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甘肅酒泉舉全市之力,開始打造我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其規模在全世界也無先例;2015年起,因棄電嚴重,酒泉被國家能源局列為風電投資紅色預警區,暫停風電建設至今;當地40多家配套裝備企業因此多數停產,行業陷入整體虧損。
文丨朱妍
中國能源報記者
“自從因棄電問題被國家能源局列為風電投資紅色預警區以來,酒泉地區近4年都沒有新開工風電項目,對經濟發展造成很大制約。當地40多家配套裝備制造企業,也因此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大部分企業近兩年已陸續停產。我們計劃到2020年基本解決風電消納問題,為此可以說已經想盡了辦法,也做了最大努力,但棄電問題依舊嚴峻。懇請各位專家為酒泉支招,到底如何解除紅色預警?”
日前,一場以“新時代酒泉新能源基地高質量發展”為核心議題的研討會在甘肅敦煌舉行,會議聚集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孝信、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吉臻及多位新能源行業專家,會上酒泉市政府一位主要負責人“自曝家丑”、現場求助。
如其所言,酒泉風電正面臨“大規模建設后出現高比例棄電”的難題。一方面,這里擁有我國最豐富、開發條件最優越的風力資源,并于2008年獲國家發改委批準建設全國第一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該基地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風電三峽”。另一方面,隨著裝機規模迅速擴大,酒泉棄風限電問題日益突出,棄風率從2015年起長期超過國家能源局劃定的20%的紅線,建設自此暫停。
據統計,2017年甘肅棄風率高達33%,“領跑”全國,棄風電量92億千瓦時,其中酒泉78.6億千瓦時,超過全省總量的85%,占全國的近20%。多位與會人士指出,作為具有標桿意義的“風電三峽”,酒泉風電“大建大棄”問題的解決,不僅事關甘肅新能源行業的整體發展,更可為全國新能源消納提供借鑒。
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停滯
酒泉,河西走廊重鎮,境內既有“世界風庫”瓜州,也有“世界風口”玉門,風能資源總儲量高達2億千瓦;其中,已具備開發條件的達8000萬千瓦,具有建設大型風電站的良好條件。為此,甘肅省提出了“建設河西風電走廊,再造西部陸上三峽”的目標,并在2007年底組織完成了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規劃。2008年初,國家批復了甘肅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相關建設方案。根據規劃,酒泉2015年風電裝機將達到1200萬千瓦以上,預計總投資達1200億元。
從敦煌市區驅車3個多小時,記者來到戈壁深處的瓜州風電基地。一路上人煙稀少,色彩單調,四周滿是棕黃的土丘和黑灰的砂石地面。車輛顛簸間,一臺臺潔白的風機闖入視野,挺拔矗立、迎風舞動,為蒼茫戈壁帶來生機。作為“世界風庫”,瓜州縣年均風速達8.3米/秒,相當于一年365天都刮著4—5級大風。作為“風電三峽”的重要組成部分,瓜州現已建成風電645萬千瓦,被稱為“全國風電裝機第一縣”。
作為2006年首批入駐瓜州的企業,國家電投甘肅中電酒泉風力發電有限公司嘗到了甜頭。“土地成本低、政策配套好,風光資源也適合大規模集中連片開發。”據公司總經理許廣生介紹,情況好的時候,基地發電小時數、收益等均排在甘肅前列。
