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進企業是眾多讀書不多的年輕人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然而,在仲愷高新區,一家本土誕生、專注“做世界上最好的鋰電池”的民營企業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卻獲得了國內外博士們的青睞,他們中不乏“海歸”博士后、知名高校的博士尖子。
日前,記者走進目前已有17位博士的億緯鋰能,與6名“87后”博士聊起他們的抉擇與擔當,還有億緯鋰能對他們磁石般的吸引。
博士擇業
希望為科技企業的培育和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頂著博士的光環,一般都會選擇到科研院所從事研究工作,或到大專院校執掌教鞭做學者。但是,仲愷高新區億緯鋰能的博士們卻選擇了進企業到生產一線。對于這種選擇,他們不僅坦然,更多了幾分自信和從容。
延續專業,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我是一名‘化學人’,高中讀的化學專業,本科學的應用化學,博士從事電化學研究。我始終相信,材料與能源是人類社會任一階段發展的基石,所以畢業后,毫不猶豫選擇了新能源行業的企業。”黃彬彬說。
1990年出生的黃彬彬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本博連讀,一讀就是8年。在讀博期間,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SCI論文4篇,其中一篇被SCI高水平期刊Chemistry-AEuropeanJournal.(《歐洲化學》)作為封面文章報道,他作為第二作者的SCI論文還有4篇。“一畢業就到企業報到,是希望能夠結合自己的專業,在企業的平臺上為公司、為行業做事,哪怕只是一點點也行。”黃彬彬說。
“我希望我在企業中做有價值的人,做成有價值的事;同時因為對科研之路的理解較深,想不斷嘗試新的領域。”1988年出生的苑丁丁,畢業于武漢大學電化學專業,研究電池材料的電化學性能,同樣是發表過8篇SCI論文的高產博士。
“我本人想從事的是實際應用方面的研發工作。”29歲的何銳是理學博士,湖北漢川人,畢業于武漢大學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他說,他最終選擇來到企業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希望運用所學所愛的專業知識,研究設計開發出真正實用的產品,助力社會發展。
學以致用,為科技企業作貢獻
“投身于對‘博士’這個特殊的勞動力供給群體有強烈需求的行業,宏觀上能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微觀上能對制造業發展有腳踏實地的貢獻,不愿意去冠冕堂皇地研究一些落不了地的東西。”從著名的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的鄧昊昆博士說。
1989年出生的鄧昊昆從事軟包動力鋰離子電池技術研究,早在2年前就已經獲得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留校執教的資格。但鄧昊昆對自己回到祖國,并來到億緯鋰能有著充分的考慮。“回來有兩個理由:一方面是為了早日實現財務自由;另一方面是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目前,鄧昊昆發表SCI學術論文4篇,參與編寫書籍一部,并主導一些國家項目立項申報。
1989年出生的李彥灼,畢業于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專業,之前跟隨導師的研究方向是非晶態材料與物理。李彥灼對自己的目標一直很明確,他笑著說,中國不缺寫論文和花科研經費的博士,但比較缺創造科研經費的博士,任何時代缺的都是偉大的企業以及企業家。“我到企業來,是希望未來能在中國科技企業的培育和發展方面貢獻一點綿薄之力。”他說。
“就我個人而言,比較傾向于進企業做研發工作,希望可以將所學用于解決企業實際問題。”1987年出生的李輝畢業于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專業,目前正在進行軟包動力電芯開發,他不僅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6篇SCI論文,還申請了2項專利。之所以選擇在企業做研發,他表示,是想成為“所從事領域的專家,甚至權威,成為一名懂技術的管理者”。
