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在電動汽車產量高速增長的帶動下,全球及我國鋰離子電池產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行業創新加速,新產品、新技術不斷涌現,各種新電池技術相繼問世。作為最大的生產國以及最重要的應用市場,我國在全球鋰離子電池產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受益于我國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步伐加快,一批骨干企業快速成長,比亞迪公司鋰離子電池產量目前已位居至全球第四。
在此形勢下,賽迪智庫電子信息產業研究所編寫了《鋰離子電池產業發展白皮書(2017版)》,全面梳理了2016年國內外鋰離子電池產業創新進展,介紹了國際巨頭和我國骨干企業的發展情況,分析了2016年我國鋰離子電池行業發生的重大事件,并對2017年鋰離子電池產業發展趨勢進行了研判。
全球鋰離子電池產業發展狀況
一市場規模
2016年,全球鋰離子電池產業規模預計達到378億美元,同比增長16%,增速較2015年下滑了15個百分點,原因主要在于全球電動汽車市場增速明顯下滑。
按容量計算,全球鋰離子電池市場規模將首次超過90GWh,同比增長18%。容量增速高于產值增速,原因在于鋰離子電池產品價格不斷下滑。
二產業結構
近兩年,電動汽車市場開始爆發性增長,電動自行車占比穩步提升,而全球手機出貨量平穩增長,便攜式電腦、數碼相機等消費電子產品逐步退出市場,全球鋰離子電池市場結構發生顯著變化。按容量計算,2016年,消費型鋰離子電池占比44.7%,比2015年的50%下降了5個百分點,占比首次跌破50%。動力型鋰離子電池占比達到44.8%,首次超過消費型,而2015年動力型鋰離子電池占比還只有40%。其他(儲能&工業型)鋰離子電池占比為10.5%,基本與2015年持平。
三區域分布
全球鋰離子電池產業主要集中在中、日、韓三國,三者占據了全球97%左右的市場份額。從2015年開始,在中國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帶動下,中國鋰離子電池產業規模開始迅猛增長,2015年已經超過韓國、日本躍居至全球首位,2016年領先優勢繼續擴大。在新能源汽車帶動下日本鋰離子電池產量加快增長,韓國仍保持穩步增長,但增速放緩導致其占比持續下滑。
1日本:加速增長
在全球電動汽車熱銷的帶動下,以松下、湯淺等為代表的日本鋰離子電池生產企業繼續向動力電池轉型,帶動日本鋰離子電池產業呈現加速增長勢頭。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日本國內鋰離子電池產量達到12.4億只,創2010年以來的新高,同比2015年增長了27%。其中,動力型鋰離子電池產量占比已經接近2/3,創歷年來新高。從產值看,2016年日本國內鋰離子電池行業銷售產值達到3799億日元(約23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
2韓國:平穩增長
在經歷了2015年的快速增長之后,2016年韓國鋰離子電池產業保持穩步增長,產業規模達到113.3億美元,同比增長9%,增速比2015年下滑14個百分點。主要原因在于兩方面:一是受Galaxy Note7“爆炸門”影響,三星SDI小型電池銷量出現顯著下滑,二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調整,韓系動力電池產品未進入《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目錄,缺乏中國市場支撐,三星SDI和LG Chem的動力電池銷量增長速度明顯低于預期。
我國鋰離子電池產業發展狀況
一產業規模
從2010年到2012年,我國鋰離子電池年產量由25.1億只猛增至41.8億只,2012年增速高達36.2%。然而從2013年開始,我國鋰離子電池產量增速陡然下降。2013年我國鋰離子電池產量攀升至47.7億只,但同比增長僅為14.1%,增速較2012年下降了22個百分點。盡管2014年的增速開始趨穩,產量也首次突破50億只,但進入2015年后增速明顯下降,甚至一度出現了負增長,全年產量增速僅為3.1%,這是自我國鋰離子電池實現產業化以來最低增速。
進入2016年后,在手機、電動汽車等主要應用產品產量快速增長的帶動下,我國鋰離子電池產量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鋰離子電池累計產量達到了78.4億只,同比增長40%,增速創下2010年以來的新高。
2016年我國鋰離子電池產業規模達到1280億元,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30%,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鋰離子電池出口持續增長,貿易順差進一步擴大。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鋰離子電池出口14.9億只,出口金額67.8億美元,創歷年來新高,同比增長4.5%,增速降至2010年以來的新低;2016年我國鋰離子電池進口17.0億只,進口金額30.6億美元,同比下降7.3%,繼續保持下滑態勢。2016年實現貿易順差37.2億美元,比2015年的31.9億美元增長16.6%。
二產業結構
從2015年開始,隨著動力型鋰離子電池需求迅猛增長,我國鋰離子電池產業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按照鋰離子電池產品容量計算,由于電動汽車產量迅猛增長,加上電動自行車中鋰離子電池滲透率穩步提升,動力型鋰離子電池市場需求快速提高,2016年動力型鋰離子電池市場占比達到52%,首次突破50%并超過消費型鋰離子電池,而2015年還只有47%;消費型鋰離子電池市場占比繼續下滑,2016年約為42%,2014年和2015年這一占比還分別為83%和48%;儲能型鋰離子電池在光伏分布式應用以及移動通信基站儲能電池領域的應用不斷擴大,2016年達到6%,比起2014年的4%、2015年的5%,一年上一個臺階。
