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委對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的吹風消息一經披露,爭論即起。
這絲毫沒令人意外,畢竟這是一個自帶流量的話題。從醞釀改革,到啟動改革,再到執行落地,各個層次對此均存在分歧。直到今天,即便在不同的分管部門,亦有不同聲音。
但是,不管是“最后一公里”,還是“第一公里”,贊成建設現貨市場的人明顯多了起來,認同現貨市場配置資源效率更高的聲音比以往更加整齊了。
國家能源局法制和體制改革司司長梁昌新在此前的電改吹風會上表示,電力市場建設是電力市場化改革的核心內容,加快電力現貨市場建設,有利于發現電力價格,有利于資源優化配置,也有利于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
至少在我有限的視野內,這是官方人士在公開場合對現貨市場最清晰的表態——中央主管部委層面對電力現貨市場的態度或許有了一個明顯的升華。我曾專門請教知悉內情的專家,他亦表示,至少在認識層面,這是一個轉折點。
梁昌新也表示,當前推動現貨市場建設的時機和條件更為有利:一是有序放開競爭性環節電價和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兩項改革,正在消除電力市場建設面臨的機制約束。二是現貨交易是市場化反映最充分也是最關鍵的一部分,已成電力行業內基本共識。三是從國際經驗看,現貨市場相關機制更趨完善,技術支持系統更為強大,市場建設實踐相對成熟。四是目前電力供需總體寬松,有利于加快電力市場建設。
上述毫不含糊的信號在市場中再度引起爭論。
爭論的話題之一是,要不要在當前建設現貨市場。過去數年,反對的聲音一直認為這是一個尤其需要謹慎邁入的領域,要穩,要等,要培育。
理由是,其他國家的現貨市場均是市場化改革推進至一定程度后,市場自身出現了升級的需求,市場主體亦有意愿和共識,才共同作出決定。這一爭論延續至今,也許表明過去數年業界對此話題爭論的質量并不如人意。
爭論的話題之二是,在當前怎么樣推進現貨市場試點才合適。這顯然是一個更有意義的話題。
業界首先擔心的問題在于,現貨市場繼續以各省主導本省試點的方式來推進是否合適。
據eo了解到的信息,國家主管部委將結合各地電力供需形勢、網源結構和市場化程度等條件,選擇南方(以廣東起步)、蒙西、浙江、山東、山西、福建、四川等7個地區作為首批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負責統籌推進試點工作、牽頭制定試點方案和運營規則以及提出任務分工表的,均為地方政府。很多人對此產生巨大的疑惑:現貨市場會不會再度走向地方主導、偏愛明顯、行政干預的覆轍?
必須肯定的,調動地方積極性為本輪電改啟動爭取到足夠的動力。
但,地方政府推進的電力中長期交易市場,教訓頗多。電力交易規則不完善,因國家層面未能及時出臺具有約束性的電力交易規則及范本,以致甚多省份交易規則出臺前研究不充分,隨機性、臨時性修改或干預時有發生。部分地方在制定交易規則時,從維護地方經濟發展和地方企業的角度出發,將降成本單純地變成了降電價,致使發電企業面臨大幅單邊降價的巨大經營風險。然而,國家主管部門沒有足夠意愿,或缺乏有效工具監管地方政府干預市場、指定交易價格和交易對象、干預交易結果等各種非市場行為,當電力企業希望亂象得以糾偏時,才尷尬地發現,此事略難。
在主管部門看來,現階段迫切開展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的原因是,隨著電力中長期交易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現貨交易機制的缺失已成為電力電量平衡機制由計劃模式向市場模式過渡的主要障礙,計劃調度和市場交易的矛盾逐漸顯現。但換一個視角或得到不一樣的信息:這可能恰恰是因為地方政府過快追求交易電量占比的結果。中電聯的一份報告介紹,市場機制比較成熟新加坡在電力改革過程中采取穩步漸進的方式推進,計劃電量從65%下降至27.5%用了10年。
繼續沿用地方主導的思路來糾正此前地方主導而產生的問題,效果令人存疑。
毫無疑問,以省為單位推進建設試點,是尊重中國國情的現實選擇,這一路徑也極大地迸發了地方政府的積極性,也取得了很好的改革效果。但是以省為單位進行試點,并不意味著要以省為主導。在省為實體的現實下,“省為實體+行政干預”的組合特別容易滑下省間壁壘一側。在電力過剩時期,特別警惕省間壁壘的惡化,頂層設計就成為必須。
更何況,大量的省份并不具備單獨建設現貨市場的條件,比如部分省份市場力過大,部分省份依賴外來電等。
電力現貨市場這一改革領域,不但涉及面廣、技術專業要求高并隱藏諸多細節風險,而且必須考慮資源在更廣的范圍內配置,如果繼續沿用既有的操作方式,或許并非上策。
考慮到大部分省份均無法單獨平衡,現貨市場更要考慮不同省級市場之間的銜接與融合問題,那么交易規則、數據信息、交易時序的協同,市場之間接口的標準等,均需通過頂層設計來實現,也只能通過頂層設計來解決。
更值得注意的是,因為中央主管部門可能在第一批就推進多達7個省份同時進行試點,無疑分散了中央主管部門的精力,加大了協調的難度,增加專業指導的壓力,并且在無形中鼓勵各省在試點中賽跑,在現貨市場此事上,不值得如此嘗試。各地探索、自由競爭的電改思路,應到此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