中國創造
建立完善知識產權制度,讓創新精神深入到各行各業
“以前講經濟落后就要挨打,現在是技術落后也要挨打。技術落后受制于人,尤其是航空航天以及重大高新技術領域。”采訪中,博士們不約而同地和記者聊起了關于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的話題。
科研工作者要沉住氣,踏踏實實干
李輝認為,中國的崛起是歷史的必然,特別是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崛起,作為研發人員更加責無旁貸,不僅要堅持創新,更要提高專利申報意識,為中國創造出力。
“科技工作者沉住氣,踏踏實實干,早晚能把外國芯片廠比下去。”鄧昊昆對未來充滿信心。他說,中國制造任重而道遠,不能一蹴而就。“日本、美國的制造業剛剛起步時,品質也非常不堪,哪個不是被罵了幾十年才有了今天的輝煌?”他說,科技工作者要少點浮躁,沉下心來真正去為實體經濟造血服務。目前,中國科研領域不缺人才,不缺資本,甚至基礎也足夠雄厚,缺的只是盤活這些資源的機制以及發展的時間。
政府應該加強對實體經濟投資,鼓勵創新
“我國核心科技要想發展,唯有自力更生,大力發展尖端核心科技。”何銳認為,政府應該加強對實體經濟投資,鼓勵創新,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嚴厲打擊盜版,讓創新精神深入各行各業。從公司以及創業者個人的角度來說,不應該追求短期利益,應該克制浮躁,沉下心去做產品,精益求精,把產品做好。
“可能大多數國人對中國制造的印象停留在廉價的代加工上。”黃彬彬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制造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多個領域處于世界領先,但加工深度、附加值相對較低。“實際上我們的制造業經歷了以往的淺加工到現在的深加工,雖然銷售及利潤都上去了,在國際市場上也有一定地位,但一些核心技術、關鍵器件仍掌握在美、日等發達國家手里。”黃彬彬說,可喜的是,近年來,國內的高新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變優蓬勃發展的過程。不可忽略的是,由于基礎薄弱,一些關鍵元器件依賴國外進口,甚至一些企業的產品依舊以進口元器件作為賣點。
制造型企業的生存發展須依靠產品的創新和質量
“制造業所基于的學科門類是材料、機械,這些學科的發展和進步需要長期耐心的積累,需要一代一代傳承。”李彥灼認為,當前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最重要的還是要提前在新興制造業上迅速布局,走在前列。比如新能源汽車,要盡快掌握核心知識產權,最終讓別人不得不跟我們交換,以低成本方式獲取別人已有的技術。
制造型企業的生存發展,必須依靠產品的創新和質量保證。創新必須以市場為切入點,準確地去理解客戶的需求。黃彬彬以自己在億緯鋰能所負責的快充技術研究項目為例,為解決快充難題,研究團隊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客戶需求;其次是要對客戶需求進行廣泛調研,對未來的市場需求作出判斷,然后才是去布局開發路線。
“除此之外,還應該了解市場上‘客戶的客戶’的需求,也就是市場終端消費者對產品整體的體驗。”黃彬彬說,消費者對快充最直接的體驗是,充電速度是否快、充電過程發熱是否嚴重、是否影響電池的壽命等等。有了這些基礎數據,在產品研發和創新中,就必須依靠質量去保證。
“我們要通過高質量的產品,完成創新的過程,滿足市場的需求。”黃彬彬說,“不能實現量產的創新都是偽創新”,企業只有掌握了關鍵技術才能不受制于人。
引才留人
細節盡顯惠州各級政府對人才的關注與重視
日前,我市將已經實施5年的“天鵝計劃”(引進科技領軍人才和科技創新團隊)升級為“天鵝惠聚工程”。明確提出,力爭到2020年,引進200名以上高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和50個以上具有全省領先水平以上的科技創新團隊。“天鵝惠聚工程”提出將重點引進我市石化、電子信息等支柱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人工智能、節能環保、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急需的科技領軍人才和科技創新團隊。對于我市引才留才用才政策,這些博士們又怎么看?
