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領域碎片化、靈活化與低碳化的需求,催生智慧能源的形成。在這樣的背景下,能源領生產商的目光從以往的投資轉向資產管理,并開始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
10月20日,在2018年智慧能源發展高峰論壇上,協鑫智慧能源正式推出以風、光、儲,天然氣為主的多能分布式能源供給為基礎,以區域外部電源接入為補充的“鑫能云”體系,構建“電網、熱網、氣網、信息網”在內的區域能源互聯網平臺。
“協鑫集團明年起從上游的硅料到硅片、組件、系統全產業鏈發力,技術進步推動光伏發電不再依賴國家的補貼。明年西部大型的太陽能發電基地,解決了電力送出,可以大力的發展。”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在上述會議表示。
此外,協鑫明年還將全面進入電動汽車的超級充電站領域,開始電動汽車的運營,特別是切入物流電動貨運。協鑫希望借此向移動能源與智慧能源延展。而物聯網以及能源互聯網技術是將碎片化技術串聯起來的關鍵。
除了協鑫集團,國家電網也已經將能源互聯網企業作為自身發展戰略定位,隨著新能源與儲能的發展,在發電和用電的中間環節提供服務。
何為智慧能源
“互聯網+”智慧能源是將互聯網與能源生產、傳輸、存儲、消費以及能源市場深度融合的新業態。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積極構建智慧能源系統。推進能源與信息等領域的新技術深度融合,統籌能源與通信、交通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建設“源—網—荷—儲”協調發展、集成互補的能源互聯網。
研究認為,能源互聯網借助先進技術、信息技術和市場化手段,打破能源價值鏈各環節的割裂狀態,實現能源的全互動和全融合,驅動要素在跨環節的配置,是跨界的融合創新,也是促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我國新能源發展的有效途徑。
“縱觀能源的發展,特別是電力的發展,我們經歷過集中式、大容量的大電廠、大電網,目前我認為要往分布式、小容量發展。大電網主要是遠距離、集中式,特別是’電從遠方來’,我覺得我們以后要面臨’電從身邊產生’的轉變。”協鑫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費智表示:“這些轉變都正在進行,隨著光伏、風電的占比逐漸擴大,成本越來越低,輔以儲能、微電網等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智慧能源是大勢所趨且不可逆轉。”
在國際能源署署長高級顧問楊雷看來,可再生能源新增的發電已經能夠滿足全球大部分新增電力需求,低碳化、清潔化的趨勢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同時也愈發體現出分散化與智能化的特征。
根據國際能源署綜合平均成本情況,在技術進步的驅動之下,過去十年中,風電綜合成本降低了70%,光伏降低了80%。根據國際能源署的預測,從2020年到2030年,在全球范圍內的不同區域中(速度不一致),光伏將會成為最便宜的發電方式。而伴隨著可再生能源的持續降本,數據存儲,帶寬和傳感器成本降低更甚,出現了95%,甚至97%、98%的成本降低,可再生能源以及數據服務成本的大幅降低,構成了討論智慧能源與相關服務的發展的先行條件。
“隨著今后光伏的補貼降低,上述趨勢會愈發明顯,到明年預計超過一半的光伏新增裝機會是分布式的,綜合天然氣的分布式和儲能的發展,愈發構成新的發展情景。”楊雷表示。
以需求側為導向
“從2015年開始,能源消費的增速一直在放緩,綠色低碳的需求對能源系統的轉型提出很高的要求。人們對于能源需求的關切點也出現變化,一些傳統能源企業處于盈虧平衡點,因此在尋求新的增長點與增長空間。同時,新的玩家也正在進入能源行業,構成新的業態。”國家電力規劃總院總工程師陳錚表示。
在能源領域的主力企業中,有能源主業的企業,也有從事能源裝備、能源設計的企業,此外還有公共服務企業,互聯網企業等,而分布情況則是新舊玩家,各占一半。
在能源智能化的生產,能源的輸配、能源的消費等環節中,入局的新玩家的關注點基本集中在能源消費領域,具體而言是能源的交易、綜合管理或者園區服務等方面。
在能源交易類型中,目前比較多的是售電,這樣吃差價的模式相對簡單,故而涌入的售電企業較多。綜合管理的運維服務領域則較為小眾,因為大型企業都配有相關的運維隊伍,還有一些企業希望成為輸配電的服務商。
在園區服務管理方面,西門子分布式能源系統總經理盧嘉為將提供能源服務總結為因地制宜、用戶導向、確定合理邊界、模擬先行方案、在數據基礎上互聯互通,進而實現智慧賦能。
“有關能源服務目前在國際上尚未形成成熟的概念,歐洲很多企業把自己的名字都改掉了,有些甚至是百年企業,盡管這些企業都想實現能源轉型,但是他們的內涵與外延都不盡相同。”楊雷稱。
核心則是能源服務都應以需求為導向。應從過去的單純以最低成本供能,到以能源消費者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來提供綜合性的能源服務。
“以特斯拉為例,比起汽車制造商,特斯拉的身份更像是能源服務商。而中國的例子則是遠景能源和是新奧泛能網,都提出了相應的以大數據為核心的理念。”楊雷表示。
而在提供能源服務的過程中,除了政策的制定、地方政府的推動,更重要的是需要來自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能源互聯網平臺若能夠明確商業伙伴以及用戶等諸多方面在平臺上獲取的好處,才能進一步推動平臺的發展,從而幫助能源企業在平價乃至競價時代,提升掘金與抵御風險的能力。
