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1年多,被寄予厚望的綠證陷入“少人問津”的境地,如何讓大家更加自愿地購買綠證呢?看看張樹偉老師有哪些建議!
全國綠色電力證書自愿認購交易去年7月1日正式啟動,現在一年過去了。然而,據綠證認購平臺9月6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核發風電和光伏綠證累計超過2315萬張,實際成交量卻只有29749張,僅占核發量的約0.13%。前期一些企業與個人源于對環保的情懷性支持,紛紛購買綠證,而這之后,綠證的成交開始變得清淡,甚至出現了“停滯”的跡象。
從自愿行動的性質來看,這本不足為奇。但是,從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需要持續動力的視角,這種停滯并不是符合全社會的利益。我們需要在維持“自愿”的基本含義基礎上,探討一些行為經濟學方面的“助推”(nudge),來擴大這一市場的規模與有效性。
本文中,筆者將結合過去的一些政策實踐,來探討如何維持自愿的要義,以及如何實現助推的幾種方式,供決策者參考。
自愿行為不能被“脅迫”
過去,我國政府出臺的很多政策,名為自愿,實際上帶著“脅迫”性質。典型的就是2015年出臺的《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用不改造的市場份額(發電小時數)去補改造的,誰不參與誰倒霉;以及東北的所謂“調峰輔助服務”,不參與深度調峰就出錢。這種通過“講個優點,就從大伙鍋里(統一市場)額外舀飯吃”,構成了脅迫的一種。如果市場流動性充分,最終的結果肯定是大家都參與,政策也就成了一刀切的強制性政策。
另外一種則是默認消費者買單,屬于一種鼓勵式脅迫。比如2017年《國家能源局關于公布首批“互聯網+”智慧能源(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的通知》屬于這類。要“給予國家有關能源靈活價格政策,優先使用國家能源規劃所確定的各省(區、市)火電裝機容量、可再生能源配額、碳交易配額、可再生能源補貼等指標額度”。就是不知道,這些項目,包含超越私人利益的公共利益成分有多少,為何要破壞統一電力市場,進而消費者買單?
電力作為一種對消費者均一性很強的商品,區別于汽車、服裝日雜等消費品。人們會因為額外喜歡某個品牌支付產品溢價,也可能因為“求酷“購買類似油車配置但是價格高一倍的特斯拉。但是在用電這個問題上,似乎“風電比火電高冷”的說法很難說得通。
通過給綠電劃成分,割裂電力統一市場運行,是嚴重違反市場化改革價值觀(這是目前強制配額核算的方式)的,這條路也不是方向。綠證不能走以上的老路,它只能通過額外于電力的其他方式去刺激助推其需求。
潛在的幾種助推綠證自愿認購方式
行為經濟學理論在非主流經濟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塞勒獲得諾貝爾獎之后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一理論總結了作為感性的人類個體的種種非理性。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包括:人們對于同樣獲得與損失的感受不對稱;更加關注公平,而不僅僅是個人絕對獲得;信息不完全容易產生認知與選擇偏見;迷戀小概率。
如何利用這種非理性實現良好的目的,就是助推。基于這種理論,要更大力度的推銷自愿型綠證,可能潛在的方式包括:
讓購買者獲得更大的心理滿足感。例如在證書的基礎上增加其他的識別環節,如區塊鏈數據庫的記錄、大型活動的公開授予儀式等、每半年的定期追蹤等。
讓綠證變成統一價格。“光伏成本比風電高,所以其綠證價格就貴”這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統一市場才能消除消費者在“貴了心疼”、“便宜了無法炫耀”之間的徘徊心理。
允許在遠期自愿綠證參與強制綠證市場的可能性。比如在10年后,允許自愿綠證,通過一定的方式與比例轉化,參與強制市場(從而也實現平抑強制市場價格的目的),使其具有額外的“收藏”價值,并促進流動性。
將綠證與某種性質的彩票抽獎相結合。獎池通過前期的綠證收入提取百分比設計。
綠證要允許無限次數的轉讓。只要完成登記更新并在綠證的有效期內。
助推用戶多次購買。默認首次購買之后自動延續三到五年。
作者介紹
張樹偉,卓爾德環境研究(北京)中心主任兼首席能源經濟師,從事基于定量模型的能源與氣候變化政策領域的應用研究,以及大型跨學科能源經濟環境項目的組織與協調工作。此前多年供職于中國電力行業、國際能源署(IEA)等研究咨詢與決策支撐機構,對交通、電力、可再生能源產業相關的技術、經濟、政策具有專業經驗。
