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无码免费永久在线观看-国产高清中文手机在线观看-麻豆最新国产av原创精品-97久久精品人妻人人搡人人玩

世紀新能源網-新能源行業媒體領跑者,聚焦光伏、儲能、風電、氫能行業。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

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產業發展總體規劃

   2018-05-04 西藏自治區發改委63930
核心提示:據了解,西藏自治區發改委日前印發《十三五時期產業發展總體規劃》,《規劃》提出,要大力發展與節能環保相關的重點產業,推進以
據了解,西藏自治區發改委日前印發《“十三五”時期產業發展總體規劃》,《規劃》提出,要大力發展與節能環保相關的重點產業,推進以風能、太陽能、水能及地熱能為重點的非化石能源發電。開展風力發電、水風光互補發電、光伏發電、光熱利用等新技術的集成、示范和推廣研究。規劃期限為2018-2020年,長期展望到2025年。

風能:加強風能資源勘查,推進適用高原的風電機組技術運用,加快推進我區風力發電項目建設。

水能:加快內需電源建設,尤其是具有全年調節能力的骨干電源點建設,滿足區內用電需求。大力開發區內金沙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等流域水電資源,加快建設國家清潔能源基地,“西電東送”接續基地和輻射南亞的清潔能源基地。

太陽能:規劃建設藏東千萬千瓦級太陽能外送基地,鼓勵利用既有電網設施按多能互補方式建設光伏電站,加強太陽能熱發電和集熱利用推廣應用。

地熱能:重點開發中、高溫地熱資源,積極開展地熱在城鎮供暖和工業、養殖(種植)業、旅游業等產業的利用,拓寬地熱利用領域。

以下為全文內容:

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產業發展總體規劃

西藏自治區 “十三五” 時期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根據黨的十九大精神和自治區第九 次黨代會、區黨委九屆 三次全會和《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編制,主要明確全區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推動全區產業加快發展。規劃期限為2018-2020年,長期展望到2025年。

第一章發展形勢

第一節 發展基礎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17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1310.63億元,連續2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三次產業結構從2010年的13.5:32.3:54.2調整為2017年的9.4:39.3:51.4,結構進一步優化。

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牧業生產基礎不斷夯實,全力推動青稞增產、牦牛育肥工作,青稞良種推廣面積達到185萬畝,糧食產量突破100萬噸,建設牦牛短期育肥示范縣7個,農產品自給率明顯提高。農畜產品加工企業總產值達到36億元。

特色工業體系初具規模。2017年,全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超過300億元,同比增長40%以上,其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兩倍多。設立110億元政府投資基金,加快推進旅游文化、清潔能源、凈土健康、天然飲用水、綠色建材、高原生態等特色產業發展。全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2%,比上年加快1.5個百分點。各產業集團組建工作加快推進。

服務業呈多元化發展態勢。2017年,全區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2561.43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379.3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6%和14.7%。全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4043.64億元,比年初增長32.6%。第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占全區從業人員的比重超過62%。

產業發展載體不斷完善。全區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和農牧業特色產業示范區。拉薩經開區、達孜工業園、昌都經開區、藏青工業園等成為全區工業發展的主要力量。拉薩綜合保稅區和吉隆國家級邊境合作區建設穩步推進。

對外對內開放合作水平穩步改善。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推進建設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環喜馬拉雅經濟合作帶,全面構建面向南亞開放重要通道。通過對口扶持與其他省份建立了長期密切合作關系,通過中央投資、央企援建等方式引入一批適合西藏發展的項目。

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2017年底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達8.3萬人、技能型人才達9.3萬人,分別比2012年增加2.1萬人、3.4萬人。實施八大重大科技專項,青稞和牦牛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農口院士專家工作站正式成立。建成拉薩、日喀則、那曲3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農田機械化綜合作業率達到60.2%。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孵化科技型企業等較快成長,在青稞種質資源創制、生物技術育種、鹽湖提鋰等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十二五”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0%。

第二節 發展形勢

經過多年積累和“十二五”時期不懈努力,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一個大臺階,具備后繼發力的堅實物質基礎和良好社會環境。當前,我區產業發展已進入關鍵階段,面臨難得機遇,具備良好條件。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制定了一系列特殊優惠政策,為我區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后援保障。國家加快西部大開發和促進邊境地區加快發展為我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戰略支撐。“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我區加速對內對外開放提供了廣闊空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為我區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國家實施能源綠色低碳戰略、國內居民對綠色安全產品的日益重視為我區清潔能源、綠色食飲品等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遇。

但同時也應該看到,自治區經濟發展的初級性、依賴性、粗放性特征仍然明顯。產業總體層次低、規模小、初級特征明顯。青稞、飼草、肉奶等農畜產品總量不足,工業企業普遍規模小、效益低、管理粗放、創新能力差,優質文化旅游業資源開發利用不足,金融業主要依靠國家特殊金融政策,投資外溢現象明顯。社會投資嚴重不足,投資邊際效應逐步遞減。對內對外開放程度偏低,出口市場單一,出口商品競爭力弱,對全區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有限。服務于農村建設的實用型人才嚴重短缺,高素質和專業技術人才匱乏,專業化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欠缺,難以滿足區內產業發展需求。

要認清發展大勢,牢牢把握戰略機遇,積極應對風險挑戰,促進我區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第二章總體要求

“十三五”時期是西藏自治區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也是發揮資源和區位相對優勢,加快提升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關鍵時期,必須把握好發展的總體環境,正確處理好“十三對關系”,進一步理清產業發展總體思路,全力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第一節 指導思想

按照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和區黨委九屆三次全會的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處理好“十三對關系”為根本方法,堅持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協同發力,堅持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和諧共生,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創新驅動為引領,以改革開放為抓手,著力聚焦四條發展路徑,大力推動高原生物產業快速發展、特色旅游文化產業全域發展、綠色工業規模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壯大發展、現代服務業整體發展、高新數字產業創新發展、邊貿物流產業跨越發展,形成綠色環保、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可持續發展的高原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實現從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支撐。

推動自治區產業加快發展,要堅持兩條原則。

——堅持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協同發力。正確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處理好國家投資和社會投資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完善市場服務體系,優化生產要素配置,促進人力、商品、資金和服務合理流動。充分發揮政府在科學制定經濟發展規劃、引導市場預期、規范市場行為、加快經濟結構轉變等方面的推動作用。

——堅持以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和諧共生為前提。正確處理好保護生態和富民利民的關系,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方針,執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堅持任何產業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

第二節 發展路徑

聚焦“特色、集聚、整合、開放”的發展路徑。

——走特色發展之路。正確處理好發揮優勢和補齊短板的關系,突出綠色健康和藏民族文化特色。圍繞特色旅游資源,打響“世界第三極”、“天上西藏”品牌。圍繞綠色凈土的獨特優勢,打造凈土健康品牌。圍繞民族手工業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藏族音樂、出版、影視、演藝的開發,打造藏民族文化品牌,確立西藏產品在全國乃至世界獨特的形象。

——走集聚發展之路。以各類產業園區等平臺建設為重點,打造產業發展空間載體。以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為目標,實現產業向重點地市、重點園區集聚。推動國有資本重點向戰略性、基礎性等產業集聚,帶動上下游產業發展,帶動民間資本投入,打造特色優勢產業集群。

——走整合發展之路。以促進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為重點,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地區優勢、支柱作用的企業集團,重點推動西藏國有企業改革重組,積極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試點。通過引進、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整合區內資源,實施兼并重組,打造以優勢龍頭企業為領軍、中小企業為配套支撐的市場格局。

——走開放發展之路。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速產業發展必需的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流通和商品、服務流通,不斷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積極打造面向南亞開放重要通道,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擴大對外開放領域和范圍。密切與周邊省區和對口援藏省市、中央骨干企業的經濟聯系,逐步找準西藏在西部地區產業分工中的戰略地位。

第三節 主要目標

力爭到2020年,特色優勢產業實力顯著增強,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產業發展基礎條件明顯改善,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

——產業規模不斷壯大,供給能力不斷提升。農牧業產業化發展步伐明顯加快,主要農畜產品實現基本自給,高原特色農畜產品加工基地基本建成。二產、三產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清潔能源體系初步建成,外送水電在建規模超過1000萬千瓦,太陽能光伏電站并網裝機規模達到100萬千瓦。天然飲用水產量設計產能達到500萬噸。藏藥業標準化、集約化、規模化水平不斷提升。民族手工業實現精品化、特色化發展。金融業服務和帶動能力大幅提升,全區年接待游客達到3000萬人次、年均增長10%以上,旅游總收入突破55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快速增長。

——產業集聚度明顯提高,產業布局更加合理。各類產業園區、基地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經濟繁榮的藏中南經濟帶,藏東、藏北、藏西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藏民族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基地、開發開放實驗區、經濟合作區、綜合保稅區等產業集聚區等建設成效顯著。

——技術創新水平顯著提升,科技對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創新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初步建成西藏高原科技創新中心,特色優勢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部分優勢領域研究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顯著提高。

——優勢品牌不斷增加,市場影響力不斷擴大。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強化“世界第三極”、“人間圣地”、“西藏好水”、“綠色西藏”、“凈土健康”等名片效應,加強產品品牌培育,開展品牌價值評價,引導企業完善品牌管理,打造一批國內具有影響力的“藏”字頭品牌。重點在天然飲用水、高原生物、旅游文化等領域分別培育1-2個全國知名品牌。

——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對外經貿取得重大進展。面向南亞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大突破,口岸作業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及擴展區、綜合保稅區等開發開放平臺初步建立,口岸經濟快速發展。

第三章發展布局

增強藏中南引領帶動作用,促進藏東、藏北、藏西協調發展,強化主體功能區戰略約束力,加快培育經濟增長極、增長點、增長帶,構建核心引領、區域聯動、極點支撐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