“2015年前,建設發展都很順利。但在2016年,當地棄風限電率一度超過50%,上網難、風機空轉等現象頻發。經過各種努力,去年的棄風率下降到36%,今年底有望進一步降至20%—25%,但距離國家規劃的2020年控制在5%以內的目標仍有不小差距。”許廣生坦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風場年利用小時數現為2360小時,如果不限電可達2900小時。
棄風限電,不是瓜州一地的無奈。
酒泉整個“風電三峽”基地乃至甘肅全省,2015年起連續幾年被國家能源局劃入“紅色預警”區域。今年1—7月,酒泉風電發電小時數為879.6小時,棄風率達28.5%。雖然棄風率同比下降14.8個百分點,但仍高于國家能源局劃定的20%的紅線。
受此影響,酒泉風電建設早在4年前就已被叫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寄予厚望的酒泉風電基地二期后續500萬千瓦項目——盡管項目2015年已獲批,但截至目前仍未開工。2015年至今,酒泉風電裝機容量一直停留在915萬千瓦,遲遲未真正達到“千萬千瓦級”,更遠未完成“2015年風電裝機將達到1200萬千瓦以上”的規劃目標。
此番“停滯”與10年前建設初期的“熱鬧”形成鮮明對比。當年,企業每月開展建設競賽。瓜州縣對排名后三位的會以縣委、縣政府的名義形成文件,傳到各企業總部,建議他們把瓜州項目部的負責人換掉。
另外,10年前,甘肅省發電量剛剛超過530億千瓦時,“風電三峽”一個項目的預估發電量就可達292.33億千瓦時,而且同一區域內連片建設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在世界上都無先例。在此推動下,“全國最大風電裝備生產基地”也在酒泉漸成規模,其風機制造量曾一度占到全國的1/3,全球的1/6。
“近年來,隨著風電發展受限,裝備企業日子也越來越不好過。除個別企業出走青海等周邊地區拓展業務外,大部分在近兩年陸續停產,行業陷入整體虧損。”酒泉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主任杜莊基稱。
呼吁新外送通道
“我們已在風電消納上盡了最大努力。現在呼吁盡快啟動第二條特高壓外送通道及配套電源建設。”在酒泉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安疆看來,因用電需求增長緩慢,解決棄風主要還得靠外送。
據介紹,酒泉地區現有河西750千伏一、二通道,以及±800千伏“酒泉—湖南”特高壓直流線路(下稱“酒湖線”),但后者受阻問題嚴重。記者了解到,作為我國首條大規模輸送新能源的特高壓線路,額定輸電能力為800萬千瓦的酒湖線,去年6月投產以來就表現平平——從投產初期實際輸送200萬千瓦,到現階段的460萬千瓦,直至明年也僅有望達600萬千瓦輸運能力。因關鍵配套電源常樂煤電廠被國家能源局列入“緩建”名單,最快也只能在“十四五”啟動建設,所以,酒湖線將長期無法達到設計能力。這也成為酒泉呼吁第二條特高壓外送通道的重要原因。
但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西北電力設計院副總工程師楊攀峰指出,鑒于酒湖線未達滿送,且甘肅省內尚有其他待開展的直流工程論證工作,張安疆口中的“第二條特高壓外送通道”更適合作為2025—2030年的遠期考慮。
另外,有專家提出,鑒于酒泉地處河西走廊的特殊位置,從新疆、青海等地出發的多條輸電通道均路過酒泉,所以,除進一步利用好酒湖線等現有資源外,若能打破省間壁壘,酒泉風電也可考慮借機“搭便車”外送。
配套火電建設滯后、調峰能力不足
據記者了解,酒泉風電困境絕不僅限于通道。
“全國棄風形勢均在扭轉,酒泉情況雖也有所好轉,但為何遲遲趕不上全國平均水平?”一位資深專家說,“要知道,這些問題是在長達10年的建設中積累而成,一朝一夕怎可解決?酒泉如不正視10年來的盲目開發歷史,未來恐仍難化解消納問題。”
