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將是動力電池行業的分水嶺,一方面電池企業面臨補貼退坡、毛利率下降、原材料上漲等多方壓力,另一方面行業集中進一步加劇,市場份額高度集中在排名前幾的企業手里。行業洗牌正加速到來,低端產能企業將面臨淘汰,電池企業要生存下去,2018年還有一場硬仗要打。
具體來說,2018年動力電池行業出現了以下市場變化:
跨界變少,入局更加艱難
2018年以來,動力電池行業投資并購依然火熱,據鋰電大數據統計,2018年以來鋰電產業鏈已發生投資并購30余起,不過投資企業依然是行業內資本雄厚的企業居多,與往年相比,跨界入局者已經減少了很多。
在補貼退坡、原材料價格瘋狂上漲的形勢下,動力電池企業面臨多重壓力,行業競爭加劇。隨著政策紅利減少,新跨界入局的企業無法與技術積累雄厚、已在行業摸索多年的企業展開競爭。對于新跨界者來說,一方面已經錯過了最佳入局時間,另一方面動力電池行業競爭格局已基本形成,盲目入局風險加大,接下來,動力電池將是“專業選手”的戰場。
而已跨界入局的企業,從業績來看也是喜憂參半,科恒股份、道氏技術、東方精工等實力雄厚的企業跨界入局后鋰電業務也發展良好,對公司整體業績貢獻較大,而尤夫股份在2017年鋰電業務營收暴增9倍后,2018年發展已不及預期,鋰電業務發展不理想導致公司一季度凈利下滑60%,老牌塑料薄膜、塑料包裝制品企業大東南也深陷鋰電業務泥淖,面臨退市風險,而從消防跨界而來的堅瑞沃能,更是身陷債務危機,面臨生死存亡。
競爭加劇,外企卷土重來
在動力電池領域,日韓企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在技術上占有領先優勢。而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把外企擋在門外,令曾經意欲在中國市場大展宏圖的日韓企業鎩羽而歸,但面對中國龐大的市場,日韓企業必然不會輕易放棄,只待中國政策出現變動,便會卷土重來。
日前工信部公示的第307批目錄中顯示,東風悅達起亞K5、東風雷諾兩款車型搭載了南京樂金化學(LG化學)提供的電池,這表明外資品牌動力電池已經開始重新進入中國市場。
另一方面,日韓電池企業也正在恢復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力度,4月初,LG化學與華友鈷業合計出資40億元設立了兩家合資公司。三星也沒有落后,日前,三星電子副會長李在镕與比亞迪王傳福進行了會談,或在汽車電子業務上進行合作。松下也將和特斯拉合作在中國建立一個超級電池廠。
據韓國媒體報道,一些中國車企也正在與韓國電池企業洽談采購事宜。
日韓企業來勢洶洶,國內電池企業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多元布局,拓展細分市場
在原材料上漲、補貼退坡的影響下,動力電池企業盈利水平普遍下降,2018年所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激烈的競爭環境以及巨大生存壓力,使電池企業開始積極調整戰略布局。拓展細分市場,實現多元化布局成電池企業共同選擇。
欣旺達的動力電池布局是以電芯、PACK、BMS為業務核心,通過與上游原材料企業、電池材料企業以及下游新能源汽車企業戰略合作,來打造產業鏈閉環。已然是消費類電池龍頭的欣旺達也在積極開辟動力電池市場,實現“兩條腿”走路。
鵬輝能源也采取多元化戰略,目前公司產品涵蓋3C數碼消費、動力電池、儲能等多個領域。
原本專注于某一領域的企業也開始尋求市場拓展,把雞蛋放在幾個籃子里,以減少風險。專注于新能源客車和專用車領域的動力電池企業,在2018年都表示將進軍新能源乘用車市場。
同時,多家企業向鋰電大數據表示,為了減少補貼退坡對企業的影響,他們開始在補貼較小或沒有補貼的儲能等領域布局。
橫向布局,資源爭奪戰加劇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進入2018年,電池行業對上游原材料的布局加大,資源爭奪戰愈演愈烈。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猛獅科技等電池企業,以及大眾、寶馬、長城、特斯拉等車企紛紛通過參股或直接購買的方式加碼上游原材料。
鋰電原材料價格的波動會給鋰電車企帶來相當大的不確定因素,為了保證充足的原材料供應不至于缺糧斷草,陷入被動局面,出手投資上游原材料,或與其簽訂長期協議,成為行業共同選擇。