第一節 優化區域空間布局

根據《西藏自治區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的城鎮空間、生態空間、農業空間的總體布局,綜合各地市資源優勢、區位條件以及產業發展基礎,立足不同區域發展定位,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推動區域間產業向差異化、特色化、集群化等方向協調發展,主動對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選擇區位、交通、資源、產業基礎等各方面綜合條件較好的區域,形成若干特色產業集群,打造“一主一副多點”的產業布局空間形態。

一主:打造以拉薩為主中心的產業發展核心增長極,以拉薩經開區和高新區為依托,著重強化拉薩在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和核心增長極作用,形成競爭優勢明顯的全區產業最大聚集區、西南地區具有較大影響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優化拉薩、山南兩市生產力布局,統籌推進拉薩山南經濟一體化發展,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

一副:打造以日喀則為副中心的區域性增長極,發揮輻射南亞、帶動周邊的引領作用。依托珠峰文化及旅游產業、特色農畜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塑造“珠峰”文化旅游高端品牌形象、發揮自治區農業科技示范帶頭作用。依托吉隆、樟木、日屋等重點邊界口岸,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南亞貿易通道橋頭堡作用。

多點:充分挖掘昌都、林芝、山南、那曲、阿里等地資源稟賦特征,大力發展當地特色產業,形成特色產業發展集聚區。

第二節 優化重點產業布局

大力推動高原生物產業快速發展、特色旅游文化產業全域發展、綠色工業規模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壯大發展、現代服務業整體發展、高新數字產業創新發展、邊貿物流產業跨越發展,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推進自治區建設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農產品基地、重要的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重要的“西電東送”接續基地和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

第四章重點產業

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大力培育具有地方比較優勢和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集群,重點發展七大產業。

第一節 推動高原生物產業快速發展

積極發展綠色農牧業、健康農牧業、品牌農牧業,進一步優化特色農牧業產品結構,加大高原作物深加工,做大做優藏藥產業,做精做優林下資源開發,打造高原生物產業品牌,力爭2022年實現產值300億元以上,生產更多高原健康生物制品。

一、積極發展綠色農牧業

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重點,依托優勢區域、優勢資源,加快調整供給結構,促進優勢農牧業優先發展,著力推進現代農牧業進程,打造高原綠色農林畜產品基地和產業帶。到2020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00萬噸以上,其中青稞產量達到80萬噸以上,蔬菜產量實現100萬噸;肉奶產量達到100萬噸;新增100萬畝人工草地。

1、發展重點:固基礎、擴產能、調結構、打造休閑農業

加強綠色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實施中低產田改造、耕地地力提升工程。加快蔬菜生產基地、牧區水利、優質飼草基地建設、農牧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提高綠色農畜產品的供給能力和產品品質。穩步提升青稞、牦牛、蔬菜等大宗農畜產品的供給能力。大力實施青稞增產工程,著力提高青稞單產,增加附加值、延伸產業鏈,加強產品營銷、加工等,力爭到2020年青稞種植面積穩定在360萬畝以上,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大力實施牦牛育肥工程,大幅提高牦牛肉產量,逐步滿足區內市場需求,力爭到2020年,牦牛數量穩定在450萬頭左右,形成牦牛繁育、養殖、示范與培訓的標準化、規范化的生產體系,牦牛個體生產性能與生產效率總體上得到顯著提升。穩步推進黃牛改良,加快奶業基地建設,全面推進藏豬產業發展。通過培育和應用優質新品種,有效提升青稞、牦牛、蔬菜等大宗農畜產品的品質和附加值。

調結構,抓特色,增品種。優化種植業結構,提高油菜、藏藥材、特色林果等經濟作物比例。研制生產具有保健功能的青稞、有機肉奶、綠色蔬菜、優質果品、珍稀菌類等特色農畜產品。大力開發野生蔬菜、特色花卉、藥食同源動植物、珍稀魚類等方面的特色產品。

打造休閑農業。將農牧業和鄉村旅游資源結合,打造以藏中農耕文化、藏東南森林生態景觀、藏西北游牧文化與草原生態為特色的休閑體驗式農業。重點發展一批集農業生產、農耕文化深度體驗、自然風光欣賞、產品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多元化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聚集區和精品線路。

2、發展路徑:促改革、強科技、抓融合,做強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推進農村土地改革,擴大農牧民增收渠道。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創新土地等資源型資產流轉方式,擴大“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改革和完善征地補償機制,讓農牧民的土地及草場承包經營權、林地承包經營權、林木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財產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增加財產性收入。

增強科技支撐能力。將促進牦牛育肥、青稞增產作為農牧業科技攻關的重點,建立全區農牧業科技協同創新聯動機制,加強農牧業技術攻關,大力推進優勢特色農畜產品的品種改良,推廣綠色高效種養技術。建立健全集種植業、畜牧業、動物防疫、農機技術服務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等于一體的基層農牧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和森林病蟲害監測防御體系。

推進農牧區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推動特色農牧業“接二連三”,打通一二三產業發展鏈條,推進“互聯網+”現代農牧業。重點培育一批農畜產品加工領軍企業,搭建“線上線下”電商營銷平臺和農畜產品對內對外市場流通體系。鼓勵發展田園式休閑農業和特色旅游村鎮。

依托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打通產業鏈各環節。大力支持龍頭企業聯合種養、加工、物流、銷售等產業鏈各環節經營主體,開展合同、合作、股份聯結,引導龍頭企業向農畜產品加工區集聚,促進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銜接。鼓勵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形成企業集群,支持采用“龍頭企業+合作社+協會+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訂單農業。

二、發展高原特色農畜產品加工

大力發展具有鮮明西藏特色、生產工藝先進、資源開發優勢的農畜產品加工業。延伸產業鏈條,促進農畜產品加工從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提升產品附加值,壯大品牌效應,打造高原特色農林畜產品加工基地。

——發展重點:糧油、肉、奶、林果蔬菜加工等。

糧油加工。整合現有青稞加工企業資源,提升傳統工藝水平,拓展青稞系列功能食品與飲品產品種類,擴大加工規模,進一步挖掘青稞的深層次加工增值潛力。通過引進新技術、提高工藝水平,重點加工菜籽油、芥花籽油等高端油料產品。

肉類加工。按照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的要求,新建、改造屠宰廠,引導龍頭企業開展肉制品深加工,開發具有民族和高原特色以及傳統風味的腌臘類、風干類等方便休閑肉食品以及各種保健生物制品。

奶類加工。在奶牛養殖優勢區,重點發展酥油、鮮奶、酸奶、奶酪等奶制品,鼓勵乳品加工企業嚴格生產標準、提升質量安全水平、打造高端綠色品牌,建立健全奶類收購、保鮮、營銷體系。

林果蔬菜加工。鼓勵企業開發特色林果產品,加大反季節蔬菜生產和凈菜加工力度,重點做好果蔬的清潔、分級、包裝等初加工,突出抓好果蔬貯運保鮮技術推廣,提高果蔬冷鏈倉儲、物流配送能力。

——發展路徑:提升加工能力、提品質、樹品牌、培育龍頭企業、全面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

提升特色農畜產品加工技術的研發和轉化能力。重點支持提高農畜產品附加值的關鍵技術研發。推廣適用的技術和設施裝備,支持精深加工裝備改造升級。鼓勵和支持科研院所和院校與企業共建農畜產品加工研發平臺,對副產物進行梯次加工和全值高值利用。

樹立品牌化、標準化、凈土健康發展理念,打造高原特色、綠色品牌。實施品牌、標準化戰略,嚴控質量安全、加強推介宣傳。建立全程質量監控體系,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適銷對路、知名度高、質量安全過硬的西藏高原特色農畜產品品牌。

培育農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培養一批加工能力強、產品附加值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支持西藏農牧產業投資集團發展壯大。支持龍頭企業立足種養加、產供銷、農工商一體化,提高核心競爭力。引導龍頭企業向農畜產品加工區集聚,形成產業集群。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完善龍頭企業與農牧民的利益聯結機制。培育農牧民合作社、家庭農牧場、龍頭企業、農墾企業集團和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動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合作社、家庭農牧場、種養大戶開展多種形式的緊密聯結與合作,創新農畜產品流通方式。立足區外市場,積極組織、引導我區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對接區外企業和市場,加強區外市場開拓。搭建“線上線下”電商營銷平臺和農畜產品對內對外市場流通體系。建設集“供應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三級物流網絡。

三、發展藏藥和生物醫藥產業

充分利用我區獨特的中藏藥材和生物資源、無污染的自然環境以及豐富的文化資源,傳承、保護藏醫藥文化,圍繞藏醫藥、生物醫藥、保健品、醫療服務、健康管理、養生保健等領域,以打造藏成藥知名品牌為核心,加快生物制藥和大健康產業創新發展,拓展藏藥和生物醫藥產業市場空間,將我區建成全國藏醫藥研發、生產和出口中心和高原生物醫藥產業創新中心。

——發展重點:藏藥材保護與種植、藏藥、生物醫藥和保健品、醫療健康服務。

加快藏藥材的保護與規范化種植。對國家和自治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藥用植物實行禁采、限采、采集多少補種多少和收取資源補償費制度。加快道地藏藥材種植技術研究和種植基地建設,開展藏藥原產地認證。建設大宗藥材、緊缺藥材和瀕危藏藥材繁育生產基地。

加強藏藥、生物醫藥及保健品的生產。促進藏藥生產技術和產品升級,重點二次開發“三效”、“三小”、“五便”[ “三效”、“三小”、“五便”指藥劑的高效、速效和長效,劑量小、毒性小和不良反應小,服用方便、攜帶方便、生產方便、運輸方便和儲藏方便。]的優良藏藥。研究、開發生物制品加工技術、生物成分提取技術,從具有西藏地域特色的植物資源中提取相關成分深加工。

