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正式發布,宣布海南自貿試驗區取消新能源汽車制造準外資準入限制。特斯拉在華建廠、華晨寶馬的身份轉變趕上了中國汽車產業大門全面開放的大勢。面對這種變化,提高核心競爭力、發展綠色智能的新能源汽車成為車企重要的破局之道。
進口汽車整車關稅下降,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在中國汽車業的大門愈發開放的背景下,政府和車企們在10月份已經有了新動作。
日前,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發布了一則土地出讓公告,出讓臨港重裝備產業區面積為86.4萬平方米的地塊,準入產業類型為新能源車整車產業制造。考慮到特斯拉方面曾表達“我們正在加速建設上海工廠”,業內人士紛紛猜測特斯拉是否已在臨港獲得這塊土地作為上海工廠的建設基地。
10月11日,寶馬集團宣布以36億歐元收購華晨寶馬25%股份,交易將在2022年完成,屆時寶馬將占75%股份,完全控股其與華晨的合資公司。這意味著華晨寶馬或將變成中國第一個外資車企,這也將打破24年前成文的汽車業保護規定:外資不能在中國成立獨資車企,只能以合資公司身份進入中國。
10月16日,《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正式發布,宣布海南自貿試驗區取消新能源汽車制造準外資準入限制。
特斯拉在華建廠、華晨寶馬的身份轉變趕上了中國汽車產業大門全面開放的大勢。面對這種變化,提高核心競爭力、發展綠色智能的新能源汽車成為車企重要的破局之道。
開放將對汽車產業
產生積極深刻影響
“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功過成敗要歷史評說。”親自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工信部原副巡視員李萬里表示,改革開放初期是汽車發展最艱難的時期,因為當時中國沒有現代化的汽車工業基礎,也看不到大規模市場化的預期。
“然而我們現在的時代,是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發展方式轉變的時代,是從未見過的時代。”李萬里認為,在如此開放的情況下,促進汽車產業發展需要新政策、新方式、新手段。
從今年7月1日起,進口汽車整車關稅由25%降至15%;此前的4月,發改委明確了汽車行業股比開放的時間表:汽車行業將分類型實行過渡期開放,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通過五年過渡期,汽車行業將全部取消限制。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擴大開放的政策深刻影響著進口汽車的規模和結構。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專家、情報所副總工程師吳松泉認為,總體來看,全球化背景下,汽車產品貿易增加是必然趨勢。
此外,以股比放開為代表的投資自由化也將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并將深刻影響世界汽車產業發展。“外商投資整車領域的限制取消后,大部分外資企業肯定會追求絕對控股。開放后,股比調整成為商業問題,結果取決于外資的對華戰略和中外雙方的談判能力。”吳松泉預計,外資不會輕易另起爐灶建立新的合資企業,即使建立新的企業,短期內也不可能沖擊現有合資企業的核心地位。
“開放之后,行業競爭將全面加劇,自主企業面臨全面洗牌,倒逼汽車國企加快改革和調整,外資企業也將優勝劣汰。”吳松泉總結道。
中國汽車產業開放腳步不會放緩
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對內存在一定的金融風險,對外面臨中美貿易摩擦,在內外矛盾交織的情況下,汽車開放的步伐會不會減慢,未來開放的節奏會不會放緩?
“從目前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可以給出比較明確的回答: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在新一輪的開放格局當中,從業者要做好準備,因為開放力度可能會超出想象。”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金瑞庭博士給出了他的答案。
除了降低關稅和放開股比,金瑞庭還建議應促進貿易便利以及標準互認。“我們希望能夠發展數字貿易、服務貿易、跨境電商等貿易業態,這些業態不容易受到兩國或多國貿易沖突的影響。”
“制定開放政策的核心訴求,就是爭取站穩腳跟,深度開放、努力提升、鞏固發展利益,在新時期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爭取有尊嚴地發展、不受歧視地發展。”李萬里認為,面對國際舞臺,中國汽車產業從業者要盡快熟悉新的環境,適應新的規則,既要堅決地維護國家和產業的發展利益,又要與國際的各種規則協調融合。
新能源汽車
成提高競爭力關鍵
外資外企紛紛在中國布局,和中國是全球新能源汽車最大市場的事實分不開。吳松泉認為,激烈的市場競爭將倒逼自主企業加快技術升級和營銷創新,使消費者能夠以同樣的價格買到性價比更高的汽車產品和更好的服務。國內新能源車企和新勢力企業應竭盡全力抓住未來幾年難得的機遇期。
李萬里認為,對外開放、補貼取消、“雙積分”實施、快速電動化等趨勢將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營造更公平、更充分的競爭環境。開放競爭環境下,實力決定地位,必須加快培育企業的自主核心競爭力。
吳松泉則表示,隨著中國汽車產業大門越開越大,外資企業將實施積極的新能源汽車戰略,加快布局和產品投放。國內企業也會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所有企業都應樹立“全球化思維”和“互聯網思維”,加快提升競爭力。
