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黨員,黨和人民哪里需要,我就在哪里。”
這是姜新的口頭禪。從駐扎長江中心的海事躉船,到灘涂深處的沿海風電場,再到美麗長江建設的最前沿……23年間,工作崗位雖幾經變換,但姜新的選擇卻始終如一:像一顆螺絲釘堅守在監管一線,把對事業的赤誠忠膽和對人民的一腔摯愛奉獻給了這片江海大地。
從蘇通到滬蘇通 凝練“吃苦精神”
“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守護大橋建設”,這是姜新的承諾。從蘇通到滬蘇通,他用自己的忠誠和奉獻,實踐著誓言。
尤其是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集多個“世界第一”于一身,對海事人來說,大橋通航環境復雜程度也是世界第一,水上安全管理難度在世界橋梁建設歷史上同樣前所未有。大橋施工水域平均每天船舶流量達2700多艘次,高峰時多達5000多艘次。
為服務大橋建設,姜新和同事一起,每天深入現場調查研究,僅巡航每天就超過10小時。同時姜新從規范管理上找辦法,他提出的上下游駐點卡口制等9項創新舉措,參與制定的《大橋施工期通航管理規定》等四個規范,既提升了監管效率,也為工程節約了時間和經濟成本。大橋水上鋼箱梁吊裝交通管制時間從12小時縮短至7小時,為近10萬艘船舶節約運輸成本達4億多元。
在保障兩座世界級大橋建設中,他和同事創造了大橋建設期間1000萬艘次船舶通航“零碰撞”的奇跡,創造了水上施工“零事故、零污染、零傷亡”的紀錄。
從沿江到沿海 演繹“創新精神”
伴隨著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深入實施,南通沿海海上工程井噴式發展,姜新響應組織號召,從沿江轉戰沿海。這里將打造江蘇入海新通道和全國最大規模的風電建設,他也在南黃海續寫著他獨有的榮光與價值。
施工現場偏遠、道路崎嶇、風沙四起;漫漫灘涂,一望無際,有些甚至無路可去。姜新和同事千方百計地尋找監管方案,憑著“土”辦法,沒有船就趁著落潮坐拖拉機,沒有車就乘“11”路,一次檢查往往需要耗時7-8個小時。沿海風電場離岸較遠,參與施工船舶、人員眾多,施工周期長,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是出了名的“難監管”。
姜新為了啃下“硬骨頭”,一家一家企業走訪調研,采數據、摸情況,每次去施工現場需要乘艇在風浪里顛簸5個多小時,有時還會發生因潮水而被困施工船舶的情況。
“既然回不來,那就不回來!”姜新和同事們打破檢查當日往返的常規,創新建立風電場駐點檢查機制,在3-4天的駐船檢查期間,除規定動作外,應急知識培訓、夜間應急演練,無人機輔助檢查等一應開展,船員海上作業安全知識和技能也得到有效提升。
如今,南通沿海6個已建風電場每年發電量約32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煤181.6萬噸,極大滿足了長三角地區人民群眾對清潔能源的需求。南通現已成為亞洲最大的海上風力發電基地、全國最大風電配套裝備產業制造基地。
從碧水到藍天 詮釋“擔當精神”
隨著南通沿海蔣家沙、華能、龍源等風電場,呂四十萬噸航道疏浚等項目順利完工,姜新又轉戰沿江。在這里,“建設美麗長江”的光榮使命在召喚。
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姜新和同事大力推廣實踐“一零兩全四免費”的船舶污染物處置方式,打造船舶污染防治“江蘇模式”。一年來,他共對船舶抽檢燃油113艘次,服務船舶生活垃圾免費接收465艘次,服務船員免費交通546人次。
“大家行動自覺了,碧水藍天就指日可待了”。在姜新和所有海事人的努力下,如今,南通港已經實現到港內河船舶生活垃圾、污水全接收、全處理,轄區船舶污染物零排放,提供免費水上交通。
“三無”船是長江污染源之一。在地方政府的牽頭下,海事部門開展打擊“三無”船的專項行動。作為“三無”船整治的主力,姜新從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一教育、二通報、三聯動、四強制”的“1234”工作法。