10月20日,在2018年智慧能源發展高峰論壇上,協鑫智慧能源正式推出以風、光、儲,天然氣為主的多能分布式能源供給為基礎,以區域外部電源接入為補充的“鑫能云”體系,構建“電網、熱網、氣網、信息網”在內的區域能源互聯網平臺。
“協鑫集團明年起從上游的硅料到硅片、組件、系統全產業鏈發力,技術進步推動光伏發電不再依賴國家的補貼。明年西部大型的太陽能發電基地,解決了電力送出,可以大力的發展。”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在上述會議表示。
此外,協鑫明年還將全面進入電動汽車的超級充電站領域,開始電動汽車的運營,特別是切入物流電動貨運。協鑫希望借此向移動能源與智慧能源延展。而物聯網以及能源互聯網技術是將碎片化技術串聯起來的關鍵。
除了協鑫集團,國家電網也已經將能源互聯網企業作為自身發展戰略定位,隨著新能源與儲能的發展,在發電和用電的中間環節提供服務。
何為智慧能源
“互聯網+”智慧能源是將互聯網與能源生產、傳輸、存儲、消費以及能源市場深度融合的新業態。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積極構建智慧能源系統。推進能源與信息等領域的新技術深度融合,統籌能源與通信、交通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建設“源—網—荷—儲”協調發展、集成互補的能源互聯網。
研究認為,能源互聯網借助先進技術、信息技術和市場化手段,打破能源價值鏈各環節的割裂狀態,實現能源的全互動和全融合,驅動要素在跨環節的配置,是跨界的融合創新,也是促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我國新能源發展的有效途徑。
“縱觀能源的發展,特別是電力的發展,我們經歷過集中式、大容量的大電廠、大電網,目前我認為要往分布式、小容量發展。大電網主要是遠距離、集中式,特別是’電從遠方來’,我覺得我們以后要面臨’電從身邊產生’的轉變。”協鑫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費智表示:“這些轉變都正在進行,隨著光伏、風電的占比逐漸擴大,成本越來越低,輔以儲能、微電網等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智慧能源是大勢所趨且不可逆轉。”
在國際能源署署長高級顧問楊雷看來,可再生能源新增的發電已經能夠滿足全球大部分新增電力需求,低碳化、清潔化的趨勢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同時也愈發體現出分散化與智能化的特征。
根據國際能源署綜合平均成本情況,在技術進步的驅動之下,過去十年中,風電綜合成本降低了70%,光伏降低了80%。根據國際能源署的預測,從2020年到2030年,在全球范圍內的不同區域中(速度不一致),光伏將會成為最便宜的發電方式。而伴隨著可再生能源的持續降本,數據存儲,帶寬和傳感器成本降低更甚,出現了95%,甚至97%、98%的成本降低,可再生能源以及數據服務成本的大幅降低,構成了討論智慧能源與相關服務的發展的先行條件。
“隨著今后光伏的補貼降低,上述趨勢會愈發明顯,到明年預計超過一半的光伏新增裝機會是分布式的,綜合天然氣的分布式和儲能的發展,愈發構成新的發展情景。”楊雷表示。
以需求側為導向
“從2015年開始,能源消費的增速一直在放緩,綠色低碳的需求對能源系統的轉型提出很高的要求。人們對于能源需求的關切點也出現變化,一些傳統能源企業處于盈虧平衡點,因此在尋求新的增長點與增長空間。同時,新的玩家也正在進入能源行業,構成新的業態。”國家電力規劃總院總工程師陳錚表示。
在能源領域的主力企業中,有能源主業的企業,也有從事能源裝備、能源設計的企業,此外還有公共服務企業,互聯網企業等,而分布情況則是新舊玩家,各占一半。
在能源智能化的生產,能源的輸配、能源的消費等環節中,入局的新玩家的關注點基本集中在能源消費領域,具體而言是能源的交易、綜合管理或者園區服務等方面。
在能源交易類型中,目前比較多的是售電,這樣吃差價的模式相對簡單,故而涌入的售電企業較多。綜合管理的運維服務領域則較為小眾,因為大型企業都配有相關的運維隊伍,還有一些企業希望成為輸配電的服務商。
在園區服務管理方面,西門子分布式能源系統總經理盧嘉為將提供能源服務總結為因地制宜、用戶導向、確定合理邊界、模擬先行方案、在數據基礎上互聯互通,進而實現智慧賦能。
“有關能源服務目前在國際上尚未形成成熟的概念,歐洲很多企業把自己的名字都改掉了,有些甚至是百年企業,盡管這些企業都想實現能源轉型,但是他們的內涵與外延都不盡相同。”楊雷稱。
核心則是能源服務都應以需求為導向。應從過去的單純以最低成本供能,到以能源消費者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來提供綜合性的能源服務。
“以特斯拉為例,比起汽車制造商,特斯拉的身份更像是能源服務商。而中國的例子則是遠景能源和是新奧泛能網,都提出了相應的以大數據為核心的理念。”楊雷表示。
而在提供能源服務的過程中,除了政策的制定、地方政府的推動,更重要的是需要來自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能源互聯網平臺若能夠明確商業伙伴以及用戶等諸多方面在平臺上獲取的好處,才能進一步推動平臺的發展,從而幫助能源企業在平價乃至競價時代,提升掘金與抵御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