全國綠色電力證書自愿認購交易去年7月1日正式啟動,現在一年過去了。然而,據綠證認購平臺9月6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核發風電和光伏綠證累計超過2315萬張,實際成交量卻只有29749張,僅占核發量的約0.13%。前期一些企業與個人源于對環保的情懷性支持,紛紛購買綠證,而這之后,綠證的成交開始變得清淡,甚至出現了“停滯”的跡象。
從自愿行動的性質來看,這本不足為奇。但是,從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需要持續動力的視角,這種停滯并不是符合全社會的利益。我們需要在維持“自愿”的基本含義基礎上,探討一些行為經濟學方面的“助推”(nudge),來擴大這一市場的規模與有效性。
本文中,筆者將結合過去的一些政策實踐,來探討如何維持自愿的要義,以及如何實現助推的幾種方式,供決策者參考。
自愿行為不能被“脅迫”
過去,我國政府出臺的很多政策,名為自愿,實際上帶著“脅迫”性質。典型的就是2015年出臺的《煤電節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用不改造的市場份額(發電小時數)去補改造的,誰不參與誰倒霉;以及東北的所謂“調峰輔助服務”,不參與深度調峰就出錢。這種通過“講個優點,就從大伙鍋里(統一市場)額外舀飯吃”,構成了脅迫的一種。如果市場流動性充分,最終的結果肯定是大家都參與,政策也就成了一刀切的強制性政策。
另外一種則是默認消費者買單,屬于一種鼓勵式脅迫。比如2017年《國家能源局關于公布首批“互聯網+”智慧能源(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的通知》屬于這類。要“給予國家有關能源靈活價格政策,優先使用國家能源規劃所確定的各省(區、市)火電裝機容量、可再生能源配額、碳交易配額、可再生能源補貼等指標額度”。就是不知道,這些項目,包含超越私人利益的公共利益成分有多少,為何要破壞統一電力市場,進而消費者買單?
電力作為一種對消費者均一性很強的商品,區別于汽車、服裝日雜等消費品。人們會因為額外喜歡某個品牌支付產品溢價,也可能因為“求酷“購買類似油車配置但是價格高一倍的特斯拉。但是在用電這個問題上,似乎“風電比火電高冷”的說法很難說得通。
通過給綠電劃成分,割裂電力統一市場運行,是嚴重違反市場化改革價值觀(這是目前強制配額核算的方式)的,這條路也不是方向。綠證不能走以上的老路,它只能通過額外于電力的其他方式去刺激助推其需求。
潛在的幾種助推綠證自愿認購方式
行為經濟學理論在非主流經濟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塞勒獲得諾貝爾獎之后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這一理論總結了作為感性的人類個體的種種非理性。這方面的典型例子包括:人們對于同樣獲得與損失的感受不對稱;更加關注公平,而不僅僅是個人絕對獲得;信息不完全容易產生認知與選擇偏見;迷戀小概率。
如何利用這種非理性實現良好的目的,就是助推。基于這種理論,要更大力度的推銷自愿型綠證,可能潛在的方式包括:
讓購買者獲得更大的心理滿足感。例如在證書的基礎上增加其他的識別環節,如區塊鏈數據庫的記錄、大型活動的公開授予儀式等、每半年的定期追蹤等。
讓綠證變成統一價格。“光伏成本比風電高,所以其綠證價格就貴”這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統一市場才能消除消費者在“貴了心疼”、“便宜了無法炫耀”之間的徘徊心理。
允許在遠期自愿綠證參與強制綠證市場的可能性。比如在10年后,允許自愿綠證,通過一定的方式與比例轉化,參與強制市場(從而也實現平抑強制市場價格的目的),使其具有額外的“收藏”價值,并促進流動性。
將綠證與某種性質的彩票抽獎相結合。獎池通過前期的綠證收入提取百分比設計。
綠證要允許無限次數的轉讓。只要完成登記更新并在綠證的有效期內。
助推用戶多次購買。默認首次購買之后自動延續三到五年。
作者介紹
張樹偉,卓爾德環境研究(北京)中心主任兼首席能源經濟師,從事基于定量模型的能源與氣候變化政策領域的應用研究,以及大型跨學科能源經濟環境項目的組織與協調工作。此前多年供職于中國電力行業、國際能源署(IEA)等研究咨詢與決策支撐機構,對交通、電力、可再生能源產業相關的技術、經濟、政策具有專業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