三年來,他宣傳教育船民1400余人次,參與行政強制“三無”船舶60余起,有效清理了長江沿線,保護了水域環境。
(記者 吳霄云)
這是姜新的口頭禪。從駐扎長江中心的海事躉船,到灘涂深處的沿海風電場,再到美麗長江建設的最前沿……23年間,工作崗位雖幾經變換,但姜新的選擇卻始終如一:像一顆螺絲釘堅守在監管一線,把對事業的赤誠忠膽和對人民的一腔摯愛奉獻給了這片江海大地。
從蘇通到滬蘇通 凝練“吃苦精神”
“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守護大橋建設”,這是姜新的承諾。從蘇通到滬蘇通,他用自己的忠誠和奉獻,實踐著誓言。
尤其是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集多個“世界第一”于一身,對海事人來說,大橋通航環境復雜程度也是世界第一,水上安全管理難度在世界橋梁建設歷史上同樣前所未有。大橋施工水域平均每天船舶流量達2700多艘次,高峰時多達5000多艘次。
為服務大橋建設,姜新和同事一起,每天深入現場調查研究,僅巡航每天就超過10小時。同時姜新從規范管理上找辦法,他提出的上下游駐點卡口制等9項創新舉措,參與制定的《大橋施工期通航管理規定》等四個規范,既提升了監管效率,也為工程節約了時間和經濟成本。大橋水上鋼箱梁吊裝交通管制時間從12小時縮短至7小時,為近10萬艘船舶節約運輸成本達4億多元。
在保障兩座世界級大橋建設中,他和同事創造了大橋建設期間1000萬艘次船舶通航“零碰撞”的奇跡,創造了水上施工“零事故、零污染、零傷亡”的紀錄。
從沿江到沿海 演繹“創新精神”
伴隨著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深入實施,南通沿海海上工程井噴式發展,姜新響應組織號召,從沿江轉戰沿海。這里將打造江蘇入海新通道和全國最大規模的風電建設,他也在南黃海續寫著他獨有的榮光與價值。
施工現場偏遠、道路崎嶇、風沙四起;漫漫灘涂,一望無際,有些甚至無路可去。姜新和同事千方百計地尋找監管方案,憑著“土”辦法,沒有船就趁著落潮坐拖拉機,沒有車就乘“11”路,一次檢查往往需要耗時7-8個小時。沿海風電場離岸較遠,參與施工船舶、人員眾多,施工周期長,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是出了名的“難監管”。
姜新為了啃下“硬骨頭”,一家一家企業走訪調研,采數據、摸情況,每次去施工現場需要乘艇在風浪里顛簸5個多小時,有時還會發生因潮水而被困施工船舶的情況。
“既然回不來,那就不回來!”姜新和同事們打破檢查當日往返的常規,創新建立風電場駐點檢查機制,在3-4天的駐船檢查期間,除規定動作外,應急知識培訓、夜間應急演練,無人機輔助檢查等一應開展,船員海上作業安全知識和技能也得到有效提升。
如今,南通沿海6個已建風電場每年發電量約32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煤181.6萬噸,極大滿足了長三角地區人民群眾對清潔能源的需求。南通現已成為亞洲最大的海上風力發電基地、全國最大風電配套裝備產業制造基地。
從碧水到藍天 詮釋“擔當精神”
隨著南通沿海蔣家沙、華能、龍源等風電場,呂四十萬噸航道疏浚等項目順利完工,姜新又轉戰沿江。在這里,“建設美麗長江”的光榮使命在召喚。
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姜新和同事大力推廣實踐“一零兩全四免費”的船舶污染物處置方式,打造船舶污染防治“江蘇模式”。一年來,他共對船舶抽檢燃油113艘次,服務船舶生活垃圾免費接收465艘次,服務船員免費交通546人次。
“大家行動自覺了,碧水藍天就指日可待了”。在姜新和所有海事人的努力下,如今,南通港已經實現到港內河船舶生活垃圾、污水全接收、全處理,轄區船舶污染物零排放,提供免費水上交通。
“三無”船是長江污染源之一。在地方政府的牽頭下,海事部門開展打擊“三無”船的專項行動。作為“三無”船整治的主力,姜新從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一教育、二通報、三聯動、四強制”的“1234”工作法。
三年來,他宣傳教育船民1400余人次,參與行政強制“三無”船舶60余起,有效清理了長江沿線,保護了水域環境。
(記者 吳霄云)