推進醫療健康服務。以自治區藏醫院為依托,以預防保健、診斷治療、康復及健康管理等為重點,結合休閑旅游、民族文化,以藏醫藥理論為基礎,開展一批特色康體保健服務項目,建設醫療保健服務基地。

建設藏醫藥產業園區,積極引入社會資本,整合西藏中藏藥材資源,打造品牌認證平臺、研發創新平臺以及營銷展示平臺,推進產業鏈延伸,提升產品深加工水平。

——發展路徑:生產標準化、規模化、加強品牌和營銷。

大力提升藏藥研發創新能力,推動藏藥生產標準化。積極開展藏藥篩選、藥效評價、安全評價、臨床評價、不良反應監測及藏藥材、藏成藥的生產技術、工藝和質量控制研究。推動行業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學會)開展藏藥標準化研究和標準制定。推動企業開展藏藥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

整合藏醫藥資源,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整合全區藏藥生產企業、流通渠道,以資產、品牌、技術、人才為紐帶,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加快西藏藏醫藥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組建運營,培育藏藥生產和流通領域的龍頭企業和著名品牌,逐步實現規模化、集團化經營。

加強藏藥的營銷,提升藏藥知名度。積極與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溝通協調,推進國藥準字的藏藥在各大醫院落地,增加藏藥列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和國家基本醫療保險藥品目錄的品種和數量。大力宣傳藏醫藥理論體系及特色、特長。充分利用現代化營銷手段,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擴大藏藥影響力。

第二節 推動特色旅游文化產業全域發展

著眼打造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和中華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地,打好特色牌、走好高端路、建好精品區,結合藏民族優秀文化底蘊與核心要素,全面提升我區旅游文化產品的檔次和品位,延伸旅游文化產業鏈,提高旅游文化綜合效益,擴大對外開放,全力塑造“游神圣第三極•享幸福新西藏”旅游品牌形象。

——發展重點:構建“特色、全域、可持續、惠民”的旅游文化產業體系。

開發特色、精品旅游產品和線路。優化旅游產品結構,重點打造一心(以拉薩為中心),兩區(林芝國際生態旅游區、岡底斯國際旅游合作區)、三廊(茶馬古道、唐蕃古道、西昆侖廊道),四環(東、西、南、北四條精品環線),三道(茶馬古道、唐蕃古道、新藏旅游文化廊道),三區(拉薩國際文化旅游城市、林芝國際生態旅游區、岡底斯國際旅游合作區),五圈(珠峰生態文化旅游圈、雅礱文化旅游圈、康巴文化旅游圈、羌塘草原文化旅游圈、象雄文化旅游圈)旅游發展格局。重視對淡季旅游產品開發,重點圍繞特色民俗節慶、鄉村旅游,開發冬季旅游產品。大力發展以農家樂、藏家樂、休閑度假為代表的鄉村旅游產品。針對游客旅游目的性差異,打造一批定制化、個性化的高端旅游產品,開發更多適合大眾消費的旅游產品。

積極發展全域旅游。重點推進拉薩市、林芝市、日喀則市和阿里地區普蘭縣四個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加快拉薩市城關區、堆龍德慶區和林芝市工布江達縣、波密縣四個自治區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建設進程。

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升級。充分發揮西藏歌舞、戲劇表演的鮮明民族特色,打造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表演藝術精品。積極發展會展節慶業,打造一系列具有廣泛知名度的會展節慶品牌。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改造提升出版影視業。豐富創意設計產品和相關服務類型,大力發展以數字化生產和網絡化傳播為特征的文化數字內容產業與相關服務業。

構建生態旅游體系。大力推進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旅游體系建設,加強與國內生態旅游機構的交流合作,建設全國生態經濟建設示范區。將我區建設成為中國獨具特色、個性鮮明的生態旅游勝地。

優化旅游服務、加強宣傳和營銷力度。提升航空、鐵路運載能力,加強全區主要旅游景區連接交通主干線的旅游公路建設,提升景區可進入性。完善旅游咨詢、旅游集散、停車場、旅游廁所、旅游安全救援體系、自駕車旅游服務,提升配套設施條件及服務質量。加快發展區內智慧旅游,全面改善游客旅游體驗。將政府宣傳和企業宣傳相結合,著重面向內地發達省市,大力開展新媒體營銷、精準旅游營銷、重大節事營銷,加強“冬游西藏“的品牌和產品宣傳。

——發展路徑:整合、融合、開放,提升旅游文化產業規模效益。

整合區內旅游文化資源。加強全區旅游品牌和營銷整合,鼓勵各地市旅行社強強聯合,支持西藏國際旅游文化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加快發展。由龍頭企業整合旅游、商貿、餐飲、交通、公共設施等資源,提高關聯產業綜合服務能力,帶動與旅游相關產業同步發展。支持中小旅游企業及業外相關企業參與旅游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適度擴大非公經濟在旅游產業結構中的比例。

推動旅游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推動旅游與文化、農牧業、林業、工業、互聯網、文化創意、體育、會展等產業以及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建設、精準扶貧融合發展。推進旅游風景道和度假區、旅游產業集聚區、自駕車旅居車營地、研學旅游基地、森林康養旅游基地等新興旅游業態的建設。深挖藏民族文化的內涵與品牌價值,推動“藏文化+農牧業”、“藏文化+旅游業”、“藏文化+民族手工業(金銀銅器生產、木器生產、紡織品生產)”等發展,將文化與藝術、創意設計、動漫影視、新媒體等文化創意產業融合,提升我區文化特色產品的附加值,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促進旅游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以旅游文化資源富集地和集聚區作為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依托區域和空間支點,形成“政府政策+市場機制+園區機構+企業主體”的旅游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模式,推動設立文化創意產業園、影視基地、數字產品基地、高原極限運動體驗基地等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

擴大區域旅游合作。加強區內各地市旅游業合作,推動旅游資源、產品、市場和信息共享,實現旅游業發展的資金流、技術流、客流、消費流、信息流、人才流的暢通。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的戰略布局,優化與青藏鐵路沿線及周邊省份的旅游合作,開展多層次國際旅游合作。

第三節 推動綠色工業規模發展

發揮自治區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的資源優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支持比較優勢明顯、市場前景廣闊、符合政策導向的產業做大做強,重點推動天然飲用水產業發展;布局好綠色優勢礦產業,突出抓好銅、鋰等優勢礦產品的規模開發;積極發展綠色建材業,推進裝配式綠色建材應用,滿足建設需要,降低建設成本;支持民族手工業創新發展,促進民族手工業上檔次、上水平;發展節能環保產業。

一、大力發展天然飲用水產業

健全天然飲用水資源和環境的保護機制,利用區內水資源豐富優勢,以要素整合、品牌培育、完善產業鏈為重點,突出生態優先、合理定位目標市場,堅持天然飲用水產業差異化發展,把西藏建設成為國家天然飲用水重要供應地。

——發展重點:產品結構多元化、水資源勘查和保護。

按照高端和普通產品層級,建立合理的天然飲用水產業體系。重點開發生產富含礦物質元素的天然飲用礦泉水,引導和支持企業開發生產面向特定用戶群體的水產品。橫向拓展天然飲用水產業,開發生產具有高原生態資源優勢的特色飲品。

水資源勘查。開展天然飲用水水源地周邊生態、地質環境等基礎信息調查,定期開展水資源質量、數量和利用情況調研,科學評估開采的經濟價值與環境影響,明確開發優先次序。

水資源保護。健全天然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機制,申請國家對西藏天然飲用水實施地理標志保護。

——發展路徑:實施市場定位、品牌形象、包裝設計差異化,拓展市場銷售渠道。

市場定位、品牌形象、包裝設計差異化。高端產品重點瞄準消費水平高、市場規模大的一、二線城市、重要商務場所、成功人士、其它特殊群體以及海外市場。一般產品通過上規模,與內地銷售企業合作等模式,盡可能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競爭力。設計全新、有創造性的包裝,與競爭對手品牌形成鮮明的差別,樹立西藏天然飲用水水源地獨一無二的形象。

拓寬銷售渠道。加強與援藏省市的協調對接,利用援藏優勢進一步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打開青海、四川周邊省份銷售市場。加強同內地有實力的具有物流、渠道及技術優勢的企業對接。依托天然飲用水電子商務平臺,尋求與大型電商合作構建營銷體系,抓好整體宣傳推介。

完善產業鏈,提升產業配套水平。著力改善拉薩、昌都、林芝、山南等天然飲用水重點產區的基礎設施條件。加快構建包括現代倉儲物流、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研究開發設計、知識產權在內的天然飲用水產業現代服務體系,形成產業集群。

加強資源整合,促進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重點支持優勢和強勢企業率先發展。通過聯合、兼并、重組或引入國內外戰略投資者方式,促進資源和要素向優勢企業集中。遴選一批具有一定基礎、特色明顯、成長快、市場前景好的中小天然飲用水企業,從資金、技術、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

二、大力發展綠色建材業

立足區內市場需求,圍繞基礎設施建設、城鎮發展和農牧區易地搬遷等建設,合理布局建材業新增產能,綠色建材,有效解決建材市場供需矛盾,推動建材業綠色科學規范發展。

——發展重點:新型節能建材、裝飾裝修材料、新型水泥。

綠色新型建材。重點發展新型墻體材料及輕質、高性能、低能耗的新型建材產品。強化高原用管材領域的技術突破,生產給水、排水聚乙烯管和其他高性能管材。擴大陶瓷材料生產線產能,生產高檔陶瓷產品。

裝飾裝修材料。著力對石材加工、裝飾功能的建筑砌塊制品等進行技術突破,結合高原氣候特點,開發輕質、節能、具有保溫耐磨功能的裝配產品。

新型水泥。對已規劃的水泥建設項目,督促項目落地。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在拉薩、山南、昌都、日喀則適度發展新型水泥,保障周邊供給。

