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1元時代”將成為光伏上網大規模啟動的新紀元,而這一變化的幕后推手是中央企業
2009年中國(洛陽)太陽能光伏產業年會上,國內13家業界巨擘在共同簽署的《洛陽宣言》中,提出了在2012年實現光伏發電1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目標。隨著今年9月14日第二輪光伏電站特許權招標結果出爐,這一目標已經提前實現。招標結果顯示,中標電價介于0.7288元/千瓦時~0.9907元/千瓦時,全部低于1元/千瓦時。
按理說,1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正是當初業界的目標,本是可喜可賀的事情。但短短一年多時間,光伏電價由4元/千瓦時驟降至1元內,這樣的降速,讓業界爭議四起。此次招標的13個項目中,每個項目的最低價都是由國企報出。其中,央企中國電力[1.79 3.47%]投資集團公司(以下稱“中電投”) 狂攬7個項目,成為此次招標中的最大贏家。
一降再降,成本成謎
“這么低的價格,根本沒法玩。”多家參與投標的企業對《國企》記者說。近兩個月來,光伏組件價格平均上漲15%左右,業內多預期中標電價在1.1元/千瓦時上下。但結果與預期相距甚遠。
作為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光伏電站特許權項目招標,今年的招標工作于6月下旬啟動,覆蓋西部六個省區共13個光伏電站項目,裝機容量總計280兆瓦,特許經營期25年。40余家企業共計提交了135份標書,其中五大發電央企華能、大唐、華電、國電和中電投成為這次投標的主角,且均祭出最低報價這一利器,擺出一副勢在必得的架勢。中電投所屬的黃河上游水電開發、中電國際新能源控股、中電投新疆能源三家公司共報出了13個項目中的7個最低價,最終笑傲江湖:在總裝機容量280兆瓦的13個光伏電站項目中,中電投中標了7個項目,合計裝機容量150兆瓦。
集體“跳樓價”也把國家發改委和國家能源局打了個措手不及。在此前下發的招標須知中,甚至還用黑色加粗字體特別提醒競標企業――如招標人認為所有投標電價均明顯偏高,有權拒絕所有投標。最后的結果,卻是令人意外的低價。8月16日,開標結束后,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處處長梁志鵬表示:“我們希望光伏電價通過招標能夠逐年或逐次下降,但這次價格下降幅度比較大,應該說超乎我們的預料。”
按照招標文件規定,若上網電價與技術方案報告、財務評價報告一致,報價最低者即為中標人。但在4天后的8月20日,國家能源局召集20余家重點企業召開內部會議,多家太陽能企業直指“這是一筆虧錢的買賣”,并細數低價競爭將會給行業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國企》記者了解到,會議結束后,國家能源局曾向競標企業透露出“有意對中標結果作內部調整”的訊息。
所謂的調整倒也并無先例。2009年國家發改委對首個光伏并網發電示范項目――敦煌10兆瓦太陽能并網發電特許權示范項目(下稱敦煌項目)進行公開招標,國投電力[7.78 0.39%]和英利控股組成的聯合體,報出0.69元/千瓦時的驚人低價。中央權衡再三,最后確定了1.09/千瓦時的次低標為中標價。
今年業界不少人也在期待能復制這一做法,甚至有人推測最終會采取平均價中標。投標結果推遲半月未出,更加深了這種猜測。但9月14日招標結果一出,備受爭議的13個最低報價最終均如愿以償。
實際上,對于光伏電價究竟該多少成本,國內一直是眾說紛紜。去年11月,國家相關部門認為,應在4元/千瓦時左右。開標之前又認為,應該在2元/千瓦時以下。之后業內普遍認為,國內成本價應在1.5元/千瓦時左右,如果過低的招標價格,會遏制行業的發展。畢竟產業的規模化不可能單靠幾家企業來完成。
“超低價”是怎樣煉成的?
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對《國企》記者表示,發改委的本意是,通過在不同地區進行特許權招標,意在通過競爭確定電價。既壓迫上游企業降低原材料價格,又通過市場競爭發現理性上網電價,以此來制定光伏行業標桿電價,拉動產業發展。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認為,按照目前的競價計算,此輪招標涉及的部分項目預計要17~18年才能實現盈利,而這些項目的特許經營期也只不過是25年。
此次央企的低價完勝,再度引起了業界對于光伏發電成本核算的好奇。
直至今日,去年敦煌光伏電站“0.69元/千瓦時報價事件”仍對光伏行業影響深遠,行業內部、發改委能源局、全國人大等在隨后都在調研“0.69元/千瓦時”的真實性和可行性。有此前鑒,此次招標主管部門特意要求企業報價必須有理由、有根據,須報出相關運營成本等。
據稱,國家發改委曾在某次會議上要求屢出低價的中電投解釋如何在較低電價水平下確保盈利,中電投給出的關鍵答案之一,就是全部使用自有資金, 不用任何銀行貸款。這一點增大中標項目的盈利可能性。另外,8%的收益率是光伏行業的普遍標準,但中電投將項目的內部收益率由8%調低至5%。同時,任何管理和電力接入費用不計。
中電投此番報出低廉的價格,一來得益于捆綁企業能提供相對低廉的組件;二來自身產業鏈相對完整,能夠和組件企業相配合以降低成本;三來管理上會產生協同效應,例如青海的水電廠可支撐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