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儲能已列入 “十三五”規劃百大工程項目,也是首次正式進入國家發展規劃。近年來,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行業的大規模擴張,儲能技術已成為調節可再生能源穩定性的重要支撐。業內人士認為,當前中國儲能市場已處于爆發前夜,預計未來四五年市場規模都將呈現出翻倍增長。
從蹣跚起步到資本布局,儲能正迎來新一輪產業暖春。
從國家宏觀政策層面上看,儲能正在以越來越高的頻率進入到國家能源發展規劃中:由國家能源局科技司牽頭編制的我國首部針對儲能的綜合性政策文件,即《關于促進儲能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明確了儲能在我國能源產業中的戰略定位,提出未來10年儲能領域的發展目標并強調了儲能的5大任務,引起了業界關注。“這無疑預示著儲能春天來臨,相信會有大量的企業涌入,而儲能市場將因此進一步打開。”
公開資料顯示,儲能作為新能源發展的“最后一公里”,在可再生能源并網、分布式發電與微網、調峰調頻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集中式可再生能源發電領域,儲能已被驗證的應用主要包括解決棄風、棄光,跟蹤計劃出力、平滑輸出和參與調峰調頻輔助服務。而經過十多年的研發和示范應用,大規模儲能建設已成為解決可再生能源并網消納難題的重要手段。
作為未來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前瞻性技術,我國儲能技術已經初步具備了產業化的基礎。據中國能源報此前報道,截至2016年底,我國電力儲能裝機總規模逾22GW,占電力總裝機的1.5%,其中化學儲能近190MW。2016年以來,我國化學儲能項目進入加速建設階段,年增長率超過30%。對此,不少企業表示,希望能夠盡快落實,“這樣對儲能才會有一個很好的預期。”
系統靈活性穩定性提升工程、用能智能化水平提升工程和儲能多元化應用支撐能源互聯網發展工程。從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國內已經有多家專業化儲能企業成立,規劃的儲能生產能力都超過10萬千瓦。
另據經濟參考網近日報道消息稱,由于儲能系統成本有差異,各地區的峰谷電價差不同,項目盈利空間也有差別。以峰谷電價差在0.75元至0.80元之間的地區為例,假定利用峰谷電價套利是唯一的盈利點,安裝鉛炭電池系統,每天兩次充放,儲能電站項目靜態投資回收期在7年至9年。更為利好的消息是,未來三大新興產業——新能源并網、智能電網、電動汽車的發展瓶頸都指向了儲能技術。
迄今,國內儲能商業化還面臨技術挑戰、應用挑戰、市場機制和政策挑戰。相比物理儲能,電化學儲能有著顯著的優越性,如高效性、多樣化和靈活性等,但經濟性是繞不開的檻,使得一些儲能商業模式無法實現盈虧平衡。誠如市場需求乏力,限制了裝備制造業工藝改進和技術革新,而原產品的原地踏步導致投資成本居高不下,與低回報一同構成了投資者難以跨越的鴻溝,而融資難、融資貴的境況反過來也凍結市場快速發展。
但可以預見的是,儲能產業正在朝著商業化方向快速邁進。從儲能市場應用來看,作為增強可再生能源并網消納和電力系統調峰能力的重要手段,大型儲能調峰系統將得到發展。其中,在競爭性售電、增量配電網、綜合能源管理、車電互聯、梯次利用等領域,如何利用儲能實現服務增值,如何挖掘其中潛在的儲能應用市場,也引發儲能企業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思考。
隨著儲能的政策力度不斷加碼,市場機制逐步理順,多領域融合相互滲透,裝機規模快速增加以及儲能細分市場不斷開發和應用深化,用戶側的儲能市場將成為儲能在我國實現商業化應用的先行軍。無疑,儲能將迎來一片姹紫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