這段歷史,酒泉電視臺副臺長秦川等人編寫的《風起酒泉》一書或可佐證。2007年,酒泉一口氣批準380萬千瓦新增風電裝機,而當年全國新增裝機量不過344萬千瓦。“酒泉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投資開發熱潮,已成不可阻擋之勢。”
有人說,這不是“立定跳遠”,而是“撐桿跳”;也有人在建設初期便提出異議。“風電投資不是有過熱跡象,而是已經過熱。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酒泉“風電三峽”建設應先停一停,否則大量風機不能上網,閑著也是浪費。”中國風能協會原副理事長施鵬飛稱。
另外,還有專家指出,“盲目”帶來的直接影響首先是工程質量。因過度追求“大張快上”,更重視建設規模及速度,當時所用不少風機“屬于低質量甚至是最差的”,這也給后續發展埋下了隱患。
一味追求風電裝機規模的同時,與之相配套的火電能力卻長期不足。“新能源遠距離、大規模外送,至少需70%左右火電打捆作為調峰。前些年風電上得過快,調峰火電跟不上。”該專家稱,“加之近幾年,因酒泉本地缺乏足夠多、足夠便宜的動力煤,當地火電經營業績持續下滑,甚至被壓到無利可圖的境地,有電廠被迫停產。風電外送因此進一步受阻。”
甘肅省電力公司副總經理行舟也證實,甘肅火電實際發電小時數由2010年的4600小時左右,降至去年僅2500小時(不含自備電廠)。他還指出:“為配合新能源外送,火電未來還需開展一系列靈活性改造。”
但電力規劃設計總院系統規劃部副主任劉世宇直言:“現在哪個電廠先改,哪個廠就先虧,因為現在配套機制尚還不明確。在這種情況下,談靈活性改造就是不負責。”
“到了‘啃硬骨頭’的關鍵時期”
嚴峻的消納問題也引起了酒泉對自身的反思。“酒泉新能源發展不再處于起步階段,而是到了‘啃硬骨頭’的關鍵時期,這暴露出前期工作中種種不足。”甘肅省發改委電力處副處長鄭忠鋒坦言。
那么,不足如何彌補?“硬骨頭”又怎么啃?劉世宇表示,國家能源局對酒泉的態度“目前就是以時間換消納”——隨著電力負荷增長、電網能力完善等,慢慢消納。“這意味著,酒泉很難再拿到其他支持政策,只能靠自己來解決問題。”
而在劉吉臻看來,解決一切消納問題的前提是,要注重自身電源建設。
“就好像賣瓜,又甜又大的瓜才有人愿意要。電同樣也是一種‘產品’,只有穩定、靈活、可靠且具備競爭力的便宜電,才真正符合市場需求。”劉吉臻指出,酒泉可建設一批具有快速、深度調峰能力的燃煤機組,周期更短、布局更靈活的抽水蓄能電站,或用好成本正在降低的儲能技術等,通過內部各種電源多能互補,把隨機波動的間歇性能量轉變為可控的連續能量。
劉吉臻進一步表示,棄風主因更多在于當地電力負荷不足。“就好像河南、甘肅都種土豆,兩地的土豆雖然一樣,但河南人多、需求多,土豆不愁賣;甘肅種得多、消費少,就會出現土豆賣不出去的情況。不是因為甘肅的土豆不好,而是供需關系問題。”對此,酒泉不妨結合實際,嘗試冬季供暖、新能源制氫、發展電動汽車等多種電能替代的新方式。
評論:大基地建設須當心欲速不達
文丨朱妍
作為我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酒泉“風電三峽”工程早在10年前便“聞風而動”,不僅成為率先推進陸上風能集中開發的典型,更被定義為“我國風電建設進入規模化發展新階段”的重要標志,其成就有目共睹。而今,風電建設典型拉響“風電投資紅色預警”——從“十一五”期間加速建設,到“十二五”時期棄風限電愈演愈烈,直至“十三五”以來無一臺新增風機。酒泉棄風頑疾難愈,坐擁2億千瓦之多的風能儲量,建設卻已停滯近4年。
回顧10年歷程,背后的原因似乎并不難找:
本地需求有限導致電力供需失衡,主要外送通道未能如期輸送,再加上新能源與傳統火電博弈、受端市場及省間壁壘等因素,消納可謂阻礙重重。但進一步反觀,這些因素多屬老生常談,年年總結、年年呼吁加大解決力度,年年均未從根本上消除。究竟是什么讓酒泉風電消納難題“久治不愈”?
