資、戛然而止的意外三步曲。由于踩中了政策和市場的雙“雷區”,從2015年底起,韓系三巨頭在中國的動力電池業務幾乎陷入“清零”狀態。2017年中國近56萬輛新能源乘用車中,僅有5648輛使用了韓系LG電池。
但這并不意味著韓國三星SDI、LG化學的技術水平落后。“國內電池與韓國電池在技術上還存在明顯的差距,從全球市場來看,歐美高端車企在電芯采購上已然以日韓尤其是韓國企業為主。”磐谷創投清潔技術投資總監張弛對中國儲能網記者分析。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動力電池實驗室主任、國家863電動車重大專項動力電池測試中心主任王子冬在今年上半年曾經公開表示,“韓系電池企業體量巨大,目前而言,其企業實力和開發能力是國內企業難以抗衡的。”
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在2020年的退出,韓國電池企業必將重返中國市場,中韓電池企業必將面臨正面交鋒。
下注三類下一代電池
三家巨頭即將成立的1000億韓元的基金將用于獲取下一代電池技術,并培育中小型企業,以在這一領域打造生態系統。
三家公司還將就下一代電池相關材料、工藝和設備進行合作。根據協議,它們將共同投資于研發項目,即固態電池、鋰金屬電池和鋰硫電池,同時支持下一代電池材料、工藝和設備的開發,并加速核心技術的早期商業化。
三星和LG早就低調啟動了目前全新的固態電池的研發,其續航時間和使用壽命都將大幅超過目前主流的鋰離子電池。
2017年7月,負責固態電池研發的三星SDI一位高管曾經透露,在未來一到兩年的時間里,就將會有一款使用固態電池技術的智能手機問世。作為三星重要競爭對手的LG化工也在研發固態電池技術,并取得了不錯進展。
相比固態電池,鋰金屬電池和鋰硫電池對很多人而言比較陌生。鋰金屬電池,顧名思義,使用鋰金屬作為電池負極部分。通過用鋰金屬取代石墨,電池可以儲存更多的能量。
根據《自然》雜志的研究,鋰金屬電極可以使鋰電池的比能量提高35%,能量密度提高50%。這可能會讓一個電池可以達到每千克350或400瓦時或每升1000瓦時的比能,遠高于目前鋰離子電池每千克約150瓦時、能量密度接近每瓦250瓦時的水平。
鋰硫電池是以硫元素作為電池正極,金屬鋰作為負極的一種鋰電池,理論上其電芯能量密度超過每千克約150瓦時的水平。
“上述三種下一代鋰電池都處于早期的實驗室階段,目前進展相對較快的是固態電池。”劉彥龍分析。
和韓國類似,日本也將下一代電池上升到了國家戰略。今年5月起,日本經濟產業省出資16億日元,聯合國內豐田、本田、日產、松下、GS湯淺、東麗、旭化成、三井化學、三菱化學等大型汽車廠商、電池和材料廠商,共同研發固態電池。
日韓的布局對國內企業會形成倒逼的壓力。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秘書長張永偉表示,在液態鋰電池的競爭中,中國跑產能,利用政府產業政策管理上的做法,使得中國的企業快速成長,但是在下一代的電池競爭當中誰主沉浮,確實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
根據BusinessKorea11月13日報道,韓國三大電池廠商LG化學、三星SDI和SK創新同意聯手開發核心電池技術。
據韓國貿易、工業和能源部11月13日宣布,三家公司的CEO已經簽署諒解備忘錄,計劃成立下一代1000億韓元(9000萬美元)電池基金,并聯合研發核心技術。
韓國貿易、工業和能源部長SungYoon-mo在參加三家公司的簽約儀式時說,“蓄電池是代表性的新興產業,市場規模有望超越存儲半導體。它是新能源行業的游戲規則改變者,包括電動汽車和儲能系統,”
SungYoon-mo表示,“此次合作意義重大,因為這三家蓄電池廠商將共同開發技術,應對國外公司的專利攻擊,并共同構建下一代產業生態系統。”
對此,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專委會秘書長劉彥龍對中國儲能網分析,這表明韓國政府在推動這三家具有一定競爭關系的企業,采取聯合研發的形式來增強韓國在世界動力電池行業的競爭優勢,這種強強聯合的方式效果如何有待觀察。
一位中國動力電池行業的企業家對中國儲能網表示,LG化學、三星SDI和SK創新的牽手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1000億韓元對于下一代動力電池的研發而言,是一個很小的數字,雖不能說是九牛一毛的毛毛雨,但絕對說不上是降旱解渴的及時雨。
舉國體制造電池
這并不是韓國三巨頭第一次聯合研發。