——發展路徑:科學規劃,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

引進和培育綠色新型建材企業。積極引入具有較強實力新型建材生產企業,鼓勵企業加大技術研發力度,開發生產綠色新型建材產品。積極引導傳統建材生產企業向生產新型建材轉型。推進國有建材企業整合重組,加快組建西藏高爭建材集團有限公司。

推進企業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嚴格執行國家和地區環保標準,推廣應用高效除塵技術、煙氣脫硫脫硝技術和降低噪聲污染等技術。積極引入余熱余壓回收設備,提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三、大力發展民族手工業

突出“名、優、特、精、新”等特點,鞏固傳統產業優勢,以唐卡、藏香、藏毯、金屬制品加工等為重點,圍繞提質升級、塑造品牌、改進工藝、規范標準、人才傳承等,著力打造一批民族手工業示范園區,加強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弘揚,推動民族手工業創新發展,推動民族手工業上檔次、上水平。

——發展重點:唐卡及藏式飾品、藏香、藏式紡織品、藏式家具。

唐卡及藏式飾品。走精品唐卡和以版印唐卡為旅游商品并重發展的道路,打造中國唐卡藝術之都的品牌。發展多方面、多層次、方便易攜帶的金銀首飾、銀器酒具、玉石產品等西藏特色旅游產品。

藏香。推動建立藏香生產工藝標準及產品標準體系。圍繞民族特需及旅游消費需求,開發香包、香水、香囊、香枕等系列藏香產品。

藏式紡織品。引導藏毯企業提高現代化技術裝備水平,實現洗毛、紡紗、地毯紗染色等工序的集中化和專業化生產。開發藏族服飾、圍巾、披巾、帽子、桌布、手包、錢包等藏式紡織品,推動藏式紡織品從制造環節向體驗環節延伸。

藏式家具。規范藏式家具取材、切割、雕刻、彩繪、組裝、上色等制作工藝。申請注冊“藏式手工工具”地理標志,加強設計創新,開發符合現代消費需求的新型藏式家居,大力開拓區內外高端家居市場。

——發展路徑:強化質量和品牌、創新商業模式、加強傳承和人才培養。

推動民族手工業精品化、品牌化。大力提高民族手工業生產工藝和產品設計水平,適當引入現代化工業生產的管理模式,穩步提高產品質量,打造精品。不斷挖掘民族手工藝品的文化內涵,打造民族特色品牌。鼓勵發展手工業地理標志產品。完善傳統工藝、技藝認定保護制度。

創新傳統民族手工業商業模式。積極推廣定制化生產模式,采取電子商務營銷模式,拓寬市場營銷渠道,促進與旅游、文化產業相融合,突出民族特色與地域特色。

加強對特色手工藝和傳承藝人保護以及人才培養。充分發揮民族手工業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強對我區特色手工藝和傳承藝人的保護。提高對手工藝傳承藝人的獎勵標準,制定手工藝傳承藝人培養計劃。

四、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

圍繞建設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加強對重點領域節能環保技術改造與加快產業培育相結合的指導,推動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化,加大培育節能環保服務市場的力度,促進節能環保產業加快發展,打造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美麗西藏。

——發展重點:節能環保關鍵技術裝備、服務,循環經濟。

提升節能環保技術、裝備水平。篩選經濟高效適合西藏自然地理環境的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技術。大力開發適應高寒特點節水和污水處理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推廣應用建筑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推廣新能源運輸裝備、節能農業生產設備。

建立節能環保服務體系。積極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工業第三方治理、環境治理特許經營、合同環境服務等經營模式。支持區內企業加強與區外節能服務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培養區內節能技術服務企業,逐步完善節能技術社會化服務體系。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深化廢棄物綜合利用。推動規模化畜養殖廢物資源化利用,加大生物質燃料等綜合利用技術研發與示范力度,支持發展利用采礦選礦廢渣發展新型建材的資源綜合利用產品,推動生態工業園和循環經濟產業園建設。

——發展路徑:與重點產業培育相結合,依靠工程和項目拉動,釋放節能環保產品、設備、服務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

大力發展與節能環保相關的重點產業。大力推進以水能、太陽能、風能及地熱能為重點的非化石能源發電。大力發展新型墻體材料、防水密封材料、保溫材料等綠色建材產業。

以節能環保項目為牽引抓手,引入環境治理龍頭企業。以本地項目為抓手,在草原、土壤、礦山的修復和污水治理等領域,引進國內外行業領先的環境治理企業,支持西藏國土生態綠色化集團有限公司發展壯大,建設產業基地,快速壯大本地節能環保產業規模,不斷提升產業技術水平。

多渠道爭取項目、資金支持。加大環保項目的策劃包裝,結合中央和西藏的產業政策,增加向有關部委推薦環保項目的數量,加強與援藏省市的合作,爭取資金支持,釋放節能環保產品、設備、服務消費和投資需求,有力拉動節能環保產業發展。

五、有序發展綠色優勢礦產業

嚴格把控生態底線,明確區內礦產種類和儲備量,引進和發展綠色開采技術,對鋰為主的鹽湖礦產,銅、鉛、鋅等優勢資源有計劃利用,加強對采礦區環境保護,促進綠色優勢礦產業保護性開發。

——發展重點:礦產勘查與采選、礦產資源深加工。

礦產勘查與采選。開展對區內現有礦產存量和質量勘查,加大對銅、鋰、鉻、鋅等優勢資源勘查評估力度。在保障區內生態環境前提下有序開采,強化對總量配額指標執行情況監督,促進礦山企業采用先進技術提高礦產資源開發利用。

礦產資源深加工。依托藏青工業園布局有色金屬加工和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基地,對優勢礦產資源進行深加工,積極延伸產業鏈,提升礦產品附加值。推進銅、鉬、鋅的深加工和以鋰為主的鹽湖資源開發。

——發展路徑:依托龍頭企業,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發展。

加大優勢礦產資源整合力度。科學劃分資源整合區塊,合理設置礦權。提高礦業開發準入門檻,扶持一批高資質、規模化、集約化的現代礦山企業,關停整合實力不強的企業。依托區內大型礦產企業或引進具有一體化深加工產業鏈的大型知名企業,借助企業兼并重組和資本運營進行產業戰略性重組,加快組建西藏盛源礦業集團,促進礦產資源規模化、集約化開發。

建設綠色礦山,推動優勢礦業發展方式轉變。按照建設綠色礦山的標準改造原有礦山,制定符合綠色礦山建設要求的設計標準,推動新建礦山按照綠色礦山標準要求進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加快綠色環保技術工藝裝備升級換代,加大礦山生態環境治理力度,大力推進礦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和耕地保護。

第四節 推動清潔能源產業壯大發展

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加快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能源生產消費結構,改善民生用能條件,構建水電為主、多能并舉、互聯互通的穩定、清潔、經濟、可持續發展綜合能源體系,積極推進重要的“西電東送”接續基地建設,進而把自治區打造成為國家清潔能源基地。

——發展重點:水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

水能。加快內需電源建設,尤其是具有全年調節能力的骨干電源點建設,滿足區內用電需求。大力開發區內金沙江、瀾滄江、雅魯藏布江等流域水電資源,加快建設國家清潔能源基地,“西電東送”接續基地和輻射南亞的清潔能源基地。

太陽能。規劃建設藏東千萬千瓦級太陽能外送基地,鼓勵利用既有電網設施按多能互補方式建設光伏電站,加強太陽能熱發電和集熱利用推廣應用。

風能。加強風能資源勘查,推進適用高原的風電機組技術運用,加快推進我區風力發電項目建設。

地熱能。重點開發中、高溫地熱資源,積極開展地熱在城鎮供暖和工業、養殖(種植)業、旅游業等產業的利用,拓寬地熱利用領域。

——發展路徑:加快電力外送通道建設,爭取國家政策支持。

加強清潔能源外送通道建設。加強能源開發與外送通道統籌規劃,加快推進金沙江上游水電基地外送通道建設,提升區內清潔能源外送能力。加快推進藏中電網與昌都電網和阿里電網聯網,力爭建成覆蓋全區的統一電網。依托已建成的川藏聯網、青藏聯網,形成連接全區各地(市)、同區外青海電網和四川電網的互聯互通的電力供應體系。

爭取國家進一步加大扶持自治區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強與內地省市特別是援藏省市的溝通協調,落實清潔能源外送保障性收購政策。整合資源,組建西藏清潔能源產業集團,加快清潔能源資源開發。鼓勵電力交易中心積極參與全國電力交易工作,努力擴大藏電外送規模。

開展清潔能源供暖試點,擴大就地消納規模。開展光電、光熱供暖試點工作。加快城鎮清潔供暖建設與改造,制定和完善支持清潔能源供暖的政策。

加強能源資源普查,合理規劃開發利用布局和時序。按照鼓勵、限制、禁止開發和近、中、遠期開發,科學規劃全區資源開發布局和時序。協調國家相關部門在流域綜合規劃中充分吸納水電規劃成果,調整相關自然保護區,為自治區清潔能源發展留出空間。

第五節 推動現代服務業整體發展

積極發展金融服務業,發展第三方支付、互聯網金融等新業態,積極發展農業服務業、工業服務業、城市服務業,力爭到2022年現代服務業增加值達到500億元以上。

一、做大做強金融產業

堅持“保障為主、服務實體”路線,落實中央賦予西藏的特殊優惠金融政策,實現金融與實體產業深度融合,圍繞與南亞國家基礎設施聯通、貿易暢通,加強金融合作,實現資金融通,將拉薩市建設成為面向南亞、輻射全區的現代金融中心。

——發展重點:完善金融體系、堅持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建立金融風險防范機制。

完善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健全金融機構,支持西藏股權投資有限公司打造為以金融控股、產業投資等為主業的大型金融控股集團,推動其他金融機構發展。完善貨幣、資本、保險市場相互協調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