培養新興明星企業和新型支柱產業,筑巢引鳳
“高端人才在選擇就業地點時,第一看的是企業本身的前景。”鄧昊昆認為,政府引進高端人才,應該把重點放在產業上,一是引,二是留。首先,通過做大做強明星企業、支柱產業,然后間接地通過這些企業和產業吸引人才。“企業才是引進高端人才的主力,政策補貼只是輔助。”鄧昊昆說,其次,在人才吸引過來之后,可以考慮把補貼放在企業來發放,通過強有力的政府補貼,將人才留下,安居樂業。“當務之急,惠州需要培養一批新興的明星企業和新型支柱產業,這樣才能真正起到筑巢引鳳的作用。”
“可能是因為我讀博士期間就一直在從事電化學研究,畢業前收到了不少工作機會,而我最終選擇了惠州,來到了億緯鋰能。”黃彬彬說,他選擇億緯鋰能,不僅看中億緯鋰能對鋰離子電池產業鏈的全面超前布局,更看重億緯鋰能為人才提供多個研究方向的選擇機制,為研發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高水平的平臺。比如擁有先進的實驗、生產設備,擁有行業內最優質的客戶,嚴格地要求促成細致的研發;行業地位逐漸提高,供應商積極配合;此外,與高校、研究機構建立有長期的合作關系。
建立健全配套設施,出臺有競爭力的人才引進政策
“我認為,想要引進高端人才,先要有產業基礎。”李彥灼認為,要想有產業基礎,先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平公正的法制環境,形成尊重市場、尊重企業家的文化氛圍。
李輝認為,億緯鋰能匯聚了那么多的高學歷科研人才,首先是因為企業本身對研發及對工程師的重視。比如公司有博士后工作站,有院士及鋰電池領域的教授、專家學者等,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人才應用體系。該體系一旦構建,研發體系、產業體系也就應運而生。“另外,劉工(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對公司研發項目不僅親自把關,還經常對工程師進行培訓,指出研發中存在問題,這種親自助力人才成長的舉動,不僅起到拴心留人的作用,同時也激發了更多高端人才的創造力。”
在億緯鋰能,同事們對掌舵者劉金成一般直呼為“劉工”或者“劉博士”,劉金成自我介紹的時候也基本自稱“劉工”,工程師在億緯鋰能的地位可見一斑。
對于企業如何引進、留住技術型人才,黃彬彬認為,一是企業在行業內有一定知名度,在某一領域技術實力突出;二是企業要為人才的培養、發展提供較高平臺和豐富的機會;三是企業要為人才提供較好的薪資福利。對此,惠州要做的是引進一批在行業具有較高影響力的企業來惠設立分公司或研發基地。同時要建立健全配套設施,完善就業與居住環境、完善交通、提高教育和醫療水平。此外,還要有競爭力的人才引進政策,如落戶補助、購房優惠、教育醫療綠色通道等。
惠州“鬧中取靜”,是科研工作者理想工作之地
“惠州的引才政策已經非常給力了。”李彥灼說,特別是在仲愷,不僅有市、區兩級的經濟補貼,還有人才公寓配備,戶籍政策也相當靈活。對于院士、著名專家、創新創業團隊等高層次人才的支持,力度更是空前強大。
“惠州是一座宜居城市,近幾年來,惠州提出建設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的奮斗目標,更是大大改善了人居環境。”李彥灼認為,在優美生態中盡享現代生活的便利,同時又能“鬧中取靜”從事科研和創新,是很多從事創新工作人才的理想。借助日漸完善的高鐵軌道交通,惠州完全可以借助“綠色生態”和“現代生活”兼得的良好環境留住人才。
“政府每月給我們提供2000元生活補貼,我們每天早晨還能坐上免費的電動大巴車上班,這個留人舉動是非常值得稱贊的!”何銳說,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惠州市各級政府對人才的關注與重視。
他同時指出,惠州對人才的引進方面還存在不足之處,比如交通方面。以仲愷高新區為例,一方面,離惠州火車站及南站均比較遠,去其他城市花費時間較多,成本高;另一方面,地鐵輕軌方面較深圳、廣州落后。“在基礎建設以及軌道交通方面多下功夫,不愁高端人才不來。”何銳說。
相關鏈接
5年來仲愷累計投入人才專項資金超3億
仲愷高新區對人才 “不惜成本”的投入和“極端”的重視,是惠州人才工作的亮點。