對此,或要先為過剩的電量找找來源。在我國風電發展初期,“建設大基地、融入大電網”的開發模式曾受熱捧,而酒泉“風電三峽”正是該模式之先驅。作為第一個千萬千瓦級基地,其對我國風電發展的帶動意義與示范作用不可否認。這10年左右,我國風電開啟了“跑馬圈地”的進程,裝機規模快速上漲。
“大基地”的初衷甚好,開發進度卻逐漸失控。按照甘肅省規劃,全省裝機容量到2015年要達1000萬千瓦左右,建成全國最大的風電基地之一;到2020年,裝機容量增至2000萬千瓦,建成“陸上三峽工程”;2020年以后,裝機擴大到3000萬千瓦以上,使河西走廊成為世界最大風電基地。當時為完成任務,行政手段越來越多地注入市場運作,地方政府要求企業“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如在瓜州縣,每月對建設企業實行評比,并公開通報進度倒數的1—3名的名單,建議倒數企業更換項目負責人。
就這樣,產能上去了,有限的市場卻越來越難承受風能之重——自用,用不完;外送,送不出。發出的電不被電網公司接收,消納問題接踵而至。
因本地用電需求有限,酒泉一度寄希望于外送。然而,電網再怎么建,也趕不上電源建設速度。有人說,“我們建一條750千伏的線路差不多要兩年,而且這條線路長1000公里,技術難度大;他們建一個風電場也就半年時間,而且是多個業主同時開工。”哪怕到了10年后的今天,電源與電網建設依然存在脫節,比如,專為新能源輸送而建的首條通道——“酒泉—湖南”特高壓直流雖起步于酒泉,但目前距離滿送卻遙遙無期,靠它解決眼前難題的希望落了空。
“風電三峽”棄電嚴重、工程建設陷入停滯,涉及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和亟待完善的機制體制。現實已然證明,依靠行政手段“大干快上”難以持續。
作為棄風限電諸多“災區”當中的一個,酒泉雖不是唯一,情況卻也足夠典型。回顧10年得失,風電產業不會因噎廢食,但不講求效益的盲目發展同樣不可取。如何保持合理而均衡的開發節奏,讓建設發展真正回歸科學、合理,應成為當前認真思考的關鍵之一。
文丨朱妍
中國能源報記者
“自從因棄電問題被國家能源局列為風電投資紅色預警區以來,酒泉地區近4年都沒有新開工風電項目,對經濟發展造成很大制約。當地40多家配套裝備制造企業,也因此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大部分企業近兩年已陸續停產。我們計劃到2020年基本解決風電消納問題,為此可以說已經想盡了辦法,也做了最大努力,但棄電問題依舊嚴峻。懇請各位專家為酒泉支招,到底如何解除紅色預警?”
日前,一場以“新時代酒泉新能源基地高質量發展”為核心議題的研討會在甘肅敦煌舉行,會議聚集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孝信、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吉臻及多位新能源行業專家,會上酒泉市政府一位主要負責人“自曝家丑”、現場求助。
如其所言,酒泉風電正面臨“大規模建設后出現高比例棄電”的難題。一方面,這里擁有我國最豐富、開發條件最優越的風力資源,并于2008年獲國家發改委批準建設全國第一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該基地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風電三峽”。另一方面,隨著裝機規模迅速擴大,酒泉棄風限電問題日益突出,棄風率從2015年起長期超過國家能源局劃定的20%的紅線,建設自此暫停。
據統計,2017年甘肅棄風率高達33%,“領跑”全國,棄風電量92億千瓦時,其中酒泉78.6億千瓦時,超過全省總量的85%,占全國的近20%。多位與會人士指出,作為具有標桿意義的“風電三峽”,酒泉風電“大建大棄”問題的解決,不僅事關甘肅新能源行業的整體發展,更可為全國新能源消納提供借鑒。