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建立健全普惠金融服務體系,推進國開行西藏分行和農發行西藏分行設立扶貧金融事業部門。積極推進郵儲銀行“三農”網點建設。鼓勵其他銀行、保險機構增設縣域網點。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創新普惠金融產品和服務。

支持發展綠色金融。鼓勵和倡導金融機構積極開展綠色信貸、發行綠色債券、綠色擔保機制、環保產業基金和綠色風險投資基金。

建立金融風險防范機制。完善宏觀審慎的金融監管體系,增強對經濟發展的研判能力,健全金融風險預警機制。推進金融監管部門與地方金融辦、財政、發改委等部門的深度合作。

——發展路徑:挖掘政策潛力,推動金融業“創新、融合、開放”發展。

用足用好用活中央賦予西藏的特殊優惠金融政策。正確處理好中央關心、全國支援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關系,深入貫徹落實在藏銀行業金融機構利差補貼和特殊費用補貼政策。適時開展商業貸款利率浮動試點工作。落實并完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

加強金融制度、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借鑒內地金融試驗區的經驗,探索建設西藏金融創新園區。重視金融與新技術、新產業的深度融合。加快建立多層次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我區建設。

實現金融和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科技金融、能源金融、交通金融、物流金融、綠色金融等產業金融,促進金融與產業深度融合。優化金融資源配置,調整信貸結構,改善金融服務。

建立金融開放格局。加快向內地企業開放,適當降低準入門檻,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入藏,積極參與西藏金融市場建設。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和增資擴股等活動。鼓勵金融機構跨區域經營,圍繞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向南亞國家延伸,實現與南亞金融合作的突破。擴大人民幣在南亞國家的使用范圍,推動中國與周邊國家開展跨境保險業務合作。

二、培育壯大新興服務業

緊密結合一、二產業發展需求,提高為一產和二產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促進新興服務業與現代農牧業、綠色工業、信息化、城鎮化有機融合,提升新興服務業發展層次。

——發展重點:商務服務、科技服務、工程技術服務、養老服務。

發展商務服務業。以拉薩市為重點,以其他市(地)為重要組成部分,聚焦企業管理、中介服務、法律服務等領域,大力發展會計、稅務、資產評估、人力資源、法律等服務業,加大對創意設計、管理咨詢、品牌營銷等服務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推進商務服務業發展。依托拉薩高新區,培育總部經濟,發揮總部經濟的集聚和擴散效應,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發展科技服務業。建設一批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發展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提高區內行業技術檢測水平。搭建公共數據平臺。推動氣象、測繪、地震等專業服務機構探索面向社會的服務項目。

發展工程技術服務業。重點發展工程咨詢、工程設計和勘查、工程管理等服務。重點培育本地從事工程技術服務的工程公司、設計院、咨詢公司、設計師事務所等專業機構。

發展養老服務業。重點開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務、醫療康復、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居家養老服務,實現養老服務與醫療、家政、保險、教育、健身、旅游等相關領域互動發展。

——發展路徑:依托特色產業基礎,延伸產業鏈條。

加強產業聯動。面向我區農牧業、藏藥、生物制藥、旅游文化、新能源、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領域,按照各地市的優勢產業,培育以產業鏈延伸為核心的專業生產性服務企業,擴展生產性服務業的增長空間。

完善政策激勵機制。將生產性服務業、養老服務業等列入各地市鼓勵類產業目錄,適當加大政府資金投入,加大政府對新興服務業發展扶持力度。

第六節 推動高新數字產業創新發展

深耕區內信息化市場,推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在經濟發展和社會政務管理等方面的廣泛應用和深度融合,為西藏發展“智慧旅游”、“平安城市”、精準扶貧、維穩管控等提供有力支撐,打造智慧旅游試點城市和高原大數據中心試點城市。

——發展重點: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應用、行業信息化解決方案、數字內容業。

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北斗導航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健全自治區信息基礎設施,合理布局大數據中心,有效覆蓋云計算服務,整合政府數據資源。積極引進和培育本地云計算、大數據服務商,加快建立“互聯網+”產業的支撐服務體系。加快推動移動電子商務、手機出版物、車輛定位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和應用。

重點行業信息化解決方案。加快“三農”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跨語言跨終端網絡綜合信息服務,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全面推進國家試點企業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開展智慧園區、智慧工廠、數字化車間試點應用。加快電子政務建設,逐步實現業務向電子政務網的遷移。推動電子商務發展,搭建西藏特色優勢產品網上“天路”。

加大藏文軟件的推廣應用和研發力度,實施西藏文化數字化整理,支持各類出版單位開展互聯網出版業務、建設西藏出版資源數據庫,推進西藏古籍數字化、西藏民間文藝十套集成數字化和西藏壁畫、繪畫、書法、唐卡數字化。推動虛擬現實技術在文化、旅游等產業的應用。

——發展路徑:以信息化應用為重點,完善產業發展環境。

鼓勵現有企業拓展區內市場。緊抓西藏深入推進信息化建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重大契機,鼓勵現有企業通過融資擴大規模,結合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延伸產業鏈,大力拓展區內市場。

改善產業發展環境。全面深化與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合作,共建業務基地,加入運營商開放平臺,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逐步完善區內信息基礎設施,增強對產業的支撐力度。

培育骨干企業。與國內知名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和信息產業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培育本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通過聯合、兼并、收購等方式實現產業整合,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等各類生產要素向龍頭企業集中,加快西藏高馳信息產業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建運營。

第七節 推動邊貿物流產業跨越發展

以共享共用為原則,完善商貿流通體系,發展口岸經濟,加快推動內外貿易融合發展,加大交通干線、口岸要鎮倉儲物流培育力度,積極構建環喜馬拉雅經濟合作帶,將我區打造成為面向南亞開放的重要通道。

一、發展重點:完善邊貿內貿流通體系、建設分級物流體系、建設出口商品生產基地

完善商業體系建設。加快形成“中心帶動、軸線拓展、層次分工”的中心城區商業空間布局和“便利性商業、體驗性商業、輻射性商業”三位一體的市域商業空間布局。優化商業網點空間布局。重點推進商業街區整合工程。

構筑覆蓋城鄉的商貿市場網絡體系。構建“立足地市,輻射全區”的專業市場體系,重點打造以拉薩市為中心,聯系七個節點(地市)的專業市場集散帶和地市級城鄉專業市場體系,構建以連鎖經營、共同配送等商業連鎖網點經營為主體的現代商業流通方式。

構建分級物流體系。以“服務地市,集散全區,輻射南亞”為目標,構建由“綜合物流園區(地市)—物流中心(區縣)—配送中心(片區和鄉鎮)”構成的分級物流體系,形成自治區級、片區級、地區級三級物流節點體系,全面建成覆蓋全區的綜合物流服務基礎設施網絡。

加快出口商品生產轉運基地建設。建設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帶動外向型特色產業發展,促進精品特色產品出口。鼓勵龍頭企業、優勢企業聯合開展基地建設,帶動中小企業“抱團出海”,實現外貿規模擴容和結構升級。

2、發展路徑:以電子商務、會展經濟、口岸經濟,推動商貿物流業創新發展

以電子商務推動商貿流通渠道升級。建設以B2C網絡購物平臺、B2B商品交易平臺、資產電商交易平臺和第三方開放平臺為核心的我區電商平臺體系,加快形成電子商務產業聚集發展,加快西藏商貿物流產業集團組建運營,促進全區商貿流通渠道升級。

發揮會展經濟的窗口作用。積極組織各地市招商部門,參加“廣交會”、“西博會”、“投洽會”等投資洽談會,推介特色主導產業項目。發揮“雪頓節”、“藏博會”等我區特色節事活動和品牌投資會展的招商平臺作用。

加速發展口岸經濟。以綜合保稅區建設為重要抓手,承接產業轉移,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形成以吉隆口岸、樟木口岸、拉薩航空口岸為重點,以普蘭、里孜口岸為兩翼,以日屋、陳塘口岸及亞東乃堆拉邊貿通道為支點的口岸開放布局。

第五章七項行動

推進各類產業加快發展,需要在創新驅動、聚集融合、品牌提升、開放促進、富民增收、人才支撐、綠色環保等方面統籌推進,形成全方位推動產業發展的良好格局。

第一節 創新驅動行動

推動產業發展科技創新。加強高原特色產業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協同創新。重點實施農作物種業科技創新、糧食和果蔬綠色增產攻關、草畜產品加工等關鍵技術研發與集成示范。開展光伏發電、風力發電、水風光互補發電、光熱利用等新技術的集成、示范和推廣研究,開展藏成藥經典古方、名方的改進提升和二次開發。

建設產業發展創新載體。推進拉薩高新區升格為國家級,積極對接北京亦莊開發區、泰州高新區等戰略合作者,將高新區建設成為西藏區域創新和產業高端化的重要基地。積極創建高原特色突出、創新能力較強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國家檢驗和評測中心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正確處理好高校畢業生政府就業和市場就業的關系,發揮城鎮創新載體作用,在各地(市)中心城區進一步加大高校畢業生見習基地和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眾建設力度,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成功率,增強城鎮就業吸納能力。推進柳梧新區等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建設,正確處理好城鎮就業和就近就便、不離鄉不離土、能干會干的關系,在有條件的地市建立農牧民職業技能培訓基地中心,構建以地市培訓機構為主體、縣鄉鎮培訓點為補充、政府和社會相結合的培訓體系,提升農牧民工在城鎮就業能力。

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構建多層次創新創業空間,示范推廣創客空間、創業咖啡、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等眾創空間。加快西藏(拉薩)科技孵化器建設,完善“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園區”全過程的孵化服務鏈條。借鑒西藏(成都)科技企業孵化器經驗,繼續積極探索異地孵化模式,解決本地孵化環境欠缺、科技創業群體不足的問題。