早在2013年,仲愷便在全市率先推出“愷旋人才計劃”,集中優勢資源助推企業人才發展。2017年6月,仲愷將 “愷旋人才計劃”升級為2.0版,更是引領著仲愷創新雙輪驅動,構筑人才引進、培育、激勵、服務“四位一體”工作體系,“黃金政策39條”開創人才工作新格局,投入1億元人才專項資金激勵人才創新創業……在仲愷的科技與創新發展進程中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愷旋人才計劃”人才工作特別貢獻獎獲得者,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金成在今年1月舉行的以“仲攬人才 愷旋歸來”為主題的仲愷高新區“愷旋人才計劃”人才奧斯卡·第六屆創新創業新銳成果發布會上表示,就在剛剛過去的幾個月里,他通過了廣東省創新人才領軍人物的答辯,并獲得了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扎根仲愷18年的他表示,選擇在仲愷這一方創新創業沃土上深耕,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作為創業“老兵”,看到仲愷高新區在創新創業轉型升級上不斷地在前進,創業者們在創業道路上創造出新的發明、技術、產品倍感欣慰。他還鼓勵更多的青年才俊在仲愷這個創新創業氛圍濃厚的大舞臺上朝著目標奮勇前行。
據統計,5年來,仲愷累計投入人才專項資金超過3億元。通過設立10億元“港澳青年創業基金”,探索設立1億元 “愷旋人才基金”、2000萬元港澳臺青年創新創業 “愷菁基金”等方式,豐富和壯大人才工作專項資金。同時,建立愷萌、愷創、時代伯樂等11只總規模超22億元的科技型風投基金支持人才創新創業,深入推行“愷旋人才卡”服務模式,對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貼心的服務。
日前,記者走進目前已有17位博士的億緯鋰能,與6名“87后”博士聊起他們的抉擇與擔當,還有億緯鋰能對他們磁石般的吸引。
博士擇業
希望為科技企業的培育和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頂著博士的光環,一般都會選擇到科研院所從事研究工作,或到大專院校執掌教鞭做學者。但是,仲愷高新區億緯鋰能的博士們卻選擇了進企業到生產一線。對于這種選擇,他們不僅坦然,更多了幾分自信和從容。
延續專業,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我是一名‘化學人’,高中讀的化學專業,本科學的應用化學,博士從事電化學研究。我始終相信,材料與能源是人類社會任一階段發展的基石,所以畢業后,毫不猶豫選擇了新能源行業的企業。”黃彬彬說。
1990年出生的黃彬彬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本博連讀,一讀就是8年。在讀博期間,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SCI論文4篇,其中一篇被SCI高水平期刊Chemistry-AEuropeanJournal.(《歐洲化學》)作為封面文章報道,他作為第二作者的SCI論文還有4篇。“一畢業就到企業報到,是希望能夠結合自己的專業,在企業的平臺上為公司、為行業做事,哪怕只是一點點也行。”黃彬彬說。
“我希望我在企業中做有價值的人,做成有價值的事;同時因為對科研之路的理解較深,想不斷嘗試新的領域。”1988年出生的苑丁丁,畢業于武漢大學電化學專業,研究電池材料的電化學性能,同樣是發表過8篇SCI論文的高產博士。
“我本人想從事的是實際應用方面的研發工作。”29歲的何銳是理學博士,湖北漢川人,畢業于武漢大學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他說,他最終選擇來到企業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希望運用所學所愛的專業知識,研究設計開發出真正實用的產品,助力社會發展。
學以致用,為科技企業作貢獻
