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歷來是光伏產業鏈中最重要的一環,通常情況下,其成本可以占到整個光伏成本的40%左右。多晶硅行業在經歷了最殘酷的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洗禮,價格一度從400-500美元/公斤“理性回歸”至40-50美元/公斤的合理區間并沉寂相當一段時間后,從今年7月份開始,其市場現貨價格再次進入逐漸上升的通道。8月下旬,多晶硅價格突破70美元/公斤關口;9月,多晶硅現貨報價一舉突破了95美元/公斤;更有行業機構預測多晶硅價格將超過120美元/公斤。在企業訂單異常火爆的同時,資本市場擁有多晶硅概念的企業也受到了市場的追捧,成為熱炒的目標,企業股票價格漲幅均超過70%以上。由此計算,短短三個月,國內多晶硅現貨價格已經猛漲60%,且市場需求與上升動力仍然強勁。
多晶硅:光伏行業風向標
記者觀察,對多晶硅需求的猛增和供應能力不足成為近期多晶硅價格的上漲主因。德國作為光伏電池最大的安裝國,其對光伏電池的進口量占世界的60%以上。今年7月德國宣布,10月初將降低對光伏企業的補貼,為爭取下調前補貼力度,德國本土企業加快了光伏電站建設速度的同時,刺激了像中國這樣的主要光伏電池生產國的市場,國內對多晶硅出現了暫時性的爆發式行情需求。另外,在多晶硅供應方面,國際、國內大部分廠家近年擴張的產能尚未完全實現,市場上多晶硅的產量不足以滿足市場的需求,也成為多晶硅市場現貨價格被炒高的主要原因。
有業內人士認為,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多晶硅的價格走向反映了整個光伏產業和市場的繁榮程度。
近日,保利協鑫旗下江蘇中能硅業副總經理呂錦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市場行情的爆發主要源于一些走零星現貨銷售的企業行為,并非市場主流行情。全球百分八九十的多晶硅以穩定的低價長單供應,在供應總量不足時,少量零星銷售的現貨容易引起價格波動,今年下半年開始多晶硅價格上漲雖然是光伏產業需求走強的表現,但整個光伏產業鏈成本下降才是必然趨勢。
呂錦標解釋道:“按照市場發展的規律,政府對光伏發電的補貼應該是逐年遞減的。政府主旨就是先通過補貼手段促進行業發展,并通過技術的不斷提升把產品的成本降下來。隨著光伏產品價格持續下降,促進光伏發電大規模應用。”
隨著德國與意大利降低補貼政策調整,國際光伏系統安裝市場面臨增長放緩的預期以及多晶硅生產廠家產能的持續釋放,一些機構預測,未來多晶硅供應有望呈現充足局面,多晶硅價格上漲的壓力有望得到緩解。相關數據統計顯示,2011年全球多晶硅需求量將會達到13.8萬噸,產量將達14.3萬噸;2011年以后多晶硅供給還會逐步增加,將改變多晶硅供不應求的局面,多晶硅的價格也有望實現理性回歸。
低成本:企業競爭根本方向
不難發現,在國內不斷掀起的多晶硅投資熱潮中,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兩極分化:大型多晶硅企業不斷調整產能進行擴產,小型企業則面臨虧損破產。究其原因,生產成本高企成為擊垮多晶硅小企業的主因。據了解,國內多晶硅小規模企業成本普遍在60-70美元每公斤之間,一些沒有實現閉環式生產的企業成本更高達100美元每公斤。多晶硅現貨價格在去年5月跌至50-70美元/公斤,并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這意味著市場上多晶硅價格已接近中國企業的生產成本,小型多晶硅企業接連虧損。
金融危機后的2009年,多晶硅價格一度下行至每公斤50美元,但占據80%以上供應的國際多晶硅七大公司并未因此受到沖擊。經歷兩年時間的暴漲暴跌,從國際大廠的財務數據可以看到,其毛利率并未出現大幅波動,相反,其毛利率非常穩定。以德國瓦克公司(Wacker) 為例,2008年到2010年上半年,其毛利率維持在46%-51.5%之間,并未出現大幅波動。目前,七大國際多晶硅企業成本價格被控制在每公斤25美元左右。
“國際大廠真正的競爭力還是源于對成本的控制上。” 呂錦標說,“太陽能發電價格要降到讓老百姓都能接受,就需要包括多晶硅在內的光伏各產業鏈技術提升、成本降低。隨著規模的擴大與技術上的不斷突破,江蘇中能已將多晶硅生產成本控制在每公斤30美元以內, 2010 年第三季度的生產成本約每公斤25.4 美元,9 月底成本更降至23.8 美元,對多晶硅成本控制能力已于國際大廠相當。”
低價格:行業持續發展前提
相對一時高企的多晶硅現貨價格,光伏電站中標電價卻屢創新低。從2009年6月國投電力以1.09元電價取得敦煌10兆瓦光伏并網發電示范項目開發權,到2010年8月中電投以0.7288元/千瓦時的價格成為青海共和30兆瓦項目的最終中標者,光伏電價正式邁入1元時代。
眾所周知,使用成本偏高是阻礙光伏發電大范圍應用和國內光伏市場啟動的重要因素,而占據整個光伏發電成本40%左右的多晶硅價格下降,就成為光伏發電真正走向生活的必然要求。
無錫尚德董事長施正榮也曾表示,目前多晶硅價格上漲是沒有市場支撐的。施正榮認為,目前全球光伏發電終端市場的價格在下跌,7月份德國上網電價下降15%左右,明年還要降低10%,要想維護這個市場,太陽能發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