同時,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等產業鏈企業也紛紛展開橫向延伸布局,比如正極材料企業加碼鈷鋰礦及前驅體材料的布局,負極材料企業擴大石墨化產能,電解液企業涉足六氟磷酸鋰及上游原材料,隔膜企業開始自建涂覆產能等。
雙線并行,磷酸鐵鋰“回潮”
隨著新能源汽車對電池能量密度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三元電池被認為是未來主流的技術發展路線,受此沖擊,磷酸鐵鋰的市場份額逐漸下降。甚至一直堅持磷酸鐵鋰路線的比亞迪也不得不轉變方向,在乘用車領域用三元全面替換磷酸鐵鋰。
2018年隨著補貼政策調整,成本也成為車企直面的重要選擇因素,在此背景下,磷酸鐵鋰或將“回潮”。比起三元電池,磷酸鐵鋰使用壽命更長、成本更低,在追求性價比的商用車市場、中低端車市場以及儲能、通訊市場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未來幾年高性能磷酸鐵鋰電池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儲能和通訊產業的發展,也將帶動磷酸鐵鋰電池需求量的提升。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三元和磷酸鐵鋰電池兩種技術路線將雙線并行,追求品質性能的高端乘用車市場采用三元電池,而追求性價比的中低端乘用車、商用車采用磷酸鐵鋰電池。目前微型車市場空間尚未飽和,儲能市場也在爆發前夕,在磷酸鐵鋰的主戰場,其需求仍然強勁。
優勝劣汰,行業進一步集中
目前國內動力電池市場呈現出高度集中的特點,2018年以來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同時行業洗牌加劇。
一方面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的不斷攀升,提高了產品進入市場的門檻,加速企業間的淘汰;另一方面降成本成為大勢所趨,降價壓力逐級向上游傳導,動力電池逐漸從暴利產業轉變為微利行業。
隨著國家政策的深度調整,動力電池行業集中度將持續提升。2017年top10動力電池企業裝機量占比為72%,僅前五名占比就達到了60%,寧德時代一家占了近三成。進入2018年,一家獨大的局面更加明顯,寧德時代2018年一季度裝機量占比已達50%,而top10動力電池企業裝機量占比則達到90%。
未來動力電池產業大部分的產能將集中于少數幾家大企業,電池產業集中化,行業優勝劣汰,第一梯隊將做大做強,而二三線企業的低端產能將面臨被淘汰的危機。
具體來說,2018年動力電池行業出現了以下市場變化:
跨界變少,入局更加艱難
2018年以來,動力電池行業投資并購依然火熱,據鋰電大數據統計,2018年以來鋰電產業鏈已發生投資并購30余起,不過投資企業依然是行業內資本雄厚的企業居多,與往年相比,跨界入局者已經減少了很多。
在補貼退坡、原材料價格瘋狂上漲的形勢下,動力電池企業面臨多重壓力,行業競爭加劇。隨著政策紅利減少,新跨界入局的企業無法與技術積累雄厚、已在行業摸索多年的企業展開競爭。對于新跨界者來說,一方面已經錯過了最佳入局時間,另一方面動力電池行業競爭格局已基本形成,盲目入局風險加大,接下來,動力電池將是“專業選手”的戰場。
而已跨界入局的企業,從業績來看也是喜憂參半,科恒股份、道氏技術、東方精工等實力雄厚的企業跨界入局后鋰電業務也發展良好,對公司整體業績貢獻較大,而尤夫股份在2017年鋰電業務營收暴增9倍后,2018年發展已不及預期,鋰電業務發展不理想導致公司一季度凈利下滑60%,老牌塑料薄膜、塑料包裝制品企業大東南也深陷鋰電業務泥淖,面臨退市風險,而從消防跨界而來的堅瑞沃能,更是身陷債務危機,面臨生死存亡。
競爭加劇,外企卷土重來
在動力電池領域,日韓企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在技術上占有領先優勢。而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把外企擋在門外,令曾經意欲在中國市場大展宏圖的日韓企業鎩羽而歸,但面對中國龐大的市場,日韓企業必然不會輕易放棄,只待中國政策出現變動,便會卷土重來。
日前工信部公示的第307批目錄中顯示,東風悅達起亞K5、東風雷諾兩款車型搭載了南京樂金化學(LG化學)提供的電池,這表明外資品牌動力電池已經開始重新進入中國市場。
另一方面,日韓電池企業也正在恢復加大在中國的投資力度,4月初,LG化學與華友鈷業合計出資40億元設立了兩家合資公司。三星也沒有落后,日前,三星電子副會長李在镕與比亞迪王傳福進行了會談,或在汽車電子業務上進行合作。松下也將和特斯拉合作在中國建立一個超級電池廠。