“投身于對‘博士’這個特殊的勞動力供給群體有強烈需求的行業,宏觀上能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微觀上能對制造業發展有腳踏實地的貢獻,不愿意去冠冕堂皇地研究一些落不了地的東西。”從著名的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的鄧昊昆博士說。
1989年出生的鄧昊昆從事軟包動力鋰離子電池技術研究,早在2年前就已經獲得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留校執教的資格。但鄧昊昆對自己回到祖國,并來到億緯鋰能有著充分的考慮。“回來有兩個理由:一方面是為了早日實現財務自由;另一方面是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目前,鄧昊昆發表SCI學術論文4篇,參與編寫書籍一部,并主導一些國家項目立項申報。
1989年出生的李彥灼,畢業于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專業,之前跟隨導師的研究方向是非晶態材料與物理。李彥灼對自己的目標一直很明確,他笑著說,中國不缺寫論文和花科研經費的博士,但比較缺創造科研經費的博士,任何時代缺的都是偉大的企業以及企業家。“我到企業來,是希望未來能在中國科技企業的培育和發展方面貢獻一點綿薄之力。”他說。
“就我個人而言,比較傾向于進企業做研發工作,希望可以將所學用于解決企業實際問題。”1987年出生的李輝畢業于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專業,目前正在進行軟包動力電芯開發,他不僅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6篇SCI論文,還申請了2項專利。之所以選擇在企業做研發,他表示,是想成為“所從事領域的專家,甚至權威,成為一名懂技術的管理者”。
中國創造
建立完善知識產權制度,讓創新精神深入到各行各業
“以前講經濟落后就要挨打,現在是技術落后也要挨打。技術落后受制于人,尤其是航空航天以及重大高新技術領域。”采訪中,博士們不約而同地和記者聊起了關于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的話題。
科研工作者要沉住氣,踏踏實實干
李輝認為,中國的崛起是歷史的必然,特別是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崛起,作為研發人員更加責無旁貸,不僅要堅持創新,更要提高專利申報意識,為中國創造出力。
“科技工作者沉住氣,踏踏實實干,早晚能把外國芯片廠比下去。”鄧昊昆對未來充滿信心。他說,中國制造任重而道遠,不能一蹴而就。“日本、美國的制造業剛剛起步時,品質也非常不堪,哪個不是被罵了幾十年才有了今天的輝煌?”他說,科技工作者要少點浮躁,沉下心來真正去為實體經濟造血服務。目前,中國科研領域不缺人才,不缺資本,甚至基礎也足夠雄厚,缺的只是盤活這些資源的機制以及發展的時間。
政府應該加強對實體經濟投資,鼓勵創新
“我國核心科技要想發展,唯有自力更生,大力發展尖端核心科技。”何銳認為,政府應該加強對實體經濟投資,鼓勵創新,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嚴厲打擊盜版,讓創新精神深入各行各業。從公司以及創業者個人的角度來說,不應該追求短期利益,應該克制浮躁,沉下心去做產品,精益求精,把產品做好。
“可能大多數國人對中國制造的印象停留在廉價的代加工上。”黃彬彬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制造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多個領域處于世界領先,但加工深度、附加值相對較低。“實際上我們的制造業經歷了以往的淺加工到現在的深加工,雖然銷售及利潤都上去了,在國際市場上也有一定地位,但一些核心技術、關鍵器件仍掌握在美、日等發達國家手里。”黃彬彬說,可喜的是,近年來,國內的高新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變優蓬勃發展的過程。不可忽略的是,由于基礎薄弱,一些關鍵元器件依賴國外進口,甚至一些企業的產品依舊以進口元器件作為賣點。