第二節 聚集融合行動

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地區,加快城鎮化進程,建立相互關聯和支撐的產業體系,形成區域增長極,推動人口經濟布局更加合理、區域發展更加協調。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推進藏中南、藏東、藏北、藏西經濟區發展,加快拉薩山南一體化發展、推進拉薩—山南—日喀則核心經濟區建設,使其成為引領地區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支撐力量。推進新型城鎮化,完善城鎮建設總體布局,統籌拉薩市引領發展、六個中心城鎮率先發展、重點縣城和特色城鎮加快發展。以玉麥鄉為突破口,加快幸福、美麗的邊境小康村建設。發展縣域經濟,鼓勵有條件的縣建設產業聚集區,提高產業發展水平和就業吸納能力。

推進產城融合。在各地(市)新城區建設、農牧民搬遷點、小城鎮建設中,以規劃為引領,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產業發展支撐新型城鎮化,大力實施產業項目,落實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推動產城互動共進、融合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通過產業發展集聚人才,用科學的用人機制吸引人、留住人,形成城市持續發展的動力。充分依托開發區等平臺載體,按照項目入駐、企業發展需求和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求,不斷完善基礎設施,著力提升社會公共服務能力,加快宜居宜業產業新城建設,使開發區成為吸納就業和促進農業人口城鎮化的主要承載區。在邊境、交通、江河沿線及發展條件較好地區,培育和建設一批經濟社會基礎較好、特色產業優勢明顯、生態環境良好的特色小鎮,依托產業發展,更好地發揮穩固邊境人口、提升交通樞紐功能、開發優勢資源、統籌城鄉發展的作用。

建設重點園區。建設一批重點園區,搭建經濟發展主要承載平臺,加快園區發展投資公司組建運營。發揮國家級園區的龍頭引領作用,推進優勢項目和企業向重點產業園區聚集,形成與其它園區的互動發展,并帶動一批自治區級產業園區做大做強。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統籌區內區外市場與資源,建立地理位置優越、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開發開放試驗區、經濟合作區、綜合保稅區、產業合作示范園等。在有條件的邊境地區,與周邊國家毗鄰地區建立經濟合作區,合作共贏,共同發展。重點建設日喀則珠峰開發開放試驗區、吉隆中尼跨境經濟合作區、拉薩和日喀則綜合保稅區等。加強與對口支援省(市)、周邊省(區)的產業合作,積極建設產業合作示范園區,探索發展“飛地經濟”,推廣青藏、川藏飛地園區模式。

加強口岸建設。強化口岸建設,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將口岸建設作為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的關鍵舉措,重點建設吉隆口岸,恢復重建樟木口岸,加快發展普蘭口岸,積極推動亞東國際性口岸開放,研究開放中尼絨轄口岸,推動中緬邊境口岸開放建設,開展帕里口岸開放的相關工作。穩步提升拉薩航空口岸功能,積極申請日喀則、阿里、林芝機場開放。謀劃開辟日喀則、拉薩鐵路口岸,建設多式聯運海關監管中心和多式聯運跨國物流通道,將邊境口岸報關、查驗、聯運功能前移至中心城市,探索開通南亞班列,實現與絲綢之路經濟帶中歐班列的對接,全面提高口岸節點服務邊境貿易和國際旅游的能力。

第三節 品牌提升行動

提高農畜產品質量安全。加快自治區、地(市)、縣(區)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執法機構和檢測隊伍建設,健全覆蓋全區的農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標準體系,加快推進特色農畜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強“區、地(市)”兩級農產品源頭質量安全可追溯和風險評估體系建設。著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以無公害農產品、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為重點,加快農產品品牌創建。

提高制造業產品質量。健全技術標準,改造技術裝備,推進精益制造,加強過程控制,完善檢驗檢測,為提升產品質量提供基礎保障。建立健全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將企業納入誠信體系建設,建立質量“黑名單”制度。建立健全質量獎勵制度。

提高旅游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以旅游標準化建設作為提升景區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的重要抓手。探索制定具有西藏特點的星級景區景點創建標準。建立健全旅游服務考核評價體系。研究建立西藏旅游消費土特產市場產品規范。實施旅游文化產業“標準化戰略”。

第四節 開放促進行動

提升與周邊省(區)互聯互通水平。加大與周邊省(區)在基礎設施建設的合作力度,打造新疆經獅泉河至普蘭和吉隆、青海經拉薩和日喀則桑珠孜區至亞東和吉隆、四川和云南經昌都、林芝至亞東和吉隆等面向南亞開放公路大通道。推進川藏大通道建設,加快川藏鐵路和高等級公路建設,建設滇藏新通道。提高青藏公路等級,增強新藏公路運輸保障能力。推動開通交界市(州)互飛航線。

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加快發展跨境貿易、小額貿易、邊民互市貿易。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境外投資,開展農業、加工業、建筑業、旅游業等對外合作。穩步實施中尼友誼工業園、中尼跨境經濟合作區等項目。支持粵藏中南亞班列運營。加快拉薩、日喀則綜合保稅區建設。鼓勵大型企業在資源開發、道路、交通、水利、電力、工程機械等領域“走出去”。引導企業利用優惠原產地規則,利用境外加工資源,提升我區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推動藏文化走出去,擴大文化交流合作。

有序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推動以免簽、落地簽證為代表的簽證便利化,探索實施中尼等互免簽證、24小時通關等措施,開設“旅游專用”通道,簡化辦證手續和降低辦證費用。將自駕車跨境旅游政策納入與周邊國家的雙邊或多邊旅游合作協議。在服從和維護全區穩定前提下,完善進藏批準函制度,有計劃分階段地擴大對外開放范圍。

擴大金融業開放。鼓勵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在區外拓展機構布局。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推進跨境人民幣結算,建立審批“綠色通道”。加強與南亞周邊國家和地區人民幣投融資合作。探索符合我區實際的涉外經濟發展外匯管理模式。引導和支持國有商業銀行和西藏銀行在尼泊爾等南亞國家設立分支機構或代表處,提供跨境金融服務。推動在國家絲路基金項下設立“西藏南亞大通道建設基金”,大力支持面向南亞國家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建設。

第五節 人才支撐行動

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平臺建設,建立中青年人才跟蹤培養機制,發現、培養、集聚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積極申報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站)和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加強校企合作,聯合培養一批企業經營管理、專業技術人才。扎實推進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才特殊培養工作。擴大對口支援人才培訓工程規模,遴選和支持區內大中型企業的技術、管理人才到東部沿海地區培訓學習。完善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布局,統籌辦好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加強對技能人才培養。

創新人才引進機制。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住、但求常來”觀念,把引進人才和引進項目、引進技術相結合,積極利用人才交流、技術援藏、定期服務、技術開發、科技咨詢、兼職、顧問等方式引進國內外高素質人才。建立專業技術人才雙向掛職交流機制。加大引進人才激勵政策力度,以股權、期權激勵等方式,面向國內外引進我區產業發展急缺的研發與技術人才、管理與營銷人才。

第六節 富民增收行動

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助力精準扶貧。積極吸引區內外有實力的企業到農牧區,發展與貧困群眾增收密切的種養業、農畜產品加工業、建筑建材業、民族手工業和文化旅游業,大力推廣“公司(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貧困群眾”的產業發展模式,發展壯大農牧區各類產業,為農牧民富余勞動力就近就業提供便利。

將易地扶貧搬遷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正確處理好扶貧搬遷向城鎮聚集和向生產資料富裕、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地區聚集的關系,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條件,結合異地扶貧搬遷,建設一批配套設施齊全的特色小鎮和特色民族村落,打造扶貧主導產業,讓搬遷戶就業有崗位,同步推進產業脫貧與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進程。

抓資金投入促項目落地推進扶貧見效。積極整合各類涉農資金,堅持用好、用活、用足金融扶貧政策,加大扶貧資金投入。鼓勵國開行西藏分行、農發行西藏分行等政策性銀行加大對農牧特色產業、農牧業生產基地開發與建設、農牧區流通體系建設、易地扶貧搬遷等的信貸支持力度,精準對接產業項目發展。進一步加大產業項目建設力度,確保既定待建項目按時落地,及時發揮效益,保障產業項目輻射帶動貧困群眾實現小產業短期增收、大產業持續增收。

第七節 綠色環保行動

推進污染防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加強農牧業面源污染治理和礦業、水電產業培育過程中的污染防治。加強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推進重點排污企業深度治理,嚴格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

全面節約高效利用資源。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牧業,大力推廣節水、節材、節地、節礦技術。推動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化發展。選擇部分重點地(市)、縣(區)開展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創建工作,加快藏青工業園區和全區各類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產業園區循環經濟發展。

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制度。鼓勵開展水權交易、碳匯交易等試點,探索市場化生態補償模式。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探索建立鼓勵生態旅游業和生態農林業等低碳產業發展的機制。支持開展生態保護綜合改革試驗,啟動生態補償示范區建設。

第六章保障措施

各級政府必須強化履行職責,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政策引導和組織協調,推動本規劃全面落實,確保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第一節 深化改革激發活力

推動政府公共服務制度改革。正確處理好簡政放權和地方承接的關系,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做好國務院取消調整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落實銜接,全面清理中央指定地方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取消和下放政府部門行政審批事項。依照《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和《企業投資項目標準和備案管理條例》,壓縮前置審批環節和審批時限,推進企業投資項目便利化。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

推動重點領域改革。盡快出臺全區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實施意見,及時修訂發布自治區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自治區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辦法。積極探索政府資金市場化運作模式,建立健全以政府產業投資資金為基礎,各類社會投資共同參與的投融資機制。穩步推進電力體制改革,進一步落實電力領域“政企分開”,加快實現“廠網分開”。理順能源建設和成本補償機制。主動推進金融創新改革試點,開展西藏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可行性研究。推動旅游文化業對外開放機制創新,構建政策溝通的有效渠道。