早在2016年8月,韓國政府對外宣布,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 Co., 005930.SE)、LG電子(LG Electronics Co.)和SK電訊(SK Telecom Co., 017670.SE)將與本地其他企業聯合開發用于智能手機和數碼電視的更先進的半導體元件。知識經濟部表示,韓國政府打算為這些項目撥款195億韓圓(合1,560萬美元),私營部門將提供215億韓圓 。
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在中央政府的協調與支持下,通過國內寡頭企業的強強聯合增強韓國在特定產業實現超強的國家競爭優勢。由于這些寡頭財團與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是韓國的舉國體制。
韓國希望將此前經驗復制到電池行業。在電池行業,2017年,韓國的LG化學、三星SDI分別位居2017年全球電池出貨量的第5名和第7名,實力不可小瞧。
起步比中國企業早的LG化學、三星SDI之所以發展反而相對滯后,主要在于被迫失去了中國市場。
在產業政策上,中國通過動力電池目錄巧妙地限制了日韓動力電池在中國新能源乘用車上的使用,導致日韓企業在過去的五年里,沒能分享到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的紅利。
更進一步說,過去兩年多時間里,韓系動力電池在中國上演了高調入市、大規模投資、戛然而止的意外三步曲。由于踩中了政策和市場的雙“雷區”,從2015年底起,韓系三巨頭在中國的動力電池業務幾乎陷入“清零”狀態。2017年中國近56萬輛新能源乘用車中,僅有5648輛使用了韓系LG電池。
但這并不意味著韓國三星SDI、LG化學的技術水平落后。“國內電池與韓國電池在技術上還存在明顯的差距,從全球市場來看,歐美高端車企在電芯采購上已然以日韓尤其是韓國企業為主。”磐谷創投清潔技術投資總監張弛對中國儲能網記者分析。
中國北方車輛研究所動力電池實驗室主任、國家863電動車重大專項動力電池測試中心主任王子冬在今年上半年曾經公開表示,“韓系電池企業體量巨大,目前而言,其企業實力和開發能力是國內企業難以抗衡的。”
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在2020年的退出,韓國電池企業必將重返中國市場,中韓電池企業必將面臨正面交鋒。
下注三類下一代電池
三家巨頭即將成立的1000億韓元的基金將用于獲取下一代電池技術,并培育中小型企業,以在這一領域打造生態系統。
三家公司還將就下一代電池相關材料、工藝和設備進行合作。根據協議,它們將共同投資于研發項目,即固態電池、鋰金屬電池和鋰硫電池,同時支持下一代電池材料、工藝和設備的開發,并加速核心技術的早期商業化。
三星和LG早就低調啟動了目前全新的固態電池的研發,其續航時間和使用壽命都將大幅超過目前主流的鋰離子電池。
2017年7月,負責固態電池研發的三星SDI一位高管曾經透露,在未來一到兩年的時間里,就將會有一款使用固態電池技術的智能手機問世。作為三星重要競爭對手的LG化工也在研發固態電池技術,并取得了不錯進展。
相比固態電池,鋰金屬電池和鋰硫電池對很多人而言比較陌生。鋰金屬電池,顧名思義,使用鋰金屬作為電池負極部分。通過用鋰金屬取代石墨,電池可以儲存更多的能量。
根據《自然》雜志的研究,鋰金屬電極可以使鋰電池的比能量提高35%,能量密度提高50%。這可能會讓一個電池可以達到每千克350或400瓦時或每升1000瓦時的比能,遠高于目前鋰離子電池每千克約150瓦時、能量密度接近每瓦250瓦時的水平。
鋰硫電池是以硫元素作為電池正極,金屬鋰作為負極的一種鋰電池,理論上其電芯能量密度超過每千克約150瓦時的水平。
“上述三種下一代鋰電池都處于早期的實驗室階段,目前進展相對較快的是固態電池。”劉彥龍分析。
和韓國類似,日本也將下一代電池上升到了國家戰略。今年5月起,日本經濟產業省出資16億日元,聯合國內豐田、本田、日產、松下、GS湯淺、東麗、旭化成、三井化學、三菱化學等大型汽車廠商、電池和材料廠商,共同研發固態電池。
日韓的布局對國內企業會形成倒逼的壓力。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秘書長張永偉表示,在液態鋰電池的競爭中,中國跑產能,利用政府產業政策管理上的做法,使得中國的企業快速成長,但是在下一代的電池競爭當中誰主沉浮,確實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