制造型企業的生存發展須依靠產品的創新和質量
“制造業所基于的學科門類是材料、機械,這些學科的發展和進步需要長期耐心的積累,需要一代一代傳承。”李彥灼認為,當前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最重要的還是要提前在新興制造業上迅速布局,走在前列。比如新能源汽車,要盡快掌握核心知識產權,最終讓別人不得不跟我們交換,以低成本方式獲取別人已有的技術。
制造型企業的生存發展,必須依靠產品的創新和質量保證。創新必須以市場為切入點,準確地去理解客戶的需求。黃彬彬以自己在億緯鋰能所負責的快充技術研究項目為例,為解決快充難題,研究團隊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客戶需求;其次是要對客戶需求進行廣泛調研,對未來的市場需求作出判斷,然后才是去布局開發路線。
“除此之外,還應該了解市場上‘客戶的客戶’的需求,也就是市場終端消費者對產品整體的體驗。”黃彬彬說,消費者對快充最直接的體驗是,充電速度是否快、充電過程發熱是否嚴重、是否影響電池的壽命等等。有了這些基礎數據,在產品研發和創新中,就必須依靠質量去保證。
“我們要通過高質量的產品,完成創新的過程,滿足市場的需求。”黃彬彬說,“不能實現量產的創新都是偽創新”,企業只有掌握了關鍵技術才能不受制于人。
引才留人
細節盡顯惠州各級政府對人才的關注與重視
日前,我市將已經實施5年的“天鵝計劃”(引進科技領軍人才和科技創新團隊)升級為“天鵝惠聚工程”。明確提出,力爭到2020年,引進200名以上高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和50個以上具有全省領先水平以上的科技創新團隊。“天鵝惠聚工程”提出將重點引進我市石化、電子信息等支柱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人工智能、節能環保、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急需的科技領軍人才和科技創新團隊。對于我市引才留才用才政策,這些博士們又怎么看?
培養新興明星企業和新型支柱產業,筑巢引鳳
“高端人才在選擇就業地點時,第一看的是企業本身的前景。”鄧昊昆認為,政府引進高端人才,應該把重點放在產業上,一是引,二是留。首先,通過做大做強明星企業、支柱產業,然后間接地通過這些企業和產業吸引人才。“企業才是引進高端人才的主力,政策補貼只是輔助。”鄧昊昆說,其次,在人才吸引過來之后,可以考慮把補貼放在企業來發放,通過強有力的政府補貼,將人才留下,安居樂業。“當務之急,惠州需要培養一批新興的明星企業和新型支柱產業,這樣才能真正起到筑巢引鳳的作用。”
“可能是因為我讀博士期間就一直在從事電化學研究,畢業前收到了不少工作機會,而我最終選擇了惠州,來到了億緯鋰能。”黃彬彬說,他選擇億緯鋰能,不僅看中億緯鋰能對鋰離子電池產業鏈的全面超前布局,更看重億緯鋰能為人才提供多個研究方向的選擇機制,為研發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高水平的平臺。比如擁有先進的實驗、生產設備,擁有行業內最優質的客戶,嚴格地要求促成細致的研發;行業地位逐漸提高,供應商積極配合;此外,與高校、研究機構建立有長期的合作關系。
建立健全配套設施,出臺有競爭力的人才引進政策
“我認為,想要引進高端人才,先要有產業基礎。”李彥灼認為,要想有產業基礎,先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平公正的法制環境,形成尊重市場、尊重企業家的文化氛圍。
李輝認為,億緯鋰能匯聚了那么多的高學歷科研人才,首先是因為企業本身對研發及對工程師的重視。比如公司有博士后工作站,有院士及鋰電池領域的教授、專家學者等,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人才應用體系。該體系一旦構建,研發體系、產業體系也就應運而生。“另外,劉工(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對公司研發項目不僅親自把關,還經常對工程師進行培訓,指出研發中存在問題,這種親自助力人才成長的舉動,不僅起到拴心留人的作用,同時也激發了更多高端人才的創造力。”
