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7年開始,國內主要三元材料廠商紛紛開始加大對高鎳811產品的技術儲備及開發力度,并于下半年陸續進行中試或量產,產能逐步釋放。
降鈷增鎳成新趨勢
受政策驅動,高能量密度的三元材料需求近年來迅速增大。鈷是三元材料中的重要原材料,但其資源稀缺,2017年以來價格不斷上行。在成本壓力和補貼倒逼的情況下,三元材料“降鈷增鎳”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硫酸鎳正在成為產業鏈上新的焦點。太平洋證券預計,隨著高鎳三元電池滲透率的逐步提升,2018-2020年國內動力領域對硫酸鎳的需求將分別達到6.43萬噸、13.13萬噸、29.94萬噸,同比分別增長60%、104%、128%。從全球需求看,預計2018-2020年對硫酸鎳需求在31萬噸、48萬噸、78萬噸,同比增長37%、54%、61%,年復合增長率達到50%。
事實上,新能源汽車巨頭特斯拉也在研究電池去鈷化。特斯拉CEO馬斯克近日稱,特斯拉可以在增加電池鎳成分的同時,大幅降低鈷的用量,在做出這一改變的同時仍然保持電池優異的熱穩定性。
《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達到200萬輛,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達到300Wh/kg以上,力爭實現350Wh/kg,系統能量密度力爭達到260Wh/kg、成本降至1元/Wh以下。
上市公司擴大布局
今年以來,卓能、比克、橫店東磁、德朗能、天津力神、億緯鋰能等鋰電廠紛紛加大高鎳電池的產量,未來對鎳鈷錳811型的需求將出現爆發式增長。寧波金和、當升科技等正極廠商已率先實現鎳鈷錳811量產與銷售。據太平洋證券分析,相對于523型,811型毛利率可從18.5%提升到28.4%,提高近10個百分點。
多家上市公司已紛紛加大布局。當升科技擁有正極材料產能約1.6萬噸,其中鈷酸鋰約3000噸、鎳鈷錳523約5000噸、鎳鈷錳622約4000噸、鎳鈷錳811約4000噸。杉杉股份表示,2018年一季度公司7200噸高鎳三元產線已經投產。格林美稱,目前正極材料全線打通,同時通過與ECOPRO合作建設1萬噸鎳鈷鋁前驅體產能。天賜材料稱,建設年產15萬噸三元鋰電基礎材料項目,其中項目一期計劃建設年產5萬噸的電池級硫酸鎳產線,總投資預計1.89億元。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高鎳三元材料技術難度較大,需要企業科研的不斷投入。隨著鎳含量的提高,整體能量密度雖然得到提高,但鈷、錳、鋁等含量降低,導致穩定性下降。同時,高鎳的三元材料制備工藝、設備以及生產環境等方面的要求都遠遠高于普通三元材料,也是企業在產線建設中需要突破的難點。
降鈷增鎳成新趨勢
受政策驅動,高能量密度的三元材料需求近年來迅速增大。鈷是三元材料中的重要原材料,但其資源稀缺,2017年以來價格不斷上行。在成本壓力和補貼倒逼的情況下,三元材料“降鈷增鎳”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硫酸鎳正在成為產業鏈上新的焦點。太平洋證券預計,隨著高鎳三元電池滲透率的逐步提升,2018-2020年國內動力領域對硫酸鎳的需求將分別達到6.43萬噸、13.13萬噸、29.94萬噸,同比分別增長60%、104%、128%。從全球需求看,預計2018-2020年對硫酸鎳需求在31萬噸、48萬噸、78萬噸,同比增長37%、54%、61%,年復合增長率達到50%。
事實上,新能源汽車巨頭特斯拉也在研究電池去鈷化。特斯拉CEO馬斯克近日稱,特斯拉可以在增加電池鎳成分的同時,大幅降低鈷的用量,在做出這一改變的同時仍然保持電池優異的熱穩定性。
《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達到200萬輛,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達到300Wh/kg以上,力爭實現350Wh/kg,系統能量密度力爭達到260Wh/kg、成本降至1元/Wh以下。
上市公司擴大布局
今年以來,卓能、比克、橫店東磁、德朗能、天津力神、億緯鋰能等鋰電廠紛紛加大高鎳電池的產量,未來對鎳鈷錳811型的需求將出現爆發式增長。寧波金和、當升科技等正極廠商已率先實現鎳鈷錳811量產與銷售。據太平洋證券分析,相對于523型,811型毛利率可從18.5%提升到28.4%,提高近10個百分點。
多家上市公司已紛紛加大布局。當升科技擁有正極材料產能約1.6萬噸,其中鈷酸鋰約3000噸、鎳鈷錳523約5000噸、鎳鈷錳622約4000噸、鎳鈷錳811約4000噸。杉杉股份表示,2018年一季度公司7200噸高鎳三元產線已經投產。格林美稱,目前正極材料全線打通,同時通過與ECOPRO合作建設1萬噸鎳鈷鋁前驅體產能。天賜材料稱,建設年產15萬噸三元鋰電基礎材料項目,其中項目一期計劃建設年產5萬噸的電池級硫酸鎳產線,總投資預計1.89億元。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高鎳三元材料技術難度較大,需要企業科研的不斷投入。隨著鎳含量的提高,整體能量密度雖然得到提高,但鈷、錳、鋁等含量降低,導致穩定性下降。同時,高鎳的三元材料制備工藝、設備以及生產環境等方面的要求都遠遠高于普通三元材料,也是企業在產線建設中需要突破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