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平臺和能力建設,提高服務水平,改善投資軟環境,規范用好中央賦予的特殊優惠政策。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進“證照分離”改革,重點是照后減證,進一步壓縮企業開辦時間。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推動企業登記注冊全程電子化和電子營業執照廣泛應用,大幅縮短商標注冊周期。推行“一次辦到底”。實施“雙隨機、一公開”[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過程中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監管,堅決杜絕假冒偽劣滋生蔓延和執法者吃拿卡要。

推進國企改革。堅定不移地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和戰略性重組,在金融、能源、旅游文化、園區發展、特色產業加工和信息化、建筑建材、礦業、農牧業、林業、商貿、藏醫藥等領域,加快組建產業集團,發揮龍頭帶動作用,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促進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正確處理好企業增產提效和改善企業職工福利待遇、促進農牧民群眾增收的關系。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改制和改組,積極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正確處理好央企在藏資源開發和解決當地農牧民增加收入的關系,充分利用“央企助力富民興藏”平臺,推動西藏國企與央企建立股權和資本紐帶管理,借助央企加大全區特色優勢產品在內地市場的開發力度,帶動特色優勢產業健康快速發展,積極促進農牧民增收。

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堅持權力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全面落實全區第二次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大會明確的政策措施,解決非公經濟、民營企業發展的困難和存在的問題,堅決破除各種隱性壁壘。出臺促進民間投資意見,強化民間投資獎勵機制,穩步提高民間投資規模。支持非公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幫助提高專業化協作水平和組織化程度。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增強企業家信心,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讓民營企業在市場經濟浪潮中盡顯身手。

第二節 加大支持增強動力

一、加強財稅扶持力度

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支持。正確處理好中央關心、全國支援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關系,加強向國家有關部門匯報銜接,積極爭取國家加大對我區基礎設施、產業平臺和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投資支持力度;爭取國家科研資金投入,支持我區科研院所和企業申報國家級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借鑒新疆棉出疆運費補貼經驗,爭取國家給予西藏特色產品出藏運費補貼,協調交通運輸部門,爭取降低青藏線鐵路返程空車運輸資費。

積極落實稅收優惠。積極落實國家各項稅制改革,全面落實“營改增”和西部大開發相關政策,全面落實小微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全面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固定資產加速折舊以及對重點行業領域稅前扣除等所得稅優惠政策。加大對我區科技創新活動各個環節領域的稅收優惠政策落實力度,加快創新型企業搶占科技制高點步伐,激勵科研機構、科技人員創新,助力企業有的放矢、枝繁葉茂。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和產品政府采購機制,支持優先購買中小企業服務和產品。發揮政府采購對產業發展的支持作用,加大對創新產品和服務的采購力。進一步完善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牧業補貼制度。

完善投融資平臺。積極推進政府投資基金的子基金設立工作,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引導優質管理公司、人才和社會資本,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壯大。

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擴大企業直接融資。落實好《中國證監會關于發揮資本市場作用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意見》,加快培育和引進企業開展引資籌資活動。鼓勵我區企業積極上市掛牌。鼓勵和支持上市公司采取增發、配股、并購重組、發行債券等方式,擴大融資規模。積極培育發展債券市場,鼓勵運用新型債務融資工具,增加企業直接融資渠道。

加強銀行信貸扶持。積極爭取開發性金融支持。充分利用中央給西藏的特殊優惠金融政策,推動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在產業發展、脫貧攻堅以及面向南亞開放重要通道的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協調相關金融機構,通過下調項目準備金、延長貸款期限等方式,加強對基礎設施、扶貧工程等公共項目的信貸扶持。鼓勵商業銀行加大小額貸款投放力度,建立完善中小企業貸款的風險補償獎勵機制和小額貸款保證保險制度。

三、完善招商引資配套

完善招商引資促進機制。加強自治區招商引資組織體系建設,根據各地區產業總體布局、優先開發次序和產業鏈短板,加強各地市間在產業分工、區域協同和定向招商引資的統一規劃和協調,建立重大產業項目招商引資和建設管理協調推進機制。完善《西藏自治區招商引資若干規定》,從財政補貼、信貸支持、通關便利、土地供應、戶籍遷移、工商登記簡化、資源開發優先等方面,給予投資者政策優惠。

提高招商服務水平和項目落地能力。采取投資便利化措施,進一步簡化各種手續,建立重大項目申報綠色通道,進一步優化投資項目核準、備案管理程序。加大對重大項目招商引資和建設推進力度,及時跟蹤落實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和實施進度,協調解決項目進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完善項目建設責任制和監督檢查制度。

第三節 強化實施確保成效

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自治區產業建設領導小組在研究制定促進重點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落實產業發展的各項任務、宏觀統籌協調解決產業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督促工作推進及政策配套落實中的作用,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督導。各專項推進組依據各自職能和分工抓緊研究制定規劃實施具體政策措施,并對規劃提出的主要任務落實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研究建立重點產業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地區間、部門間、行業間的協同聯動,確保規劃各項任務措施落到實處。正確處理好鼓勵干部擔當干事和容錯糾錯的關系,發揮各級領導干部在推進產業發展中的特殊作用。

加強統籌銜接。結合西藏本地產業優勢,研究具有差異化的產業政策,出臺自治區產業發展指導目錄。以自治區“十三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為統領,以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為指導,由專項規劃支撐,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規劃體系。各部門、各地市、開發區(園區)要加強專項規劃、地市規劃、園區規劃與總規劃的銜接協調,分解落實總體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加強規劃跟蹤監測。加強監測評估能力建設和統計工作,強化對規劃實施情況跟蹤分析。各部門加強對規劃相關領域實施情況的評估,并對規劃及時進行調整完善。

附錄 環境影響評價說明

一、總體說明

(一)評價對象、范圍與期限

1、評價對象為《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產業發展總體規劃》。

2、評價范圍為西藏自治區行政轄區,包括拉薩市、日喀則市、林芝市、山南市、昌都市、那曲地區、阿里地區等7個地區(市),地理坐標為北緯26°51′至36°28′,東經78°23′至99°08′,國土總面積120多萬平方公里。

3、評價期限為2018-2020年。

(二)評價重點

從評價對象、資源環境要素等方面著手,確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

1、從評價對象上看,評價重點是一二三產業的發展目標、發展重點、發展路徑和產業布局等。

2、從資源環境要素上看,基于規劃分析西藏的資源環境條件,確定評價的重點包括資源環境綜合承載力、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水環境影響評價、土壤環境影響評價、固體廢棄物環境影響、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等。

(三)規劃概述

《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產業發展規劃》主要包括“十三五”時期,產業發展基礎與面臨的形勢、指導思想、發展思路與目標、空間布局、發展重點與路徑、主要任務、保障措施等六個部分。

規劃提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遵循“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實基礎”發展原則,踐行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緊抓住國家西部大開發、支持邊疆民族地區發展和“一帶一路”的戰略機遇,聚焦“四地兩中心”的總體定位,把“興業富民”作為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堅持“1444”的發展思路,立足資源、政策優勢,突出產業特色,補齊短板,加快對內對外開發開放步伐,積極融入周邊經濟圈,擴大產業援藏的規模和力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實現從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逐步形成基礎設施完善、產業布局合理、發展方式科學、優勢特色突出、內生動力強勁的高原綠色現代產業體系,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支撐。

二、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一)區域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1、大氣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2016年,全區主要城鎮大氣環境質量整體保持優良。其中,拉薩市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313天,全年有效監測天數占比85.5%,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十二位,桑珠孜區、卡若區、巴宜區、乃東區和獅泉河鎮環境空氣質量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1996)二級標準。六個地(市)行署(政府)所在地城鎮空氣質量優良率分別為:桑珠孜區94.5%、卡若區94.0%、巴宜區100%、乃東區97.6%、獅泉河鎮99.7%,而那曲鎮受局部地區氣候條件和施工揚塵、燃煤的影響,未達到環境空氣質量目標考核要求。整體看,全區空氣質量整體較好,但由于高海海拔地區生態環境相對脆弱,應對污染的環境自凈能力較差。

2、水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2016年,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等主要江河干流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Ⅱ類標準;拉薩河、年楚河、尼洋河等流經重要城鎮的河流水質達到III類標準;發源于珠穆朗瑪峰的絨布河水質達到I類標準。羊卓雍錯、班公錯湖泊水質總體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Ⅰ類標準;納木錯除氟化物本底超標外,水質總體達到Ⅱ類標準。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 全區7地(市)行署(政府)所在地城鎮的22個飲用水源地水質保持良好,總體達到《地下水質量標準》(GB/T 14848-1993)Ⅱ類標準或《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Ⅲ類標準。

3、生態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2016年,全區共有天然草地面積8820.15萬公頃,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積7716.59萬公頃;全區現有森林149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12.14%。全區森林面積居全國第5位,森林蓄積居全國第1位;全區濕地652.9萬公頃,約占全區國土面積的5.4%

4、聲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2015年,拉薩市環境噪聲聲源構成中,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生活娛樂噪聲仍占主導地位。拉薩市功能區環境噪聲晝夜等效聲級范圍為:1類區晝間介于39.0—51.3分貝之間,未超標;夜間介于33.1—48.1分貝之間,超標率為8.3%。2類區晝間介于39.1—60.1分貝之間,超標率為0.8%;夜間介于32.2—58.2分貝之間,超標率為15.3%。

5、固體廢物現狀評價

全區固體廢物主要為工業固體廢物、生活垃圾、農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等,2016年,全區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400.5萬噸,7地(市)行署(政府)所在地城鎮生活垃圾產生量為55.59萬噸,全區67個縣城生活垃圾生產量為51.75萬噸,全區縣級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率為94.11%。