在億緯鋰能,同事們對掌舵者劉金成一般直呼為“劉工”或者“劉博士”,劉金成自我介紹的時候也基本自稱“劉工”,工程師在億緯鋰能的地位可見一斑。
對于企業如何引進、留住技術型人才,黃彬彬認為,一是企業在行業內有一定知名度,在某一領域技術實力突出;二是企業要為人才的培養、發展提供較高平臺和豐富的機會;三是企業要為人才提供較好的薪資福利。對此,惠州要做的是引進一批在行業具有較高影響力的企業來惠設立分公司或研發基地。同時要建立健全配套設施,完善就業與居住環境、完善交通、提高教育和醫療水平。此外,還要有競爭力的人才引進政策,如落戶補助、購房優惠、教育醫療綠色通道等。
惠州“鬧中取靜”,是科研工作者理想工作之地
“惠州的引才政策已經非常給力了。”李彥灼說,特別是在仲愷,不僅有市、區兩級的經濟補貼,還有人才公寓配備,戶籍政策也相當靈活。對于院士、著名專家、創新創業團隊等高層次人才的支持,力度更是空前強大。
“惠州是一座宜居城市,近幾年來,惠州提出建設綠色化現代山水城市的奮斗目標,更是大大改善了人居環境。”李彥灼認為,在優美生態中盡享現代生活的便利,同時又能“鬧中取靜”從事科研和創新,是很多從事創新工作人才的理想。借助日漸完善的高鐵軌道交通,惠州完全可以借助“綠色生態”和“現代生活”兼得的良好環境留住人才。
“政府每月給我們提供2000元生活補貼,我們每天早晨還能坐上免費的電動大巴車上班,這個留人舉動是非常值得稱贊的!”何銳說,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惠州市各級政府對人才的關注與重視。
他同時指出,惠州對人才的引進方面還存在不足之處,比如交通方面。以仲愷高新區為例,一方面,離惠州火車站及南站均比較遠,去其他城市花費時間較多,成本高;另一方面,地鐵輕軌方面較深圳、廣州落后。“在基礎建設以及軌道交通方面多下功夫,不愁高端人才不來。”何銳說。
相關鏈接
5年來仲愷累計投入人才專項資金超3億
仲愷高新區對人才 “不惜成本”的投入和“極端”的重視,是惠州人才工作的亮點。
早在2013年,仲愷便在全市率先推出“愷旋人才計劃”,集中優勢資源助推企業人才發展。2017年6月,仲愷將 “愷旋人才計劃”升級為2.0版,更是引領著仲愷創新雙輪驅動,構筑人才引進、培育、激勵、服務“四位一體”工作體系,“黃金政策39條”開創人才工作新格局,投入1億元人才專項資金激勵人才創新創業……在仲愷的科技與創新發展進程中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愷旋人才計劃”人才工作特別貢獻獎獲得者,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金成在今年1月舉行的以“仲攬人才 愷旋歸來”為主題的仲愷高新區“愷旋人才計劃”人才奧斯卡·第六屆創新創業新銳成果發布會上表示,就在剛剛過去的幾個月里,他通過了廣東省創新人才領軍人物的答辯,并獲得了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扎根仲愷18年的他表示,選擇在仲愷這一方創新創業沃土上深耕,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作為創業“老兵”,看到仲愷高新區在創新創業轉型升級上不斷地在前進,創業者們在創業道路上創造出新的發明、技術、產品倍感欣慰。他還鼓勵更多的青年才俊在仲愷這個創新創業氛圍濃厚的大舞臺上朝著目標奮勇前行。
據統計,5年來,仲愷累計投入人才專項資金超過3億元。通過設立10億元“港澳青年創業基金”,探索設立1億元 “愷旋人才基金”、2000萬元港澳臺青年創新創業 “愷菁基金”等方式,豐富和壯大人才工作專項資金。同時,建立愷萌、愷創、時代伯樂等11只總規模超22億元的科技型風投基金支持人才創新創業,深入推行“愷旋人才卡”服務模式,對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貼心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