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停滯
酒泉,河西走廊重鎮,境內既有“世界風庫”瓜州,也有“世界風口”玉門,風能資源總儲量高達2億千瓦;其中,已具備開發條件的達8000萬千瓦,具有建設大型風電站的良好條件。為此,甘肅省提出了“建設河西風電走廊,再造西部陸上三峽”的目標,并在2007年底組織完成了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規劃。2008年初,國家批復了甘肅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相關建設方案。根據規劃,酒泉2015年風電裝機將達到1200萬千瓦以上,預計總投資達1200億元。
從敦煌市區驅車3個多小時,記者來到戈壁深處的瓜州風電基地。一路上人煙稀少,色彩單調,四周滿是棕黃的土丘和黑灰的砂石地面。車輛顛簸間,一臺臺潔白的風機闖入視野,挺拔矗立、迎風舞動,為蒼茫戈壁帶來生機。作為“世界風庫”,瓜州縣年均風速達8.3米/秒,相當于一年365天都刮著4—5級大風。作為“風電三峽”的重要組成部分,瓜州現已建成風電645萬千瓦,被稱為“全國風電裝機第一縣”。
作為2006年首批入駐瓜州的企業,國家電投甘肅中電酒泉風力發電有限公司嘗到了甜頭。“土地成本低、政策配套好,風光資源也適合大規模集中連片開發。”據公司總經理許廣生介紹,情況好的時候,基地發電小時數、收益等均排在甘肅前列。
“2015年前,建設發展都很順利。但在2016年,當地棄風限電率一度超過50%,上網難、風機空轉等現象頻發。經過各種努力,去年的棄風率下降到36%,今年底有望進一步降至20%—25%,但距離國家規劃的2020年控制在5%以內的目標仍有不小差距。”許廣生坦言。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風場年利用小時數現為2360小時,如果不限電可達2900小時。
棄風限電,不是瓜州一地的無奈。
酒泉整個“風電三峽”基地乃至甘肅全省,2015年起連續幾年被國家能源局劃入“紅色預警”區域。今年1—7月,酒泉風電發電小時數為879.6小時,棄風率達28.5%。雖然棄風率同比下降14.8個百分點,但仍高于國家能源局劃定的20%的紅線。
受此影響,酒泉風電建設早在4年前就已被叫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寄予厚望的酒泉風電基地二期后續500萬千瓦項目——盡管項目2015年已獲批,但截至目前仍未開工。2015年至今,酒泉風電裝機容量一直停留在915萬千瓦,遲遲未真正達到“千萬千瓦級”,更遠未完成“2015年風電裝機將達到1200萬千瓦以上”的規劃目標。
此番“停滯”與10年前建設初期的“熱鬧”形成鮮明對比。當年,企業每月開展建設競賽。瓜州縣對排名后三位的會以縣委、縣政府的名義形成文件,傳到各企業總部,建議他們把瓜州項目部的負責人換掉。
另外,10年前,甘肅省發電量剛剛超過530億千瓦時,“風電三峽”一個項目的預估發電量就可達292.33億千瓦時,而且同一區域內連片建設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在世界上都無先例。在此推動下,“全國最大風電裝備生產基地”也在酒泉漸成規模,其風機制造量曾一度占到全國的1/3,全球的1/6。
“近年來,隨著風電發展受限,裝備企業日子也越來越不好過。除個別企業出走青海等周邊地區拓展業務外,大部分在近兩年陸續停產,行業陷入整體虧損。”酒泉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主任杜莊基稱。
呼吁新外送通道
