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市場投資熱情不減,但由于盈利模式不清晰,充電樁運營商仍在成長之路上摸爬滾打,到底怎樣才能闖出一片新天地?
7月20日,“2017第二屆電動汽車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國網能源研究院博士、高級工程師何博在論壇上預測,到2030年,充電服務、增值服務及電力市場與碳交易服務將會成為充電樁運營商的三大主要業務,運營商通過平臺化運營將實現多方利益共享。
“未來充電基礎設施市場也將由當前的‘散、亂、小’走向贏家通吃時代,即少數幾家大型平臺運營商主導,大量中小型運營商依附大平臺的產業生態格局。”何博指出。
1誰是未來主導者?
青島特來電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裁、首席科學家楊曉偉在論壇上拋出這樣一道選擇題:未來誰將主導電動汽車行業?是車企、電池企業還是充電設備企業?
“我們認為,會是依托充電網、物聯網、交通網、互聯網的運營商,他們將更加貼近C端用戶,更加有可能實現共享、共創、共贏。”楊曉偉表示。
何博也認為,到2020年左右,隨著車輛與用戶規模的快速增長,基于信息平臺與大數據的各類增值服務以及商業模式有望成為主流驅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主流充電樁運營商在平臺建設方面動作頻頻且初具規模,其中動作最大的當屬國家電網公司建設的智慧車聯網平臺。
國網電動汽車服務有限公司運營總監闕詩豐在論壇現場介紹,該平臺已于2015年11月30日上線運營,接入充電樁已達16.6萬個,其中社會充電樁達11萬個,注冊用戶達13萬戶。
“該平臺可顯示全國80%左右的樁,是全國涵蓋充電樁最多、服務功能最全的充電樁服務平臺。”闕詩豐介紹道。
記者還在現場了解到,國網智慧車聯網平臺正打造覆蓋汽車全產業鏈的一條龍服務。“未來這一平臺將實現全面的私人訂制,包括購車、金融服務、維修保養、充電服務以及二手車回收等。”闕詩豐如是說。
此外,楊曉偉也展示了特來電基于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打造的生態云平臺,該平臺已于2016年10月正式上線。
據了解,特來電平臺共搭載了“十朵云”:充電云、支付云、電商云、運營云、能量云、修車租車云、設備云、調度云、互聯互通云、政府監控云。“這一平臺的核心數據覆蓋了240座城市、36萬注冊用戶、28萬充電用戶以及268家加盟商。”楊曉偉介紹道。
北京市充電設施公共服務管理平臺“e充網”副總經理黃群則在現場介紹了“e充網”在政府端的產品構成:一是行業服務與管理系統,未來或可實現公文流轉,運營商數據報送,補貼領取功能,提升政府工作透明度;二是商業數據挖掘系統,為政府提供政策制定修訂依據;三是客服系統,積極搭建‘用戶-政府-運營商通道’,目前已經對接國家能源局華北監管局;四是輿情監控系統,及時處理輿情事件,助力行業健康發展。”
據了解,“e充網”目前已實現接入運營商34家、充電站1373座、充電樁13737個。
2盈利難?儲能充電破悖論
不容忽視的是,由于設施利用率低、價格機制不健全等原因,充電樁運營商盈利仍較為困難,商業模式有待創新。
“充電站的設備投資占總投資的30%左右,土地、供配電設施占了投資的主要部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儲能業務總經理王威在現場坦言,“現有充電站建設模式需要大量城區土地和新建配電網設施,是難盈利的癥結所在。”
除此之外,與會嘉賓還認為,充電站運營當下面臨諸多問題,如電動汽車不夠多,充電任務呈間歇性;為防止電動汽車集中充電對電網造成沖擊,充電站設計負荷率偏低;部分充電站只對公交車或環衛車開放,充電站的設備利用率較低;無人監管的充電車位被其它汽車長期占用等。
針對盈利難這一問題,王威認為,“儲能充電站應成為城市充電站建設的首選,可打破電動汽車與充電站之間‘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悖論。”
據了解,儲能充電站由儲能電站、電動汽車充電站、儲能充電站運營管理系統三部分組成,可充分利用現有城市大樓的停車位、電網,從而降低業主投資,儲能系統還能在充電站空閑時對大樓電網進行電力“移峰填谷”。
“儲能充電站的投資回收期不依賴充電任務是否飽和,電動車的多少也不影響儲能充電站的收益。”王威補充道,“我們在北京國貿三期寫字樓建設了智能微網儲能充電站,不僅能為電動汽車充電,實現電力的‘移峰填谷’,還可作為大樓的應急電源,起到電力增容的功效,在夏季有效支撐較高的電力負荷。”
記者在論壇現場了解到,國網也在京津唐徐官屯服務區試點開展了光、儲、充一體化電站建設運營。“我們新建了228千瓦時的儲能電池組,加裝了智能時限開關,每天充放電兩次,在服務區用電低谷和光伏高峰時充電,在用電高峰時放電。”闕詩豐補充道,“我們還采用了一體化集裝箱設計,便于后期梯次利用電池及時封裝更換,提高利用效率。”
此外,楊曉偉還建議,引導汽車消費文化和用車習慣是關鍵。“我們在運營過程中遇到最多的客戶投訴并不是設備問題,而是油車占位,這說明應同步加強引導大眾的汽車使用習慣。”
3與電網智能互動將成行業創新熱點
需要強調的是,電動汽車如何與電網更好地融合互動,也是現場嘉賓的熱議話題之一。
電動汽車能為電網帶來哪些巨大價值?數據顯示,2016年末北京全市機動車保有量為571.8萬輛,若每輛可提供充放電功率3.5千瓦,就能為電網提供2001萬千瓦調節容量,這與北京電網最大負荷2076.8萬千瓦相差無幾,并且可達到我國電網當前總裝機容量的5%左右,可滿足全部電網備用需要。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博士劉堅表示,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情景下,電動汽車與電網互動可為京津唐電力系統帶來57-170億元/年的能量價值。此外,通過需求響應、V2G及退役電池儲能等方式,電動汽車可有效銜接電力系統發、用電側,靈活調整充放電功率,幫助系統實現“削峰填谷”,提升電力系統清潔高效運行的能力。
對此,何博也表示,隨著電池、智能電網等關鍵技術的進步以及電力市場、碳市場等交易機制的成熟,與電網的智能互動有望成為下一個行業創新發展的熱點。
電動汽車到底如何更好地融入電網呢?華北電力大學電動汽車與新能源電網研究中心主任郭春林認為,電動汽車融入電網將分為“豐富資源基礎”、“參與電力市場”、“推動主體集成”三大階段。
據介紹,目前我國電動汽車正處于“豐富資源基礎”階段,通過技術創新和配套設施的建設為電動汽車融入電網打基礎。未來,通過實時電價政策和借助互聯網平臺,電動汽車將參與智能充電并可輔助服務電力市場,為電網、售電公司和終端用戶提供應急供電、調峰調頻、備用等輔助服務,進一步獲取合理收益。
“隨著電動汽車與電力系統發、輸、配、用環節的深度融合,尤其是電動汽車集成運營商的出現,將有望整合終端用戶、新能源零售商、網絡運營商等不同市場參與者,進而推動新能源電網中各類商業模式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引領新能源電網的發展。”郭春林解釋道。
然而電動汽車若想充分融入電網并非易事。郭春林建議,在技術方面,應進一步發展車載電池技術,研究充電設施規劃建設技術,重點攻關V2G技術;在市場方面,應完善電動汽車自身市場,以需求響應為突破口推動電動汽車參與新能源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