據韓國媒體報道,一些中國車企也正在與韓國電池企業洽談采購事宜。
日韓企業來勢洶洶,國內電池企業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多元布局,拓展細分市場
在原材料上漲、補貼退坡的影響下,動力電池企業盈利水平普遍下降,2018年所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激烈的競爭環境以及巨大生存壓力,使電池企業開始積極調整戰略布局。拓展細分市場,實現多元化布局成電池企業共同選擇。
欣旺達的動力電池布局是以電芯、PACK、BMS為業務核心,通過與上游原材料企業、電池材料企業以及下游新能源汽車企業戰略合作,來打造產業鏈閉環。已然是消費類電池龍頭的欣旺達也在積極開辟動力電池市場,實現“兩條腿”走路。
鵬輝能源也采取多元化戰略,目前公司產品涵蓋3C數碼消費、動力電池、儲能等多個領域。
原本專注于某一領域的企業也開始尋求市場拓展,把雞蛋放在幾個籃子里,以減少風險。專注于新能源客車和專用車領域的動力電池企業,在2018年都表示將進軍新能源乘用車市場。
同時,多家企業向鋰電大數據表示,為了減少補貼退坡對企業的影響,他們開始在補貼較小或沒有補貼的儲能等領域布局。
橫向布局,資源爭奪戰加劇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進入2018年,電池行業對上游原材料的布局加大,資源爭奪戰愈演愈烈。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猛獅科技等電池企業,以及大眾、寶馬、長城、特斯拉等車企紛紛通過參股或直接購買的方式加碼上游原材料。
鋰電原材料價格的波動會給鋰電車企帶來相當大的不確定因素,為了保證充足的原材料供應不至于缺糧斷草,陷入被動局面,出手投資上游原材料,或與其簽訂長期協議,成為行業共同選擇。
同時,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等產業鏈企業也紛紛展開橫向延伸布局,比如正極材料企業加碼鈷鋰礦及前驅體材料的布局,負極材料企業擴大石墨化產能,電解液企業涉足六氟磷酸鋰及上游原材料,隔膜企業開始自建涂覆產能等。
雙線并行,磷酸鐵鋰“回潮”
隨著新能源汽車對電池能量密度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三元電池被認為是未來主流的技術發展路線,受此沖擊,磷酸鐵鋰的市場份額逐漸下降。甚至一直堅持磷酸鐵鋰路線的比亞迪也不得不轉變方向,在乘用車領域用三元全面替換磷酸鐵鋰。
2018年隨著補貼政策調整,成本也成為車企直面的重要選擇因素,在此背景下,磷酸鐵鋰或將“回潮”。比起三元電池,磷酸鐵鋰使用壽命更長、成本更低,在追求性價比的商用車市場、中低端車市場以及儲能、通訊市場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未來幾年高性能磷酸鐵鋰電池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儲能和通訊產業的發展,也將帶動磷酸鐵鋰電池需求量的提升。
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三元和磷酸鐵鋰電池兩種技術路線將雙線并行,追求品質性能的高端乘用車市場采用三元電池,而追求性價比的中低端乘用車、商用車采用磷酸鐵鋰電池。目前微型車市場空間尚未飽和,儲能市場也在爆發前夕,在磷酸鐵鋰的主戰場,其需求仍然強勁。
優勝劣汰,行業進一步集中
目前國內動力電池市場呈現出高度集中的特點,2018年以來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同時行業洗牌加劇。
一方面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的不斷攀升,提高了產品進入市場的門檻,加速企業間的淘汰;另一方面降成本成為大勢所趨,降價壓力逐級向上游傳導,動力電池逐漸從暴利產業轉變為微利行業。
隨著國家政策的深度調整,動力電池行業集中度將持續提升。2017年top10動力電池企業裝機量占比為72%,僅前五名占比就達到了60%,寧德時代一家占了近三成。進入2018年,一家獨大的局面更加明顯,寧德時代2018年一季度裝機量占比已達50%,而top10動力電池企業裝機量占比則達到90%。
未來動力電池產業大部分的產能將集中于少數幾家大企業,電池產業集中化,行業優勝劣汰,第一梯隊將做大做強,而二三線企業的低端產能將面臨被淘汰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