“我們已在風電消納上盡了最大努力。現在呼吁盡快啟動第二條特高壓外送通道及配套電源建設。”在酒泉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安疆看來,因用電需求增長緩慢,解決棄風主要還得靠外送。
據介紹,酒泉地區現有河西750千伏一、二通道,以及±800千伏“酒泉—湖南”特高壓直流線路(下稱“酒湖線”),但后者受阻問題嚴重。記者了解到,作為我國首條大規模輸送新能源的特高壓線路,額定輸電能力為800萬千瓦的酒湖線,去年6月投產以來就表現平平——從投產初期實際輸送200萬千瓦,到現階段的460萬千瓦,直至明年也僅有望達600萬千瓦輸運能力。因關鍵配套電源常樂煤電廠被國家能源局列入“緩建”名單,最快也只能在“十四五”啟動建設,所以,酒湖線將長期無法達到設計能力。這也成為酒泉呼吁第二條特高壓外送通道的重要原因。
但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西北電力設計院副總工程師楊攀峰指出,鑒于酒湖線未達滿送,且甘肅省內尚有其他待開展的直流工程論證工作,張安疆口中的“第二條特高壓外送通道”更適合作為2025—2030年的遠期考慮。
另外,有專家提出,鑒于酒泉地處河西走廊的特殊位置,從新疆、青海等地出發的多條輸電通道均路過酒泉,所以,除進一步利用好酒湖線等現有資源外,若能打破省間壁壘,酒泉風電也可考慮借機“搭便車”外送。
配套火電建設滯后、調峰能力不足
據記者了解,酒泉風電困境絕不僅限于通道。
“全國棄風形勢均在扭轉,酒泉情況雖也有所好轉,但為何遲遲趕不上全國平均水平?”一位資深專家說,“要知道,這些問題是在長達10年的建設中積累而成,一朝一夕怎可解決?酒泉如不正視10年來的盲目開發歷史,未來恐仍難化解消納問題。”
這段歷史,酒泉電視臺副臺長秦川等人編寫的《風起酒泉》一書或可佐證。2007年,酒泉一口氣批準380萬千瓦新增風電裝機,而當年全國新增裝機量不過344萬千瓦。“酒泉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投資開發熱潮,已成不可阻擋之勢。”
有人說,這不是“立定跳遠”,而是“撐桿跳”;也有人在建設初期便提出異議。“風電投資不是有過熱跡象,而是已經過熱。在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酒泉“風電三峽”建設應先停一停,否則大量風機不能上網,閑著也是浪費。”中國風能協會原副理事長施鵬飛稱。
另外,還有專家指出,“盲目”帶來的直接影響首先是工程質量。因過度追求“大張快上”,更重視建設規模及速度,當時所用不少風機“屬于低質量甚至是最差的”,這也給后續發展埋下了隱患。
一味追求風電裝機規模的同時,與之相配套的火電能力卻長期不足。“新能源遠距離、大規模外送,至少需70%左右火電打捆作為調峰。前些年風電上得過快,調峰火電跟不上。”該專家稱,“加之近幾年,因酒泉本地缺乏足夠多、足夠便宜的動力煤,當地火電經營業績持續下滑,甚至被壓到無利可圖的境地,有電廠被迫停產。風電外送因此進一步受阻。”
甘肅省電力公司副總經理行舟也證實,甘肅火電實際發電小時數由2010年的4600小時左右,降至去年僅2500小時(不含自備電廠)。他還指出:“為配合新能源外送,火電未來還需開展一系列靈活性改造。”
但電力規劃設計總院系統規劃部副主任劉世宇直言:“現在哪個電廠先改,哪個廠就先虧,因為現在配套機制尚還不明確。在這種情況下,談靈活性改造就是不負責。”
“到了‘啃硬骨頭’的關鍵時期”
嚴峻的消納問題也引起了酒泉對自身的反思。“酒泉新能源發展不再處于起步階段,而是到了‘啃硬骨頭’的關鍵時期,這暴露出前期工作中種種不足。”甘肅省發改委電力處副處長鄭忠鋒坦言。
那么,不足如何彌補?“硬骨頭”又怎么啃?劉世宇表示,國家能源局對酒泉的態度“目前就是以時間換消納”——隨著電力負荷增長、電網能力完善等,慢慢消納。“這意味著,酒泉很難再拿到其他支持政策,只能靠自己來解決問題。”
而在劉吉臻看來,解決一切消納問題的前提是,要注重自身電源建設。