三主要特點
1頂層設計相繼出臺,技術發展路線明確
2016年是我國“十三五”開局之年,國家出臺了多個規劃、發展路線圖等加強“十三五”期間鋰離子電池產業的頂層設計。2016年11月底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國發〔2016〕67號)中明確指出,“突破高安全性、長壽命、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等技術瓶頸。在關鍵電池材料、關鍵生產設備等領域構建若干技術創新中心,突破高容量正負極材料、高安全性隔膜和功能性電解液技術。”同年10月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中也對動力電池提出明確的發展目標以及發展重點。相關規劃以及發展路線圖的發布,為鋰離子電池下一步發展提出了明確的技術要求,也為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2政策調整效果顯現,產業集中度明顯提升
2016年我國鋰離子電池領域兩個規范條件開始實施,工業和信息化部共發布了四批符合《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企業目錄,共包括企業57家,其中動力蓄電池企業56家,電池系統企業1家。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推廣政策進行調整,明確規定只有采用了動力電池目錄企業的電池產品的新能源汽車才有資格進入推廣目錄,進而獲得國家以及地方補貼。通過這些政策調整,我國鋰離子動力電池企業基本占據了國內電動汽車市場,龍頭骨干企業憑借其技術和產品優勢進一步提升市場占有率。根據全年動力電池廠商出貨量數據看,排名前10家廠商動力電池出貨量預計達到16.4Gwh,占比高達82%;而2015年的前20強占比也才81.3%。
3產業投資力度不減,骨干企業加快擴產
2015年開始我國電動汽車呈現井噴式增長勢頭,帶動了鋰離子動力電池市場需求猛增,2016年這一局面繼續持續,加上“十三五”期間我國大力發展電動汽車的戰略決策,鋰離子電池產業投資力度在2016年不減,從上游關鍵原材料到下游電芯、模組,骨干企業加快擴產步伐,以期在動力電池領域搶占有利市場地位。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國內鋰電產業投資(含擬投資)超過1200億元,實際投資550億元,其中動力電池、正極材料、隔膜投資額最多,表2所示為部分投資項目情況匯總表。其中,比亞迪、寧德新能源、國軒高科、天津力神等國內動力電池領軍企業投資額均在30億元以上。
4金融市場十分活躍,兼并購事件頻繁
2016年,鋰離子電池產業資本運作大戲繼續上演,兼并購事件頻發。據不完全統計,全年國內鋰電產業并購項目60起,金額超過500億元。站在鋰離子電池產業角度看,兼并購事件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其他領域企業并購鋰離子電池產業鏈相關企業,從而進入鋰離子電池領域。最為典型的就是堅瑞消防52億收購沃特瑪100%股權,幾經波折后以“消防安全”為主營業務的堅瑞消防成功并購沃瑪特。這類事件還有很多,如富臨精工擬21億元全資收購湖南升華,天際股份擬27億元收購新泰材料、澳洋順昌6億元收購綠偉鋰能、智慧能源擬作價12億元收購福斯特集團、長信科技擬8億元入股比克動力等。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金融資本在追尋產業發展熱點尤其是投資熱點,以獲得良好的回報率,另一方面是上市企業需要尋找新的業務和利潤增長點,可以實現轉型。另一類則是鋰離子電池產業鏈上的企業之間的兼并購,意圖擴大規模或者打造全產業鏈,核心還是為了提升市場競爭力。如贏合科技4.38億收購東莞雅康,就將進一步提高贏合科技在鋰離子電池生產設備領域的市場占有率,規模效應更加明顯,從而為企業提供更為穩定、可靠的業績保證。又如國軒高科3.07億元增資北汽新能源,將進一步加深雙方戰略伙伴關系,被認為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強強聯合”的一大標志性事件。
創新進展
一新技術加速融合,鋰離子電池創新加快
隨著鋰離子電池在各領域的應用日趨廣泛,尤其是在電動汽車、新能源、軍事等領域逐步推廣,各國以及各大企業紛紛加大研發支持力度。與此同時,石墨烯、納米材料等先進材料制備技術不斷完善,與鋰離子電池研發加速融合,2016年鋰離子電池行業涌現處多項新技術和新產品,噱頭十足。
二劍指鋰離子電池瓶頸,新電池技術不斷問世
鋰電池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從智能手機到電動汽車再到儲能,處處可見鋰電池的身影。然而,隨著這些行業的發展,人們對這些產品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也對鋰電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鋰離子電池比能量不高、充電時間長、易起火等性能弱點不斷凸顯,因此,實現技術突破尤為重要。針對鋰離子電池存在的諸多問題,尤其是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亟待提升。2016年國內外科學家研發出多種新型電池技術,以期在未來的新能源汽車等市場中搶占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