(二)產業發展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總體來看,全區堅守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功能定位,限制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產業發展,全面禁止引進和發展重污染產業,當前全區產業發展生態環境質量保持良好,各產業發展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較小。雅魯藏布江、金沙江等主要江河水質均達到或優于地表水Ⅲ類標準,納木錯、羊卓雍錯等重點湖泊水質總體達到地表水Ⅰ類標準,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重點城鎮環境空氣質量穩定達到二級標準,無酸雨出現。大部分重要生態區域處于原生狀態。土壤環境質量良好。城區聲環境質量符合國家標準。輻射環境處于安全狀態。

(三)主要環境問題與制約因素分析

1、區域環境問題:生態環境整體退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性扭轉,自治區約92%的國土面積處于高寒環境,風化、凍蝕作用強烈,水土保持能力差,生態環境整體脆弱;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大,西藏發展加快,要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矛盾,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和高強度資源開發活動將加劇生境破碎化、生物多樣性減少,貧困地區脫貧與生態保護的矛盾將更加突出;環境基礎保障能力弱,環境監管和污染防控支撐不足,環境監測、監察、應急、信息、科研基礎能力薄弱,距離國家標準化建設都仍有很大差距。

2、未來發展面臨的環境形勢:“十三五”期間,西藏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產業化和城鎮化將對環境保護形成挑戰,需要從全產業發展、保護性開發的雙重角度來布局謀篇,發展西藏產業。

3、產業發展環境制約因素:主體功能區劃將大幅限制西藏產業開發;生態環保建設資金缺口大也不利于生態保護工作,環保設施建設落后。

三、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

(一)大氣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西藏大氣環境污染主要來自揚塵污染和各類污染物排放,包括建筑渣土揚塵、礦山揚塵、餐飲業油煙、露天焚燒生活垃圾和秸稈等固體廢物、工業生產過程排放的各類有機和無機污染物、交通運輸工具如汽車、船舶、飛機等排放的尾氣、燃煤鍋爐排放的煙塵、二氧化硫等。近年來,西藏采取了嚴控建筑揚塵、嚴格落實礦產資源開發環境保護措施和生態恢復治理方案、嚴格行業準入等措施,另外對大氣環境影響較大的工業占西藏GDP的比重小,各類有機和無機污染物排放不大。因此,總體來看,規劃期內,在產業規模不大壯大的過程中,各類污染物對大氣的環境質量的負面影響較小。

(二)水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西藏水環境污染主要來自農業畜禽養殖活動、水產品集中養殖,藏藥、釀酒、制革、食品加工工業,采礦、采石、采砂活動,危險化學品生產、使用、運輸,城鎮生活污水排放等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未來,隨著畜禽養殖規模擴大、工業的加速發展、文化旅游等服務業不斷增長,產業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污水排放量將會大量增加,但是由于西藏水環境容量較大,人類活動擾動較小,規劃期內各產業發展產生的影響遠遠小于西藏水環境可利用納污容量,對水環境的影響很小。

(三)土壤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西藏土壤環境污染主要來自農業化肥和農藥的施用,礦山的開采和廢棄物堆放,工業廢水排放、各類有害氣體對土壤的不良影響等。西藏土壤環境總體以原生態為主,農用地面積相對較少,由于西藏全區提出了糧食主產地和蔬菜基地化肥、農藥施用量實現零增長的目標,鼓勵和引導企業入住工業園區集聚發展,集中建設污染治理設施,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嚴格礦山監控開采活動影響,加大對尾礦庫和其他工業廢物堆存場所的綜合整治力度。規劃期內,西藏產業發展對土壤環境的影響在可控制范圍內,負面影響不大。

(四)固體廢棄物影響預測與評價

西藏固體廢棄物污染主要來自工業中的采礦廢渣、旅游活動產生的生活垃圾等。由于,西藏工業規模較小、固體垃圾的處理率均達到了100%,旅游產生的生活垃圾經“無害化處理”后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很小。因此,規劃期內產業發展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對環境影響很小。

(五)生態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

本規劃緊密結合《西藏自治區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要求,嚴格按照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的劃分和相關規定,有效落實自然生態保護工作。重點開發區域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重點地區,堅持產業集聚發展原則,形成優勢產業集群。圍繞自治區優勢特色產業,堅持產業鏈延伸、產業升級的發展方向,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因地制宜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提高區域經濟綜合實力,實現集約集聚發展。同時堅持可持續發展模式原則,嚴格環境準入門檻,推動循環化改造和資源循環利用,推動清潔生產,強化環境安全監測監控體系建設,引導產業結構向低碳、循環方向發展。限制開發區域,主要為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要控制開發強度,以修復生態、保護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等提供生態產品的能力,控制一定限度的旅游開發等。要禁止進行工業化城鎮化開發,提高畜牧、青稞、蔬菜等農產品供給能力,保護耕地土壤環境,確保農產品供給和質量安全,樹立耕地保護和生態保護,通過實施超載人口向承擔重點開發功能的鄉鎮有序轉移、堅持耕地保護制度、優化農業生產布局,保障西藏本地農產品供給安全。禁止開發區域,實施強制性生態環境保護,禁止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將游客活動范圍限定在一定的區域和線路之內,嚴禁開設與禁止開發區保護方向不一致的參觀、旅游項目,引導人口逐步有序轉移,實現污染物“零排放”。同時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和建立完善生態補償制度。規劃期內,產業發展對生態系統或多或少有一定影響,但在采取嚴格有效控制措施后,可將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四、預防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

(一)加強產業環境容量評估

依據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的功能區劃,進一步明確全區產業發展重點區域,確定產業集聚區和各級工業園區的發展范圍。以水、大氣、土地等環境容量評估為基礎,分析產業集聚區和工業園區的環境承載力,建立與區域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產業布局及規模,即在環境容量大的區域進行重點開發,在環境容量有限的區域實行優化發展,在環境容量超標或者無環境容量的區域實行禁止開發。

(二)加強產業開發過程對生態環境影響評估

評估產業開發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分析水、大氣、噪聲、固體廢棄物等方面。其中,水資源方面,重點分析農業、工業等耗水量大的行業,制定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計劃,限制存在水污染項目,加大水污染治理,推動形成各類產業發展水資源利用和污染綜合治理制度;大氣污染方面,重點管理水泥、礦選等粉塵排放較高的行業,重點監測工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的粉塵、二氧化硫等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情況;在固體廢棄物方面,分析農林和礦山廢棄物、建筑垃圾、爐渣等固體廢物的資源綜合利用狀況,推進伴生礦、礦山尾礦、煤矸石、爐渣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開發,促進固體廢物資源化綜合利用。

(三)應對措施

項目開發層面,強化項目環境影響防范機制。加強擬建項目環境影響分析,把好環評關,項目立項以環境保護和治理措施作為重要內容,對擬建項目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包括環境污染、生態影響)進行分析和論證,重點加強項目對水、大氣、土壤等環境等影響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和對策,保護西藏相對脆弱的生態系統。

產業開發層面,建立產業綠色生態開發機制。制定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設置企業準入門檻,嚴格限制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產業,禁止發展重污染產業。實施分區分類產業指導政策,制訂鼓勵發展的特色優勢產業指導目錄,在重點開發區域,支持工業園區建設,鼓勵形成產業聚集區。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大政府公共財政投入,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鼓勵開展水權交易、碳匯交易等試點,探索建立鼓勵生態旅游業和生態農業等低碳產業發展的機制。

監管層面,健全生態環境監管機制。加強生態環境監測,建設大氣、水、土壤、輻射環境監測網絡,實施環境監測執法能力建設、污染源自動監控平臺建設、環境信息化建設和環保監管業務用房建設等重點項目工程,建立生態環境數字化監管平臺,形成以預防為主的環境風險管控制度,增強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能力。

考核層面,健全產業綠色發展考核督察機制。建立產業綠色發展目標評價考核制度,考核結果作為自治區、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評價、干部獎懲任免以及相關專項資金分配的重要依據。完善產業綠色發展督察制度,對全區各地市政府及環保責任部門開展環境保護督察,完善生態文明建設責任追究制,建立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

五、評價結論

環境影響評價結果表明,《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的目標、定位、發展重點和路徑正確且符合相關產業政策、規劃和環保等相關要求,空間布局較為合理,生態、資源、經濟的承載力能夠滿足建設繁榮、富裕、美麗、和諧、幸福的新西藏要求。

產業發展產生的環境影響主要表現為農牧業、建筑業、工業、交通運輸業、旅游業等生產和服務業活動帶來大氣污染、水環境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等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影響。在始終堅持“保護與開發相結合,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嚴格執行本評價提出的各項應對不良影響措施的情況下,可以使西藏產業發展做到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減小到最低程度。總的來說,《西藏自治區“十三五”時期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在環境影響上是可行的。
 
標簽: 新能源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更多>同類資訊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強榜單全面開啟【申報入口】 2024第二屆中國BIPV產業領跑者論壇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肥老熟妇伦子伦456视频|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少妇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毛片免费看|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公车上双乳被老汉揉搓玩弄漫画| 久久国产精品萌白酱免费|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爽爽爽| 怡红院免费的全部视频| 97成人碰碰久久人人超级碰oo| 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久爱www人成免费网站| 国产内射在线激情一区|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永久| 日韩不卡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翁止熄痒禁伦短文合集免费视频 | 日本真人边吃奶边做爽动态图| 日韩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精品一二三区久久aaa片| 激情无码人妻又粗又大| 色婷婷六月亚洲婷婷丁香| 东北寡妇特级毛片免费| 久久99国产精一区二区三区| 老熟女乱子伦| 天堂网www最新版资源在线| 两个黑人大战嫩白金发美女| 与子敌伦刺激对白播放| 亚洲熟妇无码另类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 18禁亚洲深夜福利人口| 中国人妻与老外黑人| 在线永久免费观看黄网站|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一区| 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 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去q| 久久久精品人妻久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