但是李萬里強調,中國和外國企業之間的博弈不是零和,而是競和。中國車企要在發揮優勢的同時和外國企業互惠互贏。“中國善于用壓力轉為動力。我們也希望中國汽車產業在變化多端的環境下,調整心態,全身投入,抓住機遇,努力實現汽車強國的宏偉愿景。”李萬里表示。
進口汽車整車關稅下降,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在中國汽車業的大門愈發開放的背景下,政府和車企們在10月份已經有了新動作。
日前,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發布了一則土地出讓公告,出讓臨港重裝備產業區面積為86.4萬平方米的地塊,準入產業類型為新能源車整車產業制造。考慮到特斯拉方面曾表達“我們正在加速建設上海工廠”,業內人士紛紛猜測特斯拉是否已在臨港獲得這塊土地作為上海工廠的建設基地。
10月11日,寶馬集團宣布以36億歐元收購華晨寶馬25%股份,交易將在2022年完成,屆時寶馬將占75%股份,完全控股其與華晨的合資公司。這意味著華晨寶馬或將變成中國第一個外資車企,這也將打破24年前成文的汽車業保護規定:外資不能在中國成立獨資車企,只能以合資公司身份進入中國。
10月16日,《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正式發布,宣布海南自貿試驗區取消新能源汽車制造準外資準入限制。
特斯拉在華建廠、華晨寶馬的身份轉變趕上了中國汽車產業大門全面開放的大勢。面對這種變化,提高核心競爭力、發展綠色智能的新能源汽車成為車企重要的破局之道。
開放將對汽車產業
產生積極深刻影響
“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功過成敗要歷史評說。”親自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工信部原副巡視員李萬里表示,改革開放初期是汽車發展最艱難的時期,因為當時中國沒有現代化的汽車工業基礎,也看不到大規模市場化的預期。
“然而我們現在的時代,是科技革命、產業變革、發展方式轉變的時代,是從未見過的時代。”李萬里認為,在如此開放的情況下,促進汽車產業發展需要新政策、新方式、新手段。
從今年7月1日起,進口汽車整車關稅由25%降至15%;此前的4月,發改委明確了汽車行業股比開放的時間表:汽車行業將分類型實行過渡期開放,2018年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通過五年過渡期,汽車行業將全部取消限制。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擴大開放的政策深刻影響著進口汽車的規模和結構。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專家、情報所副總工程師吳松泉認為,總體來看,全球化背景下,汽車產品貿易增加是必然趨勢。
此外,以股比放開為代表的投資自由化也將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并將深刻影響世界汽車產業發展。“外商投資整車領域的限制取消后,大部分外資企業肯定會追求絕對控股。開放后,股比調整成為商業問題,結果取決于外資的對華戰略和中外雙方的談判能力。”吳松泉預計,外資不會輕易另起爐灶建立新的合資企業,即使建立新的企業,短期內也不可能沖擊現有合資企業的核心地位。
“開放之后,行業競爭將全面加劇,自主企業面臨全面洗牌,倒逼汽車國企加快改革和調整,外資企業也將優勝劣汰。”吳松泉總結道。
中國汽車產業開放腳步不會放緩
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對內存在一定的金融風險,對外面臨中美貿易摩擦,在內外矛盾交織的情況下,汽車開放的步伐會不會減慢,未來開放的節奏會不會放緩?
“從目前了解到的情況來看,可以給出比較明確的回答: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在新一輪的開放格局當中,從業者要做好準備,因為開放力度可能會超出想象。”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金瑞庭博士給出了他的答案。
除了降低關稅和放開股比,金瑞庭還建議應促進貿易便利以及標準互認。“我們希望能夠發展數字貿易、服務貿易、跨境電商等貿易業態,這些業態不容易受到兩國或多國貿易沖突的影響。”
“制定開放政策的核心訴求,就是爭取站穩腳跟,深度開放、努力提升、鞏固發展利益,在新時期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爭取有尊嚴地發展、不受歧視地發展。”李萬里認為,面對國際舞臺,中國汽車產業從業者要盡快熟悉新的環境,適應新的規則,既要堅決地維護國家和產業的發展利益,又要與國際的各種規則協調融合。
新能源汽車
成提高競爭力關鍵
外資外企紛紛在中國布局,和中國是全球新能源汽車最大市場的事實分不開。吳松泉認為,激烈的市場競爭將倒逼自主企業加快技術升級和營銷創新,使消費者能夠以同樣的價格買到性價比更高的汽車產品和更好的服務。國內新能源車企和新勢力企業應竭盡全力抓住未來幾年難得的機遇期。
李萬里認為,對外開放、補貼取消、“雙積分”實施、快速電動化等趨勢將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營造更公平、更充分的競爭環境。開放競爭環境下,實力決定地位,必須加快培育企業的自主核心競爭力。
吳松泉則表示,隨著中國汽車產業大門越開越大,外資企業將實施積極的新能源汽車戰略,加快布局和產品投放。國內企業也會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所有企業都應樹立“全球化思維”和“互聯網思維”,加快提升競爭力。
但是李萬里強調,中國和外國企業之間的博弈不是零和,而是競和。中國車企要在發揮優勢的同時和外國企業互惠互贏。“中國善于用壓力轉為動力。我們也希望中國汽車產業在變化多端的環境下,調整心態,全身投入,抓住機遇,努力實現汽車強國的宏偉愿景。”李萬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