“就好像賣瓜,又甜又大的瓜才有人愿意要。電同樣也是一種‘產品’,只有穩定、靈活、可靠且具備競爭力的便宜電,才真正符合市場需求。”劉吉臻指出,酒泉可建設一批具有快速、深度調峰能力的燃煤機組,周期更短、布局更靈活的抽水蓄能電站,或用好成本正在降低的儲能技術等,通過內部各種電源多能互補,把隨機波動的間歇性能量轉變為可控的連續能量。
劉吉臻進一步表示,棄風主因更多在于當地電力負荷不足。“就好像河南、甘肅都種土豆,兩地的土豆雖然一樣,但河南人多、需求多,土豆不愁賣;甘肅種得多、消費少,就會出現土豆賣不出去的情況。不是因為甘肅的土豆不好,而是供需關系問題。”對此,酒泉不妨結合實際,嘗試冬季供暖、新能源制氫、發展電動汽車等多種電能替代的新方式。
評論:大基地建設須當心欲速不達
文丨朱妍
作為我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酒泉“風電三峽”工程早在10年前便“聞風而動”,不僅成為率先推進陸上風能集中開發的典型,更被定義為“我國風電建設進入規模化發展新階段”的重要標志,其成就有目共睹。而今,風電建設典型拉響“風電投資紅色預警”——從“十一五”期間加速建設,到“十二五”時期棄風限電愈演愈烈,直至“十三五”以來無一臺新增風機。酒泉棄風頑疾難愈,坐擁2億千瓦之多的風能儲量,建設卻已停滯近4年。
回顧10年歷程,背后的原因似乎并不難找:
本地需求有限導致電力供需失衡,主要外送通道未能如期輸送,再加上新能源與傳統火電博弈、受端市場及省間壁壘等因素,消納可謂阻礙重重。但進一步反觀,這些因素多屬老生常談,年年總結、年年呼吁加大解決力度,年年均未從根本上消除。究竟是什么讓酒泉風電消納難題“久治不愈”?
對此,或要先為過剩的電量找找來源。在我國風電發展初期,“建設大基地、融入大電網”的開發模式曾受熱捧,而酒泉“風電三峽”正是該模式之先驅。作為第一個千萬千瓦級基地,其對我國風電發展的帶動意義與示范作用不可否認。這10年左右,我國風電開啟了“跑馬圈地”的進程,裝機規模快速上漲。
“大基地”的初衷甚好,開發進度卻逐漸失控。按照甘肅省規劃,全省裝機容量到2015年要達1000萬千瓦左右,建成全國最大的風電基地之一;到2020年,裝機容量增至2000萬千瓦,建成“陸上三峽工程”;2020年以后,裝機擴大到3000萬千瓦以上,使河西走廊成為世界最大風電基地。當時為完成任務,行政手段越來越多地注入市場運作,地方政府要求企業“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如在瓜州縣,每月對建設企業實行評比,并公開通報進度倒數的1—3名的名單,建議倒數企業更換項目負責人。
就這樣,產能上去了,有限的市場卻越來越難承受風能之重——自用,用不完;外送,送不出。發出的電不被電網公司接收,消納問題接踵而至。
因本地用電需求有限,酒泉一度寄希望于外送。然而,電網再怎么建,也趕不上電源建設速度。有人說,“我們建一條750千伏的線路差不多要兩年,而且這條線路長1000公里,技術難度大;他們建一個風電場也就半年時間,而且是多個業主同時開工。”哪怕到了10年后的今天,電源與電網建設依然存在脫節,比如,專為新能源輸送而建的首條通道——“酒泉—湖南”特高壓直流雖起步于酒泉,但目前距離滿送卻遙遙無期,靠它解決眼前難題的希望落了空。
“風電三峽”棄電嚴重、工程建設陷入停滯,涉及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和亟待完善的機制體制。現實已然證明,依靠行政手段“大干快上”難以持續。
作為棄風限電諸多“災區”當中的一個,酒泉雖不是唯一,情況卻也足夠典型。回顧10年得失,風電產業不會因噎廢食,但不講求效益的盲目發展同樣不可取。如何保持合理而均衡的開發節奏,讓建設發展真正回歸科學、合理,應成為當前認真思考的關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